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分析仪的进样装置和样本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861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样本分析仪的进样装置和样本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样本分析仪的进样装置和具有所述进样装置的样本分析仪。



背景技术:

在医疗检测领域,自动化检测是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自动化检测是通过自动检测仪器完成。将样本放在自动检测仪器中后,无需人工干涉,仪器将自动完成样本检测。自动检测仪器内设有用于装载及推送样本的进样装置,进样装置将样本呈送至采样装置,供其进行采样分析。进样装置包括样本仓及传送样本的传送机构。出于人机工程学的考虑,通常样本仓设置在仪器外缘,以便于人员操作;传送机构则设于仪器内缘。仪器内部还设有其他功能组件。在产品小型化的设计要求下,仪器内部的结构空间显得尤为宝贵,需要合理、精细化利用。

现有的进样装置将样本仓设为固定,使传送机构在样本仓与采样装置之间往返移动以传送样本。为保证传送机构的运动畅通无阻,需要在传送机构的行程范围内进行避空设计。此种设计占用了较大的仪器内部结构空间,不利于产品小型化设计;另外,传送机构配备有各类走线,其也需要跟随传送机构移动。走线移动时容易与其他部件摩擦、干涉,造成线材损耗及传送机构运动异常。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样本分析仪的进样装置和具有所述进样装置的样本分析仪,能够降低对设备内部结构空间的占用,并且避免了传送机构运动的走线移动设计问题。

一种样本分析仪的进样装置,包括相连的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所述第一机架上设有可移动的样本仓和固定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样本仓内设有相邻的缓存隔位和样本通道,所述样本通道用于装载样本支架,所述样本支架用于放置样本容器,所述样本支架与所述样本容器上均贴有信息码;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样本仓移动;所述第二机架上设有操作仓、信息提取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操作仓具有入口;所述样本仓能够移动至使所述样本通道与所述入口对接的位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在所述样本通道与所述入口对接后,驱动所述样本支架从所述样本通道移动至所述操作仓中;所述信息提取装置用于在所述样本支架移入所述操作仓过程中,识别所述样本支架及所述样本容器上的信息码,以;以提取样本支架信息和样本信息;或者,所述样本仓能够反向移动至使得所述缓存隔位与所述入口对接的初始位置。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和勾取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及所述勾取件均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相连;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和所述勾取件同步移动至所述入口;待所述样本通道与所述入口对接后,所述勾取件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勾取位于所述样本通道中的所述样本支架,并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同步移动,以将所述样本支架从所述入口送入所述操作仓内。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带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送带和固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上的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与所述样本仓相连,以驱动所述样本仓移动;或者,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丝杆机构,所述第一丝杆机构包括第一丝杆和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上的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与所述样本仓相连,以驱动所述样本仓移动;或者,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齿轮齿条机构,所述第一齿轮齿条机构包括第一齿条和固设于所述第一齿条上的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与所述样本仓相连,以驱动所述样本仓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带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传送带和固设于所述第二传送带上的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移动;或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二丝杆机构,所述第二丝杆机构包括第二丝杆和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的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移动;或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齿条机构,所述第二齿轮齿条机构包括第二齿条和固设于所述第二齿条上的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移动。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二机架上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偏心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上活动套设有滑块,所述滑块远离所述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勾取件相连,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电机相连,以带动所述电机、所述滑块及所述勾取件同步移动至所述入口;待所述样本通道与所述操作仓对接后,所述电机能通过所述转动部带动所述滑块向靠近所述入口的方向滑动,进而驱动所述勾取件勾取所述样本通道中的所述样本支架;之后所述第二联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电机、所述滑块及所述勾取件同步移动,以将所述样本支架从所述入口移动至所述操作仓内。

其中,所述样本通道内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样本支架是否装入的第一传感器,并且所述操作仓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样本支架是否完全进入所述操作仓的第二传感器。

其中,所述勾取件的行程具有零点位置与勾取位置,所述第二机架上设有零点校核传感器和勾取校核传感器,所述零点校核传感器靠近所述零点位置,所述勾取校核传感器靠近所述勾取位置。

其中,所述入口处设有第三传感器及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入口是否有所述样本支架通过,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进入所述入口的所述样本支架是否装载有所述样本容器。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带传动机构还包括带轮,所述带轮与所述第一传送带形成转动配合;所述带轮上设有第五传感器,所述第五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带轮是否连续转动。

一种样本分析仪,包括上述的进样装置。

本发明的方案设置了可移动的样本仓。通过移动样本仓,将特定样本通道中的样本支架送入操作仓,实现样本信息提取和采样检测。此种设计方式中,驱动样本仓水平横向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无须移动,避免了对第一驱动装置进行避空设计,既不占用设备内部结构空间,促进了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又不用考虑走线的移动设计,降低了产品设计复杂度、提升了产品可靠性;操作仓为固定设计,无需进行避空设计,减少了内部结构空间占用;当缓存隔位对接操作仓时,相当于对操作仓进行了加长和空间拓展,便于信息识别等操作的进行。由于操作仓更靠近进样装置内部,而缓存隔位更靠近进样装置的外部,因此能够在拓展操作仓的同时,又不占用设备内部结构空间。另外,由于设计了缓存隔位,当缓存隔位对齐操作仓时,样本通道则回归到初始位置,此时人员在进样装置运行时就可以正常更换样本通道中的样本支架,从而节省了作业时间,提升了进样和样本分析效率。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进样装置一个方向上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进样装置另一个方向上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第一机架、样本仓和第一驱动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各个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样本仓内放置样本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第一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第二机架、操作仓、信息提取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各个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各个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联动件和勾取件一个方向上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联动件和勾取件另一个方向上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4中的第一驱动装置中,带轮、带轮固定件、转盘和第五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描述,这里可以使用诸如“在…之下”、“在…下面”、“下”、“在…之上”、“上”等空间相对性术语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的关系。

可以理解,这里所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发明。在这里使用时,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该”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进一步地,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表明所述特征、整体、步骤、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发明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样装置,及具有所述进样装置的样本分析仪。所述样本分析仪还包括采样装置,用于对所述进样装置呈送的样本进行采样。当然,所述样本分析仪还包括动力源,为所述进样装置中的各类运动机构提供动力。

如图1、图2、图4和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样装置100包括相连的第一机架12和第二机架22。其中,图1和图2分别从不同视角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进样装置100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和图8则示意了第一机架12和第二机架22的整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机架12和第二机架22整体上垂直布置;并且在图1所示视角中,第二机架22位于第一机架12的后方和下方。第一机架12和第二机架22相连,便于在横向和纵向上通过机构运动执行进样动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机架12和第二机架22的位置关系及结构形式,可以根据产品设计需要予以设定。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机架12上设有样本仓11和第一驱动装置13。本实施例中,第一机架12上设有滑轨121,样本仓11架设于滑轨121之上,并可沿滑轨121水平滑动。第一驱动装置13固设在第一机架12上且位于样本仓11之下,用于驱动样本仓11水平横向移动。

如图1和图5所示,样本仓11靠近进样装置100外部(图1中靠近观察者一侧为外部),便于人员进行操作。样本仓11内设有样本通道111,用于装载样本支架14,样本支架14用于放置样本容器(图未示)。本实施例中,样本仓11内设有10个样本通道111,共可以装载10个样本支架14;每个样本支架14内设有5个格位,共可以放置5个样本容器。当然,某个样本通道111可以空置,某个样本支架14的某个格位也可以空置。样本通道111上用于装入样本支架14的通道入口处(图5中靠近观察者的一面)设有凸起的台阶(图未示),在人员从这此处装入样本支架14、样本支架14越过所述台阶下沉到样本通道111底部时,由于所述台阶的存在,人员会感到样本支架14向下掉落;并且在样本支架14装到位时,人员能够听到“咔”的声音。因此,从人机工学的角度出发,所述台阶的设计能够确保人员将样本支架14完全装入样本通道111。在其他实施例中,样本仓11的结构形式可以根据产品需要予以确定。

本实施例中,样本支架14及其内的每个所述样本容器上均贴有信息码。其中,样本支架14上的信息码可以注明样本的大类信息,单个所述样本容器上的信息码可以注明样本的小类信息。各个样本支架14的大类信息可以不同;同一个样本支架14内的若干样本容器同属于一个大类,但同一个样本支架14内的各个样本容器的小类可以不同。信息码上的样本信息可以采用各种码型编制,例如条形码、二维码等。贴附信息码便于对样本进行管理,以及便于后续流程中提取样本信息。

本实施例中,样本仓11上盖设有仓盖(图未示),所述仓盖上装有电子锁(图未示)。样本仓11不在其初始位置时,即样本仓11位于其行程中间或位于行程终点时,所述电子锁锁闭,所述仓盖不能打开,以确保样本仓11内的样本支架14安全放置,避免机构运行故障。在样本仓11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电子锁解除锁闭,所述仓盖可以打开,便于样本支架14进出样本通道111。所述仓盖上可以设置指示灯。若所述仓盖未正常锁闭,所述指示灯会闪烁。所述样本分析仪的操作界面上也可以显示所述仓盖未关好。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装置13包括第一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带传动机构包括电机131、第一传送带133、固设在第一传送带133上的第一联动件132,以及带轮134。电机131的输出轴、第一传送带133及带轮134形成带传动配合。当第一传送带133转动时,第一联动件132跟随移动。结合图3和图6,第一联动件132与样本仓11相连,由此第一联动件132能驱动样本仓11在第一机架12上水平移动。

或者,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以使用第一丝杆机构替换上述第一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丝杆机构包括第一丝杆和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上的所述第一联动件1,所述第一联动件与所述样本仓相连,以驱动所述样本仓移动。当然,所述第一丝杆机构还包括动力源等。

或者,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以使用第一齿轮齿条机构替换上述第一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一齿轮齿条机构包括第一齿条和固设于所述第一齿条上的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与所述样本仓相连,以驱动所述样本仓移动。当然,所述第一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源等。

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具有传动力矩大,稳定可靠,便于调试且成本较低的优点。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或设计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实现方式。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机架22上设有操作仓221、信息提取装置21和第二驱动装置23。本实施例中,第二机架22形成半封闭式结构,操作仓221与信息提取装置21位于第二机架22的顶部,第二驱动装置23设于第二机架22内部,且位于操作仓221与信息提取装置21之下。操作仓221是进行样本信息提取及样本采集和检测的场所,信息提取装置21执行样本信息提取的操作,第二驱动装置23则用于驱动样本仓11中的样本支架14进入操作仓221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机架的结构形式、操作仓、信息提取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产品需要予以确定。

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操作仓221固定于进样装置100的内部(图1中远离观察者的一侧、图2中靠近观察者的一侧)。操作仓221具有一个入口224,样本支架14从入口224进入到操作仓221内。结合图1和图8所示,第一驱动装置13能够驱动样本仓11横向水平移动,使样本仓11中的某个样本通道111(内放置有样本支架14)与入口224对接。此时,第二驱动装置23则驱动此样本通道111中的样本支架14脱离样本通道111,从入口224进入操作仓221内。与此同时,在此样本支架14移入操作仓221的过程中,信息提取装置21则识别此样本支架14及其内的各个样本容器上的信息码,以提取样本支架信息和样本信息。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装置23包括第一驱动机构25、第二驱动机构26和勾取件24。其中,第一驱动机构25及勾取件24均与第二驱动机构26相连。结合图8-图10所示,第一驱动机构25用于驱动第二驱动机构26和勾取件24水平纵向同步移动,使其移动至入口224。待样本通道111(内放置有样本支架14)与入口224对齐后,第一驱动机构25进入待机状态,第二驱动机构26则驱动勾取件24将位于样本通道111中的样本支架14勾住;之后,第一驱动机构25则驱动第二驱动机构26与勾取件24同步向操作仓221内移动,将样本支架14从入口224勾入操作仓22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形式不限于为本实施例中所示,而是可以根据产品需要予以选取或设计。

如图9和图10所示,具体的,与上述第一驱动装置13的一种优选结构相同的是,第一驱动机构25包括第二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带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传送带252,第二传送带252上固设有第二联动件251,第二联动件251又连接第二驱动机构26。由此,所述第二带传动机构通过第二联动件251,驱动第二驱动机构26水平纵向移动。当然,所述第二带传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源(如电机)和带轮等,出于简洁,此处不多做赘述。

或者,与上述第一驱动装置13的另一种优选结构相同的是,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可以使用第二丝杆机构替换上述的第二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丝杆机构包括第二丝杆和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的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移动。当然,所述第二丝杆传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源等,出于简洁,此处不多做赘述。

或者,与上述第一驱动装置13的另一种优选结构相同的是,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可以使用第二齿轮齿条机构替代上述的第二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齿轮齿条机构包括第二齿条和固设于所述第二齿条上的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移动。当然,所述第二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还包括动力源、齿轮等,出于简洁,此处不多做赘述。

如图11和图12所示,具体的,第二驱动机构26包括电机261,电机261外部具有机壳。结合图7、图8、图11和图12所示,电机261设在第二机架22内。电机261具有输出轴2611,输出轴2611上设有偏心的转动部2612,即转动部2612的轴线平行于输出轴2611的轴线,但其与输出轴2611的轴线有一定间距。转动部2612上活动套设有滑块262,所述机壳内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滑轨263,滑块262可沿滑轨263滑动。由于转动部2612偏心设置,在输出轴2611带动转动部2612转动时,转动部2612的竖直位移也发生变化,从而转动部2612能对滑块262施加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使得滑块262沿滑轨263滑动。滑块262远离转动部2612的一端与勾取件24相连,以带动勾取件24在竖直方向上同步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输出轴2611上套设一个凸轮,依靠所述凸轮带动滑块262上下滑动;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块262的上下滑动。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联动件251与电机261的外壳相连。从而,第一驱动机构25能够通过第二联动件251带动电机261、滑块262和勾取件24水平纵向同步移动,使其移动至入口224。待样本通道111(内放置有样本支架14),与入口224对接后,第一驱动机构25进入待机状态;此时,电机261则通过转动部2612带动滑块262向上移动以靠近入口224,进而带动勾取件24移向入口224。勾取件24则能够将样本通道111中的样本支架14勾住。之后,第一驱动机构25通过第二联动件251,驱动电机261、滑块262和勾取件24同步移动,将样本支架14从入口224勾入操作仓221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形式不限于为本实施例中所示,而是可以根据产品需要予以选取或设计。

当样本仓11完成一次样本支架14的送入后,样本仓11能够远离操作仓221移动,退回到初始位置。如图5所示,样本仓11内还设有缓存隔位112,缓存隔位112与一个样本通道111相邻,且位于样本仓11的端部。

当样本仓11退回到初始位置时,缓存隔位112与操作仓221对接。操作仓221内的样本支架14,在经过信息提取装置21提取样本信息之后,能够退回到缓存隔位112中临时存放。具体过程如下:在样本支架14完全进入操作仓221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3运转,将样本仓11反向移动,使缓存隔位112与操作仓221的入口224对接。在对操作仓221内的样本支架14进行样本信息提取之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5驱动勾取件24退出操作仓221,以带动样本支架14从操作仓221内退出。退出的样本支架14则进入到缓存隔位112中临时存放。

然后,所述控制装置可以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5运转,驱动勾取件24带动样本支架14从缓存隔位112再次进入操作仓221,在样本支架14的进入过程中,所述采集装置采集样本支架14中的样本。

可见,当缓存隔位112对接入口224后,缓存隔位112相当于对操作仓221进行了加长,使信息识别和样本采集操作能有更宽裕的操作空间。

另外,当缓存隔位112对齐操作仓221时(即样本仓11退回到初始位置时),人员可以在样本仓11中空置的样本通道111内增补新的样本支架14,或者取出已经完成采样的样本支架14。由此,通过设计缓存隔位112,能够使人员在进样装置100运行的同时还能更换样本支架14,节省了作业时间,提升了进样和采样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进样装置100中,样本仓11可移动。通过移动样本仓11,将特定样本通道111中的样本支架14送入操作仓221,实现样本信息提取和采样检测。此种设计方式中,驱动样本仓11水平横向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13,以及驱动样本支架14水平纵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25均无须移动,既避免了对第一驱动装置13与第一驱动机构25进行避空设计,不占用设备内部结构空间,促进了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又不用考虑走线的移动设计,降低了产品设计复杂度、提升了产品可靠性。虽然第二驱动机构26可在水平纵向上移动,但是其运动是约束在整个第二驱动装置23所占据的产品内缘结构空间之内的,因此第二驱动机构26也不会额外占据产品内部的结构空间。在合理布置第二驱动机构26的走线,和/或对走线进行防护的情况下,第二驱动机构26的走线移动时也不会出现与其他部件的摩擦、干涉等,避免了线材的损耗及驱动机构运动异常。虽然样本仓11可移动,其行程范围内需要避空,但是样本仓11位于产品外缘,而产品外缘并不会布置过多的产品组件,因此产品外缘相比产品内缘的结构空间更为宽松,所以样本仓11的避空设计并不会占用产品内缘的结构空间,不影响产品内部的紧凑化设计。操作仓221为固定设计,无需对其进行避空设计,减少了内部结构空间占用;当缓存隔位112对接操作仓221时,相当于对操作仓221进行了加长和空间拓展,便于信息识别等操作的进行。由于操作仓221更靠近进样装置100内部,而缓存隔位112更靠近进样装置100的外部,因此能够在拓展操作仓221的同时,又不占用设备内部结构空间。另外,由于设计了缓存隔位112,当缓存隔位112对齐操作仓221时,样本通道111则回归到初始位置,此时人员在进样装置100运行时就可以正常更换样本通道111中的样本支架14,从而节省了作业时间,提升了进样和样本分析效率。

本实施例中,进样装置100还包括控制装置(图未示)和若干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第一驱动装置13、第二驱动装置23和信息提取装置21的运动或操作,以及检测样本仓11及操作仓221的装载状态。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各个组件。以下将详细描述此种检测和控制设计。

本实施例中,样本仓11的每个样本通道111内均设有第一传感器(图未示),用于检测所在的样本通道111是否有样本支架14装入,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一检测信号。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确定某个样本通道111内装有样本支架14,则确定此样本支架14可以进行样本信息提取。此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操作者的指令,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3移动样本仓11,使得此样本通道111与入口224对接;若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确定某个样本通道111内没有样本支架14,则所述控制装置在控制样本仓11移动时,将忽略此样本通道111,使下一个装有样本支架14的样本通道111对接入口224。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为反射传感器。应注意,与入口224对接的样本支架14内,某个格位可能没有样本容器。对格位是否装有样本容器的检测,将在下文继续描述。

勾取件24的行程具有零点位置与勾取位置,所述勾取位置为勾取件24的行程终点,也即为勾取样本支架14的位置,其对应入口224。所述零点位置为勾取件24的行程起点,对应操作仓221上与入口224相对的一端。所述控制装置中预设有所述零点位置和所述勾取位置。

如图8所示,第二机架22上设有零点校核传感器(图未示)和勾取校核传感器225,所述零点校核传感器靠近所述零点位置,且与所述零点位置相隔一定间距;勾取校核传感器225靠近所述勾取位置,且与所述勾取位置相隔一定间距。所述间距由产品调试确定。由于设计和制造的精度限制,第一驱动机构25总是会存在传动误差,导致勾取件24的行程起点与终点可能产生位置误差。因此需要在勾取件24的行程起点与终点进行位置校核,保证勾取件24每次都能准确勾取到样本支架14。而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零点校核传感器和勾取校核传感器225的检测信号,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5的运转,进而进行位置校核。

位置校核的具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所述零点校核传感器和勾取校核传感器225均使用对射传感器。第二联动件251上固设一个挡片(图未示),当勾取件24到达所述勾取位置时,所述挡片将从勾取校核传感器225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穿过,使得勾取校核传感器225的信号发生改变。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到勾取校核传感器225此种信号反馈后,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5继续运转(例如,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5中的电机继续运转几百微步),使得勾取件24以勾取校核传感器225为基准,继续前移一个设定距离,最终到达所述勾取位置。由勾取校核传感器225处到所述勾取位置的移动过程,即为勾取件24的行程终点位置校核过程。同理,由所述零点校核传感器处到所述零点位置的移动过程,即为勾取件24的行程起点位置校核过程,相同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当所述控制装置在确定装有样本支架14的样本通道111对齐入口224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驱动机构26驱动勾取件24竖直升起,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5运转,使勾取件24由所述零点位置移动到勾取校核传感器225处;之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5继续运转,对勾取件24进行一次终点位置校核,使勾取件24移动到所述勾取位置。在勾取之前就使勾取件24竖直升起,是考虑到两种情况:一是样本通道111中的样本支架14,由于放置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其可能会向入口224偏移而越过所述勾取位置。此情况下,升起的勾取件24将会与发生位置偏移的样本支架14相抵触,因而勾取件24在移动的同时,能够将样本支架14推回至所述勾取位置。另外一种情况是,样本通道111中的样本支架14可能已经放置到位,无需勾取件24将其推回。在后一种情况下,依然控制勾取件24竖直升起,能够确保样本支架14始终位于所述勾取位置。

勾取件24到达所述勾取位置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5运转,驱动勾取件24和样本支架14由所述勾取位置,经过入口224,进入操作仓221,并移动到所述零点校核传感器处。之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5继续运转,对勾取件24进行一次起点位置校核,使勾取件24移动到所述零点位置。

在上述勾取件24带动样本支架14移向所述零点位置的过程中,信息提取装置21同时进行样本信息提取操作。

如图8所示,操作仓上设有第二传感器226,用于检测勾取件24是否正确勾取了样本支架14,以使样本支架14完全进入操作仓221内。第二传感器226包括但不限于为反射传感器,第二传感器226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二检测信号。若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确定没有勾取到,则控制勾取件24移动到所述零点位置,重复进行勾取动作。当然,再次移动勾取时,依然需要对所述勾取件24进行位置校核。若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确定已经正确勾取到,则继续下一步动作。

如图8所示,入口224处设有第三传感器222,用于检测进入入口224的样本支架14内的各个所述格位,是否装载有所述样本容器。第三传感器222包括但不限于为反射传感器。当样本支架14移动时,第三传感器222对其各个所述格位进行扫描,即可检测出所述格位中是否有所述样本容器。第三传感器222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三检测信号。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判定某个所述格位没有所述样本容器时,则向所述采样装置发送指令,所述采样装置则不会在此格位进行样本采集。相反的,若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判定某个所述格位装载有所述样本容器时,则向所述采样装置发送指令,所述采样装置则将在此格位进行样本采集。

如图8所示,入口224处还设有第四传感器223,用于检测入口224是否有样本支架14通过。第四传感器223包括但不限于为反射传感器。第四传感器223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第四检测信号。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四检测信号,判定有样本支架14通过时(即样本支架14部分位于操作仓221内),则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3待机,使得样本仓11保持原位不动。若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四检测信号,判定没有样本支架14通过,此时可能有两种情况:样本支架14完全进入操作仓221内,或样本支架14尚完全位于样本通道111中。此时,所述控制装置综合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判定属于第一种情形时,则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3运转,使样本仓11反向移动,将本来对接入口224的那个样本通道111恢复到初始位置;若判定属于第二种情形时,则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3待机,使得样本仓11保持原位不动。

如图13所示,当第一驱动装置13包括第一带传动机构时,所述第一带传动机构的带轮134上还设有带轮固定件137、转盘135和第五传感器136。

其中,带轮固定件137连接在第一机架12上,并套设在带轮134之外,与带轮134形成转动配合。第五传感器136固设在带轮固定件137上。带轮134与第五传感器136通过带轮固定件137安装在第一机架12上。带轮134的一端穿过带轮固定件137并连接转盘135,转盘135可随带轮134同步转动。转盘135上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通孔。第五传感器136为对射传感器,第五传感器136的发射器1361与接收器1362分别位于转盘135轴线上的相对两侧。

第五传感器136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带传动机构的运转是否连续顺畅。其检测原理可以是:当带轮134连续顺畅转动时,转盘135也随之转动,转盘135上的所述通孔与两个所述通孔之间的非镂空部,将周期性的交替穿过发射器1361与接收器1362之间,接收器1362的接收信号也周期性的发生变化。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接收器1362反馈的周期性信号后,判定带轮134为连续顺畅转动。反之,若带轮134卡住,则接收器1362的接收信号不再变化,所述控制装置则判定带轮134发生转动异常。此时,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所述第一带传动机构停机,避免造成机构损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传感器136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检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的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