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8262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微量采样、稀释并用于检测的操作:首先是在稀释液瓶中按既定倍数加入定量的稀释液;然后,用毛细管或移液器定量吸取待测样本至稀释液瓶中,混合均匀后;最后,再更换特定刻度的移液器,将稀释混匀后的样本滴加到反应装置或检测器内。以上操作的全过程涉及三次液体的转移和两次计量容器的更换,具有容易引入误差、污染的风险大和时间成本高的不足之处。

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4389227U,名为“吸取器、使用该吸取器的采样稀释装置及分析系统”的技术方案中公开有一种采样稀释装置(参见本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图2),该采样稀释装置10包括吸取器12及稀释管14。所述吸取器12用于采集样本,其包括吸嘴120与导管122以及连接所述吸嘴120及导管122的连接部126。所述吸嘴120用于采集样本。所述导管122用于导出样本。所述吸嘴120的中心轴线偏离整个吸取器12的中心轴线。所述稀释管14用于装盛稀释液。所述吸取器12插入稀释管14的吸嘴120所在的一端插入稀释管14内以将样本导出与稀释液混合。所述导管122用于导出混合后的样本至所述检测媒介20上。

但上述吸取器12在塞入稀释管14,稀释管14的管口处的内壁会对吸取器12的外侧面形成挤压,从而使得吸取器12的外侧面弹性收缩变形,进而导致吸取器12内部的液体流道收窄并阻碍该处液体的流动。

基于此,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能够使得吸取器内部的液体流道中液体流动起来更为顺畅的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使得吸取器内部的液体流道中液体流动起来更为顺畅的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包括稀释液瓶和吸取器;所述稀释液瓶具有瓶口,所述吸取器的外形整体呈条状结构,且所述吸取器塞入所述瓶口处形成密封连接;所述吸取器上位于所述稀释液瓶内部的一端为毛细管结构的采样端,所述吸取器上位于所述稀释液瓶外的一端为滴出端,所述吸取器的内部贯通设置有使得所述采样端和所述滴出端之间连通的液体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取器上与所述稀释液瓶的瓶口相接触部分的外侧面为塞入连接面;所述吸取器的内部位于所述塞入连接面与所述液体流道之间的位置为围绕该液体流道的环形中空结构。

现有技术中的吸取器内部仅设置有连通采样端和滴出端的液体流道,这样一来,当吸取器在塞入稀释液瓶的瓶口后,吸取器与瓶口相接触部分会弹性收缩变形,从而将吸取器与瓶口相接触处密封。但也因为吸取器与瓶口相接触部分的收缩变形,致使该处内部的液体流道的口径收窄,影响液体流道的液体的流动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吸取器设置有上述环形中空结构后,吸取器塞入稀释液瓶的瓶口后,吸取器与瓶口相接触部分的外侧面弹性收缩变形,因为吸取器的内部位于所述塞入连接面与所述液体流道之间的位置为围绕该液体流道的环形中空结构,故液体流道的不会受到上述弹性收缩变形的影响,确保液体流道始终能够顺畅地对液体进行导流。

作为优选,所述液体流道上邻近所述采样端处设置有两个空腔。

上述液体流道上设置的两个空腔结构,且两个空腔的口径大于相邻的液体流道的口径,从而可使得液体更容易流入空腔中形成汇集,并使得经空腔流出的液体流量更为平稳。

此外,上述液体流道上设置的两个空腔结构,能够在倒置稀释液瓶和吸取器的组合体时,使得稀释液瓶中的液体首先通过采样端进入到相邻的一个空腔中,因空腔的口径大于采样端毛细管的口径,故液体首先会在该空腔中汇集并能够使得液体中的气泡在该空腔中破裂,从而将液体中气泡排除。随后,当液体经第一个空腔流至第二个空腔后,进行二次排气。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中空结构远离所述采样端的一端为开口端。

当上述环形中空结构远离所述采样端的一端为开口端,就能够完全避免吸取器塞入后外侧面的弹性收缩变形对内部流体通道的影响,故起到最佳的确保液体流道始终能够顺畅地对液体进行导流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开口端的边缘沿垂直于所述液体流道长度的方向外凸形成有一圈环形限位块。

上述环形限位块的设置,能够在吸取器完全塞入稀释液瓶的瓶口时形成限位,从而使得吸取器的塞入操作更为准确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开口端的边缘沿所述液体流道长度的方向延伸形成有连接用的套筒;还包括整体呈套筒状结构的瓶盖,所述瓶盖与所述套筒之间套接相连,且所述瓶盖的盖板的内侧面与所述吸取器的滴出端的端面相抵接。

上述吸取器上套筒结构的设置,以及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瓶盖的结构,能够对吸取器的滴出端进行盖合封闭,从而便于对待检样本进行储运。

作为优选,所述瓶盖的盖板的内侧面上与所述吸取器的滴出端的端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堵塞该端口用的突起。

上述瓶盖突起结构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对吸取器的滴出端的端口进行堵塞,提升滴出端的端口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公告号为CN204389227U,名为“吸取器、使用该吸取器的采样稀释装置及分析系统”的专利中的吸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吸取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中吸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中吸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的稀释液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的稀释液瓶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滴出待检样本状态)。

图3至图9中标记为:

1稀释液瓶,11凸起,12铝箔;

2吸取器,21采样端,22滴出端,23液体流道,24两个空腔,25塞入连接面,26环形中空结构,27环形限位块,28套筒;

3瓶盖,31盖板,32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针对描述采用诸如上、下、左、右等说明性术语,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而不旨在进行限制。

具体实施时:如图3至图9所示,一种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包括稀释液瓶1和吸取器2;所述稀释液瓶1具有瓶口,所述吸取器2的外形整体呈条状结构,且所述吸取器2塞入所述瓶口处形成密封连接;所述吸取器2上位于所述稀释液瓶1内部的一端为毛细管结构的采样端21,所述吸取器2上位于所述稀释液瓶1外的一端为滴出端22,所述吸取器2的内部贯通设置有使得所述采样端21和所述滴出端22之间连通的液体流道23;所述吸取器2上与所述稀释液瓶1的瓶口相接触部分的外侧面为塞入连接面25;所述吸取器2的内部位于所述塞入连接面25与所述液体流道23之间的位置为围绕该液体流道23的环形中空结构26。

其中,所述液体流道23上邻近所述采样端21处设置有两个空腔24。

上述液体流道23上设置的两个空腔24结构,且两个空腔24的口径大于相邻的液体流道23的口径,从而可使得液体更容易流入空腔中形成汇集,并使得经空腔流出的液体流量更为平稳。

此外,上述液体流道23上设置的两个空腔24结构,能够在倒置稀释液瓶1和吸取器2的组合体时,使得稀释液瓶1中的液体首先通过采样端21进入到相邻的一个空腔中,因空腔的口径大于采样端21毛细管的口径,故液体首先会在该空腔中汇集并能够使得液体中的气泡在该空腔中破裂,从而将液体中气泡排除。随后,当液体经第一个空腔流至第二个空腔后,进行二次排气。

实施时,两个空腔24中邻近采样端21的一个与采样端21的毛细管状结构之间通过口径小于毛细管状结构的口径的通道相连接。

其中,所述环形中空结构26远离所述采样端21的一端为开口端。

其中,所述开口端的边缘沿垂直于所述液体流道23长度的方向外凸形成有一圈环形限位块27。

其中,所述开口端的边缘沿所述液体流道23长度的方向延伸形成有连接用的套筒28;还包括整体呈套筒28状结构的瓶盖3,所述瓶盖3与所述套筒28之间套接相连,且所述瓶盖3的盖板31的内侧面与所述吸取器2的滴出端22的端面相抵接。

实施时,优选所述稀释液瓶1、吸取器2和瓶盖3均有塑料材料制得。

其中,所述瓶盖3的盖板31的内侧面上与所述吸取器2的滴出端22的端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堵塞该端口用的突起32。

所述稀释液瓶1内浸在稀释液中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凸起11。

上述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在使用时,首先,采用吸取器2的采样端21来采集采样液;随后,将吸取器2的采样端21经稀释液瓶1的瓶口伸入稀释液瓶1中,并使得吸取器2整体塞入所述瓶口处形成密封;再随后,摇晃稀释液瓶1和吸取器2的组合体,吸取器2的采样端21中的采样液滴入稀释液瓶1内盛装的稀释液中进行混合。因为,稀释液瓶1内浸在稀释液中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凸起11,稀释液在流动过程中会与该凸起11相撞击并形成湍流(又称为乱流、扰流或紊流),从而使得稀释液能与采样液之间混合得更为充分均匀。最后,将稀释液瓶1和吸取器2的组合体倒置,(挤压稀释液瓶1)即可将待检样本滴加到反应装置或试剂中完成测试。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利用上述更为简化的凸起11结构即能够使得稀释液能与采样液之间混合得更为充分均匀,且也使得吸取器2整体结构更为简化,故能够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

此外,上述凸起11结构也能够增强稀释液瓶1侧壁的结构强度,有效预防侧壁破损,从而更好地对稀释液瓶1内盛装的液体形成保护。

实施时,优选所述采样端21的毛细管状结构的内直径为0.2至2毫米,容积为1至15微升,该采样端21的外直径为所述内直径的1.1至2倍。这样一来,该采样端21可利用毛细作用来吸取目标液体。采样端21的毛细管状结构的容积为定量容积且可根据实际需要来开模订制。

其中,所述凸起11位于所述稀释液瓶1的底部位置。

这样一来,位于稀释液瓶1的底部位置的凸起11不会妨碍采样工作人员采用肉眼对稀释液瓶1内进行观察。

上述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在使用前,可将吸取器2和瓶盖3先行组合连接为一体化,以备后续采样和滴加样本。稀释液瓶1在使用前,可在工厂或实验室将稀释液根据稀释倍数预装200-1500μL于稀释液瓶1中,并用铝箔12将稀释液瓶1密封,以备后续稀释、储存使用。

上述便携式微量采样稀释滴加装置在用于采样时,首先手持瓶盖3(已经与吸取器2组合连接后的瓶盖3),用吸取器2的采样端21的定量采样毛细管直接吸取样本。

随后,再用采样端21刺破稀释液瓶1的封口铝箔12,将吸取器2塞入稀释液瓶1形成密封连接,并使得吸取器2、瓶盖3和稀释液瓶1形成连接为一体的滴瓶。此时,当吸取器2塞入稀释液瓶1后,会导瓶内压力突然增加,使得定量采样毛细管中的样本喷出。喷出后的样本,依靠吸取器2内部液体流道23上的两个空腔24之间的隔板进行阻挡,置留于稀释液瓶1内。

再随后,通过摇动稀释液瓶1的瓶身来将稀释液与样本充分混合,形成待检样本并储存于滴瓶内,便于运输。

需要测试时,可将滴瓶的瓶盖3摘下,将吸取器2的滴出端22朝下,挤压稀释液瓶1的瓶壁,将待检样本滴加到反应装置或试剂中完成测试。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需指出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上述变形和改进的技术方案应同样视为落入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