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包芯线耐久度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54567发布日期:2021-04-13 20:4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包芯线耐久度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芯线耐久度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包芯线耐久度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包芯线是借助于专用成型设备,用冷轧低碳钢带包裹合金粉剂或其他合金添加剂,形成一条圆柱状的具有任意长度、成分均匀,具有一定紧实度的复合材料,即包芯线;包芯线成型从包芯线机出来后,然后将包芯线缠绕在复卷机上形成线盘,然后需对包芯线的耐久度进行检测;现有的包芯线耐久度检测装置在使用存在下列问题:(1)现有包芯线耐久度检测装置在对包芯线进行检测时,由于不便于根据不同的包芯线尺寸进行夹持固定;导致耐久度检测装置的适用范围缩小;(2)现有的包芯线检测装置在对包芯线检测后不便于对包芯线进行盘绕整理;导致正价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需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实用性不佳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包芯线耐久度的检测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包芯线耐久度的检测装置,包括底座和调节组件、驱动组件、缓冲组件和导向组件,所述底座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状,在所述底座的顶面上方水平设有矩形的顶板,在所述顶板的底面四角均竖向固接有支撑柱,且每个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均与底座的顶面固接;在所述底座顶面一侧的前后端均竖向固接有第一支撑杆,在两个第一支撑杆相对面的顶部之间纵向水平设有第一转动轴,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两端的第一支撑杆侧面上均固接有第一轴承,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两端均固接在第一轴承的内圈中;在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轴体上固定设有第一绕线筒;
5.在所述底座顶面另一侧的前后端均竖向固接有第二支撑杆,在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均竖向开设有安装槽口,在两个第二支撑杆的顶部之间纵向水平设有第二转动轴,且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两端均活动搭设在安装槽口内;在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体上固定套设有第二绕线筒;在所述顶板的底面中部固定设有耐久度检测仪;在所述底座顶面的一侧设有驱动组件,在所述顶板内的中部开设有矩形的电机腔,在所述电机腔内横向设有双轴电机,在所述电机腔两侧的顶板内均横向开设有矩形的调节腔,在每个所述调节腔内均设有调节组件。
6.优选地,在所述耐久度检测仪两侧的顶板顶面上均横向固接有t型滑轨,在每个所述t型滑轨的两端均固接有挡块;在每个所述t型滑轨的底部均滑动设有滑块,在每个滑块的顶面均配合t型滑轨开设有t型滑槽;在每个所述滑块的底面中部均竖向固接有圆柱,在每个所述圆柱内均竖向开设有圆形的缓冲腔,在每个所述缓冲腔内均设有缓冲组件;在每个所述圆柱的底端均横向设有矩形管,在每个所述矩形管内均设有导向组件。
7.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主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和皮带,在所述底
座的顶面一侧固定设有驱动电机,在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前端固定套设有主动皮带轮,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前端贯穿延伸出第一支撑杆外,在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前端固定套设有从动皮带轮,在所述主动皮带轮与从动皮带轮之间套设有皮带,所述主动皮带轮通过皮带与从动皮带轮传动连接。
8.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转动杆、螺纹筒和连接杆,在每个所述调节腔的两侧内壁上均固接有第二轴承,每个所述调节腔内均横向设有转动杆,且每个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均固接在第二轴承的内圈中;每个所述转动杆的内端均贯穿进电机腔内,并通过联轴器与双轴电机的电机轴同轴固接;在两个转动杆的杆体表面分别设置有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在每个所述转动杆的杆体上均活动套设有螺纹筒,在每个所述螺纹筒的底部均竖向固接有连接杆,在每个所述调节腔的内底面均横向开设有条形开口,且每个所述连接杆的底端均从条形开口内延伸出与滑块的顶面前端固接。
9.优选地,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防脱板、缓冲弹簧和缓冲杆,在每个所述缓冲腔内均水平活动设有防脱板,在每个所述防脱板的顶面均竖向固接有缓冲弹簧,且每个缓冲弹簧的顶端均与缓冲腔的内顶面固接;在每个所述防脱板的底面中部均竖向固接有缓冲杆,且每个所述缓冲杆的底端均活动贯穿出缓冲腔外;在每个所述矩形管的顶面中部均固接有第三轴承,且每个所述缓冲杆的底端均固接在第三轴承的内圈中。
10.优选地,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圆杆、导向轮、滑动板第二圆杆和下压轮,在每个所述矩形管内的两端下部均纵向水平设有第一圆杆,在每个所述第一圆杆两端的内壁上均固接有第四轴承,且每个所述第一圆杆的两端均固接在第四轴承的内圈中;在每个所述第一圆杆的杆体上均固定套设有导向轮;在每个所述矩形管内的两端上部均纵向水平设有第二圆杆,在每个所述第二圆杆两端的内壁上均竖向活动设有滑动板,在每个所述滑动板的相对面上均竖向固接有第五轴承,且每个所述第二圆杆的两端均固接在第五轴承的内圈中;在每个所述第二圆杆的杆体上均固定套设有下压轮;在每个所述矩形管前端和后端内壁的两侧上部均竖向开设有矩形的滑动槽,在每个所述滑动槽内均设有下压组件。
11.优选地,所述下压组件包括导向杆、矩形块和下压弹簧,每个所述矩形块的顶面均配合导向杆开设有导向滑孔;在每个所述滑动槽内均竖向固接有导向杆,在每个所述导向杆的杆体下部均活动套设有矩形块,且每个所述矩形块的一端均延伸出滑动槽外与滑动板的中部固接;在每个所述矩形块上方的导向杆杆体上均活动套设有下压弹簧,且每个所述下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矩形块的顶面和滑动槽的内顶面固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中,
13.1、通过导向组件便于对包芯线起到稳定输送的作用;便于降低对于包芯线的磨损;通过下压组件便于带动下压轮对包芯线进行下降夹持,便于根据不同尺寸的待检测包芯线进行夹持;便于有效提高包芯线在检测时中部线体的抗弯性能,解决了现有包芯线在检测时,不便于对不同尺寸的包芯线进行夹持固定的问题;
14.2、通过驱动组件便于带动第一绕线筒对包芯线的缠绕便将第二绕线筒上的待检测的包芯线进行缠绕,通过第一绕线筒的缠绕便于对检测后的包芯线进行盘绕;便于检测后的包芯线进行整理;解决了现有包芯线在检测后不便于进行整理缠绕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矩形管一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图1中a部位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中序号:底座1、支撑柱2、顶板3、第一支撑杆4、第一转动轴5、第一绕线筒6、第二支撑杆7、第二转动轴8、第二绕线筒9、耐久度检测仪10、 t型滑轨11、滑块12、圆柱13、矩形管14、驱动电机15、主动皮带轮16、从动皮带轮17、皮带18、双轴电机19、转动杆20、螺纹筒21、连接杆22、防脱板23、缓冲弹簧24、缓冲杆25、第一圆杆26、导向轮27、导向杆28、矩形块29、下压弹簧30、滑动板31、第二圆杆32、下压轮33。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实施例1:参见图1

4,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用于包芯线耐久度的检测装置,包括底座1和调节组件、驱动组件、缓冲组件和导向组件,所述底座1 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状,在所述底座1的顶面上方水平设有矩形的顶板3,在所述顶板3的底面四角均竖向固接有支撑柱2,且每个所述支撑柱2的底端均与底座1的顶面固接;在所述底座1顶面一侧的前后端均竖向固接有第一支撑杆4,在两个第一支撑杆4相对面的顶部之间纵向水平设有第一转动轴5,在所述第一转动轴5两端的第一支撑杆4侧面上均固接有第一轴承,且所述第一转动轴5的两端均固接在第一轴承的内圈中;在所述第一转动轴5的轴体上固定设有第一绕线筒6;在所述底座1顶面另一侧的前后端均竖向固接有第二支撑杆7,在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7的顶部均竖向开设有安装槽口,在两个第二支撑杆7的顶部之间纵向水平设有第二转动轴8,且所述第二转动轴8 的两端均活动搭设在安装槽口内;在所述第二转动轴8的轴体上固定套设有第二绕线筒9;在所述顶板3的底面中部固定设有耐久度检测仪10,耐久度检测仪10的型号为cs

8864;在所述底座1顶面的一侧设有驱动组件,在所述顶板3内的中部开设有矩形的电机腔,在所述电机腔内横向设有双轴电机 19,双轴电机19的型号为ghd22

200

90,在所述电机腔两侧的顶板3内均横向开设有矩形的调节腔,在每个所述调节腔内均设有调节组件。
23.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耐久度检测仪10两侧的顶板3顶面上均横向固接有t型滑轨11,在每个所述t型滑轨11的两端均固接有挡块;在每个所述 t型滑轨11的底部均滑动设有滑块12,在每个滑块12的顶面均配合t型滑轨11开设有t型滑槽;在每个所述滑块12的底面中部均竖向固接有圆柱13,在每个所述圆柱13内均竖向开设有圆形的缓冲腔,在每个所述缓冲腔内均设有缓冲组件;在每个所述圆柱13的底端均横向设有矩形管14,在每个所述矩形管14内均设有导向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防脱板23、缓冲弹簧24和缓冲杆25,在每个
所述缓冲腔内均水平活动设有防脱板23,在每个所述防脱板 23的顶面均竖向固接有缓冲弹簧24,且每个缓冲弹簧24的顶端均与缓冲腔的内顶面固接;在每个所述防脱板23的底面中部均竖向固接有缓冲杆25,且每个所述缓冲杆25的底端均活动贯穿出缓冲腔外;在每个所述矩形管14的顶面中部均固接有第三轴承,且每个所述缓冲杆25的底端均固接在第三轴承的内圈中;通过缓冲组件便于有效降低包芯线对于矩形管14产生的震动。
24.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15、主动皮带轮16、从动皮带轮17和皮带18,驱动电机15的型号为yctl160

4b,在所述底座1的顶面一侧固定设有驱动电机15,在所述驱动电机15的电机轴前端固定套设有主动皮带轮16,所述第一转动轴5的前端贯穿延伸出第一支撑杆4外,在所述第一转动轴5的前端固定套设有从动皮带轮17,在所述主动皮带轮16与从动皮带轮17之间套设有皮带18,所述主动皮带轮16通过皮带18与从动皮带轮 17传动连接;通过驱动组件便于带动第一绕线筒6对包芯线的缠绕便将第二绕线筒9上的待检测的包芯线进行缠绕,通过第一绕线筒6的缠绕便于对检测后的包芯线进行盘绕。
2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转动杆20、螺纹筒21和连接杆22,在每个所述调节腔的两侧内壁上均固接有第二轴承,每个所述调节腔内均横向设有转动杆20,且每个所述转动杆20的两端均固接在第二轴承的内圈中;每个所述转动杆20的内端均贯穿进电机腔内,并通过联轴器与双轴电机19 的电机轴同轴固接;在两个转动杆20的杆体表面分别设置有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在每个所述转动杆20的杆体上均活动套设有螺纹筒21,在每个所述螺纹筒21的底部均竖向固接有连接杆22,在每个所述调节腔的内底面均横向开设有条形开口,且每个所述连接杆22的底端均从条形开口内延伸出与滑块12 的顶面前端固接。
26.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圆杆26、导向轮27、滑动板31 第二圆杆32和下压轮33,在每个所述矩形管14内的两端下部均纵向水平设有第一圆杆26,在每个所述第一圆杆26两端的内壁上均固接有第四轴承,且每个所述第一圆杆26的两端均固接在第四轴承的内圈中;在每个所述第一圆杆26的杆体上均固定套设有导向轮27;在每个所述矩形管14内的两端上部均纵向水平设有第二圆杆32,在每个所述第二圆杆32两端的内壁上均竖向活动设有滑动板31,在每个所述滑动板31的相对面上均竖向固接有第五轴承,且每个所述第二圆杆32的两端均固接在第五轴承的内圈中;在每个所述第二圆杆32的杆体上均固定套设有下压轮33;在每个所述矩形管14前端和后端内壁的两侧上部均竖向开设有矩形的滑动槽,在每个所述滑动槽内均设有下压组件;通过导向组件便于对包芯线起到稳定输送的作用;便于降低对于包芯线的磨损。
27.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下压组件包括导向杆28、矩形块29和下压弹簧 30,每个所述矩形块29的顶面均配合导向杆28开设有导向滑孔;在每个所述滑动槽内均竖向固接有导向杆28,在每个所述导向杆28的杆体下部均活动套设有矩形块29,且每个所述矩形块29的一端均延伸出滑动槽外与滑动板 31的中部固接;在每个所述矩形块29上方的导向杆28杆体上均活动套设有下压弹簧30,且每个所述下压弹簧30的两端分别与矩形块29的顶面和滑动槽的内顶面固接;通过下压组件便于带动下压轮33对包芯线进行夹持,便于根据不同尺寸的待检测包芯线进行夹持;便于有效提高包芯线在检测时中部线体的抗弯性能。
28.实施例2:在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将耐久度检测仪10、驱动电机15 和双轴电机19分别通过导线与外接电源进行电性连接;然后通过将缠绕有待检测包芯线的第二绕线筒9纵向水平放置在另个第二支撑杆7的安装槽口内;然后将包芯线的一端从两个矩形管14内
的导向组件中穿过,然后固定在第一绕线筒6的筒体上,然后通过控制双轴电机19带动转动杆20进行转动,通过两根转动杆20的螺纹反向设置,便于使两个螺纹筒21在杆体上进行相对横移;通过两个螺纹筒21的相对横移便于带动连接杆22底端的滑块12在t 型滑轨11上进行横向移动,通过滑块12的移动便于带动圆柱13和矩形管14 进行间距调节;通过导向组件便于对包芯线起到稳定输送的作用;便于降低对于包芯线的磨损;然后通过在下压弹簧30的作用下推动矩形块29外端的滑动板31进行下降,通过滑动板31的下降便于带动套设在第二圆杆32上的下压轮33对包芯线进行夹持,便于根据不同尺寸的待检测包芯线进行夹持;便于有效提高包芯线在检测时中部线体的抗弯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包芯线在检测时,不便于对不同尺寸的包芯线进行夹持固定的问题;
29.在对包芯线进行夹持调节后,然后打开耐久度检测仪10,并通过控制驱动电机15带动主动皮带轮16进行转动,然后主动皮带轮16通过皮带18带动从动皮带轮17进行转动,通过从动皮带轮17的转动便于带动第一转动轴5 进行转动,通过一转动轴5的转动便于带动第一绕线筒6对包芯线进行缠绕,通过第一绕线筒6对包芯线的缠绕便将第二绕线筒9上的待检测的包芯线进行缠绕,通过第一绕线筒6的缠绕便于对检测后的包芯线进行盘绕;便于检测后的包芯线进行整理;解决了现有包芯线在检测后不便于进行整理缠绕的问题。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