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8276发布日期:2019-02-15 22:5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角位移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角位移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当外力使角位移发生一定角度时,角位移传感器转轴停滞在某一位置不能够自动回归零位,导致现有的角位移传感器不能够满足在特殊情况使用,并实现输出的精细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在施加在转轴上的外力消失时,角位移传感能够自动回归零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定子组、转子组和底座;所述定子组和转子组均套设在转子组的转轴上,所述定子组套设在转子组上且与转子组间隙配合;所述定子组和转子组通过压紧装置固定在壳体的内部;所述转轴的一端贯穿转子组向壳体的外部延伸,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连接有托架,所述托架位于定子组和转子组的底部,且所述托架通过弹性滑动装置抵在底座上开设的滑槽的表面;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在壳体的内部;所述滑槽采用弧形凹槽;所述转子组、托架、以及弹性滑动装置均与转轴同步旋转,所述转轴无旋转运动时,弹性滑动装置抵在滑槽的最低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托架的底部两侧分别固接有导向筒,所述弹性滑动装置装配于导向筒内,且弹性滑动装置的滑动部抵在底座上开设的滑槽的表面,所述弹性滑动装置随着转轴的旋转在滑槽上同步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滑动装置包括滑动部和弹性件;所述滑动部包括碰珠和与碰珠固接的导向杆;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套设在导向杆上,另一端抵在导向筒的顶部;所述转轴无旋转运动时,碰珠抵在滑槽的最低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的截面采用弧状v形凹槽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托架通过键槽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子组与转轴刚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通过底盖固定安装在壳体的内部,所述底座的底部嵌设在底盖内,所述底盖与壳体底部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装置位于转子组和托架之间,所述压紧装置包括压盖和压环,所述压盖装配于定子组和转子组上靠近托架的一端,所述压环装配于压盖靠近托架的一端且与壳体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通过轴承分别与壳体的顶部和压紧装置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通过托架底部弹性滑动装置、以及底座上滑槽的设置,将底座固定在壳体内部,所述托架通过弹性滑动装置抵在底座上开设的滑槽的表面,所述转子组、托架、以及弹性滑动装置均与转轴同步旋转,当所述转轴无旋转运动时,弹性滑动装置抵在滑槽的最低位置,此时弹性滑动装置的处于最小压缩位置,即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的最初零位位置,当转轴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时,托架和弹性滑动装置随着转轴同步旋转,由于滑槽的存在,弹性滑动装置抵在滑槽上,限制了弹性滑动装置的旋转,此时弹性滑动装置被压缩,导致弹性滑动装置在滑槽上向滑槽顶部滑动,相对托架做竖直运动,由于弹性滑动装置被压缩产生一个发作用力,当转轴无外力迫使其旋转时,弹性滑动装置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沿着滑槽回到最初零位位置,实现角位移传感器的自动复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弹性滑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弹性滑动装置与底座的装配图。

图中:1-壳体、2-定子组、3-轴承、4-转子组、5-压盖、6-压环、7-托架、8-弹性滑动装置、9-底座、10-底盖、11-滑槽、12-滑动部、13-弹性件、14-转轴、15-导向筒、16-碰珠、17-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

参考图1和图2,一种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定子组2、转子组4和底座9;所述定子组2和转子组4均套设在转子组4的转轴14上,所述定子组2套设在转子组4上且与转子组4间隙配合;所述定子组2和转子组4通过压紧装置固定在壳体1的内部;所述转轴14的一端贯穿转子组4向壳体1的外部延伸,所述转轴14的另一端连接有托架7,所述托架7位于定子组2和转子组4的底部,且所述托架7通过弹性滑动装置8抵在底座9上开设的滑槽11的表面;所述底座9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内部;所述滑槽11采用弧形凹槽;所述转轴14无旋转运动时,弹性滑动装置8抵在滑槽11的最低位置,此时弹性滑动装置的处于最小压缩位置,即角位移传感器的最初零位位置,由于转子组4、托架7、以及弹性滑动装置8均与转轴14同步旋转,在转轴14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时,托架7和弹性滑动装置8随着转轴14同步旋转,由于滑槽11的存在,弹性滑动装置8抵在滑槽11上,限制了弹性滑动装置8的进一步旋转,此时弹性滑动装置8被压缩,导致弹性滑动装置8在滑槽11上向滑槽11顶部滑动,此时弹性滑动装置8相对托架7做竖直运动,由于弹性滑动装置8被压缩而产生一个发作用力,当转轴14无外力迫使其旋转时,弹性滑动装置8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沿着滑槽11回到最初零位位置,实现角位移传感器的自动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定子组2为含有线圈的软磁合金堆叠体,转子组4包括转轴14和压接在转轴14上的片状软磁合金材料的转子片。角位移传感器在使用时,转轴14在外力作用下旋转,进而带动转子组4旋转,由于定子组2和转子组4之间为间隙配合,通过磁场耦合,角度旋转时磁场磁通变化产生信号输出。

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图2,所述托架7的底部两侧分别固接有导向筒15,所述弹性滑动装置8装配于导向筒15内,且弹性滑动装置8的滑动部抵在底座9上开设的滑槽11的表面,所述弹性滑动装置8随着转轴14的旋转在滑槽11上同步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向筒15通过焊接、键槽连接或卡合或其他的任意一种连接方式将导向筒15固定在托架7的底部两侧,弹性滑动装置8的非滑动部嵌设在导向筒15内,涂抹一端的润滑脂,随着托架7同步旋转。

进一步地,参考图3和图4,所述弹性滑动装置8包括滑动部12和弹性件13;所述滑动部12包括碰珠16和与碰珠16固接的导向杆17;所述弹性件13的一端套设在导向杆17上通过碰珠16对弹性件的一端进行限位,另一端抵在导向筒15的顶部;所述转轴14无旋转运动时,碰珠16抵在滑槽11的最低位置,即最初零位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弹性件13包括弹簧或其他能发生一定形变量的弹性件。当托架7旋转时,由于底座9固定在壳体1内,底座9不发生旋转运动,此时碰珠16在滑槽11接触面上滑动,且碰珠16相对托架7做竖直方向的运动。碰珠16连接在托架底部,转轴14在外力作用下旋转时,托架7随之同步旋转,碰珠16也随之旋转,由于滑槽11的存在,碰珠16抵在滑槽11上,限制了碰珠16的旋转,因此弹性件13被压缩,碰珠16在滑槽11上向滑槽11顶部滑动,相对托架7做竖直运动,此时弹性件13被压缩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当转轴14无外力迫使其旋转时,碰珠16在弹性件13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将沿着底座9上的滑槽11滑动,回到最初零位位置,即滑槽11最低位置,实现角位移传感器的自动复位。

进一步地,参考图1、图2和图4,所述滑槽11的截面采用弧状v形凹槽结构,使得转轴14旋转时弹性件13的压缩量更大,便于角位移传感器的自动复位。

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图2,所述转轴14的另一端与托架7通过键槽连接,具体的托架7上开设有键槽,所述转轴14的另一端贯穿托架7的键槽与托架7过盈配合,实现托架7与转轴14的同步旋转。

进一步地,参考图1,所述转子组4与转轴14刚性连接,所述刚性连接通过将转子组4压接在转轴14上,使得转子组4与转轴14同步旋转。

进一步地,参考图1,所述底座9通过底盖10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内部,所述底座9的底部嵌设在底盖10内,所述底盖10与壳体1底部螺纹连接,便于底盖10和底座9的拆卸和更换。

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图2,所述压紧装置位于转子组4和托架7之间,所述转轴14的另一端贯穿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包括压盖5和压环6,所述压盖5装配于定子组2和转子组4上靠近托架7的一端,所述压环6装配于压盖5靠近托架7的一端且与壳体1螺纹连接,便于转子组4和定子组2的拆卸和更换。

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图2,所述转轴14通过轴承3分别与壳体1的顶部和压紧装置连接,所述轴承3分别安装在转轴14与壳体1顶部和压紧装置的连接部,通过轴承3使得传动更加顺畅。

本发明所述自复位角位移传感器,在施加在转轴上的外力消失时,角位移传感能够自动回归零位,能够满足角位移传感器在特殊情况使用,并实现输出的精细控制。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