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短路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0006阅读:690来源:国知局
电芯短路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质量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芯短路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控制疏漏,在锂离子电池内部混入了极微小的金属微粒,在电池使用中由于温度变化或各种撞击,金属微粒刺穿正、负极之间的隔膜,导致了电池内部短路,从而造成大量发热引发电池起火。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混入金属微粒属于偶然事件,很难完全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故在完成电芯的卷绕之后,需要对电芯进行短路测试,其测试原理主要是通过在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上施加一定的电压,从而产生的电流判断电芯是否产生了短路现象。

如图1所示,现有一类电芯(常用18650电池的电芯),所述电芯1由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卷绕而成,且所述电芯1的顶部引出有正极耳11,电芯1的底部引出有负极耳12,由于电芯注液封装成电池之前其结构相当于一个电容器,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卷绕状态使的其电容器的电容较大,在进行短路测试的过程中电芯会在其内部储存一定的电量,在后续生产中容易对操作人员产生触电,影响后续的注液封装操作,易产生电火花,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电芯在进行短路测试时存在电量储存,引起触电火花,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短路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电芯短路测试装置,包括传送带、短路测试仪和导通组件,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电芯的定位区,所述短路测试仪包括测试仪本体、第一电接触件和第二电接触件,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分别与所述测试仪电连接,所述导通组件包括第三电接触件和第四电接触件,所述第三电接触件和所述第四电接触件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两侧,以对电芯进行短路测试;

所述第三电接触件和所述第四电接触件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电接触件和第四电接触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的下游,以导通电芯的两个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包括第一连接柱、第一扭簧和第一金属刷,所述第一金属刷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底部,所述第一扭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一金属刷;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包括第二连接柱、第二扭簧和第二金属刷,所述第二金属刷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底部,所述第二扭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和所述第二金属刷;所述测试仪本体引出有第一电连接线和第二电连接线,所述第一电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金属刷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二金属刷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刷包括多个第一金属片,多个所述第一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一扭簧的底部,所述第二金属刷包括多个第二金属片,多个所述第二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二扭簧的底部,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二金属片均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条状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电接触件包括第三连接柱、第三扭簧和第三金属刷,所述第三金属刷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柱的底部,所述第三扭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柱和所述第三金属刷;所述第四电接触件包括第四连接柱、第四扭簧和第四金属刷,所述第四金属刷位于所述第四连接柱的底部,所述第四扭簧分别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柱和所述第四金属刷;所述第三连接柱和第四连接柱之间设置有金属连接杆,所述金属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金属刷和所述第四金属刷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连接杆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金属刷包括多个第三金属片,多个所述第三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三扭簧的底部,所述第四金属刷包括多个第四金属片,多个所述第四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四扭簧的底部,所述第四金属片和所述第四金属片均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条状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区上设置有多个卡块,所述卡块与电芯的外壁接触卡合,以将电芯垂直于所述传送带传送方向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罩。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和所述第四电接触件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防护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为透明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短路测试装置,通过传送带将电芯沿一定的方向进行转送,当电芯传送到所述短路测试仪的位置时,所述短路测试仪通过第一电接触件和第二电接触件与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接触,从而对电芯进行短路测试,在短路测试仪的下游方向设置了导通组件,完成短路测试的电芯由传送带输送到导通组件位置,通过第三电接触件和第四电接触件将电芯的两端短路,将电芯在进行短路测试时储存的电量进行释放,从而避免了电芯在后续生产中的放电现象,保障操作者的安全,消除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短路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短路测试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导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电芯;11、正极耳;12、负极耳;2、短路测试仪;21、测试仪本体; 22、第一电接触件;221、第一连接柱;222、第一扭簧;223、第一金属刷;23、第二电接触件;231、第二连接柱;232、第二扭簧;233、第二金属刷;3、传送带;31、定位区;32、卡块;4、导通组件;41、第三电接触件;411、第三连接柱;412、第三扭簧;413、第三金属刷;42、第四电接触件;421、第四连接柱;422、第四扭簧;423、第四金属刷;43、金属连接杆;44、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芯短路测试装置,包括传送带3、短路测试仪2和导通组件4,所述传送带3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电芯1的定位区 31,所述短路测试仪2包括测试仪本体21、第一电接触件22和第二电接触件 23,所述第一电接触件22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23分别与所述测试仪电连接,所述导通组件4包括第三电接触件41和第四电接触件42,所述第三电接触件 41和所述第四电接触件42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接触件22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23位于所述传送带3的两侧,以对电芯1进行短路测试。

所述第三电接触件41和所述第四电接触件42位于所述传送带3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电接触件41和第四电接触件42位于所述第一电接触件22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23的下游,以导通电芯1的两个电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下游”是相对概念,指的是传送带3上位于所述第一电接触件22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23后方沿传送方向延伸的一侧,旨在说明电芯1先经过所述第一电接触件22和第二电接触件23,后经过所述第三电接触件41和第四电接触件42。

所述传送带3可通过电机进行驱动。

通过传送带3将电芯1沿一定的方向进行转送,当电芯1传送到所述短路测试仪2的位置时,所述短路测试仪2通过第一电接触件22和第二电接触件23 与电芯1的正极耳11和负极耳12接触,从而对电芯1进行短路测试,在短路测试仪2的下游方向设置了导通组件4,完成短路测试的电芯1由传送带3输送到导通组件4位置,通过第三电接触件41和第四电接触件42将电芯1的两端短路,将电芯1在进行短路测试时储存的电量进行释放,从而避免了电芯1在后续生产中的放电现象,保障操作者的安全,消除安全隐患。

如图3所示,在本市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接触件22包括第一连接柱221、第一扭簧222和第一金属刷223,所述第一金属刷22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柱221 的底部,所述第一扭簧222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221和所述第一金属刷223;所述第二电接触件23包括第二连接柱231、第二扭簧232和第二金属刷233,所述第二金属刷233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柱231的底部,所述第二扭簧232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231和所述第二金属刷233;所述测试仪本体21引出有第一电连接线和第二电连接线,所述第一电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柱221与所述第一金属刷223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柱231与所述第二金属刷233电连接。

所述第一扭簧222和第二扭簧232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和恢复能力,当所述电芯1由传送带3驱动经过所述第一金属刷223和第二金属刷233时,电芯1 的正极耳11与所述第一金属刷223抵触,电芯1的负极耳12与所述第二金属刷233抵触,从而第一金属刷223和第二金属刷233受力以分别以所述第一扭簧222和第二扭簧232为转轴发生转动,带动所述第一扭簧222和第二扭簧232 发生弹性形变,此时电芯1的正极耳11和负极耳12与所述检测仪本体电连接,进行短路检测;当所述第一金属刷223和第二金属刷233转动至一定角度时,所述第一金属刷223和第二金属刷233与所述正极耳11和负极耳12脱离,所述第一扭簧222和第二扭簧232恢复,带动所述第一金属刷223和第二金属刷 233回程,该设置能够避免所述第一金属刷223和第二金属刷233对电芯1的运动产生阻碍,同时能够在电芯1不停止运行的情况下,使得第一金属刷223和第二金属刷233与电芯1的极耳保持一定时间的电接触,保证短路测试的所需的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

所述第一金属刷223包括多个第一金属片,多个所述第一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一扭簧222的底部,所述第二金属刷233包括多个第二金属片,多个所述第二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二扭簧232的底部,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二金属片均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条状金属,使得所述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与所述正极耳11和负极耳12发生柔性接触。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接触件41包括第三连接柱411、第三扭簧412和第三金属刷413,所述第三金属刷413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柱411 的底部,所述第三扭簧412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柱411和所述第三金属刷413;所述第四电接触件42包括第四连接柱421、第四扭簧422和第四金属刷423,所述第四金属刷423位于所述第四连接柱421的底部,所述第四扭簧422分别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柱421和所述第四金属刷423;所述第三连接柱411和第四连接柱421之间设置有金属连接杆43,所述金属连接杆4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金属刷413和所述第四金属刷423电连接,从而在所述第三金属刷413和第四金属刷423之间形成短路。

所述第三扭簧412和第四扭簧422的功能与所述第一扭簧222和第二扭簧 232类似,当所述电芯1由传送带3驱动经过所述第三金属刷413和第四金属刷 423时,电芯1的正极耳11与所述第三金属刷413抵触,电芯1的负极耳12与所述第四金属刷423抵触,从而第三金属刷413和第四金属刷423受力以分别以所述第三扭簧412和第四扭簧422为转轴发生转动,带动所述第三扭簧412 和第四扭簧422发生弹性形变,此时电芯1的正极耳11和负极耳12之间由所述金属连接杆43导通短路,将电芯1储存的电量释放;当所述第三金属刷413 和第四金属刷423转动至一定角度时,所述第三金属刷413和第四金属刷423 与所述正极耳11和负极耳12脱离,所述第三扭簧412和第四扭簧422恢复,带动所述第三金属刷413和第四金属刷423回程,该设置能够避免所述第三金属刷413和第四金属刷423对电芯1的运动产生阻碍,同时能够在电芯1不停止运行的情况下,使得第三金属刷413和第四金属刷423与电芯1的极耳保持一定时间的电接触,保证电芯1中的电量得到完全释放。

所述金属连接杆43在长期的导通放电过程中,由于电能的释放会产生热量,为了加快所述金属连接杆43的散热,保证所述导通组件4的长时间运行,所述金属连接杆43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44,从而保证金属连接杆43能够长时间的工作。

所述第三金属刷413和第四金属刷423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金属刷223类似,所述第三金属刷413包括多个第三金属片,多个所述第三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三扭簧412的底部,所述第四金属刷423包括多个第四金属片,多个所述第四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四扭簧422的底部,所述第四金属片和所述第四金属片均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条状金属,使得所述第三金属片和第四金属片与所述正极耳11和负极耳12发生柔性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区31上设置有多个卡块32,所述卡块32与电芯 1的外壁接触卡合,以将电芯1垂直于所述传送带3传送方向固定。

所述卡块32为与所述电芯1形状相适配的弧形结构,且位于所述电芯1两侧的卡块32相对设置,形成稳固的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卡块32仅是本实施例的优选定位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使用其他定位结构,如槽位和夹具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接触件22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23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罩。

所述第二电接触件23和所述第四电接触件42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防护罩。

通过第一防护罩和第二防护罩能够避免第一电接触件22、第二电接触件23、第三电接触件41和第四电接触件42与外部环境发生干涉。

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为透明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