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屋顶坡面的风载荷实测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4441发布日期:2019-10-08 23:4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屋顶坡面的风载荷实测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实验用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屋顶坡面的风载荷实测房。



背景技术:

风荷载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结构设计荷载之一。多次的风灾调查表明,低矮建筑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总损失的半数,风灾中量大面广的低矮房屋的毁坏、倒塌及其带来的人员伤亡是造成风灾损失巨大的主要原因。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低矮房屋的风荷载问题受到了风工程工作者和建筑师们的极大关注。

低矮房屋的建筑外形和屋面几何形式,包括房屋的高宽比、平面尺寸、屋盖坡度,屋盖形式等等。这些因素可改变建筑物周围的气流模式,对屋面风压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建筑造型、使用功能和排水等方面的需要,低矮房屋常采用坡屋盖的形式。由于对采光和通风有较高的要求,工业厂房通常采用单坡屋盖、锯齿形屋盖等。由于造型和大跨度设计的要求,公共建筑较多的采用大型平板(网架)屋盖或曲线形屋盖。而对于大量的居住建筑而言,采用最多的是双坡和四坡屋盖以及平屋盖。到目前为止,低矮建筑屋面形式对其表面风压分布的影响是风工程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到目前为止,有关低矮房屋的风压实测和风洞试验研究大部分是围绕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屋面开展的,而其中以双坡和四坡屋面为最多,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可变屋顶坡面的风载实测房,以便于对比研究不同屋面的几何形式对屋面风压分布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屋顶坡面的风载荷实测房,可以在四坡面和双坡面之间进行变化,方便对比研究不同屋面的几何形式对屋面风压分布的影响。

一种可变屋顶坡面的风载荷实测房,包括屋面和屋盖,所述屋盖包括第一本体盖板、第二本体盖板、第一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所述第一本体盖板与第二本体盖板的上端互相枢接呈λ型,所述第一连接盖板和第二连接盖板分别铰接于第一本体盖板的两端边缘,所述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分别铰接于第二本体盖板的两端边缘,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均位于上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以及第一本体盖板共同构成双坡屋顶的一侧坡面,所述第三连接盖板、第四连接盖板以及第二本体盖板共同构成双坡屋顶的另一侧坡面,所述第一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均位于下极限位置时,第一本体盖板与第二本体盖板自形成四坡屋顶的两侧坡面,所述第一连接盖板同第三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同第四连接盖板分别配合形成四坡屋顶的另两侧坡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盖板和第二连接盖板分别与第一本体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联动机构,所述第一本体盖板通过第一联动机构带动第一连接盖板和第二连接盖板联动,所述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分别与第二本体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联动机构,所述第二本体盖板通过第二联动机构带动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联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联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联动机构包括第二滑块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本体盖板和第二本体盖板内分别设置有一对第一滑槽和一对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均向外倾斜且相对于屋脊对称呈八字形,两第一滑块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一滑槽内且分别通过两第一连杆连接至第一连接盖板和第二连接盖板,两第二滑块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二滑槽内且分别通过两第二连杆连接至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设置有伸缩装置。

进一步,所述伸缩装置包括内管和活动套设于内管外的外管,所述内管和外管分别连接至第二本体盖板和第一本体盖板,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为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提供向外的的预紧力。

进一步,所述外管内设置有供所述内管伸缩的导向通道,所述内管的外表面设置有凸台,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导向通道内并于轴向设置凸台和导向通道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滑块或/和第二滑块连接丝杆,通过丝杆转动带动起滑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盖板和第二连接盖板分别与第一本体盖板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分别与第二本体盖板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盖板和第三连接盖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结构。

进一步,所述屋面与屋盖之间设置有封堵板。

进一步,所述封堵板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屋面。

进一步,所述封堵板的侧面设置有齿条,所述屋面内设置有与所述齿条配合的齿轮,所述齿轮通过电机驱动旋转从而带动所述封堵板上下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第一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均位于上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以及第一本体盖板201共同构成双坡屋顶的一侧坡面,所述第三连接盖板、第四连接盖板以及第二本体盖板共同构成双坡屋顶的另一侧坡面,所述第一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均位于下极限位置时,第一本体盖板与第二本体盖板自形成四坡屋顶的两侧坡面,所述第一连接盖板同第三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同第四连接盖板分别配合形成四坡屋顶的另两侧坡面。通过转动第一连接盖板、第二连接盖板、第三连接盖板和第四连接盖板,可以实现屋顶在双坡面和四坡面之间的转换,方便实验进行对比测试,节省建筑的设置空间,节约成本并可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检测的精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图;

图3为伸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在b处的放大图;

图5为封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形成双坡屋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形成四坡屋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图,图3为伸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在b处的放大图,图5为封堵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形成双坡屋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形成四坡屋顶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一种可变屋顶坡面的风载荷实测房,包括屋面1和屋盖2,所述屋盖2包括第一本体盖板201、第二本体盖板202、第一连接盖板203、第二连接盖板204、第三连接盖板205和第四连接盖板206,所述第一本体盖板201与第二本体盖板202的上端互相枢接呈λ型,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方式中,第一本体盖板201与第二本体盖板202与屋面1的连接方式是活动的,在需要的位置再进行相关的固定,根据具体位置进行调整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盖板203和第二连接盖板204分别铰接于第一本体盖板201的两端边缘,所述第三连接盖板205和第四连接盖板206分别铰接于第二本体盖板202的两端边缘,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盖板203、第二连接盖板204、第三连接盖板205和第四连接盖板206均位于上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盖板203、第二连接盖板204以及第一本体盖板201共同构成双坡屋顶的一侧坡面,所述第三连接盖板205、第四连接盖板206以及第二本体盖板202共同构成双坡屋顶的另一侧坡面,所述第一连接盖板203、第二连接盖板204、第三连接盖板205和第四连接盖板206均位于下极限位置时,第一本体盖板201与第二本体盖板202自形成四坡屋顶的两侧坡面,所述第一连接盖板203同第三连接盖板205、第二连接盖板204同第四连接盖板206分别配合形成四坡屋顶的另两侧坡面。

本发明通过转动第一连接盖板203、第二连接盖板204、第三连接盖板205和第四连接盖板206,可以实现屋顶在双坡面和四坡面之间的转换,方便实验进行对比测试,节省建筑的设置空间,节约成本并可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检测的精确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盖板203和第二连接盖板204分别与第一本体盖板201之间设置有第一联动机构,所述第一本体盖板201通过第一联动机构带动第一连接盖板203和第二连接盖板204联动,所述第三连接盖板205和第四连接盖板206分别与第二本体盖板202之间设置有第二联动机构4,所述第二本体盖板202通过第二联动机构4带动第三连接盖板205和第四连接盖板206联动,可以实现一次性运动,节省了操作步骤。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块301和第一连杆302,所述第二联动机构4包括第二滑块401和第二连杆402,所述第一本体盖板201和第二本体盖板202内分别设置有一对第一滑槽和一对第二滑槽5,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5均向外倾斜且相对于屋脊对称呈八字形,两第一滑块301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一滑槽内且分别通过两第一连杆302连接至第一连接盖板203和第二连接盖板204,两第二滑块401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二滑槽5内且分别通过两第二连杆402连接至第三连接盖板205和第四连接盖板206,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401之间设置有伸缩装置6。

本实施例中,所述伸缩装置6包括内管601和活动套设于内管601外的外管602,所述内管601和外管602分别连接至第二本体盖板202和第一本体盖板201,所述内管601和外管602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为第一滑块301和第二滑块401提供向外的的预紧力。在将四坡屋顶变化成双坡屋顶时,第一连接盖板203、第三连接盖板205带动第一滑块301和第二滑块401朝向第一连接盖板203一端运动,第一滑块301和第二滑块401之间的距离减小,因此内管601与外管602相对压缩靠拢,带动第一本体盖板201和第二本体盖板202转动,使得第一连接盖板203、第三连接盖板205组成新的坡面的外沿可以与第一本体盖板201和第二本体盖板202的宽度相适应;同理,在将双坡屋顶变化成四坡屋顶时,第一连接盖板203、第三连接盖板205带动第一滑块301和第二滑块401朝向第二连接盖板204一端运动,第一滑块301和第二滑块401之间的距离增加,在弹性装置的预推力作用下,内管601与外管602相对背离移动,带动第一本体盖板201和第二本体盖板202转动,使得第一连接盖板203、第三连接盖板205组成新的坡面的外沿可以与第一本体盖板201和第二本体盖板202的宽度相适应,满足了实验的对比要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管602内设置有供所述内管601伸缩的导向通道7,所述内管601的外表面设置有凸台9,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导向通道7内并于轴向设置凸台9和导向通道7的底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301或/和第二滑块401连接丝杆10,通过丝杆10转动带动起滑动,丝杆10通过连接电机带动转动,电机固定在屋顶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盖板203和第二连接盖板204分别与第一本体盖板201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盖板205和第四连接盖板206分别与第二本体盖板202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盖板203和第三连接盖板205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盖板204和第四连接盖板206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结构,可以用于防漏处理,防止漏水破坏屋内的器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屋面1与屋盖2之间设置有封堵板11,用于封堵屋面1与屋盖2之间的间隙,本实施例封堵板11的上端设置成屋顶内部的形状,方便封堵。

本实施例中,所述封堵板11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屋面1。所述封堵板11的侧面设置有齿条12,所述屋面1内设置有与所述齿条12配合的齿轮13,所述齿轮13通过电机14驱动旋转从而带动所述封堵板11上下移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