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航空发动机储运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07422发布日期:2022-03-02 05:24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航空发动机储运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航天发动机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航空发动机储运监测仪。


背景技术:

2.航空发动机(aero-engine)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热力机械,作为飞机的心脏,不仅是飞机飞行的动力,也是促进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类航空史上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与航空发动机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航空发动机已经发展成为可靠性极高的成熟产品,正在使用的航空发动机包括涡轮喷气/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轴/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冲压式发动机和活塞式发动机等多种类型,不仅作为各种用途的军民用飞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动力,而且利用航空发动机衍生发展的燃气轮机还被广泛用于地面发电、船用动力、移动电站、天然气和石油管线泵站等领域,航空发动机生产完毕后,需要专用的储运设备将其运输至飞机生产线。


技术实现要素:

3.在航空发动机的储运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全封闭式的储运结构,因此对于在运输过程中和运输过程前后可能发生的因外力等因素造成的发动机损伤无法及时发现,造成处理不及时,延误飞机生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航空发动机储运监测仪,可在运输过程中和运输完成后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因外力等因素对航空发动机主体造成的损伤。
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航空发动机储运监测仪,包括储运箱,所述储运箱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上部夹持装置和下部夹持装置,所述上部夹持装置和所述下部夹持装置之间滚动安装有航空发动机主体,所述储运箱的后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滑轨的左右内侧壁之间转动安装有往复丝杆,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往复丝杆的左端固定,所述滑轨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被所述往复丝杆贯穿并与其螺旋传动连接,所述滑块的前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缸,所述第一电缸的活塞杆前端固定安装有超声波探伤探头,所述储运箱的前侧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电缸,所述第二电缸的活塞杆后端固定安装有刹车片,所述储运箱的前侧内壁固定安装有内部数据收集装置,所述储运箱的前壁固定安装有显示控制装置。
5.其中,所述上部夹持装置和下部夹持装置均包括固定安装在储运箱内部的第三电缸,所述第三电缸的活塞杆末端通过连接块与夹持座固定,所述夹持座的右侧壁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二电机,所述夹持座的顶部一体成型有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所述夹持座靠近航空发动机主体的一侧圆弧面向内开有若干辊轴容纳槽,位于所述夹持座前后两端和中间位置的所述辊轴容纳槽中各设有一根驱动辊轴,其他所述辊轴容纳槽内部均设有从动辊轴,所述驱动辊轴和所述从动辊轴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夹持座的左右侧板
上,每根所述驱动辊轴的右端均与一个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用于在左右两端对航空发动机主体进行限位,防止其在外力作用下左右移动,第一电机每带动滑块每左右往复一次,第二电机运转带动驱动辊轴转动一次,驱动辊轴在从动辊轴的配合下带动航空发动机主体在上下两个夹持座之间转动,第二电机每次运转带动航空发动机主体转动的移动量与超声波探伤探头的上下高度相同,直至航空发动机主体转动一周完成一次探伤。
6.其中,所述驱动辊轴和从动辊轴的外侧均包覆有橡胶防滑层;橡胶防滑层用于提升驱动辊轴、从动辊轴与航空发动机主体之间的摩擦力。
7.其中,所述上部夹持装置和所述下部夹持装置的第三电缸均设有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夹持座的四个边角处,所述上部夹持装置的所述第三电缸与所述储运箱的内顶壁固定,所述下部夹持装置的所述第三电缸与所述储运箱的内底壁固定。
8.其中,所述第二电缸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所述刹车片的左右两端固定;通过两个第二电缸的设置,提升对刹车片支撑的稳定性。
9.其中,所述内部数据收集装置与超声波探伤探头电性连接,所述内部数据收集装置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温度监测仪、湿度监测仪和压力监测仪,所述温度监测仪、所述湿度监测仪和压力监测仪的探头均贯穿出所述内部数据收集装置的底部;超声波探伤探头将探伤数据传输至内部数据收集装置,温度监测仪、湿度监测仪和压力监测仪对内部的温度、湿度、气压值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显示控制装置中在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并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传输至工作人员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
10.其中,所述显示控制装置的正面设有显示屏和操作键盘,所述显示控制装置与所述内部数据收集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控制装置的内部设有单片机和无线通讯模块;显示屏用于各种数据和操作界面的显示,单片机用于处理数据和执行控制指令对各部件的运行进行控制,在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定时通过移动端设备向显示控制装置传输控制命令无线信号,或通过操作键盘控制本装置内各部件进行工作。
11.其中,所述储运箱的前侧设有蓄电池安装箱,所述蓄电池安装箱内部安装蓄电池;蓄电池用于对本装置进行供电,蓄电池安装箱用于对蓄电池进行保护。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装置运输过程中和运输过程前后,工作人员可定时通过移动端设备向显示控制装置传输控制命令无线信号,或通过操作键盘控制本装置在运输过程中对航空发动机主体进行探伤工作,工作流程为,控制第二电缸进行活塞杆收缩动作,带动刹车片脱离与航空发动机主体的接触,第一电机运转带动往复丝杆转动,往复丝杆的转动带动滑块沿滑轨左右往复移动,控制第一电缸的活塞杆伸出,带动超声波探伤探头靠近航空发动机主体,利用超声波对航空发动机主体进行左右来回的探伤,滑块每左右往复一次,第二电机运转带动驱动辊轴转动一次,驱动辊轴在从动辊轴的配合下带动航空发动机主体在上下两个夹持座之间转动,第二电机每次运转带动航空发动机主体转动的移动量与超声波探伤探头的上下高度相同,直至航空发动机主体转动一周完成一次探伤,可在运输过程中和运输完成后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因外力等因素对航空发动机主体造成的损伤;
14.本装置在运输过程中,通过内部数据收集装置中的温度监测仪、湿度监测仪和压力监测仪对内部的温度、湿度、气压值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显示控制装置中
在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并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传输至工作人员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便于工作人员监测储运箱内部温湿度和压力情况。
15.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部夹持装置的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部夹持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储运箱;2、上部夹持装置;3、下部夹持装置;4、航空发动机主体;5、滑轨;6、第一电机;7、往复丝杆;8、滑块;9、第一电缸;10、超声波探伤探头;11、第二电缸;12、刹车片;13、内部数据收集装置;14、显示控制装置;15、第三电缸;16、连接块;17、夹持座;18、第二电机;19、左侧限位板;20、右侧限位板;21、辊轴容纳槽;22、驱动辊轴;23、从动辊轴;24、橡胶防滑层;25、温度监测仪;26、湿度监测仪;27、显示屏;28、操作键盘;29、单片机;30、无线通讯模块;31、蓄电池安装箱;32、蓄电池;33、压力监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23.请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航空发动机储运监测仪,包括储运箱1,所述储运箱1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上部夹持装置2和下部夹持装置3,所述上部夹持装置2和所述下部夹持装置3之间滚动安装有航空发动机主体4,所述储运箱1的后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滑轨5,所述滑轨5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6,所述滑轨5的左右内侧壁之间转动安装有往复丝杆7,所述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与所述往复丝杆7的左端固定,所述滑轨5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8,所述滑块8被所述往复丝杆7贯穿并与其螺旋传动连接,所述滑块8的前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缸9,所述第一电缸9的活塞杆前端固定安装有超声波探伤探头10,所述储运箱1的前侧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电缸11,所述第二电缸11的活塞杆后端固定安装有刹车片12,所述储运箱1的前侧内壁固定安装有内部数据收集装置13,所述储运箱1的前壁固定安装有显示控制装置14。
24.本实施方案中:
25.所述上部夹持装置2和下部夹持装置3均包括固定安装在储运箱1内部的第三电缸15,所述第三电缸15的活塞杆末端通过连接块16与夹持座17固定,所述夹持座17的右侧壁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二电机18,所述夹持座17的顶部一体成型有左侧限位板19和右侧限位板20,所述夹持座17靠近航空发动机主体4的一侧圆弧面向内开有若干辊轴容纳槽21,位于所述夹持座17前后两端和中间位置的所述辊轴容纳槽21中各设有一根驱动辊轴22,其他所述辊轴容纳槽21内部均设有从动辊轴23,所述驱动辊轴22和所述从动辊轴23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夹持座17的左右侧板上,每根所述驱动辊轴22的右端均与一个所述第二电机18的输出轴固定;左侧限位板19和右侧限位板20用于在左右两端对航空发动机主体4进行限位,防止其在外力作用下左右移动,第一电机6每带动滑块8每左右往复一次,第二
电机18运转带动驱动辊轴22转动一次,驱动辊轴22在从动辊轴23的配合下带动航空发动机主体4在上下两个夹持座17之间转动,第二电机18每次运转带动航空发动机主体4转动的移动量与超声波探伤探头10的上下高度相同,直至航空发动机主体4转动一周完成一次探伤。
26.所述驱动辊轴22和从动辊轴23的外侧均包覆有橡胶防滑层24;橡胶防滑层24用于提升驱动辊轴22、从动辊轴23与航空发动机主体4之间的摩擦力。
27.所述上部夹持装置2和所述下部夹持装置3的第三电缸15均设有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夹持座17的四个边角处,所述上部夹持装置2的所述第三电缸15与所述储运箱1的内顶壁固定,所述下部夹持装置3的所述第三电缸15与所述储运箱1的内底壁固定。
28.所述第二电缸1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所述刹车片12的左右两端固定;通过两个第二电缸11的设置,提升对刹车片12支撑的稳定性。
29.所述内部数据收集装置13与超声波探伤探头10电性连接,所述内部数据收集装置1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温度监测仪25、湿度监测仪26和压力监测仪33,所述温度监测仪25、所述湿度监测仪26和压力监测仪33的探头均贯穿出所述内部数据收集装置13的底部;超声波探伤探头10将探伤数据传输至内部数据收集装置13,温度监测仪25、湿度监测仪26和压力监测仪33对内部的温度、湿度、气压值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显示控制装置14中在显示屏27上实时显示,并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30传输至工作人员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
30.所述显示控制装置14的正面设有显示屏27和操作键盘28,所述显示控制装置14与所述内部数据收集装置13电性连接,所述显示控制装置14的内部设有单片机29和无线通讯模块30;显示屏27用于各种数据和操作界面的显示,单片机29用于处理数据和执行控制指令对各部件的运行进行控制,在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定时通过移动端设备向显示控制装置14传输控制命令无线信号,或通过操作键盘28控制本装置内各部件进行工作。
31.所述储运箱1的前侧设有蓄电池安装箱31,所述蓄电池安装箱31内部安装蓄电池32;蓄电池32用于对本装置进行供电,蓄电池安装箱31用于对蓄电池32进行保护。
3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开始运输前,将航空发动机主体4放置在上部夹持装置2和下部夹持装置3之间,控制上部夹持装置2的第三电缸15和下部夹持装置3的第三电缸15分别带动与其连接的夹持座17向航空发动机主体4的方向运动,使夹持座17上的驱动辊轴22和从动辊轴23贴紧航空发动机主体4,将航空发动机主体4夹持在上下两个夹持座17之间,控制第二电缸11做活塞杆伸出动作,带动刹车片12与航空发动机主体4的前侧贴紧,防止航空发动机主体4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转动,配合可防止航空发动机主体4在外力作用下左右移动的左侧限位板19和右侧限位板20,对航空发动机主体4进行固定,在运输过程中,通过内部数据收集装置13中的温度监测仪25、湿度监测仪26和压力监测仪33对内部的温度、湿度、气压值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显示控制装置14中在显示屏27上实时显示,并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30传输至工作人员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本装置运输过程中和运输过程前后工作人员可定时通过移动端设备向显示控制装置14传输控制命令无线信号,或通过操作键盘28控制本装置在运输过程中对航空发动机主体4进行探伤工作,工作流程为,控制第二电缸11进行活塞杆收缩动作,带动刹车片12脱离与航空发动机主体4的接触,第一电机6运转带动往复丝杆7转动,往复丝杆7的转动带动滑块8沿滑轨5左右往复移动,控制第一电缸9的活塞杆伸出,带动超声波探伤探头10靠近航空发动机主
体4,利用超声波对航空发动机主体4进行左右来回的探伤,滑块8每左右往复一次,第二电机18运转带动驱动辊轴22转动一次,驱动辊轴22在从动辊轴23的配合下带动航空发动机主体4在上下两个夹持座17之间转动,第二电机18每次运转带动航空发动机主体4转动的移动量与超声波探伤探头10的上下高度相同,直至航空发动机主体4转动一周完成一次探伤,可在运输过程中和运输过程前后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因外力等因素对航空发动机主体4造成的损伤,探伤完毕后,第一电缸9带动超声波探伤探头10复位,同时第二电缸11重新带动刹车片12与航空发动机主体4进行抵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