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轮车人机工程测量调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02255发布日期:2022-05-05 21:3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轮车人机工程测量调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两轮车调试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两轮车人机工程测量调试装置。


背景技术:

2.一款全新开发的电动车,当确定了适应人群和相关设计数据后,必然会对驾乘舒适度做多次的修改和调整,以达到最佳人机工程体验感。
3.目前行业中,按惯例均是制造出实物样车进行试骑体验,这种调试方式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而且还会因为结构部件的定型而无法再进一步修正人机工程。一旦不能满足要求,需再次重复前期的所有过程,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严重者还会错失销售窗口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两轮车人机工程测量调试装置,无需制造出成品进行调试,通过多组组件的配合使用,能够在试乘的同时,对零件的高度、角度等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在开发初始阶段即可实现人机工程模拟驾乘,及时修正相关设计数据,避免浪费时间和物力,提升新品开发成功率。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两轮车人机工程测量调试装置,包括方向把调节组件、车头管调节组件、脚踏板调节组件、鞍座调节组件、后平叉调节组件、底部支撑组件,上述组件按照两轮车的结构组装,其中底部支撑组件为放在水平面上的安装基准,
7.所述底部支撑组件包括底部支撑板,底部支撑板下方设有支撑脚;底部支撑板上方设有导向柱套,所述导向柱套内竖直滑移有支撑导柱;
8.所述方向把调节组件包括外套立柱,所述外套立柱用于套设在两轮车半成品的车辆部件前叉上,外套立柱顶部安装有把管主支撑,
9.所述方向把调节组件下方对应设置车头管调节组件,所述车头管调节组件固定安装于底部支撑组件的车头一端,车头管调节组件包括与底部支撑组件固定相连的支撑板组件,所述支撑板组件上固定夹持有车架头管,车架头管用于容纳两轮车半成品的车辆部件前叉,
10.所述脚踏板调节组件安装在底部支撑组件的顶面上,包括与底部支撑组件固定的高度调节滑槽,所述高度调节滑槽竖直设置,在高度调节滑槽的两端各滑移连接有一条滑动滑槽板;在高度调节滑槽背离滑动滑槽板的一侧,竖直滑移连接有高度调节架;所述高度调节架顶部安装有车辆部件脚踏板,
11.所述鞍座调节组件位于脚踏板调节组件背离车头管调节组件一侧,包括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组件上的底座、位于底座顶部的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上铰接有鞍座调节垫板,所述鞍座调节垫板用于支承车辆部件鞍座,
12.所述平叉调节组件包括安装在车辆部件脚踏板上的轴向调节底板、位于轴向调节
底板上的后减震安装支架,所述后减震安装支架的顶端向下延伸连接有后减震器,后减震器背离后减震安装支架的一端安装车辆部件电机及模拟车轮。
13.所述把管主支撑的两侧延伸出左右把管。
14.车头管调节组件的支撑板组件具体结构为:从底部支撑组件上依次向上固定安装的前支撑连接板、底部安装板、圆弧安装板和侧支撑板,所述前支撑连接板和圆弧安装板之间还设有加强板,加强板与底部安装板位于同一竖直高度。
15.所述侧支撑板上垂直延伸出夹持支撑,夹持支撑用于锁紧限位车辆部件车架头管。
16.夹持支撑包括分别夹持在车辆部件车架头管上下两端的上夹持支撑和下夹持支撑,所述下夹持支撑与侧支撑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
17.所述高度调节架呈“n”形,横跨于两组滑动滑槽板上方,所述车辆部件脚踏板面向高度调节架的一侧安装有左右调节滑槽板,左右调节滑槽板适于扣在高度调节架上进行往复运动。
18.所述底座与支撑底板之间通过蜗轮蜗杆调节件连接,底座与支撑板之间还设有支撑导柱,蜗轮蜗杆调节件与支撑导柱顶部保持等高。
19.所述支撑底板顶面的一侧安装有鞍座安装板,所述鞍座安装板上活动套设滑套方管;所述滑套方管上安装有垫板固定块,鞍座调节垫板铰接于垫板固定块上。
20.所述支撑底板上还固定设有升降调节顶杆,所述升降调节顶杆顶端支撑鞍座垫板。
21.所述鞍座垫板与支撑底板之间的夹角范围取值0-12
°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3.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对两轮车半成品的各个部位进行调节校准,在没有完成最终装配的前提下,于设计初始阶段即可试乘,体验静态设计数据的人机工程效果,并根据试乘结果逐一调试修正相关人机工程数据。
24.本实用新型能够多轮次地试乘,体验感知人机工程效果,达到车型适应人群的最佳状态后进行设计匹配。
25.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调节方向把调节组件和车头管调节组件来控制双手扶把的舒适度、扶把高度、头管前倾角度,通过脚踏板调节组件调节双脚放置于脚踏板的空间维度、候驾时双脚放置地面的舒适度、鞍座高度,还能够通过整体结构的配合调整坐姿转向双臂舒适感、整车轴距等参数,对比得出优选数据后开始设计匹配,减小后续整改调整项次的几率。
26.本实用新型还能够通过平台试乘验证人机工程数据的各项极限值,提前作出取舍。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调节组件装配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两轮车半成品调试工况下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把调节组件的侧视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把调节组件的主视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头管调节组件的侧视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头管调节组件的主视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板调节组件的立体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板调节组件的侧视图。
3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鞍座调节组件的立体图。
3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鞍座调节组件的侧视图。
37.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平叉调节组件的立体图。
38.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平叉调节组件的侧视图。
39.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支撑组件的侧视图。
40.图14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支撑组件的俯视图。
41.其中:1、方向把调节组件;2、车头管调节组件;3、脚踏板调节组件;4、鞍座调节组件;5、后平叉调节组件;6、高度调节组件; 7、底部支撑组件;8、车辆部件前叉;9、外套立柱;10、内芯立柱; 11、导向柱套;12、锁紧螺杆;13、把管主支撑;14、左右把管;15、前支撑连接板;16、底部安装版;17、圆弧安装板;18、侧支撑板; 19、固定中板;20、加强板;21、车辆部件车架头管;22、底部支撑板;23、夹持支撑;24、滑动滑槽板;25、后支撑连接板;26、高度调节滑槽板;27、高度调节架;28、t型螺母;29、左右调节滑槽板; 30、车辆部件脚踏板;31、车辆部件鞍座;32、鞍座安装板;33、滑套方管;34、垫板固定块;35、鞍座垫板;36、升降调节顶杆;37、底座;38、支撑导柱;39、支撑底板;40、蜗轮蜗杆调节件;41、轴向调节底板;42、后减震安装支架;43、加强连接杆;44、后减震器; 45、车辆部件电机;46、平面轴承;47、后平叉安装支架;48、车辆部件后平叉;49、锁紧螺母;50、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43.如图1-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两轮车人机工程测量调试装置,包括方向把调节组件1、车头管调节组件2、脚踏板调节组件3、鞍座调节组件4、后平叉调节组件5、底部支撑组件7,上述组件按照两轮车的结构组装,其中底部支撑组件7为放在水平面上的安装基准,
44.底部支撑组件7包括底部支撑板22,底部支撑板22下方设有支撑脚50;底部支撑板22上方设有导向柱套11,导向柱套11内竖直滑移有支撑导柱38;
45.方向把调节组件1包括外套立柱9,外套立柱9用于套设在两轮车半成品的车辆部件前叉8上,外套立柱9顶部安装有把管主支撑 13,
46.方向把调节组件1下方对应设置车头管调节组件2,车头管调节组件2固定安装于底部支撑组件7的车头一端,车头管调节组件2包括与底部支撑组件7固定相连的支撑板组件,支撑板组件上固定夹持有车架头管,车架头管用于容纳两轮车半成品的车辆部件前叉8,
47.脚踏板调节组件3安装在底部支撑组件7的顶面上,包括与底部支撑组件7固定的高度调节滑槽,高度调节滑槽竖直设置,在高度调节滑槽的两端各滑移连接有一条滑动滑槽板24;在高度调节滑槽背离滑动滑槽板24的一侧,竖直滑移连接有高度调节架27;高度调节架27顶部安装有车辆部件脚踏板30,
48.鞍座调节组件4位于脚踏板调节组件3背离车头管调节组件2 一侧,包括固定安装
在底部支撑组件7上的底座37、位于底座37顶部的支撑底板39,支撑底板39上铰接有鞍座调节垫板,鞍座调节垫板用于支承车辆部件鞍座31,
49.平叉调节组件包括安装在车辆部件脚踏板30上的轴向调节底板 41、位于轴向调节底板41上的后减震安装支架42,后减震安装支架 42的顶端向下延伸连接有后减震器44,后减震器44背离后减震安装支架42的一端安装车辆部件电机45及模拟车轮。
5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两轮车人机工程测量调试装置,把管主支撑13的两侧延伸出左右把管14。
51.车头管调节组件2的支撑板组件具体结构为:从底部支撑组件7 上依次向上固定安装的前支撑连接板15、底部安装板、圆弧安装板 17和侧支撑板18,前支撑连接板15和圆弧安装板17之间还设有加强板20,加强板20与底部安装板位于同一竖直高度。
52.侧支撑板18上垂直延伸出夹持支撑23,夹持支撑23用于锁紧限位车辆部件车架头管21。
53.夹持支撑23包括分别夹持在车辆部件车架头管21上下两端的上夹持支撑和下夹持支撑,下夹持支撑与侧支撑板18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
54.高度调节架27呈“n”形,横跨于两组滑动滑槽板24上方,车辆部件脚踏板30面向高度调节架27的一侧安装有左右调节滑槽板 29,左右调节滑槽板29扣在高度调节架27上往复运动。
55.底座37与支撑底板39之间通过蜗轮蜗杆调节件40连接,底座 37与支撑板之间还设有支撑导柱38,蜗轮蜗杆调节件40与支撑导柱 38顶部保持等高。
56.支撑底板39顶面的一侧安装有鞍座安装板32,鞍座安装板32 上活动套设滑套方管33;滑套方管33上安装有垫板固定块34,鞍座调节垫板铰接于垫板固定块34上。
57.支撑底板39上还固定设有升降调节顶杆36,升降调节顶杆36 顶端支撑鞍座垫板35。
58.鞍座垫板35与支撑底板39之间的夹角范围取值0-12
°

59.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过程如下:
6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整个工装平台包括方向把调节组件1、车头管调节组件2、脚踏板调节组件3、鞍座调节组件4、后平叉调节组件5和底部支撑组件7,其中,鞍座调节组件4上还带有高度调节组件6。
61.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方向把调节组件1是针对骑行者在车辆骑行过程中,双手握把的高度、握距和转向操控性的调节机构。将车辆部件前叉8穿入外套立柱9中,通过将外套立柱9和车辆部件前叉8锁紧,再转动把管主支撑13和左右把管14,获取双手握把最自然的握距与手感;在把管主支撑13上还连接有内芯立柱10,同时拔插内芯立柱10,获取最佳的握把高度,满足不同身高与臂长的骑行者的骑行要求。本实施例中设计最佳握把高度为≧1100mm,可调节的握把高度范围为1000mm~1300mm;或综合调整各连接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距离,得到试骑者最佳的握把舒适度,最佳的转向操控性。
62.如图1、图5和图6所示,车头管调节组件是针对骑行者在整车骑行过程中操控舒适度的调节机构,车头管调节组件从下向上依次包括:前支撑连接板15、底部安装版16、圆弧安装板17、侧支撑板18 和加强板20。其中前支撑在、连接板与底部支撑组件7固定安装相连,底部安装板位于底部支撑组件7的顶面上,且呈向车尾弯曲的弧形,圆弧安装板17位于
底部安装板与侧支撑板18之间,用于连接底部安装板和侧支撑板18;侧支撑板18位于圆弧安装板17的一端,在侧支撑板18上有上下两个夹持支撑23,本实施例中,夹持支撑23 采用抱箍。
63.车头管调节组件通过夹持支撑23夹持住车辆部件车架头管21,车辆部件前叉8安装于车辆部件车架头管21的销孔中,再通过车辆部件前叉8上的头部传递连接于方向把调节组件1中,结合图1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操控方向把,即可实现转向和试乘功能。车辆部件车架头管21在电动车设计中通常采用的倾角范围为 22-28
°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下夹持支撑在侧支撑板18上的相对位置,实现车辆部件车架头管21前倾斜角在20-30
°
范围内调整,并能够直观地在侧支撑板18上所刻的数字刻标上直接读取角度。调整上夹持支撑的安装位置,能够满足不同长短规格的车辆部件车架头管 21的夹持需求,让本实施例的调试装置能够适应更多规格的车型,同时,微调车辆部件车架头管21的夹持高度和倾斜角度,对于握把高度和轴距也是一种适量的补充。
64.本实施例中夹持支撑23与侧支撑板18之间的安装可以通过螺栓螺母等连接件实现,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65.如图1、图7和图8所示,为脚踏板调节组件3的结构示意图。脚踏板调节组件3是针对骑行者在车辆骑行过程中,双脚搁放位置的舒适度、和搁放空间的调节机构。脚踏板调节组件3包括四根前后滑动滑槽板24、前支撑连接板15、两块后支撑连接板25。滑动滑槽板 24每两根为一组,水平设置在同一竖直面的两个高度上,两段滑动滑槽板24相互平行设置。每一组滑动滑槽板24的两端分别被前支撑连接板15和后支撑连接板25封住。在每一组滑动滑槽板24上滑移连接有高度调节滑板,高度调节滑板竖直设置,一组滑动滑槽板24 上设有两根高度调节滑板,每一根高度调节滑板上竖直滑移连接有高度调节架27,高度调节架27顶部滑移连接车辆部件脚踏板30。车辆部件脚踏板30的倾斜角度范围0
°
~10
°
,本实施例中,优选范围为0
°
~6
°
之间。本实施例中采用四个t型螺母来安装孔位,实现固定,通过左右调节滑槽板29和高度调节滑板之间的相对移动调整即可满足各类安装孔位的车辆部件脚踏板30的匹配试装,提升车型适应范围。
66.如图1和图9、图10所示,鞍座调节组件4是针对骑行者在车辆骑行过程中的坐姿和坐高的调节机构。车辆部件鞍座31可在鞍座安装板32、滑套方管33和支撑底板39组成的运动部件中前后移动,改变骑行者的坐姿空间,设计最佳坐姿空间≧320mm,调节机构可调范围为300mm~350mm之间;垫板固定块34、鞍座垫板35、升降调节顶杆36组成鞍座前倾角度调节机构,设计最佳角度0
°
~5
°
,调节机构可调范围为0
°
~12
°
之间;底座37、支撑导柱38、支撑底板39和蜗轮蜗杆调节件40组合连接成鞍座高度调节机构,通过升降蜗轮蜗杆带动鞍座实现高度方向调节,设计最佳坐高为730mm~750mm,机构可调范围为720mm~780mm之间。蜗轮蜗杆调节件40可采用蜗轮蜗杆调节缸等现有设备,本实施例中不作赘述。
67.如图1和图11、图12所示,平叉调节组件是针对车型设计轴距和适应不同车型规格车辆部件平叉的调节机构。轴向调节底板41、左右后减震安装支架42、加强连接杆43、平面轴承46和后平叉安装支架47组合连接成后平叉调节机构;同时,后减震器44、车辆部件电机45和车辆部件后平叉48按整车装配状态与机构连接牢固,通过移动后平叉安装支架47的装配位置,可满足不同开档尺寸规格的后平叉调试要求;整套机构也可通过平面轴承46在总体平台上作前后适量移动,实现测试平台前后轴距的调节功能。
68.如图1和图13、图14所示,底部调节组件是针对整套平台结构运动与装配车型部件的基础调节机构,锁紧螺母49、支撑导柱38和固定中板19连接组合后,通过导向柱套11与底部支撑板22安装串接;当安装于底部支撑板22上四个支撑脚50与地面接触时,整套平台机构上的各组合部件均处于悬浮状态,在此状态下即可装配各车辆部件,也可根据设计数据做相应调整和测量,调试完成后,松开锁紧螺杆12,机构在自重力作用下使前后轮着地,手动提升底部支撑板 22,将支撑脚50提离地面,整体机构就可实现前进和后退移动、方向把也可左右转动,试骑者就可体验整车静态人机舒适度,感知各项操控性能是否最佳。
69.本实用新型能够匹配不同规格的车辆部件,如车辆部件前叉8、车辆部件车架头管21、车辆部件脚踏板30、车辆部件鞍座31、车辆部件后平叉48和电机、车辆部件后减震等。加载车辆部件后,调试装置的各个组件针对人机工程舒适感,均能够作出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得出最优选的参数组后,开展设计更替。
70.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