配重假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8139阅读:965来源:国知局
配重假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配重假人。



背景技术:

配重假人是一种汽车道路试验过程中实现车辆载荷变化从而达到相应试验条件的试验工具。试验过程中,配重假人放置在座椅上来模拟乘坐人员的重量,从而实现对车辆的载荷承受能力、座椅支撑能力、安全带的锁止能力等功能进行全面的验证。

但是,现有技术中,所述配重假人一般为一体成型结构(该结构一般为能够灌注流体以在内部填充水或水泥等以达到规定的质量的壳体结构),该一体式结构在满载状态下相对较重,当变化试验车载荷时,卸载不便捷,不仅容易造成车辆磕碰,损坏车辆,而且容易扭伤操作人员的身体,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配重假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配重假人为一体结构而导致装卸困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重假人,所述配重假人包括底座及位于所述底座上部的背部,其中,所述底座和所述背部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背部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和所述背部连接形成L形结构,所述背部在所述底座的一端能够绕所述底座的该端前后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置凹槽,在所述凹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穿在所述底座上且轴向可移动的转轴,所述背部上设置有位于所述凹槽中的插接部且通过所述插接部上设置的铰接孔与两侧的所述转轴配合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形成为具有第一注入口的能够灌注流体的壳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注入口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且在所述背部的前方。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底面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扣手。

进一步的,所述背部形成为具有第二注入口的能够灌注流体的壳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注入口设置在所述背部的顶端,且围绕所述第二注入口形成有方便手握的管状体。

进一步的,所述背部的前侧形成有容置安全带的嵌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重假人,通过将配重假人设置为可拆卸地连接的两部分结构,实现了装卸的便利性,保证所有使用者都能够顺利的安装使用,并解决了一体式结构的配重假人在装卸时容易对试验车辆造成磕碰而损害车辆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将配重假人分成底座和背部两部分,可在车辆需要变换装载质量时,将背部卸载即可,方便满足车辆在空载、半载和满载各状态的配载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配重假人从一侧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配重假人从前侧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配重假人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底座从一侧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底座从底侧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配重假人的背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配重假人的背部从一侧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 11-第一注入口;

12-凹槽; 13-开孔;

14-扣手; 2-背部;

21-第二注入口; 22-插接部;

23-铰接孔; 24-嵌槽;

3-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位词“底”、“顶”是指配重假人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底和顶;所提到方位词如“前”、“后”是在配重假人装载于车辆上时相对于汽车车身而言的,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同的方向为“前”,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重假人,该配重假人包括底座1及位于所述底座1上部的背部2,所述底座1和所述背部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其中,底座1用于放置在座椅上,而背部2用于依靠在座椅的靠背上,从而模拟人的乘坐状态。

在车辆进行试验而装载配重假人时,首先将配重假人的底座1放置在车辆的座椅上,然后将背部2连接在底座1上;卸载时,将背部2从底座1上分离,然后依次搬卸。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配重假人设置为可拆卸地连接的两部分结构,实现了装卸的便利性,保证所有使用者都能够顺利的安装使用,并解决了一体式结构的配重假人在装卸时容易对试验车辆造成磕碰而损害车辆的问题。

另外,将配重假人分成底座1和背部2两部分,可在车辆需要变换装载质量时,仅将背部2卸载即可,从而方便满足车辆在空载、半载和满载各状态的配载要求。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配重假人的底座1和背部2连接形成能够位于座椅上依靠座椅靠背的L形结构,所述底座1具体形成为所述L形结构的横向部分,该横向部分用于放置在座椅上;所述背部2形成为所述L形结构的纵向部分,该纵向部分用于依靠在座椅靠背上。

为在车辆试验过程中,在对座椅靠背进行角度调节时,使得配重假人也能够随靠背进行角度调节,本实施方式中设置背部2在所述底座1的一端能够绕所述底座1的该端前后转动。其中,所述前后转动是指配置假人位于车辆的座椅上时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而言的,是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转动。这样可使得背部2在座椅靠背的各个角度均能够紧靠在座椅靠背上。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底座1上设置有凹槽12,在所述凹槽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穿在所述底座1上且轴向可移动的转轴3,所述背部2上的插接部22位于所述凹槽12中且通过所述插接部22上设置的铰接孔23与两侧的所述转轴3配合铰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1形成为具有第一注入口11的能够灌注流体的壳体结构,所述第一注入口11优选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上方且在所述背部2的前方。

所述背部2形成为具有第二注入口21的能够灌注流体的壳体结构。所述第二注入口21优选设置在所述背部2的顶端。

根据试验要求,可将水或水泥等流体从第一注入口11和第二注入口21分别注入到底座1和背部2中,以使得背部2和底座1分别达到试验装载的质量要求。

为方便搬运背部2和底座1,优选地,所述背部2上围绕所述第二注入口21形成有方便手握的管状体。在搬运背部2时,一手握住顶部的该管状体,另一手握住背部2的下边缘,可将背部2搬运到指定地点。

优选地,所述底座1的底面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扣手14。试验人员可通过将双手分别把持住两侧的所述扣手14,实现底座1的搬运。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6所示,所述背部2的前侧形成有在系安全带时用于容置安全带的嵌槽24。该嵌槽24不仅方便配重假人捆绑安全带,而且该嵌槽24还对背部2的结构起到加强的作用。

下面具体描述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重假人装载在试验车辆上的具体过程。

安装时,首先,试验人员手持底座1底部的扣手14,将底座1搬运至车辆的座椅上,然后一手握住背部2顶端的管状体,另一手握在背部2的底部上,将背部2搬运至底座1上,使得背部2的插接部22插在底座1的凹槽12中,并使得背部2的铰接孔23与底座1的开孔13对齐,然后插在开孔13上的转轴3轴向移动至铰接孔23中,实现背部2与底座1的铰接连接。

然后使用安全带将配重假人固定在座椅上,并分别通过第一注入口11和第二注入口21将水或水泥等流体注入到底座1和背部2中。由此完成配重假人在试验车辆上的装载。

相反地,在卸载配重假人时,首先使底座1上的转轴3沿轴向反向移出铰接孔23,从而背部2与底座1分离,然后依次搬离背部2和底座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