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释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0194发布日期:2018-08-21 17:21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混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应用于液体混配操作的一种稀释瓶结构。



背景技术:

在医疗行业或者化工等行业中,经常需要进行液体混配操作,也就是将不同类的液体进行混合。由于混配的液体可能具有腐蚀性,也可能具有放射性,尤其是医疗行业中的放化疗治疗,需要使用到核素原液。这种核素原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在取液、稀释、抽液等操作中,对于医护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也容易导致医护人员的核放射等安全隐患,而且操作不方便、配液操作效率也不高。另外,在传统的液体混配操作中,对于混配原液的传输,通常是采用皮带式或者轨道式传输方式,这种传输方式,不仅对设备的外形体积有较大的限制,而且,当传输多个物品时,整个操作系统的体积会大大增加,操作也极为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稀释瓶结构,避免稀释瓶在反复使用中对配制品的浓度造成相互干扰。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稀释瓶结构,包括稀释瓶,所述的稀释瓶为中空腔体结构,在稀释瓶的同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管路接口、排气口、稀释瓶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三管路接口,所述的第一管路接口、排气口、第三管路接口均与稀释瓶中空内腔相通,在稀释瓶中空内腔底部设置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最低点与第三管路接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的导流结构为内球面状凹槽。

优选地,所述的导流结构是由楔形面形成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中的楔形面的倾角为5°-9°。

优选地,所述的导流结构为圆锥形结构凹槽。

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的张角为165°-170°。

优选地,所述稀释瓶上还固定连接第二管路接口,所述的第二管路接口与第一管路接口位于稀释瓶同一端、且与稀释瓶中空内腔相通。

优选地,所述稀释瓶上的第一管路接口和/或第二管路接口为凸锥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稀释瓶的同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管路接口、排气口,并在稀释瓶中空内腔底部设置导流结构、且导流结构最低点与第三管路接口连通。因此,在稀释瓶的反复使用中,可以使稀释瓶内的液体最大程度地、快速地排放干净,从而可以避免上一次配制品对下一次配制品的浓度造成干扰,进而在稀释瓶的反复使用中可以很好地保证不同配制品的浓度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液体混配系统的构造示意图(三维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液体混配系统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液体混配系统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的升降机构的构造示意图。

图5为稀释瓶的主视图。

图6为稀释瓶的俯视图。

图7为分析瓶的三维视图。

图8为分析瓶的主视图。

图9为转盘的主视图。

图10为转盘的俯视图。

图11为转盘的侧视图。

图12为插针的主视图。

图13为插针的俯视图。

图14为插针的侧视图。

图15为图1所示的液体混配系统的液路原理示意图。

图中标记:1-供液瓶,2-外壳体,3-基座,4-稀释瓶,5-第一抽液管,6-电离室,7-分析瓶,8-取液管,9-第一泵,10-取液瓶,11-控制器,12-配液分析仪,13-第二泵,14-回收管,15-第三泵,16-回收瓶,17-第四泵,18-位置检测传感器,19-升降机构,20-第二抽液管,21-转盘,22-机械手,23-密封盖,24-转轴,25-原液瓶,26- 插针,27-第一供液管,28-第二供液管,29-二位三通电磁阀,41-第一管路接口,42- 第二管路接口,43-排气口,44-第三管路接口,45-导流结构,71-进液管路接口,72- 出液管路接口,73-圆弧结构过渡部,74-引流结构,191-丝杠,192-步进电机,193- 滑块,194-导向杆,195-机架,211-限位沉槽,212-轴定位孔,261-进液管,262-出液管,263-排气管,264-安装孔,265-进液管出口,266-出液管进口,267-排气管进口,268-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图15所示的液体混配系统,主要包括供液瓶1、基座3、稀释瓶4、分析瓶7、回收瓶16、原液瓶25和插针26,其中,所述的稀释瓶4为如图5、图6所示的中空腔体结构,在稀释瓶4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管路接口41、第三管路接口44,所述的第一管路接口41、第三管路接口44均与稀释瓶4的中空内腔相通。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管路接口41、第三管路接口44、稀释瓶4之间是一体化成型结构。在稀释瓶4的中空内腔底部设置导流结构45,所述的导流结构45优选为内球面状凹槽,其最低点与第三管路接口44连通。所述的导流结构45也可以是由楔形面形成的凹槽,其最低点与第三管路接口44连通。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45中的楔形面的倾角为5°-9°,例如6°、7°或者8°。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45也可以设计为圆锥形结构凹槽,其张角优选为165°-170°。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稀释瓶4内的液体最大程度地排放干净,避免影响下一次配制品的浓度,从而可以很好地保证稀释瓶4在反复使用中不会造成配制品的相互干扰。

在稀释瓶4上还固定连接第二管路接口42和排气口43。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管路接口42、排气口43、稀释瓶4之间是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的第二管路接口42与第一管路接口41位于稀释瓶4同一端、且与稀释瓶4中空内腔相通。所述的排气口43与第一管路接口41位于稀释瓶4同一端、且与稀释瓶4中空内腔相通。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管路接口41、第二管路接口42为凸锥形结构,以方便液体管路的连接,并保证管路连接的密封可靠性。

所述的分析瓶7为如图7、图8所示的中空腔体结构,在分析瓶7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进液管路接口71、出液管路接口72。优选地,所述的进液管路接口71、出液管路接口72、分析瓶7之间是一体化成型结构。为了保证分析瓶7的整体成型质量,提高进液管路接口71、出液管路接口72的机械连接强度,所述的进液管路接口 71与分析瓶7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圆弧结构过渡部73;同样地,所述的出液管路接口 72与分析瓶7之间的连接部位也形成圆弧结构过渡部73。

所述分析瓶7的中空腔为圆柱形腔体,所述进液管路接口71、出液管路接口72 的内径与分析瓶7的中空腔内径之比为1:20-1:10;优选地,所述进液管路接口71、出液管路接口72的内径与分析瓶7的中空腔内径之比为1.5:20。所述的进液管路接口71、出液管路接口72均与分析瓶7的中空内腔相通,在分析瓶7的中空内腔底部设置引流结构74。所述的引流结构74可以设计为内球面状凹槽,其最低点与出液管路接口72连通。或者,所述的引流结构74也可以是由楔形面形成的凹槽,所述楔形面的倾角优选为5°-9°,例如6°、7°或者8°。或者,所述的引流结构74也可以设计为圆锥形结构凹槽,其张角优选为165°-170°。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分析瓶7内的液体最大程度地排放干净,避免分析瓶7在反复使用中造成分析液的相互干扰。进一步地,所述分析瓶7上的进液管路接口71、出液管路接口72采用凸锥形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液管路接口71、出液管路接口72的锥度设置为28-35度,以方便液体管路的连接,并保证管路连接的密封可靠性。

为了方便上述液体混配系统的连续作业,减少人力操作,提高液体混配工作效率,可以在上述的液体混配系统中增加设置供料传输机构和液体抽取机构。所述的供料传输机构包括转盘21、转轴24及转盘驱动电机,所述转盘21的具体结构如图9、图10、图11所示,在转盘21上开设限位沉槽211和轴定位孔212,所述的限位沉槽211优选采用圆柱形沉槽。所述转轴24贯穿轴定位孔212、且与转盘21之间形成固定连接,所述转轴24与限位沉槽211之间形成相互垂直结构,所述的转盘驱动电机驱动转轴 24作旋转运动,进而由转轴24带动转盘21作旋转运动。所述的转盘驱动电机与减速器连接,以通过减速器来驱动转轴24作旋转运动。优选地,所述转盘21上的限位沉槽211可以设置若干个,且均环转轴24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的若干限位沉槽211 环转轴24均匀分布。在转盘21上还可以设置位置检测传感器18,所述的转盘驱动电机可以采用步进电机,将所述的步进电机、减速器、位置检测传感器18分别与控制器 11形成电连接,所述的控制器11优选采用PLC。通过PLC进行集中控制,可以节省人力操作,并提高转盘21的供料准确度,从而便于实现液体混配系统的自动化作业。

所述的液体抽取机构包括插针26和升降机构19,所述插针26的具体结构如图12、图13、图14所示,主要包括进液管261、出液管262以及排气管263和固定板268,在固定板268上开设管路贯通孔和安装孔264,所述的进液管261、出液管262和排气管263均贯穿固定板268上的管路贯通孔,并利用密封胶使进液管261、出液管262、排气管263均与固定板268固定连接成一体、且在相互连接部位形成密封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液管261的末端形成楔形结构的进液管出口265,所述出液管262的末端也形成楔形结构的出液管进口266,所述排气管263的末端也形成楔形结构的排气管进口267。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出口265的斜面倾角、出液管进口266的斜面倾角、排气管进口267的斜面倾角分别设置为30°-45°。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方便插针26的穿刺操作,并减小穿刺阻力,有效地防止进液管261、出液管262、排气管 263在穿刺操作中发生管路堵塞。

如图4所示,所述的升降机构19主要包括丝杠191、导向杆194、机架195以及滑块193和步进电机192,所述的丝杠191安装在机架195上、且丝杠191与滑块193 之间形成螺纹活动连接,所述的导向杆194与机架195固定连接,所述的滑块193与导向杆194之间形成相对直线滑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步进电机192驱动丝杠191相对于机架195作旋转运动,所述滑块193相对于丝杠191作上下直线运动,其中,所述的导向杆194一方面可以增强机架195的机械强度,同时也能保证滑块193相对于丝杠191上下直线运动的稳定性。

采用上述的液体混配系统进行液体混配作业时,其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按照如图1、图15所示组装好液体混配系统,其中的插针26通过固定板 268与升降机构19固定连接,由升降机构19控制插针26作上下直线运动。具体地,所述固定板268与滑块193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贯穿安装孔264而形成固定连接,从而通过滑块193带动插针26相对于丝杠191作上下直线运动。所述进液管261进口端与供液瓶1之间通过第一供液管27连接相通,所述第一供液管27上设置第一泵9,所述出液管262出口端与稀释瓶4上的第一管路接口41之间通过第二抽液管20连接相通,所述第二抽液管20上设置第二泵13。所述分析瓶7上的进液管路接口71与稀释瓶4上的第三管路接口44之间通过第一抽液管5连接相通,在第一抽液管5上设置第四泵17。所述的取液瓶10与稀释瓶4之间通过取液管8连接相通,在取液管8上设置第三泵15。所述的回收瓶16与稀释瓶4之间通过回收管14连接相通,所述的回收管14与取液管8之间连接相通。

然后,将盛装原液的原液瓶25放置在插针26下方,向供液瓶1中注入原液的配液。

接下来,通过升降机构19控制插针26向下直线运动,直至插针26上的进液管 261、出液管262的底部插入到原液瓶25内腔中,启动第一泵9,通过第一供液管27、进液管261向原液瓶25内腔中注入配液,所述配液与原液在原液瓶25中进行混配;同时,启动第二泵13,即可通过出液管262、第二抽液管20从原液瓶25中抽取一定量的混配液并注入到稀释瓶4中。为了提高稀释瓶4中液体的配制速度,进而提高混配作业效率,可以增加设置第二供液管28,所述第二供液管28的出口端与稀释瓶4 上的第二管路接口42连接相通,所述第二供液管28的进口端则与第一供液管27连接相通,因此,当启动第一泵9后,通过第一供液管27、进液管261可向原液瓶25中注入配液,同时,也可通过第一供液管27、第二供液管28向稀释瓶4中注入配液。

最后,启动第三泵15,即可通过取液管8从稀释瓶4中抽取一定量的混配液并注入到取液瓶10中。启动第四泵17,即可通过第一抽液管5从稀释瓶4中抽取一定量的混配液并注入到分析瓶7中。

如图1所示,由于盛装腐蚀性、放射性等原液的原液瓶25通过密封盖23进行密封,在对腐蚀性、放射性等原液进行取液、稀释、分析、抽液等作业中,对现场作业人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护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可以将上述的液体混配系统安装在外壳体2中,所述的外壳体2最好是采用抗腐蚀、抗辐射材料制成的密封箱体。在基座3上固定安装2套独立的升降机构19,其中一套升降机构19上的滑块193 与插针26上的固定板268之间固定连接,以便控制插针26作上下直线运动;另一套升降机构19与机械手22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升降机构19中的滑块193与机械手 22之间固定连接,以便通过滑块193来带动机械手22相对于丝杠191作上下直线运动。所述升降机构19中的步进电机192均与控制器11形成电连接,由步进电机192 驱动丝杠191相对于机架195作旋转运动。

如图1、图15所示,所述的基座3上还安装有电离室6、配液分析仪12和位置检测传感器18,在转盘21上也安装有位置检测传感器18,所述电离室6中放置分析瓶 7,所述分析瓶7中的分析液体通过出液管路接口72流出到电离室6中,由配液分析仪12进行相应的分析。所述的取液管8中设置二位三通电磁阀29,所述的二位三通电磁阀29与回收管14连接相通。所述的第一供液管27中也设置二位三通电磁阀29,所述第二供液管28相对两端分别与稀释瓶4、二位三通电磁阀29连接相通。所述的第一泵9、配液分析仪12、第二泵13、第三泵15、第四泵17、位置检测传感器18、机械手22、二位三通电磁阀29、步进电机192分别与控制器11形成电连接。所述的转盘驱动电机也采用步进电机、且与控制器11之间形成电连接。将控制器11与配液上位机形成电连接,即可组成智能化配液系统,通过配液上位机发出相应的配液指令,可实现智能化配液作业。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S1,在转盘21上放置原液瓶25,每放一个原液瓶25,控制器11发送一个脉冲信号以控制转盘21转动一次;本实施方式中一共可以放置4个原液瓶25。所述的控制器11根据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18的反馈信号,来判断原液瓶25在转盘21上的位置,进而控制转盘21转动到指定位置。

S2,配液上位机发出配液指令给控制器11,使机械手22开始工作。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18反馈的转盘21所在位置信号,控制器11控制机械手22上下直线运动,直至机械手22调整到合适位置并抓取到密封盖23;所述的机械手22抓取到密封盖23 后,其作上升运动、并保持夹紧密封盖23的状态,直至原液瓶25被完全打开。

S3,控制器11发出抽液指令,转盘21旋转到插针26下方位置,控制器11控制插针26下降到位,第二泵13启动,开始从原液瓶25中抽取原液到稀释瓶4中,同时,第一泵9启动,开始从供液瓶1中抽取配液到稀释瓶4中。待转盘21上该原液瓶25 内的液体用完,控制器11控制转盘21反转到指定位置,机械手22再将密封盖23放在该原液瓶25上。而位置检测传感器18会再次检测转盘21上的其余未使用原液瓶 25,再次循环上述操作,直到转盘21上的原液瓶25全部使用完成。

S4,当稀释瓶4中的混配液体稀释完成后,控制器11发出抽液指令,第四泵17 启动,抽取稀释瓶4中的混配液体到分析瓶7中,由配液分析仪12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控制器11。

S5,控制器11根据接收到的分析数据,自动计算需要的取液量;根据取液量,控制器11发出取液指令,第三泵15启动,从稀释瓶4中抽取一定量的混配液体到取液瓶10中;同时,由配液上位机系统自动记录稀释浓度、用液量、原液剩余量等信息进入数据库。

S6,在稀释瓶4中的混配液体抽取完成后,控制器11发出清洗指令,由供液瓶1 输出的清洗液对原液经过管路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清洗液最后被第三泵15抽取到回收瓶16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转盘21上可以一次性装入多个原液瓶25,通过控制器11进行控制,可以实现转盘21定位定点的旋转,这种供料传输方式与传统的皮带式或者轨道式供料传输方式相比,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对设备整体外形体积影响较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