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9671发布日期:2019-02-12 21:24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电器设备的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制造业,工业自动化发展迅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传感技术及精确度的限制,目前部分工艺仍然无法实现自动化,还需要手工操作完成。人工操作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工作效率、每次操作结果差异较大等,给企业造成很大困扰。如果有种工具或系统能够让工业工程师或精益工程师实时知道生产状况和装配动作,消除不必要的浪费动作,就可以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数据和依据,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让管理层知道实时生产的状况。

在一些电器设备中,包括显示屏、按键,现有技术中,都是通过人工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检测,人工操作还容易出现漏检项,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和检查的完整性,因此急需一种新的自动检测电器设备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框架,第一框架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待检测电器设备的固定座,位于固定座上方处第一框架的上面板上设置有带动触控笔和工业相机三维移动的移动机构,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用于按压按键的第一按压机构。

优化的,所述固定座与底板之间还设置匹配的第一导轨和第一滑块,第一导轨的长度方向为待检测电器的进入方向,在底板上且位于第一导轨后方还设置有用于限制固定座位置的挡块。

优化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固定触控笔和工业相机的支撑座、第一移动单元、第二移动单元、第三移动单元,第一移动单元驱动支撑座在垂直于上面板方向上上下运动,第二移动单元驱动第一移动单元在与上面板平行的横向方向上来回运动,第三移动单元驱动第二移动单元在与上面板平行的竖向方向上来回运动,横向方向和竖向方向垂直且构成的平面与上面板平行。

优化的,在底板上第一导轨的一侧边设置有用于按压待检测电器设备按键的第二按压机构,所述第二按压机构为气缸顶杆。

优化的,还包括安全光栅和竖向支撑杆,竖向支撑杆、底板、上面板组成第一框架,安全光栅设置在竖向支撑杆上。

优化的,装置还包括第二框架、用于人力工作的工作台,所述第二框架位于第一框架的下方,所述工作台位于第一框架的侧边。

优化的,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包括按压杆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固定座上,按压杆穿过支撑架且在支撑架上上下运动,支撑架的上表面与按压杆之间套有弹簧,按压杆上端部设置有防止弹簧脱落的第一凸起,下端部设置有防止按压杆从支撑架上脱落的第二凸起。

优化的,所述按压杆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支撑座通过笔架固定触控笔,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笔架上触控笔靠近支撑架漏出部分的高度,凹槽入口处的直径大于触控笔的直径且大于笔架的直径所述按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座上的支撑架,所述按压杆下端面为弧度小于按键弧度的弧形面。

优化的,所述固定座用于固定待检测的电器设备的内部设置有防护层。

优化的,所述竖向支撑杆上还设置有报警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座固定待检测的电器设备,通过移动机构带动触控笔和工业相机在三维方向上移动,工业相机代替人眼,触控笔代替人手,从而对电气设备的显示屏进行检测,通过第一按压机构来实现按键的检测和整个电气设备的启动,实现自动检测电器设备。

(2)第一导轨和第二滑块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放置或置换电器设备。

(3)第二按压机构用于按压电器设备侧面的按键。

(4)安全光栅用于安全防护,当人体部位误入第一框架内时设备停止工作,防止人体部位误入造成伤害。

(5)工作台的设置是防止第一框架内的结构出现故障时,通过侧边的工作台也能够继续工作,也可以实现同时工作,同时工作时还能够及时发现第一框架内的结构发生的故障。

(6)按压杆的设置可以避免触控笔直接按压按键出现打滑,使用笔架作为动力机构来按压按压杆,按压杆下端面为弧面,按压时起到防滑作用。

(7)防护层的设置可以防止待检测的电器设备在固定过程时受力过大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是机械结构,不保护控制结构的电学部分和软件部分。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移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中第一按压机构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中第一按压机构的剖视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第一框架 11-固定座 111-把手

121-第一导轨 122-第一滑块 13-第二按压机构 14-安全光栅

15-挡块

20-支撑座 21-触控笔 22-笔架 23-工业相机

241-第一驱动杆 242-第一移动块 243-第一电机 244-第一安装块

251-第二驱动杆 252-第二移动块 253-第二电机 254-第二安装块

261-第三驱动杆 262-第三移动块 263-第三电机

264-第二导轨 265-第二滑块 266-移动底盘 27-传感器

28-按压杆 281-凹槽 282-第一凸起 283-第二凸起 284-弧形面

285-弹簧 29-支撑架

3-第二框架 31-控制柜 32-电脑机箱

4-工作台 41-状态显示屏 5-报警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电器设备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3、工作台4,第一框架1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待检测电器设备的固定座11,位于固定座11上方处第一框架1的上面板上设置有带动触控笔21和工业相机23三维移动的移动机构、安全光栅14、报警机构5,固定座11上还设置有用于按压按键的第一按压机构。

竖向支撑杆、底板、上面板组成第一框架1,报警机构5和安全光栅14设置在竖向支撑杆上。在该实施例中,报警机构5为报警灯。

在底板上第一导轨121的一侧边设置有用于按压待检测电器设备按键的第二按压机构13,第二按压机构13为气缸顶杆。

第二框架3用于放置控制柜31和电脑机箱32,工作台4用于人力工作,第二框架3位于第一框架1的下方,工作台4位于第一框架1的侧边。工作台4上还固定有状态显示屏41,用于查看测试结果。

固定座11与底板之间还设置匹配的第一导轨121和第一滑块122,第一导轨121的长度方向为待检测电器的进入方向,在底板上且位于第一导轨121后方还设置有用于限制固定座11位置的挡块15。固定座11用于固定待检测的电器设备的内部设置有防护层(图中未示出)。固定座11靠近安全光栅14的侧面还设置有方便抽送固定座11的把手111。

移动机构

如图3所示,移动机构包括固定触控笔21和工业相机23的支撑座20、第一移动单元、第二移动单元、第三移动单元,第一移动单元驱动支撑座20在垂直于上面板方向上上下运动,第二移动单元驱动第一移动单元在与上面板平行的横向方向上来回运动,第三移动单元驱动第二移动单元在与上面板平行的竖向方向上来回运动,横向方向和竖向方向垂直且构成的平面与上面板平行。

具体地说,第一移动单元包括第一电机243、与第一电机243驱动端连接的第一驱动杆241,套接在第一驱动杆241上沿着第一驱动杆241来回移动的第一移动块242,第一电机243和第一驱动杆241固定在第一安装块244上,支撑座20固定在第一移动块242上,使得第一安装块244上的支撑座20沿着第一驱动杆241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第二移动单元包括第二电机253、与第二电机253驱动端连接的第二驱动杆251,套接在第二驱动杆251上沿着第二驱动杆251来回移动的第二移动块252,第二电机253和第二驱动杆251固定在第二安装块254上,第一安装块244固定在第二移动块252上,使得第二安装块254上的第一移动单元沿着第二驱动杆251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第三移动单元包括第三电机263、与第三电机263驱动端连接的第三驱动杆261,套接在第三驱动杆261上沿着第三驱动杆261来回移动的第三移动块262,第三电机263和第三驱动杆261固定在移动底盘266上,第二安装块254固定在第三移动块262上,使得第三安装块上的第二移动单元沿着第三驱动杆261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第一安装块244、第二安装块254和移动底板上还设置分别与相应的驱动杆平行的第二导轨264,相应的移动块下方还设置有与第二导轨264匹配的第二滑块265。在第二导轨264上还设置有为了确定触控笔21位置的传感器27。

其中第一驱动杆241、第二驱动杆251、第三驱动杆261两两垂直。

第一按压机构

如图4-5所示,第一按压机构包括按压杆28和支撑架29,支撑架29设置在固定座11上,按压杆28穿过支撑架29且在支撑架29上上下运动,支撑架29的上表面与按压杆28之间套有弹簧285,按压杆28上端部设置有防止弹簧285脱落的第一凸起282,下端部设置有防止按压杆28从支撑架29上脱落的第二凸起283。

按压杆28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281,支撑座20通过笔架22固定触控笔21,凹槽281的深度大于笔架22上触控笔21靠近支撑架29漏出部分的高度,凹槽281入口处的直径大于触控笔21的直径且小于笔架22的直径按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座11上的支撑架29,按压杆28下端面为弧度小于按键弧度的弧形面284。

其中支撑架29相对于固定座11可升降和水平方向转动,根据不同厚度的电器设备来调节支撑架29的高度,根据固定座11上电气设备按键的位置来确定支撑架29上的按压杆28的水平位置。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