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观测作物生长周期内各阶段不同耐淹强度的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2431发布日期:2020-07-24 15:38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用于观测作物生长周期内各阶段不同耐淹强度的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物耐淹试验装置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用于观测作物生长周期内各阶段不同耐淹强度的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观测作物耐淹试验的装置为固定镶嵌在土壤中的测桶。这种耐淹试验测桶试验性能较为单一,耐淹高度不可控,不利于耐淹性能试验的精确性,测桶内的原状土也很难再重复利用,同时作物生长初期受阳光照射光合作用影响,前期安装预留测桶内原状土距离外壁高度的将不能过大,后期作物生长周期内不同阶段的耐淹强度的不同,无法进一步增大耐淹高度,无法进行生长周期内的不同耐淹强度试验。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作物生长整个周期内不同阶段可进行不同耐淹高度的试验,解决了原始耐淹装置最大耐淹高度的限制性,同时可通过提升液压千斤顶高度将测桶推送至地面,便于更换测桶及原状土,且原测桶仍可继续保留使用,使可调节耐淹实验装置具有试验多样性,提高了重复利用率,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减少占地面积、安全易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观测作物生长周期内各阶段不同耐淹强度的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用于观测作物生长周期内各阶段不同耐淹强度的试验装置,包括有包括有供水装置(10)、马里奥特瓶(20)、水位平衡装置(30)和可调节耐淹试验装置(40),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装置(10)的出水口通过第一供水管(11)连接至马里奥特瓶(20)的进水口,所述马里奥特瓶(20)的出口端通过第二供水管(21)连接至水位平衡装置(30),所述水位平衡装置(30)的底端还通过第三供水管(31)连接至耐淹试验装置(40),所述耐淹试验装置(40)包括有底座(41)和保护外壁(47)组成的箱体结构,所述底座(41)上通过液压千斤顶(42)安装有托盘(44),所述托盘(44)上安装有测桶(45),所述箱体的底端安装有供水软管(36)和排水软管(53),所述供水软管(36)与第三供水管(31)连通,所述排水软管(53)的出口通过排水管(50)连接至排水沟(70)。

所述的第一供水管(11)、第三供水管(31)中分别安装有供水电磁阀门(12、34),所述排水管(50)中安装有排水电磁阀门(51)。

所述的马里奥特瓶(20)的顶端安装有气压控制阀(22)、水位气压平衡管(23),所述水位气压平衡管(23)竖直固定在马里奥特瓶(20)的顶端处,上端与大气连通,下端处于马里奥特瓶(20)的内腔中,所述马里奥特瓶(20)中还安装有水位传感器(24)。

所述水位平衡装置内设有竖直方向的水位平衡管(32),所述水位平衡管(32)的顶端伸入至水位平衡装置内,且与气压平衡管(23)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水位平衡管(32)的底端连接有入渗收集箱(33)。

所述的底座(41)和保护外壁(47)为不锈钢体固定焊接固定,所述底座(41)为圆柱体,其不锈钢底座内部铺设有输水管道和排水管。

所述的液压千斤顶(42)为两个,其对称分布在底座上,上端固定连接有托盘(44),外部设置连接有远程遥控装置(43)。

所述的外壁(47)内面为光滑玻璃面,所述测桶(45)内部用于填充原状土,外部有橡胶层(46)与之固定连接,且橡胶层(46)与外壁(47)内光滑玻璃面为防水无缝连接。

所述测桶和托盘连接处内设置有供水接口二(37)和排水接口二(54),供水接口二(37)和排水接口二(54)均为不锈钢材质,且供水接口二(37)和排水接口二(54)上部设置有过滤层(60);所述底座内设置的第三供水管(31)和排水管(50)的端部安装有供水接口一(35)和排水接口一(52),所述的供水接口一(35)和供水接口二(37)用供水软管(36)连接;所述的排水接口二(54)和排水接口一(52)用排水软管(53)连接,所述的第三供水管(31)通过供水接口一(35)与供水软管(36)连接后连接供水接口二(37)向耐淹试验装置(40)供水;所述的排水管(50)通过排水接口一(52)与排水软管(53)连接后连接排水接口二(54)将可调节耐淹试验装置(40)内水排向排水沟(70)。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耐淹试验装置(40)中的测桶(45)用于填装原状土,通过液压千斤顶(42)推动承重托盘(44)可抬高和降低预填容器内原状土高度,也可将原容器内的原状土通过液压千斤顶(42)向上推动将原状土推出进行更换重新填充原状土,以便再次进行不同土壤和不同高度的耐淹试验,结构中的马利奥特瓶是一种能控制水位又能自动连续补水的计量装置,它广泛应用于地下水均衡场的地中渗蒸发仪和实验室的供水量测系统中,从而满足作物生长周期内各阶段不同耐淹强度的试验要求,其整体结构设计合理,解决了原始耐淹装置最大耐淹高度的限制性,同时可通过提升液压千斤顶高度将测桶推送至地面,便于更换测桶及原状土,且原测桶仍可继续保留使用,使可调节耐淹实验装置具有试验多样性,提高了重复利用率,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减少占地面积、安全易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用于作物生长整个周期内不同阶段可进行不同耐淹高度的试验,解决了原始耐淹装置最大耐淹高度的限制性,同时可通过提升液压千斤顶高度将测桶推送至地面,便于更换测桶及原状土,且原测桶仍可继续保留使用,使可调节耐淹实验装置具有试验多样性,提高了重复利用率,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减少占地面积、安全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

用于观测作物生长周期内各阶段不同耐淹强度的试验装置,包括供水装置10、第一供水管11、马里奥特瓶20、第二供水管21、气压控制阀22、气压平衡管23、水位传感器24、水位平衡装置30、第三供水管31、水位平衡管32、过滤层33、入渗收集箱33、供水电磁阀门34、供水接口一35、供水软管36、供水接口二37、可调节耐淹试验装置40、底座41、液压千斤顶42、远程遥控装置43、托盘44、测桶45、橡胶层46、保护外壁47、排水管50、排水电磁阀门51、排水接口一52、排水软管53、排水接口二54、过滤层60、排水沟70;

所述供水装置10通过所述第一供水管11与所述马里奥特瓶20的底部连接,并且连通,所述的供水电磁阀门12设置在第一供水管11上;

所述马里奥特瓶20的顶端安装所述气压控制阀22、水位气压平衡管23;

所述气压平衡管23竖直固定在马里奥特瓶20的顶端处,上端与大气连通,下端处于马里奥特瓶20的内腔中;

所述的马里奥特瓶20通过所述的第二供水管21与水位平衡装置30连接并连通;

所述的水位平衡装置30内设有所述的水位平衡管32,水位平衡装置30的下方设置所述入渗收集箱33,所述水位平衡管32的顶端与气压平衡管23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水位平衡装置30通过所述第三供水管31与所述耐淹试验装置40连接,所述的第三供水管31与耐淹试验装置40连接处设有过滤层60;

所述的耐淹试验装置40由底座41、液压千斤顶42、远程遥控装置43、托盘44、测桶45、橡胶层46、保护外壁47组成,底座41和保护外壁47为不锈钢体固定焊接保护可调节耐淹试验装置40内部;

所述的底座41为圆柱体不锈钢底座内部铺设有输水管道和排水管;

所述的底座41上端固定连接有外壁47和液压千斤顶42;所述的外壁47内面为光滑玻璃面;

所述的液压千斤顶42对称分布在底座上,上端固定连接有托盘44,外部设置连接有远程遥控装置43;所述的托盘44上端固定连接测桶45;所述的测桶45内部用于填充原状土,外部有橡胶层46与之固定连接;所述的橡胶层46外径与外壁47内光滑玻璃面为防水无缝连接;

所述的测桶和托盘连接处内设置有供水接口二37和排水接口二54,供水接口二37和排水接口二54为不锈钢材质,且供水接口二37和排水接口二54上部设置有过滤层60;

所述底座41内设置的第三供水管和排水管内安装有供水接口一35和排水接口一52,所述的第三供水管31通过供水接口一35与供水软管36连接后连接供水接口二37向耐淹试验装置40供水;

所述的排水管50通过排水接口一52与排水软管53连接后连接排水接口二54将耐淹试验装置40内水排向排水沟70。

在使用时,通过气压平衡管23与大气相连,能够使水源供入到可调节耐淹试验装置40后水位一致,可调节耐淹试验装置40内水位降低时能及时补充达到耐淹高度处于相同水位高度。本实用新型可调节耐淹试验装置40通过液压千斤顶42推动托盘44带动测桶45可抬高和降低测桶45内原状土高度,测桶45外部固定连接的橡胶层46与保护外壁47内壁的光滑玻璃面为防水无缝连接,在测桶45抬高或者下降到某一高度时,在供水后,测桶45内原状土水位仍与马里奥特瓶内气压平衡管23水位一致,但淹没高度发生改变,且水体不会下渗,保障测桶45上下移动的密封性,便于作物生长周期内不同淹没高度试验。测桶45内的原状土也可通过液压千斤顶42向上推动将测桶45推出进行更换,以便再次进行不同土壤和不同高度的耐淹试验,且原测桶内仍可继续使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可用于作物生长整个周期内不同阶段可进行不同耐淹高度的试验,解决了原始耐淹装置最大耐淹高度的限制性,同时可通过提升液压千斤顶高度将测桶推送至地面,便于更换测桶及原状土,且原测桶仍可继续保留使用,使可调节耐淹实验装置具有试验多样性,提高了重复利用率,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减少占地面积、安全易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