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电机与电控冷却水道的对接压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9004发布日期:2019-01-22 23:35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电机与电控冷却水道的对接压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装置,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电机与电控冷却水道的对接压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与电控冷却水道的接口对接安装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接口对接压力和接口位移,往往需要用到对接接口压力测试仪器以测试接口在安装过程中的压力反馈,确保接口的稳定性,现有的测试多是人工用手持式测试仪进行对接压力测试,测试过程效率较低,且在操作过程中失误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减少失误率、提高产品接口稳定性的用于汽车电机与电控冷却水道的对接压力测试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汽车电机与电控冷却水道的对接压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板、气动执行元件、导向机构、力矩传感器和水道固定块,所述固定底板为凹面板,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直线导轨、导轨滑块和限位块,所述固定底板的两侧凸台上均设有1个直线导轨,所述导轨滑块设在直线导轨上,所述限位块设在直线导轨的顶端,所述气动执行元件包括移动执行气缸、移动滑台板和气缸固定板,所述移动滑台板搭设导轨滑块的上方,所述气缸固定板固设移动滑台板的前端中部下方,所述移动执行气缸设在移动滑台板的后端外侧,其输出轴与气缸固定板相接,所述水道固定块的数量为2个,且分设移动滑台板的上方两侧,在所述水道固定块的内部开设一贯穿水道固定块的冷水流道,所述力矩传感器设在移动执行气缸的输出轴与气缸固定板的连接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接口密封圈,所述接口密封圈设在冷水流道的前端接口处,所述冷水流道的前端接口与汽车电机控制器上的逆变器接口连接,后端接口与汽车冷水控制系统上的水冷管路相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密封圈限位固定孔,所述密封圈限位固定孔设在冷水流道的前端接口处下方,在所述密封圈限位固定孔内装有限位螺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通过移动执行气缸带动移动滑台板上的水道固定块移动,将冷水流道的前端端口与待接逆变器的端口相接,根据力矩传感器接收的接口压力反馈数据,监控当前工作状态下,对接接口端的对接压力和位移,以保证接口的稳定性,且测试数据更加可靠,失误率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电机与电控冷却水道的对接压力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底板、2-气动执行元件、2-1-移动执行气缸、2-2-移动滑台板、2-3-气缸固定板、3-导向机构、3-1-直线导轨、3-2-导轨滑块、3-3-限位块、4-力矩传感器、5-水道固定块、5-1-冷水流道、6-接口密封圈、7-密封圈限位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汽车电机与电控冷却水道的对接压力测试装置,包括固定底板1、气动执行元件2、导向机构3、力矩传感器4和水道固定块5,固定底板1为凹面板,导向机构3包括直线导轨3-1、导轨滑块3-2和限位块3-3,固定底板1的两侧凸台上均设有1个直线导轨3-1,导轨滑块3-2设在直线导轨3-1上,限位块3-3设在直线导轨3-1的顶端,气动执行元件2包括移动执行气缸2-1、移动滑台板2-2和气缸固定板2-3,移动滑台板2-2搭设导轨滑块3-2的上方,气缸固定板2-3固设移动滑台板2-2的前端中部下方,移动执行气缸2-1设在移动滑台板2-2的后端外侧,其输出轴与气缸固定板2-3相接,水道固定块5的数量为2个,且分设移动滑台板2-2的上方两侧,在水道固定块5的内部开设一贯穿水道固定块5的冷水流道5-1,力矩传感器4设在移动执行气缸2-1的输出轴与气缸固定板2-3的连接端。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接口密封圈6,接口密封圈6设在冷水流道5-1的前端接口处,冷水流道5-1的前端接口与汽车电机控制器上的逆变器接口连接,后端接口与汽车冷水控制系统上的水冷管路相接。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圈限位固定孔7,密封圈限位固定孔7设在冷水流道5-1的前端接口处下方,在密封圈限位固定孔7内装有限位螺钉。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执行气缸2-1带动移动滑台板2-2上的水道固定块5移动,将冷水流道5-1的前端端口与待接逆变器的端口相接,根据力矩传感器4接收的接口压力反馈数据,监控当前工作状态下,对接接口端的对接压力和位移,以保证接口的稳定性,且测试数据更加可靠,失误率较低。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