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磁共振头颈部成像的分体式射频线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68718发布日期:2021-07-13 16:29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磁共振头颈部成像的分体式射频线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磁共振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头颈部成像的分体式射频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较高的组织密度对比、可进行任意方位的层面成像、无电离辐射的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

射频接收线圈是成像系统的重要部件,因扫描部位的不同而有很多种类,处于接收链的最前端,对成像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成像质量的好坏。同时,射频线圈相对于磁共振系统中其他部件来说,更易于进行开发和优化,因此一直是磁共振成像领域的一个热点。

磁共振扫描采用专用线圈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临床图像的性能。在扫描人体不同部位的时候,一般需要用专用的线圈才能获得最好的图像效果,比如扫描头部的线圈称为头部线圈、扫描膝关节的线圈称为膝关节线圈,扫描颈部的线圈称为颈部线圈。部分颈部线圈采用颈动脉线圈甚至是新出现的甲状腺线圈的设计:颈动脉线圈往往采用双片式设计,一左一右布置在被检查者的颈部两侧;甲状腺线圈往往直接放置贴近被检查者脖子的正前方进行检查。

头颈部联合扫描一直是核磁检查最重要、同时相对其他影像设备优势最明显的部位。为了提升检查的图像质量,需要用到头颈部专用线圈。考虑到磁共振图像的质量跟线圈与检查部分的贴合性密切相关,贴合的距离越近,图像越清晰。相比成年人的头部,颈部的长短、粗细、弯曲程度尺寸往往因人而异,差异明显更大,因此常规头颈线圈的贴合性一般在颈部位置会更差,颈部的图像提升潜力也更大。为了提升头颈部成像时颈部图像的质量,可以考虑采用分体式的思路,将头部和颈部分成两个独立线圈来设计。但现有的商业磁共振系统,很多只支持一个线圈插座,或者即使有多个线圈插座,也不能支持不同插座连接的多个线圈同时扫描。

为了解决线圈插头唯一性及系统使用模式的兼容性问题,现有的分体式头颈线圈商用产品都采取了颈线圈与头线圈线缆直连的方式,通过线缆将颈线圈接收的信号传输到头线圈位置,在头线圈内部加上头线圈的信号,最后用一根混合线缆,将分体式头颈线圈所有线圈单元的信号传输到磁共振成像的主系统。

但这种线缆直连的商用性头颈分体线圈,由于头颈线圈没法分离,在实用中容易出现几个问题:

1、搬动线圈时,需要同时搬动头部线圈和颈部线圈,颈部线圈容易下坠晃动,相对一体式的头颈线圈更显累赘。

2、虽然头颈部联合扫描是个常见的检查项目,但单头部扫描也非常普及,线缆直连的分体式线圈,在做单头部检查的时候,也需要同时搬动固定头、颈部线圈,相对麻烦。

3、受直连线缆的限位影响,通常需要在被检查者躺于头部线圈内之后,再将颈部线圈特别是颈动脉线圈固定于被检查者颈部位置。然而,头部线圈的头部放置空间比较小,且颈部线圈又需要伸入头部线圈的头部放置空间内,所以颈部线圈的位置固定工作非常麻烦。

在该背景技术部分,所说的“头部线圈”和“颈部线圈”均包括线圈支撑壳和位于线圈支撑壳内的线圈单元。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用于磁共振头颈部成像的分体式射频线圈装置,其使用方便,成像质量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磁共振头颈部成像的分体式射频线圈装置,包括:

内部设有头部线圈的头线圈支撑壳,

内部设有颈部线圈的颈线圈支撑壳,

与所述颈部线圈电性连接、且通过线缆引出至所述颈线圈支撑壳外的信号引出插头,

固定设置于所述头线圈支撑壳上、且与所述信号引出插头相适配的信号接入插座,以及

与所述头线圈支撑壳物理连接、且与所述头部线圈和所述信号接入插座电性连接的信号引出接口。

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信号引出接口是固定于所述头线圈支撑壳上的电连接插座。

所述信号引出接口是通过线缆引出至所述头线圈支撑壳外的电连接插头。

电性连接所述头部线圈和所述信号引出接口的线路以及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接入插座和所述信号引出接口的线路,均隐藏于所述头线圈支撑壳内部。

所述颈线圈支撑壳由相互分离的、分别置于被检查者颈部左侧和颈部右侧的两个壳体构成,每个所述壳体内均设有所述颈部线圈,每个所述壳体外均设置有与该壳体内的所述颈部线圈电性连接、且通过所述线缆引出的所述信号引出插头。

所述信号引出插头和所述信号接入插座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棱和导向槽。

所述信号接入插座上制有锁槽,所述信号引出插头包括与所述锁槽配合的锁舌以及与所述锁舌连接的弹簧。

所述信号引出插头上设有与所述锁舌相连的解锁拨钮。

所述头线圈支撑壳包括将所述颈线圈支撑壳收容于其内的头部放置腔。

所述头线圈支撑壳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半壳和下半壳,所述头部放置腔形成于所述上半壳和所述下半壳之间。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1、本申请的分体式头颈线圈装置,其颈线圈部分设置信号引出插头,头线圈部分设置信号引入插座,从而使得头线圈部分和颈线圈部分可完全分离。颈线圈部分和头线圈部分可分开搬运,消除了传统分体式头颈线圈装置在搬运过程中存在的颈线圈部分下坠摇晃等问题。如若只进行头部扫描,只需要搬动头线圈部分。如若进行头颈部联合扫描,可先将颈线圈部分固定在被检查者的颈部,待被检查者躺下后,再将颈线圈部分的信号引出插头插入头线圈部分的信号接入插座,成像检查时颈线圈部分的位置固定工作更加方便,进而使得颈部线圈能够更好地贴向被检查者颈部,提升成像质量。

2、连接头部线圈和信号引出接口的线路以及连接信号接入插座和和信号引出接口的线路,均隐藏于头线圈支撑壳内部,提升了头颈线圈装置的结构紧凑度和美观度。

3、信号引出插头上设置导向棱,信号接入插座上设置导向槽。导向棱与导向槽相互配合,引导信号引出插头的插接角度,避免信号引出插头与信号接入插座的插接角度出现偏差。

4、信号引出插头与信号接入插座的连接采用了自锁式设计,避免在磁共振成像检查时二者的连接发生松动甚至脱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分体式射频线圈装置在头颈部联合扫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头线圈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颈线圈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信号引出插头和信号接入插座处于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信号引出插头和信号接入插座处于插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头线圈支撑壳,2-颈线圈支撑壳,3-信号引出插头,4-信号接入插座,5-线缆;

1a-上半壳,1b-下半壳,101-头部放置腔;

3a-导向棱,3b-解锁拨钮,3c-锁舌;

4a-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对象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对象。并且,“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本申请所说的“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如无特别说明,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分体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前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且简化地描述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若图中装置被翻转,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下方”的元件将被定位在其他元件的“上方”。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

图1至图4示出了本申请这种用于磁共振头颈部成像的分体式射频线圈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与一些传统的磁共振头颈部成像线圈装置相同的是,该射频线圈装置也包括内部设有头部线圈的头线圈支撑壳1和内部设有颈部线圈的颈线圈支撑壳2。头线圈支撑壳1和颈线圈支撑壳2为相互分开的部件,二者并未固定连接。头线圈支撑壳1上固定设置有作为信号引出接口的电连接插座(图中未示出)。电连接插座既与头线圈支撑壳1内的头部线圈电性连接,又与颈线圈支撑壳2内的颈部线圈电性连接。工作时,采用线缆将前述电连接插座与磁共振成像的主系统连接,头部线圈接收的信号以及颈部线圈接收的信号均通过前述电连接插座和线缆传输至磁共振成像主系统,进而获取磁共振成像信息。

本实施例的关键改进在于,用于连接颈部线圈和电连接插座的并非固定不可分离的直连线缆,电连接插座与颈部线圈的连接可轻松解除。具体地,该分体式射频线圈装置配置了:与颈部线圈电性连接、且通过线缆5引出至颈线圈支撑壳2外的信号引出插头3,固定设置于头线圈支撑壳1上、且与前述信号引出插头3相适配的信号接入插座4。前述电连接插座通过隐藏在头线圈支撑壳1内的线缆与头部线圈和信号接入插座4电性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如若只进行头部扫描,只需要搬动内部设有头部线圈的头线圈支撑壳1。如若进行头颈部联合扫描,可将内部设有颈部线圈的颈线圈支撑壳2固定到被检查者的颈部,待被检查者躺下后,再将其上配置的信号引出插头与头线圈支撑壳的信号接入插座4插接。

显然,上述用于头部线圈和颈部线圈信号的电连接插座也可以替换为其他形式,比如:替换为通过线缆引出至头线圈支撑壳外的电连接插头。

与一些传统的颈部线圈装置相同的是,本实施例的颈线圈支撑壳2也由相互分离的两个壳体,每个壳体内均设置有颈部线圈。使用时这两个壳体分别置于被检查者颈部左侧和颈部右侧。

对应地,上述信号引出插头3也配置有两个,这两个信号引出插头3分别与两壳体内的颈部线圈电性连接,而且分别通过线缆5引出至对应的壳体外部。头线圈支撑壳1上的信号接入插座4也配置有两个。头颈部联合扫描时,两插头3分别接入两个插座4。

为了能够方便地将内部设有颈部线圈的两个壳体固定于颈部两侧,本实施例还配置了绑带。为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壳体脱落,可在壳体上设置供前述绑带穿入的绑带穿孔。

因为信号引出插头3和信号接入插座4的接电端子(pin针)较多,且一一对应,所以信号引出插头3与信号接入插座4具有严格的连接角度。基于此,信号引出插头3上设置了直线延伸的导向棱3a,信号接入插座4上设置了直线延伸的导向槽4a。导向棱3a与导向槽4a相互配合,以引导信号引出插头3的插接角度。

此外,为避免在磁共振成像检查时信号引出插头3与信号接入插座4的连接发生松动甚至脱离,二者的连接采用了自锁式设计,具体地:信号接入插座4上制有锁槽,信号引出插头3包括与前述锁槽配合的锁舌3c以及与锁舌连接的弹簧。当信号引出插头3插入信号接入插座4后,锁舌3c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锁入锁槽。

为了便于操作者对信号引出插头3和信号接入插座4的连接进行解锁,本实施例在信号引出插头3上还设置了与上述锁舌相连的解锁拨钮。手动拨动前述解锁拨钮,锁舌克服弹簧弹力从锁槽拖开解锁。

上述锁舌3c具有位于其端部的倒钩结构,锁槽是与前述倒钩对应的倒钩槽。

头线圈支撑壳1的尺寸较大,其由相互配合的上半壳1a和下半壳1b构成,上半壳1a和下半壳1b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被检查者头部的头部放置腔101。使用时,颈线圈支撑壳2的两个壳体完全或部分收容于头部放置腔101内。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