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暗室测试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52188发布日期:2022-01-12 06:03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暗室测试治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暗室测试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暗室测试治具。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终端行业的发展、各类手机固定装置、平板电脑固定装置等越来越丰富化和多元化;便携型、贴合型、重力型等不同种类的设计繁多,但这些固定装置均无法适用于手持终端的暗室测试。因为暗室测试条件要求特殊,固定装置所采用的材料要求均采用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限制了现有的固定装置在暗室测试中的应用,因为现有固定装置几乎无法完全脱离的部件和结构都采用金属材料,例如弹簧、固定螺丝、转轴、滑轨等等。为了使固定装置体积小,灵活,自动和耐用,现有固定装置的改进和优化均建立在具有金属部件的基础上进行。而这使得暗室测试固定装置的更新落后,导致现有暗室测试固定装置功能缺失,大部分固定装置的结构不可调节,而且只能满足单一暗室环境的测试需要,并存在操作繁琐的问题。
3.不同暗室环境具有不同的固定标准,现有的暗室环境的固定工装一般包括套筒式固定、螺纹式固定和安装台式固定等。现有暗室测试采用的固定装置都是单独针对一种暗室环境而设计,属于专用设备,不同暗室环境所采用的固定装置不能互换使用。实际产品开发时,开发周期紧迫、测试验证工作量大、测试项目繁多是常态,多暗室环境联合交替测试是现在产品开发经常需要进行常规实验。传统无法相互兼容的固定装置使得多暗室环境联合测试的作业非常繁琐,因为更换一次暗室环境,就意味着长时间的测试品拆卸,固定装置拆卸,而且现有非金属固定装置大多不能调节,导致在装夹和替换上浪费大量的时间。现有技术急切需要一种多因素可调、兼容性好的固定治具,以解决现有固定装置适应性单一,结构不可调的问题,从而满足现在多暗室环境联合测试作业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暗室测试治具,用于解决现有暗室固定治具调节因素和兼容性不足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暗室测试治具包括:非金属的调节支架,用于承托和固定手持终端;非金属的固定卡座,与调节支架形成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卡座的下部设有带螺纹的非金属的连接杆;设置在连接杆上的非金属的高度调节装置;与连接杆下部活动相连的非金属的基盘。
6.所述暗室测试治具整体由非金属部件组成,满足暗室测试的需要。固定卡座为调节支架提供一个相对运动和连接固定的基础。由连接杆、高度调节装置和基盘组成的固定结构其好处在于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组合,使暗室测试治具拥有良好的兼容性,从而能与多种暗室测试环境所需的固定工装向匹配,满足固定标准不同的暗室环境之间的切换。所述暗室测试治具至少具有以下固定的方式:单独使用连接杆,连接杆作为固定部件与采用螺纹式固定的暗室环境进行固定匹配;利用连接杆结合高度调节装置,从而改变连接杆的固
定方式,调节连接杆的外露长度后,暗室固定治具即可适合套筒式固定的暗室环境进行固定匹配;连接杆既能先结合高度调节装置后再结合基座,又可以单独结合基座的方式形成带基座的暗室测试治具,从而适合安装台式固定的暗室环境进行固定匹配。连接杆、高度调节装置和基盘相互组合后能满足现有绝大部分的暗室环境所需的固定工装,为暗室测试治具提供了足够的兼容性,从而满足多暗室环境联合测试的固定需要。
7.本技术方案是,所述调节支架包括:侧支架和基座;所述侧支架对称设置在基座的左右两侧,两侧支架的下部预留有安装缺口,所述侧支架包括:侧挡部,为“l”型结构,用于夹紧并承托手持终端的一角;滑动连接部,一端与侧挡部相连,另一端与基座活动连接;前挡板,与侧挡部远离基座的一面相连,与基座表面形成前后夹持。
8.侧支架之间的间隙为手持终端的接线预留空间,以满足暗室测试过程中手持终端需要连接线缆进行测试的需要。侧挡部上的直角匹配手持终端下部两端的形状,两个“l”型结构的侧挡部相互配合时,侧挡部的直角开口朝向两侧挡部的中间,侧挡部的下部起承托手持终端的作用,侧挡部的上部通过配合从两端对手持终端进行夹持,限制手持终端的左右移动。滑动连接部与基座的活动连接,使两侧支架的侧挡部之间的距离能进行调节,从而适合于不同尺寸的手持终端。而侧支架上的第一轨道,可以是条形凹槽或条形孔,用于限制侧支架的运动轨迹。前挡板能与基座的前侧面配合,对手持终端形成前后夹紧。
9.作为优选,前挡板延伸至附近的边缘,这样有助于在不阻挡手持终端屏幕的同时增强对手持终端的固定效果。侧挡部、前挡板和基座前侧面的结合形成了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手持终端的三面固定,除为方便放置手持终端而漏空的上部,手持终端的左右,前后和下侧均被有效固定,这样的好处在于无论是在测试过程中的移动、旋转或更换其他暗室环境时的拆卸转移,暗室测试治具都提供了对手持终端足够的安全性,以防止手持终端脱离掉落。
10.本技术方案是,所述基座包括:承托背板,与固定卡座形成活动连接;滑动开口,设置在承托背板的左右两侧,所述滑动开口与滑动连接部形成的活动套接;第一固定件,设置在承托背板的背面,用于限制和固定滑动连接部;线缆引导部,设置在承托背板的下方。
11.所述滑动开口的深度不小于滑动连接部的长度,且能完全容纳滑动连接部。滑动开口的截面与滑动连接部的截面相匹配,滑动开口与滑动连接部形成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线缆引导部是用于在带线检测的过程中,避免线缆的折叠和过渡弯曲而设,有助于引导线缆的放置,从而保护线缆与手持终端之间的连接。
12.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滑动连接部设有第一轨道;每条第一轨道至少与一个第一固定件形成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能为非金属的手拧螺栓或螺杆,所述基座上设有螺纹孔,第一固定件穿过螺纹孔,其螺杆前端进入第一轨道之中。第一轨道为直线轨道,在第一固定件的限制下,支架沿自身的第一轨道向两侧作水平伸缩运动,以调节侧挡部之间的距离。当距离调节完毕后,进一步将第一固定件向第一轨道方向伸长,从而压紧第一轨道,固定两个侧挡部之间的距离。通过第一轨道和第一固定件的配合,实现调节支架在无需金属弹簧的作用下依然能进行宽度的调节和固定,满足暗室测试的调节需要。
13.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线缆引导部为两个,并且分别设置在承托背板的下方的两侧;所述线缆引导部包括:延伸部,两个线缆引导部的延伸部相互平行且中间留有线缆通道;防折部,一端与延伸部连接且垂直于延伸部。
14.所述线缆通道保证了线缆接头与手持终端连接后具有一段保护距离,一方面防止线缆在接头附近发生折弯,影响线缆与手持终端的连接;另一方面使后续线缆的调节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余量。防折部的作用是防止线缆在拐弯的过程中被折叠,保证其拐弯设置时具有一定的角度从而保护线缆,提高带线连接的安全性。
15.作为优选,可以进一步设置防折面,防折面设置在线缆引部远离线缆通道的一侧,并且分别与延伸部和防折部相连。防折面在于进一步提高对线缆的保护,防止线缆引脚边角对线缆造成损伤。
16.作为优选,所述延伸部上设有线缆固定孔。线缆固定孔能进一步将线缆与线缆引脚固定在一起,避免线缆在被调节的过程中影响与手持终端的连接,从而提高线缆与手持终端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7.本技术方案是,所述基盘包括:固定上部,设有用于固定连接杆的第二固定件;安装下部,设有用于与暗室环境的固定工装配合的固定孔;安装通道,贯穿固定上部和安装下部,所述安装通道的截面大于连接杆的截面。
18.当连接杆与基座配合时,连接杆位于安装通道内。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固定上部的一侧,具体为固定上部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非金属的固定螺丝,所述固定螺丝能对进入安装通道的连接杆进行锁紧。所述安装下部设有多个与暗室测试环境工作台相匹配的固定孔。
19.本技术方案是,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与连接杆形成螺纹连接的限位环和与连接杆形成活动套接的基轴托。
20.本技术方案是,所述承托背板的背面还设有非金属的连接凸部,所述固定卡座的前端设有非金属的与连接凸部向匹配的配合凹部,所述连接凸部和配合凹部之间通过非金属的转动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连接使调节支架能进行测试角度的调整,进一步满足暗室测试所需的调节需要,进一步,所述转动轴为硬质非金属转动轴。
21.本技术方案是,所述配合凹部上还设有带非金属的第三固定件的第二轨道,所述第二轨道用于限制所述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固定件为非金属螺栓,所述第二轨道为弧形凹槽或弧形开口,所述第二轨道用于限制调节支架的转动角度。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支架的旋转角度为0
°
至100
°

22.本技术方案是,所述固定卡座包括:线缆固定装置和功能性容腔,所述功能性容腔用于放置电源适配器。所述功能性容腔具有设置在前侧的线缆开口,设置在表面的接线开口和设置在后侧的装拆开口。所述电源适配器通过装拆开口进入功能性容腔,其余线缆连接的一端朝向调节支架。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充分考虑非金属材料的特性下,提供了合适非金属材料的结构改进,实现了对手持终端设备的快速固定和多因素可调。满足暗室测试对不同大小设备的固定,不同测试角度的调节和带线检测的需要。
24.同时,本测试治具具有灵活多变且兼容性强的特点,通过连接杆、高度调节装置和基盘的任意组合,使得测试治具能适应各种暗室环境测试下的不同固定工装的需要,为多暗室环境联合测试提供了条件,从而简化了多暗室环境联合测试的固定过程,提升了测试的效率。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支架的局部放大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应用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应用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应用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调节支架100,侧支架110,侧挡部111,滑动连接部112,前挡板113,第一轨道114,基座120,承托背板121,第一固定件123,线缆引导部124,连接凸部127,固定卡座200,连接杆210,高度调节装置220,限位环221,基轴托222,基盘230,固定上部231,安装下部232,安装通道233,第二固定件234,配合凹部240,线缆固定装置250,功能性容腔260,转动轴401,第三固定件402,第二轨道403。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3.实施例1
3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暗室测试治具,包括:非金属的调节支架100,用于承托和固定手持终端;非金属的固定卡座200,与调节支架100形成活动连接;固定卡座200的下部设有带螺纹的非金属的连接杆210;设置在连接杆210上的非金属的高度调节装置220;与连接杆210下部活动相连的非金属的基盘230。如图2所示,调节支架100包括:侧支架110和基座120;侧支架110对称设置在基座120的左右两侧,两侧支架110的下部预留有安装缺口,侧支架110包括:侧挡部111,为“l”型结构,用于夹紧并承托手持终端的一角;滑动连接部112,一端与侧挡部111相连,另一端与基座120活动连接;前挡板113,与侧挡部111远离基座120的一面相连,与基座120表面形成前后夹持。
35.基座120包括:承托背板121,与固定卡座200形成活动连接;滑动开口,设置在承托背板121的左右两侧,滑动开口与滑动连接部112形成的活动套接;第一固定件123,设置在承托背板121的背面,用于限制和固定滑动连接部112;线缆引导部124,设置在承托背板121的下方。滑动连接部112设有第一轨道114;每条第一轨道114至少与一个第一固定件123形成活动连接。线缆引导部124为两个,并且分别设置在承托背板121的下方的两侧;线缆引导部124包括:延伸部,两个线缆引导部124的延伸部相互平行且中间留有线缆通道;防折部,一端与延伸部连接且垂直于延伸部。
36.基盘230包括:固定上部,设有用于固定连接杆210的第二固定件;安装下部232,设有用于与暗室环境的固定工装配合的固定孔;安装通道233,贯穿固定上部和安装下部232,安装通道233的截面大于连接杆210的截面。高度调节装置220包括与连接杆210形成螺纹连接的限位环221和与连接杆210形成活动套接的基轴托222。如图3所示,承托背板121的背面还设有非金属的连接凸部127,固定卡座200的前端设有非金属的与连接凸部127相匹配的配合凹部240,连接凸部127和配合凹部240之间通过非金属的转动轴401形成转动连接。配
合凹部240上还设有带非金属的第三固定件402的第二轨道403,第二轨道403用于限制转动连接。固定卡座200包括:线缆固定装置250和功能性容腔260,功能性容腔260用于放置电源适配器。
37.实施例2
3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暗室测试治具,包括:硬质塑料制作的调节支架100,调解支架用于承托和固定手持终端;硬质塑料制作的固定卡座200,与调节支架100形成活动连接,具体是形成转动连接,使调节支架100在竖直面上翻转不同的角度。固定卡座200的下部设有带螺纹的硬质塑料的连接杆210,连接杆210整体具有螺纹,上部与固定卡座200直接融接为一体。
39.连接杆210上设有可拆卸的高度调节装置220,高度调节装置220包括与连接杆210形成螺纹连接的限位环221和与连接杆210形成活动套接的基轴托222。限位环221具体为一手拧环,螺纹设在限位环221的内壁,套接在连接杆210上与连接杆210形成螺纹连接。通过旋转限位环221能均匀调节限位环221所处的高度。基轴托222为一中空的套筒,能套接在连接杆210上。限位环221与基轴托222配合,能调节连接杆210下部露出的长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连接杆210的受力,保护连接杆210,弥补非金属连接杆210的刚性不足。
40.连接杆210还设有配套的基盘230,基盘230为一双层圆盘,包括截面为圆形的固定上部231和安装下部232,安装下部232的截面积大于固定上部,基盘230的中心设有贯穿固定上部和安装下部232的安装通道233。安装通道233的中心与固定上部和安装下部232重合,安装通道233为一圆形通道且截面大于连接杆210。固定上部的侧面设有表面贯穿至安装通道233的螺纹孔,螺纹孔内设有第二固定件,具体为塑料螺栓,塑料螺栓能进一步进入螺纹孔中,压紧进入安装通道233内的连接杆210,使固定卡座200与基盘230装配为一体。安装下部232设有多个固定孔,固定孔能配合需要基盘230固定的暗室环境使用。
41.调节支架100包括:侧支架110和基座120;侧支架110对称设置在基座120的左右两侧,侧支架110包括:“l”型结构的侧挡部111,“l”型结构使得侧挡部111具有一个能用于配合手持终端一角的直角结构,两个侧挡部111配合能夹紧,下部则起承托的作用。两侧挡部111组合后与从手持终端下部的两个角配合。两个侧支架110的下部留有间隙,无论装夹宽度为多少的手持终端,两个侧挡部111的下方依然预留有足够的间隙,使手持终端充电口朝下时,能被完全露出,方便接线测试。
42.滑动连接部112一端与侧挡部111相连,另一端与基座120活动连接,具体是形成伸缩连接,即滑动连接部112的局部或整体能进入基座120内,从而使侧挡部111之间的装夹尺寸能进行调整。
43.侧支架110的前表面设有前挡板113,前挡板113与侧挡部111远离基座120的一面相连,当装配手持终端后,前挡板113的背面与基座120的前表面形成前后夹持,对手持终端进行固定,前挡板113除遮挡侧挡部111的直角处外,还延伸至直角附近的边缘,以提升固定的效果。作为优选,前挡板113遮挡手持终端的边缘而不遮挡屏幕,避免对手持终端的控制造成影响。
44.基座120包括:承托背板121,承托背板121具有一定的厚度,且至少比滑动连接部112厚。滑动开口,设置在承托背板121的左右两侧,滑动开口从左右两侧向中间延伸,形成一条配合通道,与滑动连接部112形成的活动套接。第一固定件123,设置在承托背板121的
背面,用于限制和固定滑动连接部112,具体为两个,且均为塑料手拧螺栓。滑动连接部112设有第一轨道114,每条第一轨道114至少与一个第一固定件123形成活动连接。塑料手拧螺栓透过承托背板121背面上的螺纹孔进入第一轨道114内,第一轨道114为一条水平的直线凹槽,手拧螺栓的直径与凹槽形成过盈配合,受到手拧螺栓螺杆的限制,滑动连接部112沿直线向两侧运动。
45.线缆引导部124,设置在承托背板121的下方。线缆引导部124为两个,并且分别设置在承托背板121的下方的两侧;线缆引导部124包括:延伸部,两个线缆引导部124的延伸部相互平行且中间留有线缆通道;防折部,一端与延伸部连接且垂直于延伸部。承托背板121的背面的中部还设有连接凸部127,固定卡座200的前端设有与连接凸部127向匹配的配合凹部240,连接凸部127和配合凹部240之间通过非金属的转动轴401形成转动连接。配合凹部240上还设有带非金属的第三固定件402的第二轨道403,第二轨道403用于限制转动连接,具体为一弧形轨道。固定卡座200还包括:线缆固定装置250和功能性容腔260,功能性容腔260用于放置电源适配器。暗室测试治具能形成多种装配形态,其一,如图4所示,单独使用连接杆210与暗室环境的固定工装进行固定装配;其二,如图5所示,在连接杆210上安装高度调节装置220,与暗室环境的固定工装进行固定装配;其三,如图6所示,将连接杆210与基盘230装配为一体,利用基盘230与暗室环境的固定工装进行固定装配等。
46.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