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1493发布日期:2020-05-20 00:1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器。



背景技术:

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器,是用一定量的润滑油放入一个密闭的铜锅内,在一定的温度下,在负压环境中加热1-2小时,再称重润滑油减少量,即为蒸发损失值。

由于试验标准要求,蒸发干锅中的润滑油在加热过程中需始终保持负压环境中,而润滑油在加热蒸发时的浓度变化是非线性的,因而管路中的真空度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对真空泵不断进行调控,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真空度稳定性差等问题。

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包含有: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进气咀,均压咀,固定结构和储液腔构成。

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依次叠放,中夹板位于前夹板和后夹板之间,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上分别开设有贯穿的螺栓孔,所述的螺栓孔在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上的位置相同,所述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的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为通明材料构成,通明材料方便实验人员直接观察,操作简单;

所述的固定结构为螺栓螺母结构,所述的螺栓穿过所述的螺栓孔通过螺母将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固定,该固定方式稳定可靠,也科室在螺母与后夹板之间设置防松垫,进一步保证储液腔的密封环境可靠;

所述中夹板具有进气孔、储液槽、压差管构成;所述储液槽设置在中夹板内部,其中所述的进气孔一端与所述的储液槽连通,所述的进气孔的另一端与中夹板的上边缘连通;所述的压差管为u形结构,所述的压差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所述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依次首尾连接依次连通;所述的第一段的一端与储液槽的底部连通,所述的第一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段的前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段的末端与所述第三段的前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三段的末端与中夹板的上边缘连接并连通;

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的第三段均为竖直放置,所述的第二段为倾斜放置,优先地所述第二段的末端比第二段前端的位置高,

优选地,所述第三段的末端为内螺纹结构,所述的内螺纹结构与均压咀配合;

优先地,所述第二段标记有压差刻度表。

优先地,所述的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之间通过通明的密封胶密封连接,其可以进一步保证储液槽的密封性能;

优选地,所述的储液腔由前夹板的后表面、储液槽的环形臂、后夹板的前表面构成,上述储液腔的结构使得中夹板上的储液槽更加容易被加工。

优选地,所述的中夹板具有厚度d1,所述进气孔直径为d2,d1<d2;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段具有直径d3,所述第二段具有直径d4,所述第三段具有直径d5,其中d1=d3=d4>d5,上述结构,进一步降低了压差管的加工难度。

优先地,所述储液腔内部的液体为非透明液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中夹板主视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前夹板和后夹板主视视图;

1前夹板,2中夹板,3后夹板,4固定结构,5进气咀,6均压咀,7进气孔,8储液槽,9储液腔,10第一段,11第二段,12第三段,13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4所示,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包含有:前夹板1,中夹板2,后夹板3,进气咀5,均压咀6,固定结构4和储液腔9构成。前夹板1、中夹板2、后夹板3依次叠放,中夹板2位于前夹板1和后夹板3之间,前夹板1、中夹板2、后夹板3上分别开设有贯穿的螺栓孔13,所述的螺栓孔13在前夹板1、中夹板2、后夹板3上的位置相同,所述前夹板1、中夹板2、后夹板3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的前夹板1、中夹板2、后夹板3为通明材料构成。所述的固定结构4为螺栓螺母结构,所述的螺栓穿过所述的螺栓孔13通过螺母将前夹板1、中夹板2、后夹板3固定;所述中夹板2具有进气孔7、储液槽8、压差管构成;所述储液槽8设置在中夹板2内部,其中所述的进气孔7一端与所述的储液槽8连通,所述的进气孔7的另一端与中夹板2的上边缘连通;所述的压差管为u形结构,所述的压差管包括第一段10、第二段11、第三段12,所述的第一段10、第二段11、第三段12依次首尾连接依次连通;所述的第一段10的一端与储液槽8的底部连通,所述的第一段10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段11的前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段11的末端与所述第三段12的前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三段12的末端与中夹板2的上边缘连接并连通;

所述第一段10和所述的第三段12均为竖直放置,所述的第二段11为倾斜放置,优先地所述第二段11的末端比第二段11前端的位置高,

所述第三段12的末端为内螺纹结构,所述的内螺纹结构与均压咀6配合;

优先地,所述第二段11标记有压差刻度表。

优先地,所述的前夹板1、中夹板2、后夹板3之间通过通明的密封胶密封连接,其可以进一步保证储液槽8的密封性能;

所述的储液腔9由前夹板1的后表面、储液槽8的环形臂、后夹板3的前表面构成,上述储液腔9的结构使得中夹板2上的储液槽8更加容易被加工。

所述的中夹板2具有厚度d1,所述进气孔7直径为d2,d1<d2;

所述的第一段10具有直径d3,所述第二段11具有直径d4,所述第三段12具有直径d5,其中d1=d3=d4>d5,上述结构,进一步降低了压差管的加工难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进气咀,均压咀,固定结构和储液腔构成;所述前夹板、所述中夹板、所述后夹板依次叠放,所述中夹板位于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所述前夹板、所述中夹板、所述后夹板上分别开设有贯穿的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在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上的位置相同,所述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所述固定结构为螺栓螺母结构,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的螺栓孔通过螺母将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固定;所述中夹板具有进气孔、储液槽、压差管;所述储液槽设置在中夹板内部,其中所述的进气孔一端与所述的储液槽连通,所述的进气孔的另一端与中夹板的上边缘连接并与外界连通;所述的压差管为u形结构,所述的压差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依次首尾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段的前端与储液槽的底部连通,所述的第一段的末端与所述的第二段的前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段的末端与所述第三段的前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三段的末端与中夹板的上边缘连接并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的第三段为大致竖直设置,所述的第二段为倾斜放置,在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二段的末端比第二段前端的位置高;所述的储液腔由前夹板的后表面、储液槽的环形臂、后夹板的前表面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为通明材料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段的末端为内螺纹结构,内螺纹结构与均压咀配合,所述的进气咀为内螺纹结构,其内螺纹与进气咀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标记有压差刻度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夹板、中夹板、后夹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胶为通明材料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述的中夹板具有厚度d1,所述进气孔直径为d2,其中d1<d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段具有直径d3,所述第二段具有直径d4,所述第三段具有直径d5,其中d1=d3=d4>d5。

9.如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内部的液体为非透明液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油蒸发损失用压差控制装置,所述制备装置可高效成型硫含量样品杯,且所述硫含量样品杯具有外凸缘和对应的内凸缘,使得所述硫含量样品杯上端缘形成有开口向上的环形槽,以与硫含量样品杯的杯盖相结合,防止杯内样品渗出。

技术研发人员:常军;朱建红;孙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万标检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6
技术公布日:2020.0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