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废液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23540发布日期:2021-02-20 20:58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发光分析仪,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废液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化学发光标记分析仪又称化学发光分析仪(即clia),是常用的体外诊断设备之一。其中,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液路系统是影响其正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磁珠清洗模块、注液模块和清洗废液排放模块等。
[0003]
传统的清洗废液排放系统是利用连接管路将隔膜泵与清洗池连通,管路上设置电磁阀,即利用隔膜泵为直接动力,通过其与电磁阀的配合,将清洗池内的液体排放至指定容器内。然而,经验证上述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0004]
仪器高通量的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抽废液时间,再加上管路管阻的影响,隔膜泵的动力随着使用时长的延长而出现衰减,导致清洗池内的废液不能被及时抽走或存在残留,进一步导致加样针的外壁存在挂壁现象,存在样本交叉污染的风险,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液体还容易甩落在仪器表面,影响整洁,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废液排放系统,该废液抽液系统利用负压补偿进行抽液,不仅能够提高抽液效率,还能够提高抽液效率。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0007]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废液排放系统,包括与清洗容器连通的负压抽液系统和与所述负压抽液系统相连通的排液系统;
[0008]
所述负压抽液系统包括通过负压管路依次连通的负压泵、负压储能容器和废液储存容器,且所述负压管路的进液口与所述清洗容器的排液口相连通;
[0009]
位于所述负压储能容器和废液储存容器之间的负压管路上间隔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减压阀,位于废液储存容器和清洗容器之间的负压管路上第二电磁阀。
[0010]
更进一步地,位于所述负压储能容器与所述负压泵之间的所述负压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
[0011]
更进一步地,所述负压储能容器内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废液储存容器内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
[0012]
更进一步地,所述负压储能容器的压力≥所述减压阀的压力≥所述废液储存容器的压力>所述清洗容器的压力。
[0013]
更进一步地,所述负压储能容器至少为一个。
[0014]
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液系统包括排液泵和排液管路,所述排液管路的进口分别与所述负压储能容器和废液储存容器相连通,而其出口与所述排液泵的进口相连通。
[0015]
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液管路包括与所述排液泵相连通的排液主管和两个与所述排
液主管连通的排液支管,每个所述排液支管上均设置有第四电磁阀。
[0016]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均为两位三通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均为两通电磁阀。
[0017]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为常开型两位三通电磁阀。
[0018]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克服了传统正压抽液的技术缺陷,在抽液时通过建立负压体系,利用负压将清洗容器内的废液快速抽出至废液储存容器内,同时负压储能容器还能为废液储存容器补偿负压,进一步保证负压体系能够将清洗容器内的废液抽出至废液储存容器和负压储能容器内,实现废液的快速抽取,且抽取完全,有效避免加样针的外壁挂壁,进一步避免交叉污染,提高可靠性,进而提高设备质量,提高该产品在同行的竞争力。
[0019]
本实用新型的废液储存容器和负压储能容器均具有较大的体积,能够存储一定的液体,进一步保证抽液完全;同时利用排液泵将废液储存容器和负压储能容器中的废液直接排放到指定容器内,避免排液泵对清洗容器直接连通,对排液泵的要求较低。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0023]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废液排放系统,包括与清洗容器100(即清洗池)连通的负压抽液系统和与负压抽液系统相连通的排液系统,负压抽液系统包括通过负压管路依次连通的负压泵201、负压储能容器202(即储能罐,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两个)和废液储存容器203(即废液罐,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两个),且负压管路的进液口与清洗容器100的排液口相连通;
[0024]
位于负压储能容器202与负压泵201之间的负压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04,位于负压储能容器202和废液储存容器203之间的负压管路上间隔设置有第一电磁阀206和减压阀205,位于废液储存容器203和清洗容器100之间的负压管路上第二电磁阀207(为两位电磁阀)。其中,第一电磁阀206和第三电磁阀204均为常开型两位三通电磁阀(即通电时断开,断电时开启)。
[0025]
工作时,可先建立负压体系,即启动负压泵201,通过与第一电磁阀206和第三电磁阀204的配合建立负压体系:负压储能容器202的压力≥减压阀205的压力≥废液储存容器203的压力>清洗容器100的相对环境压力。
[0026]
如图1所示,排液系统包括排液泵301和排液管路,排液管路包括与排液泵301的进液口相连通的排液主管302和与排液主管302连通的排液支管303.1、排液支管303.2,其中排液支管303.1的进液口与负压储能容器202底部的排液口相连通,排液支管303.2的进液口与废液储存容器203底部的排液口相连通,排液支管303.1和排液支管303.2上均设置第四电磁阀304,通过第四电磁阀304的启闭来控制排液管路的通断。
[0027]
如图1所示,负压储能容器202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液位信息的第一液位传感器401和用于检测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501,废液储存容器203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液位信息的第二液位传感器402和用于检测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502。
[0028]
为实现自动化抽液和废液的自动排放,如图2所示,第一压力传感器501、第二压力传感器502、第一液位传感器401和第二液位传感器402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系统(可以是单片机,还可以是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控制系统的控制输出端与负压泵201的控制输入端、排液泵301的控制输入端和第一电磁阀206、第二电磁阀207、第三电磁阀204、第四电磁阀304电连接。
[0029]
工作时,第一压力传感器501将检测到的压力信号、第二压力传感器502检测的压力信号、第一液位传感器401检测到的液位信号和第二液位传感器402检测到的液位信号均传输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对接收到的压力信号和液位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分别控制负压泵201、排液泵301的启闭,以及第一电磁阀206、第二电磁阀207、第三电磁阀204和第四电磁阀304的通断与否。具有排液方法为:
[0030]
(1)、建立负压体系:控制系统控制第一电磁阀206和第三电磁阀204断电使负压管路处于通路状态,启动负压泵201抽取负压,第二电磁阀207断电,第四电磁阀304断电,使负压储能容器202的压力≥减压阀205的压力≥废液储存容器203的压力>清洗容器100的相对环境;
[0031]
(2)、抽液:在第一液位传感器401和第二液位传感器402均未报警的情况下(即负压储能容器202和废液储存容器203内的液位均在预设范围内),打开第二电磁阀207,清洗容器100内的液体在负压作用下进入废液储存容器203内;
[0032]
在抽液过程中,若(1)建立的负压体系中的压力满足抽液需求,负压泵201处于非工作状态;且在此过程中,若废液储存容器203的压力较小时,可通过减压阀205的开合,利用负压储能容器202对废液储存容器203进行压力补偿,进而调节负压抽液系统的负压;
[0033]
当负压储能容器202提供的负压不能满足抽液需求时,重复第(1)步操作,再次建立负压体系;
[0034]
(3)排液:当第二液位传感器402报警时,第二电磁阀207断开,第一电磁阀206通电断开,控制系统向排液泵301发出启动指令,排液泵301启动,排液支管303.2上的第四电磁阀304上电,排液泵301将废液储存容器203内的废液排放至指定回收容器内;
[0035]
当第一液位传感器401发生水位报警时,确保负压泵201处于停止动作状态,第三电磁阀204通电断开,排液泵301启动,两个第四电磁阀304均通电且第二电磁阀207断电,将负压储能容器202和废液储存容器203内的废液排放至指定回收容器内。
[0036]
本实用新型通过建立负压体系,利用负压将清洗容器100内的废液快速抽出至废液储存容器203内,同时负压储能容器202还能为废液储存容器203补偿负压,进一步保证负压体系能够将清洗容器100内的废液抽出至废液储存容器203和负压储能容器202内,实现废液的快速抽取,且抽取完全,有效避免加样针的外壁挂壁,进一步避免交叉污染,提高可靠性。
[0037]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1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8]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