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结构和具有防水结构的智能遥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5714发布日期:2019-01-25 16:5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结构和具有防水结构的智能遥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水结构和具有防水结构的智能遥感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6kV、10kV和35kV供配电网络中,单相接地故障是配网线路出现最多的线路故障,特别是10kV配网更是如此。而相当多的接地故障(尤其是隐形接地故障(既:软接地):如瓷瓶击穿、变压器内部接地、避雷器击穿、互感器接地、令克的绝缘子击穿等等),工作人员往往需要用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十个小时才能将接地故障点找到。由于长时间不能恢复送电,不仅社会影响很大(因为供电的可靠性我们对社会有承诺),而且也使电力部门的售电量减少,直接影响到电力部门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在农村的配网线路中更为常见,因而大大降低了配网的供电可靠性。而故障巡检又仅靠摇表和人工逐级登杆目测法来寻找接地故障点。用摇表查线是要将线路反复多次切割后一段一段地摇,非常麻烦,且又非常耗时,况且摇表只能摇到几个mA电流,信号很容易衰减,对信号检测难度很大,对高阻接地或隐形接地故障是无能为力的,而人工逐级登杆目测法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落后的寻线方法与当今电网高度自动化水平极不相适应。现有技术中关于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点巡查的理论研究尽管全面而深刻但大部分理论依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如加信传递函数法、端口故障诊断法、行波法等,就目前有所应用的设备来看,采用较多的是S注入法,但由于测量技术的缺陷(开口CT测量),常会出现测量抗干扰性能差、与精度差等问题;没有故障判断策略,很多设备使用时存在操作不便,对巡检人员巡检经验要求高等特点。

基于S信号注入法的单相接地故障定位仪,目前在行业里与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广泛而又富有成效的应用,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到设备的研发都相对较为成熟,由于不同制造厂家针对故障点定位着眼点与侧重点不同,致使在同样的定位方法下出现了采用不同的故障点定位方案的设备的出现。部分设备侧重于故障定位准确度而忽略了用户体验,部分设备又侧重了用户体验而牺牲了产品的性能。无论采用何种解决方案与S信号注入法的原理是极其相似的,在使用S信号注入法进行故障点定位时,由于需要对注入的S信号的电流分布以及强度进行测量才能进一步确定故障点的位置,所以对测量设备的依赖很大。直到目前为止行业内基于S信号注入法的接地故障定位仪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接触式测量方案,在使用时需要蹬上杆塔才能进行测量。为了提高用户体验,需要一种非接触式测量设备以满足客户在接地故障定位中对S信号强度测量的需求。

智能遥感装置在配合巡查助手在单相接地故障定位中对22Hz的特征信号强度进行测量时,需要通过故障定位策略进行故障定位。由于设备大部分安装在户外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导致设备由于种种原因而经常会进水而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实用需求,因此对其进行设计提升尤其是防水结构的设计提升从而提高设备的防护等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采用智能遥感装置在故障定位中,装置对注入到线路上的特征交流信号的测量是中心任务,因此智能遥感装置是非接触式故障定位的核心部件,要求在距离地面25米左右地面上能探测到线路上的mA级的电流信号,又不能受到附近工频信号或其它谐波分量的干扰。

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需要一种能够解决现有产品防水结构不可靠的防水结构和具有防水结构的智能遥感装置被设计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得到一种能够解决现有产品防水结构不可靠的防水结构和具有防水结构的智能遥感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防水结构,包括罗氏线圈和套接设置在罗氏线圈外的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扣合在一起形成容纳罗氏线圈的空间;其中,

所述第一外壳的端部从外往内依次一体化成型设置有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第四凸部和第五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靠近第一凸部的内壁呈倾角设置,所述第二凸部与第三凸部之间形成有形成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三凸部与第四凸部呈递增趋势的阶梯设置,所述第四凸部的端部沿第一外壳外缘的径向方向形成有第五凸部,所述第五凸部与第三凸部形成有第三凹部;

所述第二外壳的端部依次一体化形成有与第一凸部相适配的第四凹部、与第一凹部相适配的第六凸部、与第二凸部相适配的第五凹部、与第二凹部相适配的第七凸部、与第三凹部相适配的第八凸部和与第五凸部相适配的第六凹部,所述第二凸部与第五凹部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部靠近第一凸部的内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4°。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部从端部往内形成有渐缩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部与第五凸部之间形成的区域与密封圈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凸部截面为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部的截面为凸出的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五凹部的截面为内凹的半圆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水结构的智能遥感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水结构,还包括卡接在外壳内的检测部件,所述检测部件由手柄及与手柄的上端部一体化成型的检测部组成,所述检测部的面板中部设置有人机界面,所述人机界面下方设置有按键区,所述检测部内设置有主控单元和与主控单元电性连接的电源,所述检测部的上端部一体化成型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手柄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构成吻合外壳内端面的卡接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单元内依次通信连接的前置放大器、初级滤波器、次级放大器、次级滤波器和用处理信号的调理电路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人机界面与主控单元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上对称设置有弧形部。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卡扣配合,免去螺纹连接的繁琐、体积大,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满足紧固牢靠作用,其强度可以和螺纹连接相当,同时密封结构设计采用迷宫方式与密封圈相结合设计,使得密封效果更好,满足IP67要求;通过设置带有防水结构的智能遥感装置,使得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可靠性提高,测量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使得故障定位更加方便与直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X处第一外壳2-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X处第二外壳2-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X处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扣合时的局部放大图以及防水结构的水流通过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智能遥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图5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罗氏线圈,2、外壳,2-1、第一外壳,2-2、第二外壳,211、第一凸部,212、第二凸部,213、第三凸部,214、第四凸部,215、第五凸部,216、第一凹部,217、第二凹部,218、第三凹部,221、第四凹部,222、第六凸部,223、第五凹部,224、第七凸部,225、第八凸部,226、第六凹部,3、密封圈,4、检测部件,4-1、手柄,4-1-1、弧形部,4-2、检测部,4-2-1、人机界面,4-2-2、主控单元,4-3、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7,一种防水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罗氏线圈1和套接设置在罗氏线圈1外的外壳2,所述外壳2具有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所述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扣合在一起形成容纳罗氏线圈1的空间;其中,

所述第一外壳2-1的端部从外往内依次一体化成型设置有第一凸部211、第二凸部212、第三凸部213、第四凸部214和第五凸部215,所述第一凸部211与第二凸部212之间形成有第一凹部216,所述第一凹部216靠近第一凸部211的内壁呈倾角设置,所述第二凸部212与第三凸部213之间形成有形成有第二凹部217,所述第三凸部213与第四凸部214呈递增趋势的阶梯设置,所述第四凸部214的端部沿第一外壳2-12外缘的径向方向形成有第五凸部215,所述第五凸部215与第三凸部213形成有第三凹部218;

所述第二外壳2-2的端部依次一体化形成有与第一凸部211相适配的第四凹部221、与第一凹部216相适配的第六凸部222、与第二凸部212相适配的第五凹部223、与第二凹部217相适配的第七凸部224、与第三凹部218相适配的第八凸部225和与第五凸部215相适配的第六凹部226,所述第二凸部212与第五凹部223之间设置有密封圈3。

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凹部216靠近第一凸部211的内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4°。

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凹部216从端部往内形成有渐缩通道,使沿进水方向的开口部与进水方向呈仰角设计。

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凸部212与第五凸部215之间形成的区域与密封圈3为过盈配合。

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五凸部215截面为三角形结构,构成了卡扣部,便于与第二外壳2-2之间卡和在一起。

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凸部212的截面为凸出的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五凹部223的截面为内凹的半圆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水结构的工作原理为:

其独特的卡扣设计免去了螺纹连接的繁琐、体积大,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满足紧固牢靠作用,其强度可以和螺纹连接媲美。独特的密封结构设计采用迷宫方式与密封圈相结合设计,使得密封效果更好,满足IP67要求。图中所示红色为水或者外界细小微粒进入产品内部的结构导流图,需要进入产品内部需要经过各凸部与各凹部层层过滤,利于走迷宫方式使得进入难度增大,从而达到密封效果,使产品具有能够达到IP67标准的防水性能。

动作原理说明:如图4所示,采用此种独特的密封结构,水或者外来物要从外壳外部进入到壳体内部需要经过图中箭头所示的流通路径,相较于老式普通的防水结构设计,这种新型独特的仰角设计、迷宫设计及密封圈结合设计从原理上增加了进水的难度,起到了双层防护的作用,达到提升IP等级的目的。

如图5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水结构的智能遥感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水结构,还包括卡接在外壳2内的检测部件4,所述检测部件4由手柄4-1及与手柄4-1的上端部一体化成型的检测部4-2组成,所述检测部4-2的面板中部设置有人机界面4-2-1,所述人机界面4-2-1下方设置有按键区,所述检测部4-2内设置有主控单元4-2-2和与主控单元4-2-2电性连接的电源,所述检测部4-2的上端部一体化成型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手柄4-1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构成吻合外壳2内端面的卡接区域,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时,所述主控单元4-2-2内依次通信连接的前置放大器、初级滤波器、次级放大器、次级滤波器和用处理信号的调理电路模块。

具体实施时,所述人机界面4-2-1与主控单元4-2-2通信连接,显示信号处理的结果。

具体实施时,所述手柄4-1上对称设置有弧形部4-1-1,便于使用者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遥感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罗氏线圈1穿过信号导线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检测部件4采集到的信号信噪比过小,若采用集中放大,集中滤波方案进行处理,会出现干扰信号幅值在进入滤波器输入之前达到电源轨而出现饱和失真情况,再通过滤波器后产生有用信号频率段噪声谐波叠加在有用信号之上,采用逐级放大逐级滤波方案对信号进行调理,它的好处在于信号进次级滤波器时,信噪比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信号幅度不至于出现饱和失真情况,然后再输入至调理电路模块,采用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可以实现对被测信号的频谱分析,得到被测信号中各个频率点的幅值,同时采用中位值滤波算法即波谷填充法,在一定时间内对测量到的所有FFT值进行剔除较大值、较小值并把剩余值进行平均值求解,以达到波形平滑的目的,以此实现精确测量。

使用时,如图7所示,检测部件4由上下两部分拼接而成,并在上下两部分之间设置密封部4-3,将外壳2放置与一平面,将密封圈3放置外壳2的密封槽内,然后将罗氏线圈放置第二外壳2-2内,再盖上第一外壳2-1,并压紧使得卡扣卡紧,并用螺丝紧固;组装主控单元4-2-2时,用螺丝将主控单元4-2-2与外壳2紧固在一起,将人机界面4-2-1粘贴于检测部件4的上部分,将人机界面4-2-1的排线通过检测部件4的上部分的出线孔与监测单元的端子连接;组装完成后检查人机界面4-2-1的对话框是否在检测部件4的上部分的中心,若不在中心并做调整使其在正中心。然后盖上检测部件4的下部分,并用螺丝紧固。

通过安装完成后产品的主要漏水点在于第一外壳2-1与第二外壳2-2接缝处及外壳2与检测部件4下半部分接缝处,将二者的密封结构设计为图2至图4的独特新型形式,独特的密封结构设计采用迷宫方式与密封圈压接相结合设计,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仰角设计、迷宫设计,有效的控制了产品进水的风险,使得防护效果大大提升,从而可使产品能够达到IP67的防护等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