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测量卡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0816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建筑用测量卡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学测量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用测量卡钳。



背景技术:

建筑墙体时存在阶梯孔,通常用卡钳测量阶梯孔的内径,卡钳结构较简单,包括两个支臂,两个支臂中部通过铰接轴铰接,两个支臂一端伸入阶梯孔内,测量两个支臂另一端的间距以根据比例得出内孔直径,而伸入阶梯孔内的测量端容易歪斜,而导致测量得出的内孔尺寸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读数准确、稳定测量的建筑用测量卡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用测量卡钳,包括用于测量的两个支臂,两个所述支臂通过铰接轴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用测量卡钳还包括两个固定臂,所述固定臂设在两个支臂一侧且通过铰接轴铰接,每个固定臂包括用于与墙体相抵的固定端和用于供测量者握持的握持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测量时,实用者握持固定臂的握持端,然后将两个支臂的测量端插入阶梯孔内,将两个固定臂的固定端抵靠在墙面上,然后打开支臂,两个支臂与阶梯内孔相抵,然后移动固定端上下微调,直至打开的两个支臂不再晃动,然后测量两个支臂外端的间距,以通过比例得出阶梯孔的内径,设置固定臂并微调,以避免两个支臂在测量过程中歪斜而影响测量准确性,且使用者通过固定臂对整体进行固定,从而在测量过程中无需碰触支臂,保证支臂测量过程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固定端通过滚珠与墙体相抵,通过所述改进,固定端与墙体相抵后,固定臂通过滚珠竖向移动进行微调,微调顺畅,避免固定端与墙体摩擦过大而导致微调困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改进,两个固定臂的握持端之间设有弹簧,通过所述改进,弹簧使得两个固定臂有打开的趋势,使用者只要握持两个固定臂的握持端的外侧并克服弹簧的弹力即可将固定臂压在墙面上,弹簧提升手感、并在测量完毕后辅助打开固定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握持端外侧设有防滑垫,通过所述改进,建筑工地上灰尘较多,防滑垫避免使用者在测量时打滑,从而进一步保证读数准确、稳定测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改进,两个所述支臂的其中一个支臂上固定设有读数尺,通过所述改进,读数尺可以直接得出内孔尺寸,而无需通过比例换算,简单直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固定臂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上设有第一校准尺,所述第一校准尺固定在第一臂的固定端上,所述第一校准尺的本体抵靠第二臂的握持端设置,所述第二臂上设有第二校准尺,所述第二校准尺固定在第二臂的固定端上,所述第二校准尺的本体抵靠第一臂的握持端设置,通过所述改进,在测量时,可以将第二臂对应的第一校准尺的第一读数和第一臂对应的第二校准尺的第二读数进行比对校准,从而保证两个固定臂本身不发生歪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卡钳测量歪斜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支臂,1.1-读数尺,2-铰接轴,3-固定臂,3.1-固定端,3.2-握持端,3.3-滚珠,3.4-弹簧,3.5-防滑垫,3.1.1-第一臂,3.1.2-第二臂,3.1.3-第一校准尺,3.1.4-第二校准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测量卡钳示意图,测量卡钳包括第一支臂11,第二支臂12,两个支臂通过中部的铰接轴13铰接,测量时,阶梯孔内径实际为Y,而测量卡钳歪斜测量出的阶梯孔内径为X,X大于Y,导致读数测量不准确。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建筑用测量卡钳,包括用于测量的两个支臂1,两个所述支臂1通过铰接轴2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用测量卡钳还包括两个固定臂3,所述固定臂3设在两个支臂1一侧且通过铰接轴2铰接,每个固定臂3包括用于与墙体相抵的固定端3.1和用于供测量者握持的握持端3.2。

其中,所述固定端3.1通过滚珠3.3与墙体相抵。

其中,两个固定臂3的握持端3.2之间设有弹簧3.4。

其中,所述握持端3.2外侧设有防滑垫3.5。

其中,两个所述支臂1的其中一个支臂1上固定设有读数尺1.1。

其中,所述固定臂3包括第一臂3.1.1和第二臂3.1.2,所述第一臂3.1.1上设有第一校准尺3.1.3,所述第一校准尺3.1.3固定在第一臂3.1.1的固定端3.1上,所述第一校准尺3.1.3的本体抵靠第二臂3.1.2的握持端3.2设置,所述第二臂3.1.2上设有第二校准尺3.1.4,所述第二校准尺3.1.4固定在第二臂3.1.2的固定端3.1上,所述第二校准尺3.1.4的本体抵靠第一臂3.1.1的握持端3.2设置。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