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显示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71407发布日期:2019-07-13 09:5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工业显示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业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显示设备的功能开始变得丰富,其应用也开始日趋普及。在居民房屋、工业场房、商业化写字楼内都有工业显示设备的存在,而工业显示设备内常会设有环境监测模块以对外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进行监测。

现有技术中,为保证工业显示设备的装配紧凑性,环境监测模块通常采用集成化的装配方式,并将其监测端与主体集成在一块进行装配,以降低其自身所占用的装配空间。如此虽可提升业显示设备的装配紧凑性,但环境监测模块的温度监测端易受到显示设备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影响而导致其采集到的数据失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工业显示设备内的环境监测模块的温度监测端由于集成装配的影响而导致其所采集到的数据失真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业显示终端,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装配壳体和主装配框,所述主装配框安装于所述装配壳体的外边缘并与所述装配壳体共同围设形成有装配腔;

显示模组,安装于所述装配腔中;

监测模组,所述监测模组包括处理模块和温度探测端头,所述处理模块集成安装于所述显示模组上并与所述显示模组电性连接,所述温度探测端头安装于所述主装配框上并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发热元件设置,所述温度探测端头与所述处理模块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触控屏、显示屏和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安装于所述装配腔内,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处理模块均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组件上,所述触控屏贴设于所述显示屏上,所述显示屏、所述处理模块和所述触控屏均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一PCB扳,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于所述装配腔内,所述第一PCB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朝向所述装配壳体的底部的一侧,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板背离所述第一PCB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PCB板电性连接,所述触控屏与所述第一PCB板电性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外边缘并与所述第一PCB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一PCB板的发热元件的角部开设有装配缺口,所述温度探测端头安装于所述装配缺口内,所述主装配框对应所述装配缺口的角部开设有通过孔,所述通过孔正对所述温度探测端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探测端头通过电连接线与所述处理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线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外边缘自所述处理模块延伸至所述装配缺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外边缘开设有若干上螺孔,所述主装配框开设有若干下螺孔,所述第一固定板通过若干紧固螺栓分别依序穿设各所述上螺孔和各所述下螺孔以实现与所述主装配框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监测模组还包括湿度探测端头和光线探测端头,所述湿度探测端头和所述光线探测端头集成安装于所述处理模块上并均与所述处理模块电性连接,所述主装配框开设有装配通孔,所述湿度探测端头和所述光线探测端头均正对所述装配通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装配壳体包括底壳和边框,所述边框环接于所述底壳的外边缘,所述主装配框嵌设于所述边框内的内侧,所述边框、所述底壳和所述主装配框共同围设形成有所述装配腔。

进一步地,所述边框朝向所述装配腔凸起延伸形成有若干卡扣块,所述主装配框开设有若干装配卡槽,各所述卡扣块分别卡设于各所述装配卡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底壳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安装有用于嵌设于外界壁面中的电连接盒,所述电连接盒内安装有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一PCB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工业显示终端,通过使得壳体组件的装配壳体和主装配框围设形成有装配腔,这样显示模组即可通过容置于装配腔中而实现在壳体组件内的稳固安装,由于监测模组的存在,且监测模组包括有温度探测端头和处理模块,这样监测模组即能够通过温度探测端头对外界环境的温度数据进行收集并通过处理模块处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再通过显示模组将相关数据显示与用户。而由于监测模组的温度探测端头和处理模块分别设置于主装配框和显示模组上,这样便使得温度探测端头和处理模块相互分离设置,而非集成安装在一起,如此温度探测端头便能够便远离显示模组的发热元件设置,这样其在收集外界温度数据的过程中便不会受到来自工业显示终端内部的发热元件的干扰,如此便保证了温度探测端头收集外界温度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显示终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显示终端的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显示终端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显示终端的电连接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业显示终端的电连接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壳体组件 11—装配壳体 12—主装配框

13—装配腔 14—装配后壳 15—装配前框

20—显示模组 21—触控屏 22—显示屏

23—电路板组件 30—监测模组 31—处理模块

40—电连接盒 41—上装配盖 42—下装配座

43—电连接器 44—安装腔 111—底壳

112—边框 113—卡扣块 114—安装卡环

115—第二磁性件 116—第一支撑凸板 117—第二支撑凸板

121—装配卡槽 211—柔性电路板 231—第一固定板

232—第一PCB板 233—装配缺口 234—电连接线

235—第二固定板 411—第一装配盖体 412—第二装配盖体

413—装配圆盖 414—半圆装配台 415—半开放孔

416—卡接槽 417—安装孔 418—散热孔

421—第一磁性件 422—卡接件 423—卡接缺口

424—斜切收口 425—装配螺孔 426—弹性卡扣

431—第二PCB板 432—输入引脚 433—电性输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9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工业显示终端,包括:

壳体组件10,包括装配壳体11和主装配框12,主装配框12安装于装配壳体11的外边缘并与装配壳体11共同围设形成有装配腔13;

显示模组20,安装于装配腔13中;

监测模组30,监测模组30包括处理模块31和温度探测端头(图未示),处理模块31集成安装于显示模组20上并与显示模组20电性连接,温度探测端头安装于主装配框12上并远离显示模组20的发热元件设置,例如,显示模组20的发热元件可安装于显示模组20的某一角部,那么温度探测端头即可安装于主装配框12远离显示模组20装设有发热元件的角部的位置处。同时,温度探测端头与处理模块31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业显示终端,通过使得壳体组件10的装配壳体11和主装配框12围设形成有装配腔13,这样显示模组20即可通过容置于装配腔13中而实现在壳体组件10内的稳固安装,由于监测模组30的存在,且监测模组30包括有温度探测端头和处理模块31,这样监测模组30即能够通过温度探测端头对外界环境的温度数据进行收集并通过处理模块31处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再通过显示模组20将相关数据显示与用户。而由于监测模组30的温度探测端头和处理模块31分别设置于主装配框12和显示模组20上,这样便使得温度探测端头和处理模块31相互分离设置,而非集成安装在一起,如此温度探测端头便能够便远离显示模组20的发热元件设置,这样其在收集外界温度数据的过程中便不会受到来自工业显示终端内部的发热元件的干扰,如此便保证了温度探测端头收集外界温度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20包括触控屏21、显示屏22和电路板组件23,电路板组件23安装于装配腔13内,显示屏22和处理模块31均安装于电路板组件23上,触控屏21贴设于显示屏22上,显示屏22、处理模块31和触控屏21均与电路板组件23电性连接。具体地,通过使得显示模组20包括有触控屏21,并将触控屏21贴设于显示屏22上。这样当用户的手指接触到触控屏21时,触控屏21便会产生压电信号,进而触控屏21便可通过电路板组件23将压电信号传输至显示屏22,显示屏22则能够根据压电信号显示出相应的内容。如此,用户即可实现触控控制显示模组20,这样便有效提高了用户输入命令的效率,也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进一步地,通过使得显示屏22和处理模块31均与电路板组件23电性连接,这样处理模块31即能够根据温度探测端头所回传的电信号来向显示屏22传送相应的电信号,进而使得显示屏22能够显示出相应的温度数据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路板组件23包括第一固定板231和PCB扳,第一固定板231安装于装配腔13内,第一PCB板232安装于第一固定板231朝向装配壳体11的底部的一侧,显示屏22安装于第一固定板231背离第一PCB板232的一侧并与第一PCB板232电性连接,触控屏21与第一PCB板232电性连接,处理模块31安装于第一固定板231的外边缘并与第一PCB板232电性连接。具体地,通过使得电路板组件23包括第一固定板231和PCB扳,这样显示屏22既能够通过装设于第一固定板231上而实现在装配腔13内的稳定安装。同时,通过在第一固定板231相对于显示屏22的另一侧安装第一PCB板232,如此便在实现第一PCB板232的稳定安装的同时,也高效利用了第一固定板231的装配空间,使得显示屏22与电路板组件23的装配关系更为紧凑,这样便有利于工业显示终端的整体厚度的缩减。其中,触控屏21通过柔性电路板211与电路板组件23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电路板组件23还包括第二固定板235,第二固定板235安装于第一固定板231和显示屏22之间,第二固定板235包嵌于显示屏22外,且第二固定板235的外边缘嵌设于装配壳体11内,第二固定板235的一侧与第一固定板231固定连接。如此,显示屏22即可在第二固定板235的包嵌下更为稳固地设于装配壳体11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固定板231远离第一PCB板232的发热元件的角部开设有装配缺口233,温度探测端头安装于装配缺口233内,主装配框12对应装配缺口233的角部开设有通过孔(图未示),通过孔正对温度探测端头设置。具体地,通过在第一固定板231的角部开设有装配缺口233,并使得温度探测端头安装于其中,这样温度探测端头便能够在第一固定板231上实现稳固安装。而由于第一PCB板232上的发热元件多集中在其中部位置布设,因此通过将第一固定板231安装温度探测端头的位置选定在其角部位置并以装配缺口233的形式容置温度探测端头。这样一方面可有效远离第一PCB板232的发热元件,另一方面也无需对第一固定板231的固有结构特征做出过大改动,从而降低了第一固定板231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温度探测端头通过电连接线234与处理模块31电性连接,电连接线234沿第一固定板231的外边缘自处理模块31延伸至装配缺口233处。具体地,通过使得电连接线234沿第一固定板231的外边缘自处理模块31延伸至装配缺口233处,这样电连接线234的走线路径便无需占用第一固定板231的装配空间,如此一方面能够有效节省第一固定板231的装配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电连接线234在装配腔13内的规整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板231的外边缘开设有若干上螺孔(图未示),主装配框12开设有若干下螺孔(图未示),第一固定板231通过若干紧固螺栓(图未示)分别依序穿设各上螺孔和各下螺孔以实现与主装配框12可拆卸连接。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一固定板231与主装配框12通过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第一固定板231与主装配框12的装配牢固性,使得第一固定板231不易相对于主装配框12发生松脱,进而也保证了装设于第一固定板231上的显示屏22和第一PCB板232的安装牢固度。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第一固定板231相对于主装配框12的快拆快换,这样便有利于电路板组件23的拆卸维修。

在本实施例中,监测模组30还包括湿度探测端头(图未示)和光线探测端头(图未示),湿度探测端头和光线探测端头集成安装于处理模块31上并均与处理模块31电性连接,主装配框12开设有装配通孔,湿度探测端头和光线探测端头正对装配通孔设置。具体地,由于监测模组30还包括有湿度探测端头和光线探测端头,这样湿度探测端头即能够探测外界空气湿度变化的情况,并数据发至处理模块31,处理模块31在收到数据后又可通过第一PCB板232将信号传至显示屏22处,显示屏22在收到信号后即可在其上显示出相应的空气湿度数据信息。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光线探测端头,这样当用户靠近工业显示终端,遮挡于光线探测端头前方时,光线探测端头即可感知到前方障碍物的存在进而向处理模块31发送相应的电信号,处理模块31在收到来自于光线探测端头的电信号后,即可向显示屏22发送电信号以将显示屏22自屏保状态或睡眠状态唤醒,使其做好及时响应用户指令的准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装配壳体11包括底壳111和边框112,边框112环接于底壳111的外边缘,主装配框12嵌设于边框112的内侧,边框112、底壳111和主装配框12共同围设形成有装配腔13。具体地,通过将装配壳体11划分为底壳111和边框112,并使得边框112环接于底壳111的外边缘,主装配框12嵌设于边框112内,边框112、底壳111和主装配框12共同围设形成有装配腔13,这样装配壳体11便实现了功能上的准确划分。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装配壳体11还包括装配前框15,装配前框15安装于边框112的内侧并覆盖于主装配框12。那么由于装配前框15的存在,主装配框12便能够得到装配前框15的有效保护而避免其受到外力冲击发生断裂。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装配壳体11的底壳111朝向显示屏22凸起延伸形成有若干第一支撑凸板116,各第一支撑凸板116背离装配壳体11的底壳111的一端均与第一固定板231的一侧相抵接。如此,第一固定板231既能够在各第一支撑凸板116的限位作用下保证其在装配壳体11内的安装稳定性更高。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各第一支撑凸板116均朝向主装配框12凸起延伸形成有支撑凸块,各支撑凸块均与主装配框12相抵接,如此,主装配框12便能够在各支撑凸块的支撑作用下进一步地保证了其在装配壳体11内的安装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4所示,为进一步地确保第一固定板231在装配壳体11内的安装稳定性,相邻的两第一支撑凸板116之间还安装有若干第二支撑凸板117,各第二支撑凸板117均与第一固定板231相抵接,如此各第二支撑凸板117即能够与各第一支撑凸板116相配合以进一步地保证其在装配壳体11内的安装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边框112朝向装配腔13凸起延伸形成有若干卡扣块113,主装配框12开设有若干装配卡槽121,各卡扣块113分别卡设于各装配卡槽121中。具体地,通过各卡扣块113和各装配卡槽121的卡扣配合作用,这样主装配框12无需螺栓的连接即能够与装配壳体11的边框112卡扣连接在一起,这样便显著降低了主装配框12与装配壳体11的装配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壳111背离显示模组20的一侧安装有用于嵌设于外界壁面中的电连接盒40,电连接盒40内安装有电连接器43,电连接器43与第一PCB板232电性连接。具体地,当工业显示终端需要设于墙壁上时,可预先在墙壁上开设安装槽,并将电连接盒40装设于外界墙壁上的安装槽内,这样工业显示终端便实现了相对于墙壁的半埋式安装。由于电连接盒40内安装有电连接器43,且电连接器43与第一PCB板232电性连接,这样当电连接盒40装设入外界墙壁上的安装槽时,安装于电连接盒40内的电连接器43即可与预设于安装槽内的外部电源相连接,这样便实现了工业显示终端与外部控制装置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工业显示终端还包括装配后壳14,装配后壳14安装于装配壳体11背离显示模组20的一侧,电连接盒40安装于装配后壳14上。如此,由于装配后壳14的存在,当工业显示终端受到外力冲击时,装配后壳14便能够首先对外力进行缓冲,进而实现了对装配壳体11的有效地保护,如此也实现了对设于装配壳体11内侧的工业显示终端的电子元器件的有效保护。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电连接盒40的四个角部均安装有第一磁性件421,装配壳体11的底壳111背离电连接盒40的一侧安装有四个第二磁性件115,四个第一磁性件421和四个第二磁性件115一一对应设置并相互吸合。如此,电连接盒40即能够通过四个第一磁性件421和四个第二磁性件115的吸合作用而与装配壳体11的底壳111相连接,这样当工业显示终端需要设于外界墙壁等壁面上时,可首先将电连接盒40设于外界墙壁等壁面上开设有的安装槽中,此时当装配壳体11的底壳111与电连接盒40相接触时,底壳111与电连接盒40便会由于四个第一磁性件421和四个第二磁性件115的吸合作用而相互紧贴,如此便实现了工业显示终端相对于装配墙体的固定安装,而当操作人员需要将显示屏22部分自墙壁上取下时,仅需将装配壳体11自电连接盒40上取下即可,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装配壳体11的底壳111背离电连接盒40的一侧安装有四个安装卡环114,四个第二磁性件115分别嵌设于四个安装卡环114内,如此便实现了四个第二磁性件115在安装卡环114内的稳固安装。

优选地,如图7~9所示,电连接盒40包括上装配盖41、下装配座42和用于与外界的电信号输出设备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43,上装配盖41封盖于下装配座42并与下装配座42共同围设形成有安装腔44,电连接器43安装于安装腔44中,上装配盖41开设有装配孔(图未示),电连接器43的一端伸出于装配孔外以与外界电信号输入设备电性连接,下装配座42上开设有供外界电连接线234通过的通过孔(图未示),下装配座42体的四个角部分别安装有四个第一磁性件421。

如此,电连接盒40在工作时,由于下装配座42体开设有通过孔,这样外界电信号输出设备的电连接线234即可穿过通过孔而进入到安装腔44内,并在安装腔44内与电连接器43电性连接,如此电连接器43即可实现与外界电信号输出设备的电性导通。又由于外界安装腔44内的电连接器43的一端伸出于上装配盖41的装配孔之外,这样其便可与外界的电信号输入设备电性连接,如此电连接盒40便能够将自外界电信号输出设备所传输过来的电信号传递至外界电信号输入设备中。又由于下装配座42体的四个角部均安装有四个第一磁性件421,这样当外界的电信号输入设备比如显示终端既能够通过其金属外壳或其内安装的磁铁与磁性吸附件的吸附作用而被吸附于电连接盒40上,这样便轻松便捷地实现了其与磁性吸附件的装配,实现了随插随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9所示,电连接器43包括第二PCB板431、若干用于与外界的电信号输出设备电性连接的输入引脚432和用于与外界的电信号输入设备电性连接的电性输出件433,第二PCB板431固定安装于安装腔44内,各输入引脚432均安装于第二PCB板431上,装配壳体11的底部安装有支撑件(图未示),电性输出件433安装于支撑件上并与第二PCB板431电性连接,电性输出件433的引脚端伸出装配孔外以与外界电信号输入设备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9所示,第二PCB板431的四个角部均开设有避空缺口(图未示),四个磁性吸附件穿过四个避空缺口安装于下装配座42的四个角部。具体地,通过使得四个磁性吸附件穿过四个避空缺口安装于下装配座42的四个角部,这样第二PCB板431在安装腔44内的装配位置便不会与磁性吸附件在安装腔44内的装配位置相冲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9所示,第二PCB板431开设有若干安装螺孔(图未示),下装配座42的底部相应开设有若干连接螺孔(图未示),各安装螺孔和各连接螺孔一一对应设置,第二PCB板431通过各安装螺栓分别依序穿设各安装螺孔和各连接螺孔以实现与下装配座42的可拆卸连接。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二PCB板431和下装配座42的底部通过安装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这样第二PCB板431便能够实现相对于下装配座42底部快拆快换,从而有利于第二PCB板431的更换和维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9所示,下装配座42的外边缘安装有若干卡接件422,卡接件422上开设有卡接缺口423,第二PCB板431的外边缘卡接于各卡接缺口423中。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二PCB板431的外边缘卡设于各卡接件422的卡接缺口423中,这样便进一步地保证了第二PCB板431相对于下装配座42的装配稳固性。

进一步地,如图7~9所示,各卡接缺口423朝向第二PCB板431外边缘的一端均形成有斜切收口424。如此在第二PCB板431的外边缘插设入各卡接缺口423过程中,由于斜切收口424的存在,第二PCB板431的外边缘即能够实现相对于各卡接缺口423的模糊对正,即第二PCB板431的外边缘在无需精确对正各卡接缺口423,在各卡接缺口423的斜切收口424的导向下,第二PCB板431的外边缘既能够较为容易滑入各卡接缺口423中,进而实现插设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7~9所示,下装配座42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供锁紧螺栓穿设以与外界壁面相连接的装配螺孔425。具体地,当电连接盒40需要装设于外界的墙壁等壁面上时,各锁紧螺栓即可穿设过各装配螺孔425并与外界的壁面相连接,如此便实现了电连接盒40相对于外界壁面的可拆卸连接,进而也有利于电连接盒40相对于外界壁面的快拆快换。

进一步地,如图7~9所示,上装配盖41包括第一装配盖体411、第二装配盖体412和装配圆盖413,第一装配盖体411安装于下装配座42上并覆盖于下装配座42的一部分,第二装配盖体412安装于下装配座42上并覆盖于下装配座42的另一部分,装配圆盖413的一部分安装于第一装配盖体411上,第二装配盖体412凸起延伸形成有半圆装配台414,装配圆盖413的另一部分嵌套于半圆装配台414之外,装配孔开设于所述装配圆盖413上,半圆装配台414的一侧开设有半开放孔415,半开放孔415正对装配孔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7~9所示,第一装配盖体411和第二装配盖体412上均开设有散热孔418。如此,电连接盒40内的电连接器43所发出的热量既能够通过各散热孔418及时的排出至外界,这样便保证了电连接器43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散热,保证其的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性。

进一步地,下装配座42的外边缘安装有若干弹性卡扣426,所述第一装配盖体411和所述第二装配盖体412的外边缘均相应开设有若干卡接槽416,各弹性卡扣426分别卡设于各卡接槽416中。具体地,由于弹性卡扣426的存在,这样下装配座42便能够通过弹性卡扣426和第一装配盖体411以及第二装配盖体412实现弹性卡接。这样也有利于下装配座42和第一装配盖体411以及第二装配盖体412的快速连接,同时也有利于第一装配盖体411和第二装配盖体412相对于下装配座42的快拆快换。

进一步地,如图7~9所示,第二装配盖体412上开设有若干用于供锁紧螺栓穿设的安装孔417,各安装孔417分别正对各装配螺孔425设置。具体地,由于第二装配盖体412上各安装孔417的存在,这样电连接盒40在装配的过程中,即可在完成第二装配盖体412的装配后,最后再进行锁紧螺栓的装配,而各锁紧螺栓在装配时即可分别首先穿设于通过第二装配盖体412的各安装孔417中,再穿设于各装配螺孔425内。如此便使得电连接盒40的整体装配流程更趋于合理。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