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及电流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5637发布日期:2020-03-27 13:1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及电流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电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及电流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电流采集装置主要是完成电流数据采集和转化,同时可按一定的通讯协议实现采集模块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

在实际使用中,现有的电流采集装置具备以下技术缺陷,亟待改进:其一是:线圈传感器安装麻烦,影响安装速度,存在安全隐患;其二是:安装完成的采集线圈传感器可以随意拆卸,无锁定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线圈传感器安装简便且能够锁定的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以及应用该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的电流采集装置。

第一方面,一种线圈配接结构,包括:线圈传感器和用于安装线圈传感器的安装腔;所述线圈传感器沿所述安装腔内部周向延伸;所述线圈传感器一端固定在安装腔的一端且其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安装腔上开口外部;所述线圈传感器自由端上套接有位于所述安装腔内的限位弹簧且所述限位弹簧上相对靠近安装腔上开口的一端与所述开口侧壁固接;所述线圈传感器的两端能够锁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用于限制线圈传感器走向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安装腔上开口位于同侧且其沿着所述线圈传感器的走向分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圈传感器的长度小于所述安装腔的周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圈传感器的固定端安装有配接部且所述配接部的自由端套设有中空锁扣部,所述配接部与锁扣部之间还设有套接在所述配接部外壁的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安装有锁合部且所述锁合部能够与所述锁扣部锁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配接部远离所述锁扣部的一端设有柱状第一外沿且所述锁扣部上相对靠近配接部的一端设有柱状第二外沿;所述安装腔上设有配接槽;所述配接槽一端内设有用于固定第一外沿的第一卡槽且其另一端内设有容纳锁扣部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之间形成能够为第二外沿提供行程空间的第一行程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腔在配接槽同侧设有便于线圈传感器自由端贯穿的贯通槽;所述配接槽与所述贯通槽之间设有驱动电机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配接有凸轮;所述配接槽与贯通槽之间设有柱状容置槽,所述容置槽靠近贯通槽的一端内设有第二弹性元件;所述容置槽靠近驱动电机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行程槽且第二行程槽内配接有能够与所述凸轮相配接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靠近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与其相配接;所述锁合部上设有一圈能与所述限位块端部配接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卡槽与容置槽正对应处设有缺口;当第二弹性元件处于延伸状态时,凸轮处于初始位置且所述限位块自由端能够通过缺口进入所述环形凹槽内;当驱动电机带动凸轮旋转时,所述凸轮能带动限位块向远离所述配接槽的方向移动;还包括:用于驱动电机旋转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驱动电机电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块为l型,且其包括:与所述凸轮配接的致动臂和与所述致动臂垂直固接的限位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致动臂的自由端上还设有延伸臂且所述延伸臂正下方设有与之对应设置的触点开关;所述触点开关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第二方面,一种电流采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设置在装置本体本体内部的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

综上所述,本申请公开有一种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设计线圈传感器一端固定在安装腔的一端,而使其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安装腔外部,通过将线圈传感器的两端锁合,能够有效地防止无关人员随意拆卸。鉴于限位弹簧的存在,当使用者拉动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向远离所述安装腔的方向延伸时,限位弹簧将被压缩,以便于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与其固定端进行锁合;当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与其固定端相互分离时,在限位弹簧的作用力下,便于将暴露在安装腔外部的线圈传感器回收至安装腔内。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还具体地给出了线圈传感器两端上的具体结构设计,以便于优化其两端锁合的保护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发生人为随意拆卸的情况。

此外,本申请所公开的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能够应用于电流采集装置,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在电流采集的过程中有人为随意拆卸电流采集装置的情况。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中一种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的示意图(线圈传感器两端分离);

图2是本申请中一种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的示意图(线圈传感器两端锁合);

图3是图2中容置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电流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线圈传感器;11、配接部;111、第一外沿;12、锁扣部;121、第二外沿;13、第一弹性元件;14、锁合部;141、环形凹槽;2、安装腔;21、配接槽;211、第一卡槽;212、第二卡槽;2121、缺口;213、第一行程槽;22、贯通槽;23、驱动电机;24、凸轮;25、容置槽;251、第二弹性元件;252、第二行程槽;26、限位块;261、致动臂;262、限位臂;3、下盖;4、上盖;5、触摸屏;6、限位弹簧;7、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一种线圈配接结构,包括:线圈传感器1和用于安装线圈传感器1的安装腔2;所述线圈传感器1沿所述安装腔2内部周向延伸;所述线圈传感器1一端固定在安装腔2的一端且其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安装腔2上开口外部;所述线圈传感器2自由端上套接有位于所述安装腔2内的限位弹簧6且所述限位弹簧6上相对靠近安装腔2上开口的一端与所述开口侧壁固接;所述线圈传感器1的两端能够锁合。

上述技术方案给出了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的结构,包括:线圈传感器1和用于安装线圈传感器1的安装腔2。

其中:线圈传感器1,作为电流采集装置的核心部件,用于配合驱动装置中的采集电路,实现对电流的采集。

安装腔,用于与线圈传感器相配接,以固定线圈传感器的结构。其整体优选为,长方体结构的空腔。

所述线圈传感器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一端固接在安装腔的一端,即为线圈传感器的固定端;另一端暴露在所述安装腔外,即为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可选地,通过在所述安装腔上设置开口,即可实现将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暴露在所述安装腔外。

通过将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与其固定端进行锁合,能够实现线圈传感器两端的闭合,以便于将线圈传感器套接在需要采集电流的线路上,防止非作业人员的随意拆卸。

此外,鉴于限位弹簧的存在,当使用者拉动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向远离所述安装腔的方向延伸时,限位弹簧将被压缩,以便于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与其固定端进行锁合;当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与其固定端相互分离时,在限位弹簧的作用力下,便于将暴露在安装腔外部的线圈传感器回收至安装腔内。

为了便于对安装腔内线圈传感器进行走向约束,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2内设有至少一个用于限制线圈传感器1走向的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与所述安装腔2上开口位于同侧且其沿着所述线圈传感器的走向分布。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线圈传感器1的长度小于所述安装腔2的周长。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线圈传感器1的固定端安装有配接部11且所述配接部11的自由端套设有中空锁扣部12,所述配接部11与锁扣部12之间还设有套接在所述配接部11外壁的第一弹性元件13;所述线圈传感器1的自由端安装有锁合部14且所述锁合部14能够与所述锁扣部12锁合。

具体地,为实现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与其固定端的锁合,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给出了线圈传感器固定端的结构,以及自由端的结构。

其中:

线圈传感器的固定端上设有配接部且所述配接部上套接有锁扣部,基于此设计,锁扣部能够沿着所述配接部外壁滑动。此外,配接部与锁扣部之间还设有套接在所述配接部外壁的第一弹性元件;基于此设计,第一弹性元件能够推动锁扣部向远离所述配接部的方向移动,以使得锁扣部能够便捷地与锁合部连接。

相应地,线圈传感器的自由端安装有锁合部且所述锁合部能够与所述锁扣部锁合。基于此设计,锁合部暴露在所述安装腔外,当拉动锁合部并使其弯曲至能够与锁扣部配接时,在第一弹性元件作用下相对远离配接部的锁扣部能够与锁合部非常便捷地相互配合。

第一弹性元件可选为弹簧。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配接部11远离所述锁扣部12的一端设有柱状第一外沿111且所述锁扣部12上相对靠近配接部11的一端设有柱状第二外沿121;所述安装腔2上设有配接槽21;所述配接槽21一端内设有用于固定第一外沿111的第一卡槽211且其另一端内设有容纳锁扣部12的第二卡槽212;所述第一卡槽211与第二卡槽212之间形成能够为第二外沿121提供行程空间的第一行程槽213。

在上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设计之下,二者之间形成第一行程槽,即为第二外沿提供了行程空间。

为能够固定配接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安装腔上设有配接槽,且为了便于配接部的自由端与锁扣部相配接,配接槽中设有第一卡槽,用于固定配接部上的第一外沿,以便于配接部的其余部分暴露在第一行程槽内且能够与锁扣部套接。

同样地,为了能够限定锁扣部沿配接槽轴向的位移,所述配接槽另一端内设有容纳锁扣部的第二卡槽,即:当锁扣部沿着配接部向远离其的方向移动时,锁扣部的自由端将进入第二卡槽内,而利用第二卡槽的端壁即可限制所述第二外沿的位移。

基于上述设计,即使在第一弹性元件的作用下,锁扣部会向远离配接部的方向移动,但是,第二卡槽的端壁能够限制住第二外沿的位移,从而防止锁扣部脱离所述配接部。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2在配接槽21同侧设有便于线圈传感器1自由端贯穿的贯通槽22;所述配接槽21与所述贯通槽22之间设有驱动电机23且所述驱动电机23的输出轴配接有凸轮24;所述配接槽21与贯通槽22之间设有柱状容置槽25,所述容置槽25靠近贯通槽22的一端内设有第二弹性元件251;所述容置槽25靠近驱动电机2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行程槽252且第二行程槽252内配接有能够与所述凸轮24相配接的限位块26;所述限位块26靠近第二弹性元件251的一端与其相配接;所述锁合部14上设有一圈能与所述限位块26端部配接的环形凹槽141;所述第二卡槽212与容置槽25正对应处设有缺口2121;当第二弹性元件251处于延伸状态时,凸轮24处于初始位置且所述限位块26自由端能够通过缺口2121进入所述环形凹槽141内;当驱动电机23带动凸轮24旋转时,所述凸轮24能带动限位块26向远离所述配接槽21的方向移动;还包括:用于驱动电机23旋转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驱动电机23电连接。

为了能够实现锁扣部和锁合部的锁合,本实施方式提供有上述设计,具体地:

请参考图1,在第一弹性元件的作用下,锁扣部处于最大位移处;驱动电机静止,凸轮处于初始位置,限位块在第二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其自由端恰位于缺口处。(因为锁扣部进入了第二卡槽内,故其会限制限位块的自由端恰抵住锁扣部外壁。)

当需要使得锁合部与锁扣部配接时,开启驱动电机以带动凸轮旋转,进而逐步带动限位块相远离所述配接槽的方向移动,将锁合部与锁扣部扣合,此时,由于外力的介入,锁扣部向靠近配接部的方向移动。

同时,请参考图2,凸轮完成一周旋转,此时凸轮处于初始位置,限位块在第二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其自由端通过缺口与环形凹槽恰好配接,故限位块能够限制所述锁合部的位置,防止发生无关作业人员随意拆卸的情况。

在上述过程中,线圈传感器两端的锁合是借由驱动电机,凸轮,限位块以及第二弹性元件的配合自动实现的,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手动锁合的情况,更加智能高效。

本实施方式中,为便于控制驱动电机,还包括:用于驱动电机23旋转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驱动电机23电连接。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为单片机,而利用单片机控制驱动电机旋转为常见的设计,此处不加以赘述。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26为l型,且其包括:与所述凸轮24配接的致动臂261和与所述致动臂261垂直固接的限位臂262。

本实施方式中给出了限位块的具体结构,l型结构的限位块结构简易且能够与凸轮配合以实现上述功能。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致动臂261的自由端上还设有延伸臂263且所述延伸臂263正下方设有与之对应设置的触点开关27。

本实施方式中优化了限位块的结构,即增加了延伸臂的结构,并使得延伸臂能够在凸轮的动作过程中,与触点开关相配合。

当限位块与环形凹槽相配接时,延伸臂远离所述触点开关;当凸轮带动限位块至限位块最大位移时,延伸臂触碰触点开关。

此时,鉴于触点开关与控制单元电连接,当其被延伸臂触碰时,其将一电平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获得该信号。

因为凸轮必然选择到一定角度时,方能保证由其压紧的限位块运动至触碰触点开关的位置,所以控制单元获得的电平信号,即视为获得了驱动电机的第一旋转角度。

然后,控制单元根据该信号将控制驱动电机继续旋转第二旋转角度后停止,以恢复至其最初的状态,故所述第一旋转角度和第二旋转角度之和为360度。

可选地,单片机的型号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即可。

请参考图4,一种电流采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设置在装置本体本体内部的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中空半圆柱状结构的下盖3和与所述下盖3扣接的上盖4,所述上盖4内配接有触摸屏5;所述线圈传感器配接结构的安装腔2外壁与所述下盖3相配接且所述安装腔2外壁上相对靠近上盖4的一侧固接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驱动电机23电连接以驱动其旋转;驱动装置与触摸屏5通过串口通讯连接;此外,驱动装置还能够与线圈传感器相配合实现对电路上电流的采集,具体技术手段参考现有技术即可,此处不加以赘述。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