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品迁移试验一体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0404发布日期:2019-04-03 04:54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陶瓷制品迁移试验一体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陶瓷制品迁移试验,具体为一种陶瓷制品迁移试验一体柜。



背景技术:

2017年4月19日,国家标准gb4806.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陶瓷制品》正式实施。其中对多标准中陶瓷制品的迁移试验进行了整合,扩大了原有标准的适用范围,除原有的24h,22℃的迁移条件外,还增加了120min,98℃和15min,100℃,作为国家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是各相关实验室必须执行的检测方法。

目前实验室通常采用鼓风干燥箱、培养箱、电热炉或水浴锅等加热设备开展迁移试验,由于浸泡液的挥发,有些实验室采用定时补液,有些实验室采用最终补液,还有些实验室采取随机补液,因此操作过程很难统一,造成最终结果难以统一。另外,由于浸泡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特别对鼓风干燥箱或培养箱的损害较大,影响了设备的检测寿命。为此,设计本装置填补陶瓷迁移试验没有适用设备的空白。

反映现有技术的文献主要有:1.“我国和欧盟食品接触材料迁移试验方法的分析比较”。

寇海娟,商贵芹,邵晨杰.我国和欧盟食品接触材料迁移试验方法的分析比较[j].包装工程,2012,33(03):35-38。

摘要:迁移试验是评价食品接触材料卫生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从食品分类及对应食品模拟物、食品模拟物选择和迁移试验条件(时间和温度)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和欧盟食品接触材料检测标准中迁移试验方法的差异,阐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修订和制定提出了建议。

2.“对重复使用食品接触材料制品高锰酸钾消耗量的重复迁移测定”

王彬,邵宇政,谢中颖,李钲.对重复使用食品接触材料制品高锰酸钾消耗量的重复迁移测定[j].广东化工,2017,44(12):269-270+259。

摘要:2016年9月22日新实施的gb31604.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里对重复使用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做了一个特定要求:即对同一试样应进行三次迁移试验,每次均使用一份新的食品模拟物,并以第三次迁移试验测定结果为依据进行合规性判定;如确有证据证明第一次迁移试验的迁移量未超过迁移限量且第二次、第三次迁移试验的迁移量不会增加,则不再进行迁移试验。本文将对不同材质的食品接触材料制品进行高锰酸钾消耗量的重复迁移测定,分析迁移次数的增加对结果的影响。

3.“陶瓷食品包装材料中重金属有害物的迁移试验与理论研究”。

董占华.陶瓷食品包装材料中重金属有害物的迁移试验与理论研究[d].江南大学,2015。

摘要:摘要:食品安全是全球性的公共安全问题,与消费者健康息息相关的同时,业已成为国际上最为重要的食品贸易技术壁垒之一。日用陶瓷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接触材料,在食品包装工业中应用广泛,但其中重金属溶出量则直接影响所接触食品的卫生与安全。目前我国重金属溶出量的限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成为制约我国日用陶瓷产业发展和陶瓷制品出口的主要瓶颈;同时,我国在陶瓷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基础甚为薄弱,对重金属向食品迁移的规律、机理、影响机制以及迁移模型构建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致使对重金属迁移量的有效预测和控制、进而实施陶瓷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评价和安全标准法规的制定等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本论文针对陶瓷包装制品中典型重金属有害物迁移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讨,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迁移试验获得不同贮藏条件下陶瓷釉中重金属向多种食品模拟物和典型食品迁移的规律;探讨重金属迁移机理,构建陶瓷釉中重金属向食品迁移的预测模型。研究内容与结论主要包括:(1)陶瓷釉中中重金属迁移试验方法的确立根据重金属毒性程度、在陶瓷包装材料加工所涉及到的元素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选择铅、锌、镉、钴、镍等5种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及短期迁移试验,选择4%乙酸、10%乙酸、1%柠檬酸、1%乳酸和白酒、黄酒、食醋、酸豆角汁作为陶瓷包装材料重金属元素迁移试验所用的食品模拟物和典型真实食品;参考塑料中受限物质迁移试验选择指南确立了陶瓷包装材料中重金属迁移试验条件;并通过使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的基体匹配消除基体干扰,建立同时测定陶瓷食品包装材料中重金属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检测方法。(2)生产工艺对陶瓷釉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分析通过试验研究了重金属初始浓度、釉层厚度、烧制温度(温度和时间)等主要生产工艺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釉料中重金属初始浓度仅对重金属迁移初期有影响,随着时间推移,釉料配方对重金属的溶出影响更为显著;制作陶瓷包装材料釉料时,在减少釉料配方中重金属初始浓度的同时还应该降低釉料中长石的比例,才能更大程度的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此外,陶瓷釉中重金属溶出量随着釉层厚度增加而增加,随着烧制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配方相同条件下,烧制温度对重金属溶出量的影响比釉层厚度更为显著。(3)陶瓷釉中重金属向食品迁移的规律研究试验研究20℃、40℃和60℃下陶瓷釉中重金属向4%乙酸、10%乙酸、1%柠檬酸、1%乳酸、白酒、黄酒、醋、酸豆角汁的迁移行为,分析贮藏时间、温度、食品特性(ph值、酒精度等)等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对重金属向食品模拟物和真实食品的迁移进行了对比分析,开展试验配制釉料陶瓷制品的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溶出量、平均迁移溶出速率均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酸性条件下,重金属溶出量随ph值下降而增加;在醇类食品中,镉的迁移量与酒精度成正比,而其他重金属迁移量与酒精度成反比;同样条件下,重金属向4种真实食品的迁移量仅为4%乙酸迁移量的1.9%~50.7%;4%乙酸中铅、镉迁移量分别是标准法规对扁平器皿溶出限量的7.6%和50.7%,低于相关国内外法规限量标准最低值。(4)陶瓷釉中重金属迁移机理探讨通过对食品模拟物和釉层中重金属与二氧化硅之间的比值对比分析结合重金属迁移试验动力学拟合分析结果,参考硅酸盐腐蚀机理和玻璃中铅的迁移过程,对陶瓷釉中重金属的迁移机理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釉中重金属的迁移是一个扩散过程,主体表现为离子交换反应。(5)陶瓷釉中重金属迁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建立了陶瓷釉中重金属迁移预测模型,并考虑贮藏温度统一表征迁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短期(24小时)迁移试验结果与模型拟合,表征模型参数,基于长期迁移试验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通过短期迁移实现对重金属长期迁移规律的预测;同时能有效实现重金属向真实食品的迁移预测。

4.“食品接触材料迁移试验方法新旧标准差异探讨”。

吕晓飞,刘博,王青.食品接触材料迁移试验方法新旧标准差异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7(15):105-109。

摘要:本文对国家标准gb5009.156-201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预处理方法通则》的新旧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发现,新标准对接触材料的浸泡要求更严格、更细化,同时按照实际使用条件浸泡,更合理化。

5.“浸泡时间对陶瓷包装容器有害物溶出量的影响”。

孟令伟,董占华,刘志刚,卢立新.浸泡时间对陶瓷包装容器有害物溶出量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2,33(07):28-30+39。

摘要:制备了含有铅、镉、铬、镍、钴、锑、锌7种有害物质的单色釉陶瓷容器,选取4%(体积分数)的乙酸作为浸泡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测量了不同浸泡时间内7种重金属的溶出量,研究了浸泡时间与重金属迁移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陶瓷包装容器中有害重金属的溶出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大,共存元素相互之间存在干扰,待测元素的溶出量受共存元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6.“陶瓷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质的溶出检测研究”。

张丽.陶瓷食品包装容器中有害物质的溶出检测研究[d].江南大学,2011。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储存条件对于陶瓷容器重金属样品的影响,以及浸泡试验条件和陶瓷容器釉彩种类对于陶瓷容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溶出的影响。陶瓷食品包装容器与人们的生活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有害物溶出量是陶瓷产品一项重要的安全指标,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国民的健康与安全,将盛放和储存食品的陶瓷容器的安全卫生问题等同于食品安全问题,对制成品的铅和镉的溶出量也提出了较严格的限量要求。国际通用的标准检测方法检测周期较长,不能适应当前陶瓷进出口交货期短、精确度高的特点。因此,研究检测过程中浸泡条件对陶瓷中重金属溶出量的影响以及样品储存过程中储存条件对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对建立一种既准确又快速的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运用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研究了储存容器材质、储存温度、储存时间、样品初始浓度以及溶液乙酸浓度对人工合成的样品中铅、镉、铬、镍、锑、钴、砷、锌8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的影响,确定最佳储存容器的材质为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2)通过调研全国陶瓷主要产地的市售陶瓷的种类,确定研究对象。(3)研究浸泡液种类、浸泡时间、浸泡温度、陶瓷容器釉彩种类对陶瓷容器中8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溶出的影响。并分别验证了不同浸泡时间与不同浸泡温度条件下釉上彩陶瓷容器中铅和锌两种重金属的溶出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重金属种类和浸泡条件,适合不同的溶出模型,相对预测误差低。(4)依据不同重金属符合的溶出模型,提出了釉上彩陶瓷食品包装容器中铅和锌两种重金属溶出量的快速检测方法为:在提高浸泡温度的同时,缩短浸泡时间,通过拟合模型,预测低温长时间浸泡时的重金属铅和锌的溶出量。

7.“陶瓷铅镉溶出检测前处理实现自动化”。

陶瓷铅镉溶出检测前处理实现自动化[j].佛山陶瓷,2012,22(05):49。

摘要:《日用陶瓷铅镉溶出浸泡室自动加液装置及配套设施的研制》项目,首次利用人机界面可视化操作和自动体积定量、自动三维定位、自动温度控制、ph值实时传感、自动液位检测等智能手段,实现了日用陶瓷铅镉溶出量检测浸泡自动加液系统的精确配制。

8.“icp-ms法测定微波条件下陶瓷餐具中的元素浸出”。

孔舒,侯韬乔,严燚,刘艳玲.icp-ms法测定微波条件下陶瓷餐具中的元素浸出[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0):2319-2321。

摘要:目的:测定微波条件下陶瓷餐具的浸出元素,以期了解陶瓷餐具微波加热食品的安全性。方法:采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不同微波条件下陶瓷餐具的元素浸出液。结果:浸出液中硒、银、锡、汞、等元素的含量小于检出限,砷、锰、铁、铜、镉、镍等元素的含量较低,铝、锌、铅等元素则有相对明显的浸出;元素的浸出量与微波的时间及微波后的浸泡时间成正比,与微波浸泡次数成反比。结论:在酸性微波条件下,陶瓷餐具中的部分元素会有一定量浸出,浸出量与微波的时间及微波后的浸泡时间成正比,浸出量随着浸泡次数的增加而减少,不具有持续效应。

9.“yzj/tc-001陶瓷铅镉溶出量检测整体浸泡室的研制”。

陈再辉,赵淑忠,王瑞芬,杨小耿.yzj/tc-001陶瓷铅镉溶出量检测整体浸泡室的研制[j].检验检疫科学,2007(z1):67-69。

摘要:本文介绍了陶瓷铅镉溶出量的概念,从分析传统陶瓷浸泡室的缺点入手,介绍了研制“yzj/tc-001整体陶瓷浸泡室”的技术路线和特点,为有关实验室在建设陶瓷浸泡室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新的设计思路。

10.“日用陶瓷铅、镉溶出量浸泡室的设计与研究”。

袁文瓒.日用陶瓷铅、镉溶出量浸泡室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陶瓷,2006(09):43-44。

摘要:日用陶瓷铅、镉溶出量浸泡室是批量测量日用陶瓷铅、镉溶出量所必须具备的。它要求恒温、避光、防酸腐蚀、机械通风和操作便利。通过一个典型的浸泡室的设计与研究,介绍了达到上述要求的方法和途径。

11.“溶剂用水对陶瓷镉溶出量的测定影响”。

黄宗明,杨新民.溶剂用水对陶瓷镉溶出量的测定影响[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10):834-835。

摘要:溶剂用水水质对日用陶瓷镉溶出量的测定,具有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影响,溶剂中的co2、co32-将严重抑制镉的溶出,从而导致测定结果明显偏低。

12.“陶瓷制品铅镉迁移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袁文瓒,张海煊,孙计瓒,洪仙枚.陶瓷制品铅镉迁移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比分析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12):4895-4900。

摘要:gb4806.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陶瓷制品》已发布和正式实施。该标准为食品接触用陶瓷制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因此国内生产与销售的该类陶瓷制品,都必须符合gb4806.4标准的要求。该标准基于食品接触用陶瓷制品相关标准清理的研究,整合了铅、镉迁移量食品安全卫生指标,新增了检验技术方法,全面替代了以往针对日用陶瓷器的铅、镉溶出量限制标准,如gb12651-2003《与食品接触的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的允许极限》、gb13121-1991《陶瓷食具容器卫生标准》、gb14147-1993《陶瓷包装容器铅、镉溶出量的允许极限》和gb8058-2003《陶瓷烹调器铅、镉溶出量的允许极限和检测方法》等国家标准,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陶瓷制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本研究对比了陶瓷制品铅、镉迁移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已被替代的国家标准,采用能力验证试验对标准陶瓷样品和市场陶瓷制品进行对比测试分析研究,并对新旧标准进行对比评价,以便于检验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目前迁移试验装置缺少温度控制功能且排液不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陶瓷制品迁移试验一体柜。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陶瓷制品迁移试验一体柜,包括一个柜体;所述柜体前面板为透明柜门,柜体内部通过上下左右以及后方的隔热材料隔出实验空间;实验空间内部自上而下水平设有多个抽拉式隔板;实验空间内底部安装有加热装置;柜体外表面在位于实验空间上方的位置安装有显示屏以及控制加热装置启闭的加热开关,柜体内在位于实验空间上方的位置安装有与显示屏以及加热装置相连接的控制系统;实验空间内部还设有温度和/或湿度传感探头;温度和/或湿度传感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系统相连接;所述隔板沿其上表面边缘开设有集液槽,各个隔板的集液槽在同一位置还开有排废液口;柜体侧壁上开有贯通实验空间且与每层隔板一一对应的加液口,穿过加液口设有加液管,加液管位于实验空间内部的端头朝下对准对应的隔板设置,加液管位于柜体外部的一端用于加注实验液;柜体内在位于实验空间下方的位置设有废液收集系统;各个隔板的排废液口均连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穿过柜体的内壁后与柜体下方的废液收集系统相连接。

使用时,将待检测的产品(陶瓷等器具)放置于抽拉式的隔板上,然后打开加热装置,并通过控制系统设定好相应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加热过程中通过加液口以及加液管添加浸泡液(加液管外部可连接漏斗,通过漏斗实现浸泡液的添加;或者通过泵与浸泡液容器相连接,实现自动化加注),可以随时进行添加,加液更加方便;浸泡液如有溢出,会流在隔板上的集液槽上并经过排液管流至废液收集系统,有效避免浸泡液对柜体或者实验空间的内壁造成腐蚀;实验空间上下左右以及后部均采用隔热材料制成,能够保证实验空间的热量不至于流失,有效确保内部温度在加热状态下保持恒定。控制系统、加热系统以及温度和/或湿度传感探头共同用于维持实验空间内部温度的恒定,当实验空间内的温度高于设定值一定范围时,加热系统暂停工作,直到温度回到设定值;当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值时,控制系统控制加热装置工作直到温度升高到设定温度。透明柜门方便观察实验空间内部的反应情形。

该产品可应用于政府、企业以及第三方的陶瓷检测实验室,实现统一操作过程,精准控制迁移过程的时间和温度,解决实验室没有统一试验设施,操作过程难统一,测试结果难统一的问题。该设计装置可以填补陶瓷迁移试验设备的空白。加热装置以及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加热保温,柜体上的加液管可以方便浸泡液的加注;隔板上的集液槽以及排液管用于收集溢出的浸泡液,防止浸泡液流至下方以及实验空间的隔热材料上。上述方案可以实现迁移试验的温控过程,且有效避免浸泡液的溢流。

进一步的,还包括由控制系统控制运行的压缩制冷空调扇;压缩制冷空调扇的压缩机和电机安装在柜体内部实验空间的下方;压缩制冷空调扇的风扇安装在实验空间内部上方;冷凝管安装在实验空间的背面。

压缩制冷空调扇用于对试验空间内部进行制冷,配合加热装置,与加热装置实现联动,实现实验空间内部温度的精确控制;冷凝管安装在实验空间的背面,即安装在实验空间后部隔热材料的后方,压缩机和电机安装在实验空间底部的下方,可以有效避免受浸泡液的挥发腐蚀影响。

在实验空间内设置风扇,并通过管路连接伸出柜体外部,这样可以对实验空间实现向外抽风;如果需要对实验空间内部制冷,则可以通过改变风扇转向以及打开压缩机,将外部空气制冷后输送至实验空间内部。风扇、电机、压缩机均通过控制系统实现控制。

进一步的,述透明柜门采用双开门设计,用双层玻璃制成;内侧面安装照明灯;柜门外侧面设有控制照明灯的照明开关。

柜体外表面还设有电源开关以及与电源开关串接的状态指示灯;所述电源开关串接在照明灯、加热装置控制系统、压缩制冷空调扇的供电回路中。

电源开关作为整个系统电路的总开关,其它装置则由相应的开关或者控制系统控制(通断或者调节工作强度)。

柜体和隔板表面采用防腐蚀、不含铅、镉的材质制成。

该发明设计能同时满足国家标准gb4806.4-2016中的三个迁移条件,并对迁移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陶瓷器皿在稳定条件下进行有害元素的迁移试验。

本产品应用于陶瓷制品的迁移试验过程。该设施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代替检测人员的漫长记录过程(控制系统对温控过程的自动记录,实时记录不同时间的温度和/或湿度),一般检测实验室均具备安装条件,有效解放检测人员在浸泡过程中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迁移试验的时间,温度在全实验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多层抽拉式隔板,可以有效节省空间,增加单位空间的处理样品量。

2、针对陶瓷检测实验室排风、排液不便的问题,采用柜体侧面开孔排液抽风,改善了迁移试验室的环境。

3、设计半自动添加迁移试验液的方法,减轻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检测效率。

4、控温控湿系统保证迁移试验在22℃~120℃时,温差≤±2℃,控温系统设置范围在18℃~180℃之间,湿度保持在(45±5)rh%,减少补液带入的误差。

5、温度自动控制记录的系统的采用,保证了长时间迁移试验的条件稳定均一。

6、柜体全部采用防腐蚀、不含铅、镉的材质,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消除了影响检测结果可靠性的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所述一体柜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所述一体柜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网状水平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实体托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隔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隔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控制系统,2-状态指示灯,3-警报指示灯,4-电源开关,5-照明开关,6-加热开关,7-隔热层,8-隔板,9-温度和/或湿度传感探头,10-双开门,11-搁水盘,12-加热装置,13-风扇,14-风扇保护罩,15-冷凝管以及电线等各种管线,16-压缩机、电机等动力系统,17-废液收集系统,18-网状水平架,19-实体托盘,20-集液槽,21-排废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陶瓷制品迁移试验一体柜,包括一个柜体;所述柜体前面板为透明柜门,柜体内部通过上下左右以及后方的隔热材料隔出实验空间;实验空间内部自上而下水平设有多个抽拉式隔板8;实验空间内底部安装有加热装置12;柜体外表面在位于实验空间上方的位置安装有显示屏以及控制加热装置启闭的加热开关6,柜体内在位于实验空间上方的位置安装有与显示屏以及加热装置相连接的控制系统1;实验空间内部还设有温度和/或湿度传感探头9;温度和/或湿度传感探头9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系统1相连接;所述隔板8沿其上表面边缘开设有集液槽20,各个隔板的集液槽在同一位置还开有排废液口21;柜体侧壁上开有贯通实验空间且与每层隔板一一对应的加液口,穿过加液口设有加液管(加液管外壁与实验空间侧面的隔热材料之间做好密封),加液管位于实验空间内部的端头朝下对准对应的隔板设置,加液管位于柜体外部的一端用于加注实验液;柜体内在位于实验空间下方的位置设有废液收集系统;各个隔板的排废液口均连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穿过柜体的内壁后与柜体下方的废液收集系统17相连接(每个隔板均与双开门之间有间隙,并未覆盖实验空间整个水平面)。

所述柜体内部在实验空间的下方还安装有压缩机以及与压缩机相连接的电机;实验空间内部上方安装有风扇13;所述压缩机的出风口通过管路与风扇相连接,压缩机的进风口伸出柜体外;所述管路设置在实验空间后部的柜体内部;所述电机、压缩机、风扇均由控制系统控制运行;连接压缩机与风扇的管路内设有冷凝管。上述装置实际上也可直接采用压缩制冷空调扇。如果不开启压缩机,只开启电扇(控制风扇的转向),则还可以实现向外抽风。压缩机和电机安装在实验空间的下方,冷凝管安装在实验空间的后部,实验时的浸泡液不会流至压缩机和电机上,避免了对压缩机和电机的腐蚀。风扇外部罩有风扇保护罩14。

所述透明柜门采用双开门10设计,用双层玻璃制成;内侧面安装照明灯;柜门外侧面设有控制照明灯的照明开关5。

柜体外表面还设有电源开关4以及与电源开关串接的状态指示灯2;所述电源开关串接在照明灯、加热装置控制系统、压缩制冷空调扇(压缩机、风扇以及冷凝管)的供电回路中。

所述隔板包括网状水平架18以及安装在网状水平架下方的实体托盘;所述集液槽和排废液口均设在实体托盘19上;实体托盘朝向设有集液槽的一侧倾斜(倾斜角度很小,不影响实验容器的放置,但是可以使溢出的浸泡液流至集液槽,避免浸泡液流至其他地方造成腐蚀)。

加热装置的上方还固定有搁水盘11。搁(隔)水盘就是一个导热但密封较好的盘子,用于保护加热装置不被上方溢出的浸泡液腐蚀,且里面可以盛装微量的液体,可以使实验空间内部具有一定的湿度。加热装置采用常规的电热丝,外部包覆绝缘导热材料即可。加热装置加热时,一方面保持实验空间内部的温度,另一方面可使搁水盘上的微量液体蒸发,以维持实验空间的湿度。本实验对湿度的要求不高,湿度一般作为一个辅助的实验条件。

所述排废液口位于实验空间的左侧,加液口位于实验空间以及柜体的右侧;加液管位于实验空间内部的端口通过止水夹控制通断。

柜体表面采用防腐蚀、不含铅、镉的材质制成。能够有效避免浸泡液的腐蚀。

柜体外表面还设有与控制系统相连接的警报指示灯3。当实验空间温度超过设定好的温度时,警报指示灯发出报警信号。

陶瓷制品迁移试验一体柜外形为900mm×800mm×1700mm金属柜体,柜体材料表面做防锈涂层处理,柜门中间对开,使用双层耐热玻璃,方便观察。顶部安装lcd触摸屏控制器,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易学。背板300mm厚度主要由制冷系统、控制系统、加热系统、加湿系统(即搁水盘,控制精度要求不高)、送风循环系统和传感系统组成,原理图见图1、2。中间隔板采用百叶窗设计,前部为850mm×450mm为抽拉式隔板(隔板造型见图3~图6),共5层隔板,每层隔板前部设集液槽,左侧开φ22mm孔,并用pvc管连接,最底层直接接入排废池(废液收集系统)中。加液口设置在柜体右侧,由φ12mm软质硅胶管制成,液体利用重力作用流出,口部以止水夹控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