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零检测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5308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零检测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市电电压过零点的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过零检测电路为采用光耦与电阻串联,直接使用市电一次电压供电驱动,功耗大,串联的电阻平均功率可达0.5W,最高功率可达1W,电阻体积大,对电阻要求高,且易受电网干扰,造成过零点检测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路改进的过零检测电路。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构造过零检测电路,包括整流模块,供电模块,过零检测模块和脉冲发生模块;

整流模块,用于对市电进行整流,其输入端连接市电,其输出端连接过零检测模块;

供电模块,将与外部连接的输入电源变换成低压直流电,然后整流滤波输出给过零检测模块,其输入端连接外部电源,其输出端连接过零检测模块的电源脚;

过零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市电过零信号并将检测结果输出给脉冲发生模块同时驱动脉冲发生模块工作;

脉冲发生模块,根据过零检测模块的输入和驱动,输出脉冲信号。

优选的,所述过零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1,R2,R3,R4和NPN型三极管Q1;

所述供电模块包括变压器T1,二极管D5,电阻R7,电容C3;

所述脉冲发生模块包括电阻R5、R6,光耦U1;

电阻R2,R3和R4的串联电路并联在整流模块的输出端,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在R3和R4之间,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光耦U1输入端的负极,光耦U1输入端的正极串联电阻R1后连接在供电模块的输出电压正极;

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输出端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阻R7的一端,另一端接地,电容C3并接在二极管D5的负极和地之间,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5的负极与地作为供电模块的输出端;

光耦U1输出端集电极连接有限流电阻R6后输出,连接限流电阻R5后再与5V直流电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该过零检测电路,不仅能检测市电电压过零点,而且能消除电网干扰,功耗低,满足目前家电控制器行业低待机功耗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本实施例中的过零检测电路组成框图;

图2本实施例中的过零检测电路电路原理图;

图3本实施例中的过零检测电路电路3个检测点的输出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本实施例中的过零检测电路,包括整流模块,供电模块,过零检测模块和脉冲发生模块。

整流模块,用于对市电进行整流,其输入端连接市电,其输出端连接过零检测模块。电路原理图如图2,本实施例中的整流模块由四个二极管构成的全波整流电路完成。

供电模块,将与外部连接的输入电源变换成低压直流电,然后整流滤波输出给过零检测模块,其输入端连接外部电源,其输出端连接过零检测模块的电源脚。电路原理图如图2,本实施例中的供电模块包括变压器T1,二极管D5,D6,电阻R7,电容C3,E1。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输出的电压经D5半波整流,经电阻R7和电容C3滤波后变成纯净的直流电源输出给过零检测模块的三极管集电极。

过零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市电过零信号并将检测结果输出给脉冲发生模块同时驱动脉冲发生模块工作。电路原理图如图2,本实施例中的过零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1,R2,R3,R4和NPN型三极管Q1。电阻R2,R3和R4的串联电路并联在整流模块的输出端,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在R3和R4之间,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光耦输入端的负极,光耦输入端的正极串联电阻R1后连接在供电模块的输出电压正极。

脉冲发生模块,根据过零检测模块的输入和驱动,输出脉冲信号。电路原理图如图2,本实施例中的脉冲发生模块包括电阻R5、R6,光耦U1和电容C2。光耦输出端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有滤波电容C2且光耦输出端集电极连接有限流电阻R6后输出,连接限流电阻R5后再与5V直流电源连接。每次输入市电电压过零时,光耦截止,输出高电平,过零后,光耦导通,输出低电平,光耦反复导通截止,OUT输出过零脉冲信号。

本实施例中的过零检测电路的主要原理是:前级高压部分采用全桥进行全波整流,采用大电阻进行分压以降低前级功耗。因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只需极小的偏置电流即可驱动光耦。光耦采用开关电源的变压器辅助绕组供电,经过变压器降压的二次电压比市电电压低,而且更干净,更稳定。光耦的限流电阻只需要几千欧姆,光耦驱动整体功耗低,限流电阻功耗低,降低了对电阻的要求,可由直插电阻改为贴片电阻。输出端利用光耦受光器的通断效果,可靠地输出过零脉冲信号,从而达到低功耗、消除电网干扰、稳定检测市电电压过零点的目的。

为了克服现有过零检测电路功耗大,易受电网干扰的问题,本实施例中的过零检测电路,不仅能检测市电电压过零点,而且能消除电网干扰,功耗低,满足目前家电控制器行业低待机功耗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