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35460发布日期:2020-01-18 04:2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海洋地质调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地震勘探理论,横向采样间隔(亦称道间距,下同)决定横向分辨率,由采样定理可知,横向连续信号一旦进行离散采样,会产生不可恢复的频域范围,该频带区域的有关信息无法完全恢复,而该频带区域的信息经采样后会变成另一频域的新信息,这便是空间假频。由此可知,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要保证其不失真必须依赖于采样间距、该信号本身的频带宽度和信号频带外的高频信息的能量大小,若横向采样能保证不可恢复频带区域位于信号频宽之外,且信号频带外的干扰能量很小,则信号完全可以恢复。

地震信号的横向采样虽己满足采样定理,但仍然存在能量很弱的假频信息,由于地震信号有限带宽外的干扰能量一般均很小,故地震剖面的成像精度,取决于道间距本身和地下构造及勘探精度,因此,应设法避开有效频带内的信号存在的空间假频,使有效信号不致失真,伊尔马滋对空间假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空间假频的产生与地层倾角、区域速度和道间距有关,并给出如下的具体计算公式:

fmax=v/(4δxsinθ)

式中,fmax为横向不产生空间假频的最高频率;v为区域速度,δx为道间距,θ为地层倾角。可见,道间距越小,横向可记录的最高有效频率越高,对横向分辨率的提高越有利。

在三维地震面积观测中,为了全覆盖探测工区,一般在平面上将工区“离散化”,即将连续的工区划分为数量庞大的格子“面元”,采集信号时,由落在每个“面元”内的反射信号的多少来计算“覆盖次数”。在一定的观测系统参数条件下,面元最小尺寸是一定的。小于最小尺寸的面元,就会出现“漏测”问题。

常规海上三维地震勘探,气枪震源间距为50米,拖缆间距为100米。其中的接收信号拖缆,两道之间距离为12.5米,即道间距为12.5米,由此纵向面元尺寸最小为6.25米;拖缆之间的横向距离为100米,根据面元大小计算公式,横向面元尺寸最小为25米。由此进行的三维地震勘探,地下最小反射面元为6.25×25米(纵向面元尺寸×横向面元尺寸)。

而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勘探中,发育区的水合物赋存形态往往为分散状、斑块状、断层状及薄层状,极少有连续性非常好的厚层状,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形态多样,且矿体体积大小不一,分散存在。由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组合系统,地下反射面元最小尺寸仅能达到6.25×25米,无法满足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勘探对横向和纵向分辨率的要求。随着目标精细探测的要求,震源间距、电缆间距需要大大缩小,以达到提高横向分辨率的目标。

常规海上三维地震勘探,一般双震源间距为50米,每个震源由多个子阵列组成;电缆间距为100米。2个震源间距控制方法是在各个子阵列之间系上定宽绳,并利用扩展绳向外扩展,最终使其间距保持在一定范围,间距变化一般在±10%,即间距在45-55米之间变化;多条电缆间距控制方法是通过定宽绳连接,外侧利用扩展器向外拖曳,电缆之间横向间距保持在一定范围,间距变化一般在±10%,即间距在90-110米之间变化。

随着间距缩小,间距的变化范围也需要缩小。如震源间距缩小到3.2米,电缆间距缩小到6.4米时,地下最小反射面元的横向尺寸为1.6米,如果按照±10%的间距变化要求,则震源间距变化范围在2.88-3.52米,电缆间距变化范围在5.76-7.04米,由于面元尺寸变小,间距的变化,会导致落在面元中的反射信号非常不均匀,影响信号的后续处理,造成假象。

为了更加精确控制震源间距、电缆间距,并使其间距变化进一步降低,达到±5%以内,考虑采用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地震数据采集的面元难以缩小的问题,提供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系统及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系统,包括双震源、拖缆、框架,所述框架同地震船连接,所述拖缆同地震船连接;所述拖缆不少于2条,所述任两根相邻的震源之间设置有双震源;所述拖缆之间通过间距绳连接,所述间距绳同拖缆的中部连接所述拖缆的一端同地震船连接;所述框架包括扩展绳、扩展臂,所述扩展臂、扩展绳同地震船连接,所述扩展绳至少两根,分别设置在船体两侧,所述扩展臂至少两条,分别设置在船体两侧;所述扩展绳同最外侧的拖缆的中部连接。

双震源发出地震波,框架用于控制拖缆的位置和间距。

可以尽可能的缩小面元的尺寸,同时维持托兰之间的间距稳定,多缆间距辩护范围在±5%以内,为提高地震数据采集的横向分辨率提供了可能。

优选地,所述双震源包括两个发射源,分别为第一发射源和第二发射源,所述两个发射源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发射源同地震船通过脉冲电缆连接;所述双震源设置在间距绳和地震船之间。支撑杆可以保证两个震源之间相对稳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和第二发射源沿船中轴线对称设置。发射源沿船中轴线对称,可以有效的提高震源的覆盖范围,同时大多数的拖缆可以接收到返回的数据。

优选地,所述拖缆同间距绳的连接处设置有防折器,所述拖缆同地震船的连接处至防折器之间形成前导线,所述拖缆自防折器起沿远离地震船方向形成测试电缆,所述拖缆包括前导线和测试电缆;所述前导线的外径为46±2mm。防折器可以有效的避免拖缆弯折,同时,防折器可以稳定拖缆的位置及拖缆之间的距离,与扩展绳和扩展臂一同保证拖缆同船的位置相对稳定。

优选地,所述拖缆中最外侧的两根同头标通过头标拉绳连接;所述扩展绳通过防折器同拖缆连接。头标拉绳固定头标。

优选地,所述扩展绳、间距绳、头标拉绳采用sk78纤维缆绳;所述sk78纤维缆绳在海水中的吸水率为0,比重为0.98,熔点为144~152摄氏度,最高工作温度为65摄氏度。采用sk78纤维,拖缆的重量较小,可以减小阻力,提高拖缆的水下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扩展臂上设置有滑轮,所述扩展绳一端同地震船连接,所述扩展绳的另一端同最外侧的拖缆的中部连接,所述扩展绳经过扩展臂的滑轮。扩展绳经过扩展臂的滑轮,从而实现在船动态移动的过程中,框架虽然有微小的形变,但是整体仍是稳定的。

优选地,所述测试电缆的尾端设置有尾标,所述防折器与尾标之间的测试电缆上设置有罗盘鸟、cmx和横向舵鸟;所述罗盘鸟设置有定深装置,所述横向舵鸟设置有声波测距装置、横向舵叶和马达;所述尾标设置有马达和舵桨。尾标和横向舵鸟的舵叶都可以从水流上获取一定的推力,从而实现拖缆之间的间距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头标上设置有相对gps定位装置;所述发射源上设置有相对gps定位装置和ctx。

一种双源多源窄间距控制方法,将双震源设置在距离船尾25~35m的位置,通过支撑杆将左右发射源的间距调整为2.5~3.5m通过罗盘鸟获取拖缆的深度,通过拖缆上的多个横向舵鸟获取拖缆间距,根据间距和深度控制横向舵鸟和尾标,具体包括:

s11.调整横向舵鸟的横向舵叶,产生横向推力通过横向舵鸟控制拖缆的横向偏移;

s12.调整尾标的舵桨,产生侧向推力,保证拖缆间距的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尽可能的缩小面元的尺寸,同时维持托兰之间的间距稳定,多缆间距辩护范围在±5%以内,为提高地震数据采集的横向分辨率提供了可能。

震源的间距可以缩小到间距为3.125m,拖缆间距可以缩小到6.4m左右(均有10%上下波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舵桨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列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系统,包括双震源1、拖缆2、框架,所述框架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拖缆2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拖缆2为4条,所述中间的两根相邻的拖缆2之间设置有双震源1;所述拖缆2之间通过间距绳27连接,所述间距绳27同拖缆2的中部连接所述拖缆2的一端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框架包括扩展绳31、扩展臂32,所述扩展臂32、扩展绳31同地震船连接,所述扩展绳31至少两根,分别设置在船体两侧,所述扩展臂32至少两条,分别设置在船体两侧;所述扩展绳31同最外侧的拖缆2的中部连接。所述双震源包括两个发射源,分别为第一发射源11和第二发射源12,所述两个发射源之间通过支撑杆13连接,所述发射源同地震船4通过脉冲电缆连接;所述双震源设置在间距绳27和地震船4之间。所述第一11和第二发射源12沿船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拖缆2同间距绳27的连接处设置有防折器28,所述拖缆2同地震船4的连接处至防折器28之间形成前导线21,所述拖缆2自防折器28起沿远离地震船4方向形成测试电缆22,所述拖缆包括前导线21和测试电缆22;所述前导线21的外径为46±2mm。所述拖缆2中最外侧的两根同头标26通过头标拉绳连接;所述扩展绳31通过防折器28同拖缆连接。所述扩展绳31、间距绳27、头标拉绳采用sk78纤维缆绳;所述sk78纤维缆绳在海水中的吸水率为0,比重为0.98,熔点为144~152摄氏度,最高工作温度为65摄氏度。所述扩展臂32上设置有滑轮33,所述扩展绳31一端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扩展绳31的另一端同最外侧的拖缆2的中部的防折器28连接,所述扩展绳31经过扩展臂32的滑轮33。所述测试电缆22的尾端设置有尾标25,所述防折器28与尾标25之间的测试电缆22上设置有罗盘鸟23、cmx和横向舵鸟24;所述罗盘鸟23设置有定深装置,所述横向舵鸟24设置有声波测距装置、横向舵叶和马达;所述尾标25设置有马达和舵桨。所述头标26上设置有相对gps定位装置;所述发射源11、12上设置有相对gps定位装置和ctx。

双震源发出地震波,框架用于控制拖缆的位置和间距。可以尽可能的缩小面元的尺寸,同时维持托兰之间的间距稳定,多缆间距辩护范围在±5%以内,为提高地震数据采集的横向分辨率提供了可能。支撑杆可以保证两个震源之间相对稳定。发射源沿船中轴线对称,可以有效的提高震源的覆盖范围,同时大多数的拖缆可以接收到返回的数据。防折器可以有效的避免拖缆弯折,同时,防折器可以稳定拖缆的位置及拖缆之间的距离,与扩展绳和扩展臂一同保证拖缆同船的位置相对稳定。头标拉绳固定头标。采用sk78纤维,拖缆的重量较小,可以减小阻力,提高拖缆的水下稳定性。扩展绳经过扩展臂的滑轮,从而实现在船动态移动的过程中,框架虽然有微小的形变,但是整体仍是稳定的。尾标和横向舵鸟的舵叶都可以从水流上获取一定的推力,从而实现拖缆之间的间距的调节。

实施例2

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系统,包括双震源1、拖缆2、框架,所述框架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拖缆2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拖缆2为2条,所述中间的两根相邻的拖缆2之间设置有双震源1;所述拖缆2之间通过间距绳27连接,所述间距绳27同拖缆2的中部连接所述拖缆2的一端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框架包括扩展绳31、扩展臂32,所述扩展臂32、扩展绳31同地震船连接,所述扩展绳31两根,分别设置在船体两侧,所述扩展臂32至少两条,分别设置在船体两侧;所述扩展绳31同最外侧的拖缆2的中部连接。

实施例3

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方法,将双震源设置在距离船尾25~35m的位置,通过支撑杆将左右发射源的间距调整为2.5~3.5m通过罗盘鸟获取拖缆的深度,通过拖缆上的多个横向舵鸟获取拖缆间距,根据间距和深度控制横向舵鸟和尾标,具体包括:

s11.调整横向舵鸟的横向舵叶,产生横向推力通过横向舵鸟控制拖缆的横向偏移;

s12.调整尾标的舵桨,产生侧向推力,保证拖缆间距的稳定。

实施例4

一种双源多缆窄间距控制方法,将双震源设置在距离船尾25~35m的位置,通过支撑杆将左右发射源的间距调整为2.5~3.5m通过罗盘鸟获取拖缆的深度,通过拖缆上的多个横向舵鸟获取拖缆间距,根据间距和深度控制横向舵鸟和尾标,具体包括:

s11.调整横向舵鸟的横向舵叶,产生横向推力通过横向舵鸟控制拖缆的横向偏移;

s12.调整尾标的舵桨,产生侧向推力,保证拖缆间距的稳定。

所述舵桨包括舵叶253和第一电机254,所述第一电机254同舵叶253连接;所述电机254带动舵叶253转动,所述舵叶253可转动的角度为-15~15°。所述尾标25上设置有相对gps定位装置和第一通讯装置251,所述第一通讯装置251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舵桨还包括第一单片机,所述第一通讯装置251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相对gps定位装置、第一单片机252同第一通讯装置251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54同第一单片机252连接。所述横向鸟包括声波测距装置241、横向舵桨,所述横向舵桨包括第二单片机242、第二电机243和横向舵叶244,所述声波测距装置241同第二单片机242连接,所述第二单片机242同第二电机243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43同横向舵叶244连接,所述横向舵叶244的数量不少于两个。所述横向鸟3还包括第二通讯装置245,所述第二通讯装置245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第二单片机242同第二通讯装置245连接。所述罗盘鸟包括定深装置231和第三通讯装置232,所述第三通讯装置232同地震船4连接。所述舵叶253转动的响应值≥0.4°。

罗盘鸟、横向舵鸟、尾标等同地震船通讯,由地震船控制横向舵鸟、尾标的移动。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以上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