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80416发布日期:2019-11-08 22:18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频率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振弦式应变计,是一种用于测量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应变参数的传感器。其结构主要由两端支座、护管、信号传输电缆、振弦及电磁线圈组成。目前,对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振弦的激励方式,可以分为低压激振与高压激振两种。为了解决高压激振方式功耗大的问题,低压激振方式被广泛用来实现振弦起振。

低压激振方式是利用共振的原理,通过控制电磁线圈的振动频率使之达到振弦的共振频率,实现振弦的起振。低压激振方式是一种低功耗的激振方法。其中“控制电磁线圈的振动频率,使之达到振弦共振频率”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扫频过程。

由于需要扫频过程,因此采用该方式的数据采集过程采集时间相对较长。现有采集装置,一般都采用“逐一搜索”或“分段逼近”方式进行,以自动搜寻与当前振弦情况相对应的共振频率,实现对于振弦的激振。但这两种方式振弦式应变计数据采集速度都较慢,不能满足工程现场快速采集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解决了低压激振方式下数据采集速度慢,扫频过程时间较长的问题,提高数据采集速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包括:

向电磁线圈连续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以驱动所述电磁线圈生成感应电动势信号;

间隔预设时长后,获取预设数量的满足预设要求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

根据所述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包括:

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模块,用于向电磁线圈连续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以驱动所述电磁线圈生成感应电动势信号;

感应电动势信号组获取模块,用于间隔预设时长后,获取预设数量的满足预设要求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

频率测量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所述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所述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向电磁线圈连续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以驱动电磁线圈生成感应电动势信号;间隔预设时长后,获取预设数量的满足预设要求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根据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的技术手段。解决了低压激振方式下数据采集速度慢,所需“扫频”过程时间较长的问题,提高数据采集速度,进而提高测频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振弦式应变计的硬件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扫频及测频过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实施例二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确定过程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激振脉冲信号和感应电动势信号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使用振弦式应变计测量频率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来执行,该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测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振弦式应变计主要由电磁线圈201、振弦202、电缆203、两端支座204以及护管205构成。振弦式应变计长期埋设在水工结构物或其它混凝土结构物内,振弦式应变计通过与被测物体的固定,同步感受被测物体的微小变形。变形通过两端支座204传递给振弦202,转变成振弦应力的变化,最终将会改变振弦的振动频率。采集装置206向电磁线圈201发送激振脉冲,使振弦202起振,并测量振弦202的振动频率,频率信号经电缆203传输至采集装置206,即可测出被测结构物内部的应变量。

目前,现有的采集装置对于振弦式应力计的振弦的激励方式,可以分为低压激振与高压激振两种。高压激振,速度快,一次激励即可完成起振,但设备功耗大;低压激振,设备功耗小,但需要进行扫频,控制复杂,采集速度慢。

高压激振,就是通过连续强制高压激振,实现振弦起振。现有技术大多采用高压激振的方式,即:采用直流升压泵产生一个100v以上的高电压,通过电容贮能并对激电磁线圈瞬间放电,使电磁线圈对振弦吸合。当电容贮存的电荷释放完后,振弦即发生自由振荡。此时通过测量振弦在自由振荡的过程中所产生感应电动势,读取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频率即可得到振弦的振动频率。

高压激振方式实现方便,且由于不存在扫频过程,因此频率采集速度快。但现有技术采用的升压方法,对电路硬件要求高,且高压对电磁线圈的绝缘性能要求高,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电磁线圈的损坏,从而造成整个振弦式应变计损坏。同时,高电压输出使得采集设备功耗大,不适用于工程现场用电池进行供电的设备使用。

为了解决高压激振方式功耗大的问题,一般采用低压激振的方式实现振弦起振。其原理就是在低压情况下,利用共振原理,通过控制电磁线圈的振动频率,使之达到振弦的“共振频率”,实现振弦的起振。采用共振方式进行激振时,由于其所需要的能量很小,因此不需要高压输出仅需电池供电即可达到要求,是一种低功耗的激振方法。其中“控制电磁线圈的振动频率,使之达到振弦共振频率”的过程,称为扫频过程。

低压激振方式耗电小,适合由电池供电的低功耗设备采用。但由于需要扫频过程,因此采用该方式的数据采集过程采集时间相对较长。

现有采集装置,一般都采用逐一搜索法或分段逼近法进行,以自动搜寻与当前振弦情况相对应的共振频率,实现对于振弦的激振。逐一搜索法是指在固定的频率区间,依次按顺序发出固定频率的激振,逐个观察振弦是否起振。分段逼近法是在固定的频率区间,按照一定的数值逼近算法,如:二分法等,有策略的逼近振弦的振动频率,使之起振。但这两种方式振弦式应变计数据采集速度都较慢,不能满足工程现场快速采集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主要是采用低压激振的方式实现振弦起振。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0、向电磁线圈连续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以驱动电磁线圈生成感应电动势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线圈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进行工作的器件。利用通过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而建立的,把它绕成螺旋形加强磁场,即用最小的空间来实现最高的磁场强度。当有电流流过这根导线时,就会在这根导线的周围产生一定的电磁场,而这个电磁场的导线本身又会对处在这个电磁场范围内的导线发生感应作用。

激振是指给予电磁线圈一个连续的脉冲波,当该连续脉冲波中某一频率的波与振弦本身的固有频率相一致时,振弦的振幅最大,延时最长。激振也称为起振,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使得振弦发生振动,且振幅最大。激振脉冲可以理解为发送至电磁线圈的脉冲。在本实施实施例中,激振脉冲优选为方波信号。

进一步的,激振脉冲集合包括一个激振脉冲,或,至少两个频率相同的激振脉冲。

在本实施例中,频率值依次递增可以理解为从固定频率区间的最低频率开始,随后逐步提升频率,直到达到固定频率区间的最高频率区间。

向电磁线圈连续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可以理解为连续的向电磁线圈发送一种连续变化频率的激振脉冲,对于振弦式应变计中的振弦进行激振。这个振动频率连续变化的激振脉冲,按照一定频率值间隔覆盖整个搜索频率范围。因此,可以短时间内发生一个与振弦的振动频率相近的激励频率,从而引发“共振”现象,使得振弦起振。

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现,首先从参数固定频率区间的最低频率开始,采用n个同频脉冲进行激振;随后逐步提升频率,重复上述步骤,采用n个相同频率的脉冲进行激振;重复此过程,直到达到参数固定频率区间中所限定的最高频率值。采用n个相同频率的脉冲能有效提高共振的效率,提升共振现象发生的可靠性。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扫频及测频过程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

s301开始之后。

s302,设置最低频率。

s303、发送n个脉冲。

第一次发送时,发送最低频率的脉冲。

s304、判断是否已发送n个脉冲,若是,则执行s305,若否,则执行s303。

如果n个脉冲发送成功,则将当前频率的基础上,增加频率△f。如果n个脉冲发送失败,则执行s303。

s305、频率增加△f。

在当前频率的基础上,增加频率△f,作为新的当前频率。

s306、判断频率增加△f是否达到最高频率。若是,则执行s307,若否,则执行s303。

如果增加频率△f后,未达到最高频率,则重新发送n个新的当前频率的脉冲。

s307、扫频结束。

进一步的,由采集装备的微处理器的i/o口“out”,按一定策略,一次性向振弦式应变计的激振电磁线圈发送全频率范围内的连续变化频率激振脉冲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开启电源之后,向电磁线圈发送频率连续变化的脉冲,当该连续脉冲流过电磁线圈,在电磁线圈周围产生磁场。当某一频率的脉冲产生的电磁波与振弦本身的固有频率相一致时,振弦的振幅最大,延时最长,此时,振弦起振。振弦起振后,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在电磁线圈的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信号。

s120、间隔预设时长后,获取满足预设要求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

在本实施例中,激振脉冲集合发送完毕后,微处理器的i/o口“out”停止发送电信号,但由于残留机械振动及电磁干扰的现象,在激振电磁线圈上仍存在杂波,不可进行结果读取。因此,设置间隔预设时长后,获取预设数量的满足预设要求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电动势信号组包括至少一个感应电动势信号。进一步的,在读取振弦的振动导致的电磁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的大小时,由于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信号是“微伏级”信号,因此在微处理器的i/o口“in”读取前,对电压信号进行放大。

由于在读取振弦的振动导致的电磁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时,需要感应电动势信号进行放大。但经过放大电路放大后的感应电动势信号,会发生周期波动。经过整形后,其信号的周期与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读取感应电动势信号的过程中,有必要采用一种筛选方法去除存在干扰、误差的感应电动势。

因此,需要在众多感应电动势信号中获取到符合要求的电动势信号作为电动势信号组。

符合要求的电动势信号可以理解为脉冲频率误差小于5%,且存在连续n个的电动势信号。将n个感应电动势信号作为感应电动势信号组。

s130、根据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

对符合数据采集筛选算法要求的n个感应电动势信号。在采集过程中采用数字端口计时进行采样,并对由n个感应电动势信号所对应的振弦振动频率参数,进行融合分析计算以得到准确的最终振弦振动频率结果。

融合分析计算包括:数值平均分析或傅里叶变换分析等。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仅对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进行说明,而非限定。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何方法根据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向电磁线圈连续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以驱动电磁线圈生成感应电动势信号;间隔预设时长后,获取预设数量的满足预设要求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根据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的技术手段。解决了低压激振方式下数据采集速度慢,所需“扫频”过程时间较长的问题,提高数据采集速度,进而提高测频速度。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发实施例二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如图2所示,优化后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s401、向电磁线圈发送第一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并将第一频率值作为基础频率值;其中,第一频率值为固定频率区间的最低频率值。

在本实施例中,激振脉冲集合中包括多个频率值相同的方波信号,例如:激振脉冲集合中包括4个频率值相同的方波信号。第一频率值为固定频率区间的最低频率。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频率区间的最低频率为400hz。

进一步的,向电磁线圈发送第一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为向电磁线圈发送4个频率值为400hz的方波信号。

进一步的,向电磁线圈发送第一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之后,判断第一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是否发送成功,如果发送成功,则第一频率值作为基础频率值。如果发送失败,则将重新向电磁线圈发送第一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直至发送成功。

s402、在基础频率值的基础上增加预设频率值,得到中间频率值。

其中,预设频率值可以根据固定频率区间中最低频率和最高频率的差值,以及扫频时间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预设频率值为50hz。

例如:当第一频率值400hz作为基础频率,再增加预设频率值50hz,得到中间频率值为450hz。

s403、判断中间频率值是否达到固定频率区间的最高频率值,若否,则执行s404,若是,则执行s409。

固定频率区间的最高频率值为5khz。在本实施例中,将中间频率值与最高频率值进行比较,如果中间频率值小于最高频率值,则表明该中间频率值可能是振弦的共振频率,因此,向电磁线圈发送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

如果中间频率值大于最高频率值,则表明该中间频率值不可能是振弦的共振频率,因此,停止向电磁线圈发送激振脉冲集合。

s404、向电磁线圈发送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

s405、判断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是否发送成功;若是,则执行s407,若否,执行s406。

s406、向电磁线圈重新发送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直至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成功。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统计同一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次数,如果同一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次数超过预设次数,依旧没有发送成功,则生成激振脉冲发送失败的信息至显示屏进行显示,以提示用户检查该测频装置是否损坏。

s407、将中间频率值作为新的基础频率值,返回执行402。

s409、停止向电磁线圈发送激振脉冲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会不断的将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至电磁线圈中,直至中间频率值大于5khz后,停止发送激振脉冲集合。

s410、获取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

其中,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包括至少一个待确定电动势信号,待确定电动势信号为方波脉冲信号。

s411、如果各个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的频率误差值均小于频率误差阈值,则判断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中电动势信号的个数是否为预设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频率误差阈值为5%,如果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的频率误差值均小于5%,则确定该待确定电动势信号不是干扰信号。

s412、如果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中电动势信号的个数为预设数量,则将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确定为感应电动势信号组。

其中,预设数量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不进行限定。当振弦式应变计的振弦起振后,其振弦振动频率的读取结果在各采样周期内的变化量较小。因此,在采集结果的筛选过程中采样n个方波脉冲。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确定过程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首先检测扫频是否结束,如果扫频没有结束,则继续进行扫频过程,如果扫频过程结束,则延迟50ms后,读取1个脉冲宽度,判断该脉冲宽度差是否小于5%,如果不小于小于5%,则接着读取下一个脉冲宽度。若是小于5%,则统计连续脉冲宽度差小于5%的脉冲的个数。并判断脉冲个数是否等于n。若脉冲个数不等于n,则返回执行读取1个脉冲宽度的操作。若脉冲个数等于n,则根据脉冲对应的感应电动势信号,计算频率测量值,最后结束测量。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激振脉冲信号和感应电动势信号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t1时间内,输出频率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信号集合,在固定频率区间内的所有激振脉冲信号集合发送完毕后,间隔t时间,采集感应电动势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的感应电动势信号为n个方波脉冲信号。

s413、获取感应电动势信号组中各个感应电动势信号对应的振动频率参数。

s414、对各个振动频率参数进行融合分析计算,得到频率测量值。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感应电动势信号会对应相应的振动频率参数,对所述振动频率参数进行数值平均分析或傅里叶变换分析等,以得到准确的最终振弦振动频率结果。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一次性向电磁线圈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以驱动电磁线圈生成感应电动势信号。解决了低压激振方式下数据采集速度慢,所需“扫频”过程时间较长的问题,提高数据采集速度,进而提高测频速度。

实施例三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使用振弦式应变计测量频率的情况,该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主要包括: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模块710、感应电动势信号组获取模块720和频率测量值确定模块730。

其中,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模块710,用于向激振线圈连续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以驱动所述电磁线圈生成感应电动势信号;

感应电动势信号组获取模块720,用于间隔预设时长后,获取预设数量的满足预设要求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

频率测量值确定模块730,用于根据所述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向电磁线圈连续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以驱动电磁线圈生成感应电动势信号;间隔预设时长后,获取预设数量的满足预设要求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根据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的技术手段。解决了低压激振方式下数据采集速度慢,所需“扫频”过程时间较长的问题,提高数据采集速度,进而提高测频速度。

进一步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模块710包括:

第一激振脉冲集合发送单元,用于向电磁线圈发送第一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并将所述第一频率值作为基础频率值;其中,所述第一频率值为固定频率区间的最低频率值;

中间频率值计算单元,用于在基础频率值的基础上增加预设频率值,得到中间频率值;

中间频率值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中间频率值是否达到固定频率区间的最高频率值;

中间激振脉冲集合发送单元,用于如果所述中间频率值未达到固定频率区间的最高频率值,则向电磁线圈发送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并所述中间频率值作为新的将基础频率值,返回执行在基础频率值的基础上增加预设频率值,得到中间频率值的操作。

进一步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模块710,还包括:

发送成功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是否发送成功;

基础频率值确定单元,用于所述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成功,则执行将所述中间频率值作为新的基础频率值的操作;

中间激振脉冲集合发送单元。还用于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失败,则向所述电磁线圈再次发送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直至所述中间频率值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成功。

进一步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模块710,还包括:

激振脉冲集合停止发送单元,用于如果所述中间频率值达到固定频率区间的最高频率值,则停止向所述电磁线圈发送激振脉冲集合。

具体的,所述激振脉冲集合包括一个激振脉冲,或,至少两个频率相同的激振脉冲。

进一步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获取模块720,包括:

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获取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其中,所述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包括至少一个待确定电动势信号,所述待确定电动势信号为方波脉冲信号;

电动势信号个数判断单元,用于如果各个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的频率误差值均小于频率误差阈值,则将判断所述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中电动势信号的个数是否为预设数量;

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单元,用于如果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中电动势信号的个数为预设数量,则将所述待确定电动势信号组确定为感应电动势信号组。

进一步的,频率测量值确定模块730,包括:

振动频率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感应电动势信号组中各个感应电动势信号对应的振动频率参数;

频率测量值计算单元,用于对各个振动频率参数进行融合分析计算,得到频率测量值。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实施例四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设备包括处理器810、存储器820、输入装置830和输出装置840;设备中处理器8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8中以一个处理器810为例;设备中的处理器810、存储器820、输入装置830和输出装置840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8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82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中的激振脉冲集合发送模块710、感应电动势信号组获取模块720和频率测量值确定模块730)。处理器81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820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

存储器82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8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82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8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8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840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五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该方法包括:

向电磁线圈连续发送频率值依次递增的激振脉冲集合,以驱动所述电磁线圈生成感应电动势信号;

间隔预设时长后,获取满足预设要求的感应电动势信号组;

根据所述感应电动势信号组确定频率测量值。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方法操作,还可以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方法中的相关操作.

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及必需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基于振弦式应变计的测频装置的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