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119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温湿度采集仪主要有两种采集信号方式 :一种采用的是通过一根长长导线把传感器探头跟主板连接;另外一种是传感器在整个壳体内,上述两种温湿度采集仪共同存在的缺陷是:1、无法防水;2、精度不高,板子散热对传感器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能够很好的防水可达到IP67,又不会因为主板发热问题造成精度不高问题,并且外观紧凑漂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包括上壳、下壳、主板;所述上壳,下壳扣合成密封的腔体,所述主板设置于上壳、下壳扣合成的密封腔体中;所述密封腔体外设置有传感器板,传感器板一端有部分插入到密封腔体中,并通过FPC连接到主板上,该传感器板处于密封腔体外的部分设置有传感器。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壳在与下壳的扣合面处嵌设有主防水圈,所述下壳通过四颗下壳螺钉固定到上壳上,所述主板设置在上壳的腔体内并由主板螺钉固定连接在上壳上;所述上壳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方孔,天线、传感器板分别通过打防水胶固定在该连接方孔处,所述天线并与主板连接。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下壳螺钉陷入到下壳的沉孔中,该沉孔中装设有硅胶脚塞。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传感器板、传感器外罩设有传感器板保护罩,该传感器板保护罩固定连接在上壳、下壳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壳上设置有USB口、开关机按键、led导光柱,所述led导光柱通过打防水胶固定在上壳上,所述USB口装设有USB防水塞。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电池安装到下壳电池仓内,电池防水圈安装到下壳对应的卡槽里,电池盖通过卡位及电池盖螺钉固定到下壳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主板PCB通过主防水圈及下壳、上壳形成密闭空间内,可以达成很好的防水效果,在该下壳、上壳形成密闭空间外新增加一个设置有传感器的传感器PCB板,该传感器PCB通过FPC(柔性PCB)连接到主板上,将主板与传感器分开,避免密闭空间内主板的发热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能够很好的防水可达到IP67,又不会因为主板发热问题造成精度不高问题,并且外观紧凑漂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包括上壳3、下壳10、主板16;所述上壳3,下壳10扣合成密封的腔体,所述主板16设置于上壳3、下壳10扣合成的密封腔体中;所述密封腔体外设置有传感器板5,传感器板5一端有部分插入到密封腔体中,并通过FPC8连接到主板16上,该传感器板5处于密封腔体外的部分设置有传感器。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壳3在与下壳10的扣合面处嵌设有主防水圈17,所述下壳10通过四颗下壳螺钉12固定到上壳3上,所述主板16设置在上壳3的腔体内并由主板螺钉9固定连接在上壳3上;所述上壳3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方孔,天线7、传感器板5分别通过打防水胶固定在该连接方孔处,所述天线7并与主板16连接。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下壳螺钉12陷入到下壳10的沉孔中,该沉孔中装设有硅胶脚塞15。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传感器板5、传感器外罩设有传感器板保护罩,该传感器板保护罩6固定连接在上壳3、下壳10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壳3上装有USB口、开关机按键2、led导光柱4,所述led导光柱4通过打防水胶固定在上壳3上,所述USB口装设有USB防水塞1。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电池11安装到下壳10电池仓内,电池防水圈18安装到下壳10对应的卡槽里,电池盖14通过卡位及电池盖螺钉13固定到下壳10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主板PCB通过主防水圈及下壳10、上壳3形成密闭空间内,可以达成很好的防水效果,在该下壳10、上壳3形成密闭空间外新增加一个设置有传感器的传感器PCB板,该传感器PCB通过FPC(柔性PCB) 连接到主板上,将主板与传感器分开,避免密闭空间内主板的发热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智能温湿度采集仪,能够很好的防水可达到IP67,又不会因为主板发热问题造成精度不高问题,并且外观紧凑漂亮。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