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套囊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32305发布日期:2021-05-11 17:0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管套囊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监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管套囊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气管内导管通常指在病人和气源(通常是大气)、机械呼吸机或呼吸装置之间交换气体的人工通道的导管。导管的远端端部通常配备有可以填充流体(例如空气)的可充气小气囊,其也被称为套囊。套囊在气管的大致横截面尺寸上粘附到气管的内衬上以防止呼吸机吹入的气体通过喉部和咽部流出到环境中。这能使气体到达较低的气道并最终到达肺泡,气囊还有助于将导管支撑在气管内。

在气管使用过程中,气囊的工作有效性十分重要,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却由于人员管理方面和产品本身等因素存在气囊压力不足以及气囊漏气的情况,此种情况目前难以得到及时的判断,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气管套囊监测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气管套囊监测装置,从而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气管套囊监测装置,安装于气管端部套囊的充气管路末端,包括:

壳体,具有两端开口的圆柱形腔体;

安装端盖,设置于所述圆柱形腔体一端,具有与所述圆柱形腔体同轴的贯通孔位,所述贯通孔位的直径小于所述圆柱形腔体的直径,且所述贯通孔位通过设置于所述壳体和安装端盖之间的第一密封膜密封;其中,所述充气管路末端设置有连接接头,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贯通孔位配合连接,轴向末端具有对内部腔体进行密封的第二密封膜;

充气端盖,设置于所述圆柱形腔体的另一端,具有气体输入通道,所述气体输入通道的输出端设置有针刺结构,用于在所述连接接头沿所述圆柱形腔体轴线运动至设定位置时,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密封膜和第二密封膜;

还包括气压感应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包括用于感知所述圆柱形腔体内气压而形变的检测膜,以及联通所述壳体内外,且与所述检测膜贴合,并在所述检测膜形变过程中改变突出于所述壳体以外长度的观察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膜压紧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安装端盖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接头包括主体和压盖,所述第二密封膜压紧于二者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端盖上位于所述气体输入通道的入口端设置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内设置有橡胶堵头,通过贯穿所述橡胶堵头的结构向所述气体输入通道内进行气体供给。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局部的凹陷区域,所述检测膜贴附于所述壳体内表面而对所述凹陷区域进行封堵,所述观察杆在所述凹陷区域内与所述检测膜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观察杆与所述检测膜贴合的端部设置有承压板。

进一步地,所述观察杆外部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承压板相抵,另一端与所述凹陷区域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观察杆外围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承压板为曲面结构,且弯曲方向与所述壳体内壁的弯曲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贯通孔位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接头外围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

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中,通过气体输入通道对内部空间进行气体填充,增加内部空间的气压,从而使得套囊可在气管内实现有效的支撑,与此同时,检测膜也会由于气压的存在而发生形变,此种形变带动观察杆进行位置的移动,从而改变相对于壳体外部的突出长度,通过观察此长度即可确定套囊空间内的气体压力情况,从而使得套囊的工作有效性实现较为方便的观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包含套囊和充气管路的气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气管套囊监测装置在连接接头与壳体连接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壳体的内部示意图(安装检测膜);

图4为气管套囊监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a处的剖视图;

图6为连接接头的剖视图;

图7为气管套囊监测装置在连接接头安装到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壳体的内部示意图(隐藏检测膜);

图9为检测膜和观察杆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气管1、套囊2、充气管路3、壳体4、圆柱形腔体41、局部凹陷区域42、安装端盖5、贯通孔位51、第一密封膜6、连接接头7、第二密封膜8、充气端盖9、气体输入通道10、针刺结构11、检测膜12、观察杆13、承压板13a、弹簧13b、橡胶堵头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本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如图1~7所示,一种气管套囊监测装置,安装于气管1端部套囊2的充气管路3末端,包括:壳体4,具有两端开口的圆柱形腔体41;安装端盖5,设置于所述圆柱形腔体41一端,具有与圆柱形腔体41同轴的贯通孔位51,贯通孔位51的直径小于圆柱形腔体41的直径,且贯通孔位51通过设置于壳体4和安装端盖5之间的第一密封膜6密封;其中,充气管路3末端设置有连接接头7,连接接头7与贯通孔位51配合连接,轴向末端具有对内部腔体进行密封的第二密封膜8;充气端盖9,设置于圆柱形腔体41的另一端,具有气体输入通道10,气体输入通道10的输出端设置有针刺结构11,用于在连接接头7沿圆柱形腔体41轴线运动至设定位置时,依次贯穿第一密封膜6和第二密封膜8;还包括气压感应结构,设置于壳体4的侧壁上,包括用于感知圆柱形腔体41内气压而形变的检测膜12,以及联通壳体4内外,且与检测膜12贴合,并在检测膜12形变过程中改变突出于壳体4以外长度的观察杆13,为了便于观察,观察杆13外围设置有刻度,从而便于进行压力的量化。

本实施例中,气管套囊监测装置需要临时性的安装于充气管路3的末端,充气管路3末端的连接接头7在未使用时通过第二密封膜8实现套囊2内部的密封,保证内部的清洁性。监测装置可重复性使用,在具体安装时,只需通过与贯通孔位51的连接即可实现,且在使用后对第一密封膜6进行更换即可,其中,通过改变进入圆柱形腔体41的深度即可保证连接接头7对第一密封膜6进行挤压使得第二密封膜8和第一密封膜6共同向针刺结构11靠近,当到达设定位置后,两膜体均被刺破而使得套囊2、充气管路3和圆柱形腔体41之间形成联通且等压的空间。

随后通过气体输入通道10对上述等压的空间进行气体填充,增加内部空间的气压,从而使得套囊2可在气管内实现有效的支撑,与此同时,检测膜12也会由于气压的存在而发生形变,此种形变带动观察杆13进行位置的移动,从而改变相对于壳体4外部的突出长度,通过观察此长度即可确定整个等压空间内的气体压力情况,从而使得套囊2的工作有效性实现较为方便的观察。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膜6和第二密封膜8均为薄膜结构,因此在被刺破后现对于刺破位置均会具有一定的收缩性,此种特性可保证不对圆柱形腔体41、套囊2和充气管路3之间的联通空间造成影响。连接接头7可与充气管路3一体成型,作为耗材使用。

如图5所示,第一密封膜6压紧于壳体4与安装端盖5之间。此种方式使得第一密封膜6的安装和更换均较为方便,其中,壳体4和安装端盖5之间可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同时为了保证安装定位,也可在壳体4和/或安装端盖5上设置沉头孔位,从而对第一密封膜6进行限位等。

出于同样的目的,连接接头7包括主体71和压盖72,第二密封膜8压紧于二者之间。参见图6,在整个连接接头7向第一密封膜6挤压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密封膜8并不受到挤压,其仅在与针刺结构11相抵时被刺破,因此对其安装的夹紧力要求并不高,适合其作为耗材的加工要求。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5所示,充气端盖9上位于气体输入通道10的入口端设置有沉头孔,沉头孔内设置有橡胶堵头14,通过贯穿橡胶堵头14的结构向气体输入通道10内进行气体供给。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一般采用针头贯穿橡胶堵头14进行气体的供给,在针头拔出后,通过橡胶堵头14自身的弹性形变可自动恢复密封,其中,需保证针刺结构11的流通内径大于针头的外径,从而保证针头可进入,通过适当增大针刺结构11的内径和壁厚也可有效增加其结构稳定性。其中橡胶堵头14可完全嵌入沉头孔内,也可设置凸沿结构贴合于充气端盖9的外表面,从而便于取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壳体4的侧壁上设置有局部的凹陷区域42,检测膜12贴附于壳体4内表面而对凹陷区域42进行封堵,观察杆13在凹陷区域42内与检测膜12贴合。如图8所示,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增加凹陷区域42的延伸面积可增加其对气压感知的灵敏度,此种方式下圆柱形腔体41的密封性得到保证,且在产品组装过程中,观察杆13的安装也较为方便。

其中,观察杆13与检测膜12贴合的端部设置有承压板13a。如图9所示,从而增加与检测膜12的接触面积,保证对其形变进行快速有效的感知。观察杆13外部套设有弹簧13b,弹簧13b一端与承压板13a相抵,另一端与凹陷区域42相抵。通过弹簧13b的设置,使得观察杆13在工作过程中可实现自动的复位,且可保证不会从壳体4上掉落,在使用过程中即便被碰触,也会在检测膜12的挤压下快速的实现观察位置。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承压板13a为曲面结构,且弯曲方向与壳体4内壁的弯曲方向相同,从而使得其与检测膜12可获得更大的接触面积。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贯通孔位51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连接接头7外围设置有与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从而使得二者的连接更加方便,为了限制旋入深度,可在连接接头7外围设置限位凸台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