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5455发布日期:2019-02-19 18:19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现有技术中,沉降观测点一般是裸露在建筑墙体外部,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意外破坏、生锈、腐蚀等,导致观测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为了克服上述缺陷,一些沉降观测点保护罩应运而生。但是,这些保护罩也是与沉降观测点一起,设置在建筑墙体外侧,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观测点,但是,其仍然存在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观测点以及保护罩均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缺陷,将观测点设置在建筑墙体内部,通过滑动安装的方式,观测时拉出墙体外,观测完毕,推进墙体内,具有结构简单且稳定,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检测准确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包括沉降观测装置和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包括壳体和壳盖,所述壳体安装在墙体内部,所述壳盖与外墙面保持平齐,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沉降观测装置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罩安装在建筑墙体事先开好的槽内,保护罩内开设有滑动槽,将沉降观测装置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观测时拉出壳体(墙体)外,观测完毕,推进墙体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保护罩与观测点均在墙体内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沉降观测装置包括杆身和杆帽,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结构与所述杆身及杆帽相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杆身和杆帽匹配安装在安装槽内,一方面,起到固定沉降观测装置的作用;另一方面,防止杆身和杆帽受到外界撞击或破坏,从而保护观测点。

作为优选,所述沉降观测装置还包括套管,所述套管与所述杆身螺纹连接,所述套管侧面对称设置有滑动块。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槽设置在安装槽的槽壁上,所述滑动块与所述滑动槽匹配滑动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杆身螺纹连接在套管上,套管上设置滑动块,滑动块在滑动槽内滑动,带动杆身滑动,从而实现观测点在墙体内和墙体外的收放。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槽的槽壁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的一端嵌入弹性柱内、另一端裸露在弹性柱外,所述滑动槽的槽壁内设置有卡槽,所述弹性柱底端固定在卡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柱为滚珠提供弹性支撑,滑动块在滑动槽内滑动时,顶住滚珠,滚珠在弹性柱的作用下,给予滑动块反向顶力,从而使滑动块可以卡紧在滑动槽内,不会脱离,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每个所述滑动块上均设置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所述滚珠匹配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槽与滚珠匹配卡接,进一步提高滑动块与滑动槽之间的卡紧力,保证滑动块紧锁在滑动槽内,不脱离,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块的长度与套管的长度相同;所述弧形槽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滑动块的前端和后端;所述滚珠与弧形槽的数量对应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观测点固定在壳体内部时,通过滑动块上的两组弧形槽,与对应侧的滚珠一起,将沉降观测装置锁紧;当观测点伸出壳体外部时,通过滑动块后端(靠近墙体内部的一端)的弧形槽,与对应位置的滚珠一起,将沉降观测装置锁紧,实现观测。

作为优选,所述杆身为L形结构,所述杆帽设置在杆身竖直段的顶端,所述套管与杆身水平段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与杆身水平段螺纹连接,固定在一起,通过套管的滑动,带动杆身滑动,实现观测点从保护罩内伸出和收回;此外,套管两侧设置滑动块,滑动块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相当于,对沉降观测装置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使其不会晃动,提高结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套管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位于杆身水平段的下方,所述连接杆靠近壳盖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滑动开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按滑动开关,向墙体外拉或向里推,实现沉降观测点从保护罩内伸出和收回,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连接杆底部与安装槽抵接,用于支撑沉降观测装置,与滑动块一起,将沉降观测装置卡在安装槽内,提高结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壳盖与壳体铰接,所述壳盖上设置有把手,所述壳盖与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使壳盖与壳体密封连接,提高密封性,进一步保护沉降观测装置不受外界影响;把手的设置,使壳盖的打开和关闭更加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沉降观测点设置在建筑墙体内部,通过滑动安装的方式,观测时拉出墙体外,观测完毕,推进墙体内,结构简单且稳定,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检测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沉降观测装置拉出墙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壳盖;3、杆身;4、杆帽;5、安装槽;6、套管;7、滑动块;8、滑动槽;9、连接杆;10、滑动开关;11、把手;12、滚珠;13、弹性柱;14、卡槽;15、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铰接在壳体1上的壳盖2,安装在壳体1内的杆身3和杆帽4;壳盖2上设置有把手11;壳体1内部设置有安装槽5,安装槽5的形状与杆身3及杆帽4相匹配,杆身3及杆帽4安装在安装槽5内;壳体1通过建筑用胶黏剂,固定在墙体内预先开设的凹槽内;壳盖2与墙体的外墙面保持平齐;杆身3为L形结构,杆帽4设置在杆身3竖直段的顶端;杆身3的水平段螺纹连接有套管6,套管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滑动块7;安装槽5底部的左右槽壁上设置有滑动槽8,滑动块7匹配且滑动设置在滑动槽8内;套管6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杆9,连接杆9位于杆身3水平段的下方,连接杆9的前端(靠近壳盖2的一端),一体设置有滑动开关10;为了提高保护罩的密封性能,壳盖2与壳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如图2所示,滑动槽8的槽壁上设置有滚珠12,滚珠12的一端嵌入弹性柱13内、另一端裸露在弹性柱13外,滚珠12与弹性柱13之间非固定连接,滚珠12是可以滚动的;滑动槽8的槽壁内设置有卡槽14,弹性柱13底端固定在卡槽14内。

如图3所示,左右两个滑动块7的侧面,均设置有两个弧形槽15,一个在滑动块7的前端,一个在滑动块7的后端;弧形槽15与滚珠12相互匹配卡接;滚珠12的数量及位置与弧形槽15的数量及位置对应;滑动块7与套管6的长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具体如下:

需要观测时,手握把手11,打开壳盖2;手握滑动开关10,向外拉动套管6,套管6与杆身3螺纹连接,因此,杆身3及杆帽4一起向外,通过滑动块7在滑动槽8内滑动,实现将观测点滑出墙体;当滑动块7上后端的弧形槽15,与滑出槽8壁前端的滚珠12相互匹配卡接时,停止拉动,通过弧形槽15与滚珠12,将滑动块7锁紧,由此,将杆身3及杆帽4锁紧固定,进行观测;

观测完毕后,手握滑动开关10,向内推动套管6,滑动块7在滑动槽8内滑动;当滑动块7前后两端的弧形槽15,分别与对应位置的滚珠12锁紧固定后,停止滑动;手握把手11,将壳盖2盖在壳体1上,完成操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