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绝压传感器的全压压力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9615发布日期:2018-09-04 22:01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仪器仪表的检测、校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绝压传感器的全压压力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压力测量装置中,压力类型主要分为正压、负压(真空)、绝压三种,其中每一个测量方式对应一种压力模块,然而每只标准压力模块的价格都不菲,一台可以测量正压、负压(真空)、绝压三种压力的测量装置,势必要安装三个测量模块,增加了设备的生产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绝压传感器的全压压力测量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绝压传感器的全压压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瓶、减压阀、真空泵、第一稳压缸、压力控制器、第二稳压缸、绝压传感器、压力输出口、压力表和疏空阀;所述气瓶的气体输出端安装有减压阀,所述减压阀的气体输出端依次连接至第一稳压缸、压力控制器和第二稳压缸,减压阀和第一稳压缸之间安装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气体管路与减压阀的气体输出端相连通,所述压力控制器控制压力输出,压力控制器处安装有绝压传感器,所述绝压传感器测量绝对压力,所述第二稳压缸的气体输出端连接至至少两个压力输出口,所述压力输出口处安装有压力表,第二稳压缸的气体输出端还连接至疏空阀。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所述绝压传感器和压力表均通过RS232通信接口电连接至计算机,所述计算机中集成有存储模块、运算模块和输出模块。

所述绝压传感器和压力表将测量的压力值输入存储模块中进行存储,运算模块调用存储模块中存储的压力值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通过输出模块输出。

所述压力控制器采用金属膜式压力传感器,存储模块采用EEPROM存储芯片。

所述压力表具有正压、负压和绝压三种类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一只绝压传感器代替了正压、负压(真空)和绝压三种传感器,使得压力的输出形式变多,避免了购置多台压力检测装置,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压缩了制造成本,极大的减轻了企业设备购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基于绝压传感器的全压压力测量装置,气体管路方面包括气瓶1(即压力源)、减压阀2、真空泵3、第一稳压缸4、压力控制器5、第二稳压缸6、绝压传感器7、压力输出口8、压力表9和疏空阀10。气瓶1的气体输出端安装有减压阀2,减压阀2的气体输出端依次连接至第一稳压缸4、压力控制器5和第二稳压缸6,减压阀2和第一稳压缸4之间安装有真空泵3,真空泵3的气体管路与减压阀2的气体输出端相连通,压力控制器5控制压力输出,可采用金属膜式压力传感器,压力控制器5处安装有绝压传感器7,绝压传感器7测量绝对压力,第二稳压缸6的气体输出端连接至至少两个压力输出口8,压力输出口8处安装有压力表9,压力表9用于测量输出的压力值,具有正压、负压和绝压三种类型,第二稳压缸6的气体输出端还连接至疏空阀10。

气瓶1中的气体经过减压阀2减压后,再经过真空泵3的调节,进入第一稳压缸4进行稳压,稳压后输入压力控制器5中控制压力的输出,随后进入第二稳压缸6进行稳压,从压力输出口8输出,输出后管道内依然存在气体时,打开疏空阀10进行疏空。

电学连接方面包括RS232通信接口11和计算机12,绝压传感器7和压力表9均通过RS232通信接口11电连接至计算机12,计算机12中集成有存储模块13、运算模块14和输出模块15。绝压传感器7和压力表9将测量的压力值输入存储模块13中进行存储,存储模块13可采用EEPROM存储芯片,运算模块14调用存储模块13中存储的压力值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通过输出模块15输出。

采用该全压压力测量装置进行测量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开机,通过绝压传感器7测量大气压力值,并将大气压力值作为参考压力存储至存储模块13中;

2、使用气瓶1进行压力输出,经过减压阀2调节到指定的压力范围,经过第一稳压缸4再输入至压力控制器5中进行稳压和控压,绝压传感器7测量绝对压力并将绝对压力测量值存储至存储模块13中;

3、运算模块14调用存储模块13中存储的参考压力和绝对压力,对参考压力和绝对压力进行减法运算,得出正压压力和负压压力,并基于正压压力、负压压力和绝对压力生成标准表,将标准表存储在存储模块13中;

4、压力表9测量压力输出口8的压力值并传输至存储模块13中,压力表9的压力值测量数据以被检表的形式存储在存储模块13中;

5、测量完毕,通过压力输出口8和疏空阀10释放气体管道中的压力,当压力稳定后,被检表和标准表也同步稳定,输出模块15同时将标准表和被检表输出并打印。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