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5732发布日期:2020-12-18 13:1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液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



背景技术:

在使用放免检测的项目中,上机测量之前需要把反应管中多余的上清液分离出来,目前实验室是使用吸痰器把反应管中的上清液吸干净并储存在废液储液瓶中。传统的废液储液瓶在即将储满时因没有提醒功能提醒操作人员,废液还会继续向瓶内添加,会导致储满后废液溢洒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储液操作时,提供一种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以解决传统废液储液瓶在即将储满时无法提醒操作人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包括:

第一容器,用于储存废液,所述第一容器具有预设的警戒位置;

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在所述警戒位置与所述第二容器连通;以及

第一电路,所述第一电路上设置有提醒装置;

所述废液上升至所述警戒位置后流入所述第二容器将所述第一电路导通。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通过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使得当废液上升至警戒位置后会流入第二容器,进而通过流入第二容器中的废液将第一电路导通,使第一电路上的提醒装置工作,以提醒操作人员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即将储满,解决了传统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在即将储满时无法提醒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第一实施例中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二实施例中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使用放免法检测的项目中,上机测量之前需要把反应管中多余的上清液分离出来,目前实验室是使用吸痰器把反应管中的上清液吸干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用于存储上清液。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还能够用于对其他液体的存储,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包括用于储存上清液的第一容器100,第一容器100具有预设警戒位置,在警戒位置与第一容器100连通的第二容器110以及第一电路120。第一电路120上设置有提醒装置121。上清液上升至警戒位置后流入第二容器110将第一电路120导通。上清液首先进入第一容器100,随着上清液积累量的增加,上清液上升至警戒位置后流入与第一容器100连通的第二容器110中,将第一电路120导通,第一电路120形成闭路电路,第一电路120上提醒装置121发出提醒,提醒操作人员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即将储满。此时,操作人员停止继续向第一容器100内添加上清液,避免了储满后上清液溢洒出来,进而避免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成分污染环境并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清理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内的上清液后,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可继续使用。

具体地,第一电路120具有两个位于第二容器110内的待导通端122。废液流入第二容器110可将两个待导通端122导通,以使第一电路120形成闭合电路。两个待导通端122间隔一定距离,以使得在没有上清液导通的情况下,两个待导通端122始终处于断开状态。为使得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的提醒更灵敏快速,第二容器110的体积要相对较小,以使上清液流入后很快达到可导通两个待导通端122的量。本实施例中,第二容器110为管状,且水平设置在第一容器100上;两个待导通端122在第二容器110内是上下相对设置。由于第二容器110是水平设置的,使得第二容器110中上清液的液面随第一容器100中上清液的液面一同变化,先没过位于下方的待导通端122,之后与上方的待导通端122接触,将两个待导通端122导通。可以理解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容器11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毛细管状,球状等。

如图1所示,第一容器100上设置有排气孔130和进液孔140。排气孔130和进液孔140均与第一容器100连通。第一容器100内设有浮体150。浮体150用于随上清液的液面移动将第一容器100与排气孔130隔开。本实施例中,排气孔130与负压装置连通,进液孔140与吸痰器连通。利用负压装置使得第一容器100内产生负压,并通过吸痰器将上清液从进液孔140吸入,将第一容器100逐渐储满,此时,浮体150随液面上升至排气孔130附近,由于负压作用,可将浮体150吸在排气孔130上,将第一容器100与排气孔130隔开,导致第一容器100无法产生负压而继续吸入上清液,避免了储满后上清液继续被吸入。本实施例中,浮体150为非吸水海绵片150。

第一容器100在警戒位置与第二容器110连通。警戒位置低于排气孔130,因此,随着上清液上升,液面先到达警戒位置,提醒装置121提醒,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继续吸入上清液,液面会继续上升,浮体150随液面上升,将排气孔130堵住,负压装置与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隔开,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失去负压,无法在吸入上清液。

如图1所示,第一容器100的下端设有出液孔160。出液孔160与一排液管170连通,排液管170由开关180控制开闭,本实施例中,开关180为手动阀门180。将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内的上清液排空时,由于设置了出液孔160,避免了人工将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从负压装置和吸痰器上拆下,进行倾倒后再继续使用,降低工作量,同时避免了倾倒过程中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产生辐射危害。

如图1所示,提醒装置121为灯泡121,其提醒形式为灯泡121的发光,当第一电路120导通形成闭合电路后,电源123给灯泡121供电,灯泡121发光,以提示操作人员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即将被储满。本实施例中,电源123为直流电池组123,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123也可以为交流电源,而灯泡121也可以替换成蜂鸣器或震动器。

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如下:

当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里的上清液达到警戒位置后,上清液流入第二容器110将第一电路120导通,灯泡121发光,提醒操作人员打开排液管170排放上清液;若操作人员没有注意到灯泡121发光,液面会继续上升;当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10内的上清液将要储满时,放置于第一腔体内的非吸水海绵片150随液面上升至排气孔130附近,由于负压作用,可将非吸水海绵片150吸在排气孔130上,导致第一容器100无法产生负压而继续吸入上清液,操作人员关闭负压,打开排液管170排尽上清液后再关上手动阀门180即可重新使用。

如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容器200内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腔体210和第二腔体220。本实施例中,第一容器200内设有隔板230,将第一容器200分割成第一腔体210和第二腔体220。隔板230上设有用于连通第一腔体210和第二腔体220的通孔231,使得第一腔体210和第二腔体220中上清液的液面保持一致。排气孔240与第一腔体210连通。浮体250设置在第一腔体210内。进液孔与第二腔体220连通。本实施例中,浮体250被限定在与排气孔240连通的第一腔体210内,第一腔体210对浮体250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浮体250随液面上升时能够更接近排气孔240,更容易吸在排气孔240上。本实施例中,浮体250同样为非吸水海绵片250。

如图2所示,第一容器200的下端设有出液孔260。本实施例中,出液孔260包括两个,分别与第一腔体210和第二腔体220连通。两个出液孔260均与一排液管270连通,排液管270由开关280控制开闭,本实施例中,开关280同样为手动阀门280。将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20内的上清液排空时,通过两个出液孔260同时排液,避免了上清液残留在放免检测废液储液瓶20中。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