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19934发布日期:2021-08-27 10:54阅读:58来源:国知局
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伽玛刀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根据立体几何定向原理,将体内的正常组织或病变组织选择性地确定为靶点,使用钴-60产生的伽玛射线进行一次性大剂量地聚焦照射,使靶点产生局灶性的坏死或功能改变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钴-60源也即钴粒设置在源包壳内,源包壳为双层不锈钢容器,将钴粒放置在源包壳内之后,用钨合金对源包壳开口封堵,最后在外侧焊以不锈钢封头。源体上设置有多个孔,源包壳外套插入源体的孔内,并和源体固定连接。

在对源体进行装源操作时,将装有钴源的源包壳插入源包壳外套内。由于钴源的放射性,当源包壳插入源包壳外套之后,需要保证钴源在设备内的稳定性、以及可操作性,因此源包壳外套对源包壳的作用力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源包壳无法拔出,源包壳外套对源包壳的作用力也不能过小,否则会导致源体在旋转时源包壳掉落。因此,需要保证源包壳外套对源包壳的作用力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满足取源时源包壳能够拔出且源体旋转时源包壳不会掉落。目前的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测量源包壳外套对源包壳的作用力是否在一定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包括:基座以及测力机构;

基座用于固定源包壳外套;

测力机构与源包壳外套内的源包壳连接,测力机构相对于源包壳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力机构包括位移组件和测力组件,测力组件与源包壳连接,位移组件与测力组件连接,位移组件带动测力组件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移组件包括固定座、滑动座以及驱动组件;

固定座固定于基座上,滑动座与固定座之间滑动连接;

驱动组件固定于固定座上,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滑动座在固定座上滑动;

测力组件固定于滑动座上,滑动座在固定座上滑动时,滑动座带动测力组件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移组件包括滑台气缸和气泵,滑台气缸的一侧固定于基座,相对的另一侧上固定测力组件;

滑台气缸上设置有第一气口,气泵与第一气口连接;气泵向第一气口通气时,测力组件向远离源包壳的方向产生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滑台气缸上设置有第二气口,气泵与第二气口连接;气泵向第二气口通气时,测力组件向靠近源包壳的方向产生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换向阀,换向阀的输入端与气泵连接,换向阀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气口连接,换向阀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气口连接;换向阀用于控制气泵与第一气口或第二气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气口上设置有第一调速阀,第一调速阀用于调节进入第一气口的气流速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气口上设置有第二调速阀,第二调速阀用于调节进入第二通气口的气流速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座包括固定板和底板,固定板垂直于底板固定;测力机构设置于底板上,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夹持源包壳外套的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板上还设置有调整间隙、调节杆和把手;

调整间隙由通孔向固定板外侧延伸;调节杆贯穿调整间隙,调节杆的一端与固定板连接,调节杆的另一端延伸出固定板;把手与调节杆伸出固定板一端螺纹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能够测量出源包壳外套对源包壳的作用力,以便于通过测试结果,调整源包壳外套对源包壳的作用力,使得取源时源包壳能够从源包壳外套中拔出,并且源体旋转时源包壳不会掉落,保证了钴源在设备内的稳定性、以及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值绘制的。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力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移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位移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基座10,固定板101,通孔111,调整间隙121,调节杆131,把手141,底板102,测力机构20,位移组件201,固定座211,滑动座221,驱动组件231,滑台气缸241,第一气口2410,第二气口2411,气泵251,测力组件202,换向阀203,换向阀的输入端213,换向阀的第一输出端223,换向阀的第二输出端233,操纵杆243,控制杆253,电磁铁263,阻挡块273。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现。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包括:基座10以及测力机构20;

基座10用于固定源包壳外套;

测力机构20与源包壳外套内的源包壳连接,测力机构20相对于源包壳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本申请实施例对基座10的材料不做限定,例如:为提高基座10使用的可靠性,避免因基座10断裂或破损造成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无法正常工作,基座10的材料优选为强度较高的合成纤维或者金属,例如:钢、生铁、铁合金、铸铁等,或者,出于轻量化考虑,可以使用铝合金、镁合金、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测力机构20可以为拉力计,测力传感器,力学性能检测设备等。优选地,测力机构20可以为拉力计,例如:图显式拉力计、数显式拉力计、指针式拉力计等,图显式拉力计即通过图象显示拉力数值的拉力计,数显式拉力计即通过数字显示拉力数值的拉力计,指针式拉力计即通过指针的读数显示拉力数值的拉力计,如此,成本较低且方便测量人员进行读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测试源包壳拔出力的过程可以为:将源包壳外套固定在基座10上;将源包壳外套内的源包壳与测力机构20连接;控制测力机构20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在源包壳与源包壳外套分离的瞬间,记录测力机构20对源包壳施加的拉力值,该拉力值即为源包壳拔出力。需要说明的是,沿着源包壳的轴线方向拉动拉力计的速度需要为匀速,以免产生较大的加速度,从而避免测力机构测得的源包壳拔出力与实际的源包壳拔出力差距较大。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力机构20的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力机构20包括位移组件201和测力组件202;

测力组件202与源包壳连接;

位移组件201与测力组件202连接,位移组件201带动测力组件202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测力组件202还可以包括弹簧和测量尺,通过弹簧和测量尺测量源包壳拔出力的过程可以为:将源包壳外套固定在基座10上;将源包壳外套内的源包壳与弹簧连接;使用测量尺测量得到弹簧的原始长度;位移组件201带动弹簧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在源包壳与源包壳外套分离的瞬间,记录弹簧的拉伸长度;通过弹簧的原始长度、弹簧的拉伸长度以及弹簧的劲度系数计算弹簧处于拉伸长度时弹簧中的拉力值,该拉力值即为源包壳拔出力。需要说明的是,沿着源包壳的轴线方向拉动弹簧的速度需要为匀速,以免产生较大的加速度,使得计算得到的源包壳拔出力与实际的源包壳拔出力差距较大。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位移组件201可以包括滑轨与滑块,滑轨固定于基座10上,且滑轨的轨道方向与源包壳的轴线方向平行,滑块底部可以设置有适配于滑轨的凹槽,测力组件202固定在滑块上,滑块通过底部的凹槽在滑轨上滑动,带动测力组件202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基座10上可以设置有滑槽,且滑槽的槽道方向与源包壳的轴线方向平行,位移组件201可以为滑块,滑块底部可以设置有适配于滑槽的车轮,测力组件202固定在滑块上,滑块通过底部的车轮在滑槽上运动,带动测力组件202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基座10上可以设置有滑槽,且滑槽的槽道方向与源包壳的轴线方向平行,位移组件201可以为滑块,滑块底部可以设置有适配于滑槽的凸起,测力组件202固定在滑块上,滑块通过底部的凸起在滑槽上滑动,带动测力组件202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移组件201的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移组件201包括固定座211、滑动座221以及驱动组件231;

固定座211固定于基座10上,滑动座221与固定座211之间滑动连接;

驱动组件231固定于固定座211上,驱动组件231用于驱动滑动座221在固定座211上滑动;

测力组件202固定于滑动座221上,滑动座221在固定座211上滑动时,滑动座221带动测力组件202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

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座211固定于基座10上,固定座211上可以设置有滑轨,滑轨的轨道方向与源包壳的轴线方向平行,滑动座221的底部可以设置有适配于滑轨的凹槽,测力组件202固定在滑动座211上,滑动座211可以通过底部的凹槽在滑轨上滑动,驱动组件231固定于固定座211上,驱动组件231驱动滑动座221在固定座211上滑动,从而带动测力组件202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固定座211固定于基座10上,固定座211上可以设置有滑轨,滑轨的轨道方向与源包壳的轴线方向平行,滑动座221的底部可以设置有适配于滑轨的车轮,测力组件202固定在滑动座211上,滑动座211可以通过底部的车轮在滑轨上运动,驱动组件231固定于固定座211上,驱动组件231驱动滑动座221在固定座211上运动,从而带动测力组件202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滑动座221上可以设置有齿条,驱动组件231包括驱动电机以及齿轮,驱动电机启动后会带动齿轮旋转,齿轮旋转带动齿条移动,齿条移动从而驱动滑动座221在固定座211上滑动或运动。

另外,需要说明的时,测力组件202固定于滑动座221上,当滑动座221在固定座211上滑动时,滑动座221带动测力组件202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即测力组件202对源包壳的拉力方向与源包壳的轴线重合,从而使得测力组件202对源包壳的拉力均用来克服源包壳外套与源包壳之间的摩擦力,保证了源包壳与源包壳外套分离的瞬间,测力组件202对源包壳施加的拉力值即为将源包壳拔出源包壳外套所需的力,有效地减小了测量误差。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移组件201的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移组件201包括滑台气缸241和气泵251,滑台气缸241的一侧固定于基座10,相对的另一侧上固定测力组件202;

滑台气缸241上设置有第一气口2410,气泵251与第一气口2410连接;气泵251向第一气口2410通气时,测力组件202向远离源包壳的方向产生位移。

本申请实施例对气泵251的类型不做限制,气泵251可以为电动气泵,手动气泵,脚动气泵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滑台气缸241具体可以通过压缩空气驱动,通过精密滚珠、直线滑轨的组合传动来实现滑块的直线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滑台气缸241可以包括滑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固定于基座10上,滑动组件与固定组件之间滑动连接;测力组件202固定于滑动组件上,滑动组件在固定组件上滑动时,滑动组件带动测力组件202在源包壳的轴线方向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本申请实施例中,滑台气缸241可以为单作用气缸,向第一气口2410通气时,测力组件202带动测力组件202向远离源包壳的方向产生位移,使用滑动气缸241驱动固定在滑动组件上的测力组件202运动,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测力组件202运动的速度,也有助于控制测力组件202保持匀速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滑台气缸241和气泵251测量源包壳拔出力的过程可以为:对第一气口2410通气,控制测力组件202保持较慢的速度比如1cm/s的速度向远离源包壳的一端匀速运动;在源包壳与源包壳外套分离的瞬间,记录测力组件202显示的读数,该读数即为测得的源包壳拔出力。控制测力组件202保持较慢的速度比如1cm/s的速度向远离源包壳的一端匀速运动,既能够更方便准确地记录测力组件202对源包壳施加的拉力值,又能够避免加速度造成测力组件202显示的读数与实际的源包壳拔出力差距较大,有利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滑台气缸241上设置有第二气口2411,气泵251与第二气口2411连接;气泵251向第二气口2411通气时,测力组件202向靠近源包壳的方向产生位移。

具体地,滑台气缸241可以为双作用气缸,第一气口2410和第二气口2411可以分别设置在滑台气缸241的两端,也可以设置在滑台气缸241的其它位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测量结束时,源包壳外套与源包壳分离,测力组件202不处于初始的位置上,为了下次使用方便,需要将测力组件202复位,如果人工复位则浪费人力,且可能因为操作误差造成损坏仪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双作用气缸,在需要将测力组件202复位时,停止对第一气口2410通气,开始对第二气口2411通气,测力组件202向靠近源包壳外套的一端滑动,直至测力组件202复位时,停止对第二通气口通气。如此,使得对测力组件202的复位操作更加便捷安全,同时也节省了人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力组件202还包括换向阀203,换向阀203的输入端213与气泵251连接,换向阀203的第一输出端223与第一气口2410连接,换向阀203的第二输出端233与第二气口2411连接;换向阀203用于控制气泵251与第一气口2410或第二气口2411连通。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向阀203的结构示意图,换向阀可以包括控制杆253,第一阻挡块273,第二阻挡块283,当需要关闭第一输出端223,打开第二输出端233时,拉动控制杆253使得第一阻挡块273阻挡第一输出端223,阻止气体从第一输出端223通过,从而使从输入端213进入的气体会从第二输出端233流出;当需要打开第一输出端223,关闭第二输出端233时,拉动控制杆253使第二阻挡块283阻挡第二输出端233,阻止气体从第二输出端233通过,并使得第一阻挡块273打开第一输出端223,从而使从输入端213进入的气体会从第一输出端223流出。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换向阀203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换向阀203可以包括控制杆253,电磁铁263,第一阻挡块273,第二阻挡块283,弹簧293以及永磁铁2103,控制杆253的一端配置有电磁铁263,控制杆253的另一端与固定的弹簧293连接,当电磁铁263没有通电时,在弹簧293的拉力作用下,第一阻挡块273会阻挡第一输出端223,阻止气体从第一输出端223通过,从而使从输入端213进入的气体会从第二输出端233流出;当电磁铁263通电时,永磁铁2103会吸引电磁铁263向永磁铁2103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控制杆253和阻挡块273向永磁铁2103方向运动,使第二阻挡块283阻挡第二输出端233,阻止气体从第二输出端233通过,并使得第一阻挡块273打开第一输出端223,从而使从输入端213进入的气体会从第一输出端223流出。当然,这里只是举例性说明,并不代表本申请局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中,换向阀203的第一输出端223可以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气口2410连接,换向阀203的第二输出端233可以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气口2411连接,换向阀203的输入端213与气泵251连接,如此,可以使得对换向阀203的操作更加便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气口2410上设置有第一调速阀,第一调速阀用于调节进入第一气口2410的气流速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气口2410上设置第一调速阀,调节进入第一气口2410的气流速度,从而控制测力组件202的滑动速度,进而便于测量人员选择最适合读数的速度,有利于减小测量误差。具体地,第一调速阀可以为控制第一气口开口大小的元件,例如阻挡片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气口上设置有第二调速阀,第二调速阀用于调节进入第二通气口的气流速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气口2411上设置第二调速阀,调节进入第二气口2411的气流速度,从而控制测力组件202的滑动速度,便于测量人员选择较为适宜的使得测力组件202复位的速度,有利于减小对滑动气缸的损耗。具体地,第一调速阀可以为控制第一气口开口大小的元件,例如阻挡片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座10包括固定板101和底板102,固定板101垂直于底板102固定;测力机构20设置于底板102上,固定板101上设置有用于夹持源包壳外套的通孔111。

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板101的一端与底板102的一端连接,且固定板101垂直于底板102固定,以使基座10呈l型,固定板101为l型基座10的竖直部分,如此,便于固定板101固定住源包壳外套后,与源包壳外套内的源包壳连接的测力机构20相对于源包壳在底板102上产生位移,以测试源包壳的拔出力。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孔111设置于固定板101上,用于夹持源包壳外套,优选地,通孔111的轴线可以垂直于固定板101,也即平行于底板102,如此有利于将源包壳外套夹持的更加稳固,且保证基座10固定住源包壳外套后,与源包壳外套内的源包壳连接的测力机构20相对于源包壳产生位移时,测试得到的源包壳的拔出力完全为源包壳外套与源包壳的摩擦力,避免了其他力的干扰。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固定板101上也可以设置有用于固定源包壳外套的卡扣,通过卡扣将源包壳外套固定在固定板101上。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板101的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板101上还设置有调整间隙121、调节杆131和把手141;

调整间隙121由通孔111向固定板101外侧延伸;调节杆131贯穿调整间隙121,调节杆131的一端与固定板101连接,调节杆131的另一端延伸出固定板101;把手141与调节杆131伸出固定板101一端螺纹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旋转把手141使得调整间隙121变小时,通孔111也变小,直至夹紧源包壳外套;当旋转把手141使得调整间隙121变大时,通孔111变大,以便于将源包壳外套从通孔111中取出。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固定板101上设置的用于夹持源包壳外套的通孔111可以为可调节大小的,从而便于夹紧或取出源包壳外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调节杆131的一端可以与固定板101通过螺纹连接,调节杆131的另一端延伸出固定板101;把手141与调节杆131伸出固定板101一端固定连接,当把手141旋转控制调节杆131旋入固定板101时,调整间隙121变小,通孔111也变小,直至夹紧源包壳外套;当旋转把手141控制调节杆131旋出固定板101时,调整间隙121变大,通孔111变大,以便于将源包壳外套从通孔111中取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孔111内设置有夹持套,通孔111通过夹持套夹持源包壳外套。

具体地,夹持套可以为准直器钨套,准直器钨套可以以预设的角度夹持源包壳外套,如此有利于将源包壳外套夹持的更加稳固和水平,且夹持套夹持源包壳外套时与源包壳外套的接触面积较大,有利于避免源包壳外套被夹持时因压强过大受到损伤。

本申请实施例对夹持套的材料不做限定,例如:为夹持套使用的可靠性,避免因夹持套断裂或破损造成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无法正常工作,夹持套的材料优选为强度较高的合成纤维或者金属,例如:钢、生铁、铁合金、铸铁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源包壳拔出力测试装置,能够测量出源包壳外套对源包壳的作用力,以便于通过测试结果,调整源包壳外套对源包壳的作用力,使得取源时源包壳能够从源包壳外套中拔出,并且源体旋转时源包壳不会掉落,保证了钴源在设备内的稳定性、以及可操作性。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