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23424发布日期:2022-06-15 14:0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器温度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难以直接测量激光器的正面温度,使得温度的测量结果不够精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克服了现有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结果不够精准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其优选方案在于: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单元、电路板以及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光模块,所述光模块包括光器件壳体,设置在光器件壳体内部的激光器以及贴合设置在激光器侧面上的热敏电阻,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测试点和第二测试点,且所述第一测试点和所述第二测试点设置在光模块外部,所述第一测试点与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点电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点与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点电连接,所述检测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测试点和所述第二测试点电连接,以用于检测所述热敏电阻的电阻。
5.其中,较佳方案为:所述第一测试点与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点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测试点与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点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线。
6.其中,较佳方案为:所述光器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点连接,其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测试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点连接,其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测试点连接。
7.其中,较佳方案为: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点连接,所述第二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点连接。
8.其中,较佳方案为:所述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一测试点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线,所述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测试点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线。
9.其中,较佳方案为:所述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焊盘,所述第一焊盘贴合设置在所述激光器的侧面,所述热敏电阻设置在第一焊盘内。
10.其中,较佳方案为:所述激光器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11.其中,较佳方案为:所述光模块还包括设置在光器件壳体内的驱动模块、跨阻放大器以及光监测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激光器连接,所述光监测模块与所述跨阻放大器连接。
12.其中,较佳方案为: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电源模块和一上拉电阻,所述上拉电阻的一
端与所述电源模块正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点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点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极连接。
13.其中,较佳方案为: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电源模块、上拉电阻以及主控模块,所述上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正极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测试点和所述主控模块的i/o口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点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极连接。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热敏电阻直接设置在激光器侧面上,并在电路板上且对应光器件壳体外部的区域设置第一测试点和第二测试点,并分别将热敏电阻的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引出光器件壳体外部,并引入所述第一测试点和所述第二测试点,并通过光器件壳体外部的检测单元在壳体外部进行热敏电阻的阻值测量,通过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特性关系曲线来获取热敏电阻的温度,由于该热敏电阻紧贴在激光器的侧面,其与激光器的实际温度十分接近,进而实现对小尺寸光模块内的激光器进行表面温度测量,且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
附图说明
1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如下: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22.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的最佳实施例。
24.一种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参考图1,所述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包括电路板1、设置在电路板1上的光模块2以及检测单元3,所述光模块2包括光器件壳体21,设置在光器件壳体21内部的激光器22以及贴合设置在激光器22 侧面上的热敏电阻23,所述电路板1上设置有第一测试点11和第二测试点12,且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第二测试点12设置在光模块2的外部,所述第一测试点11与所述热敏电阻23的第一端点电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点12与所述热敏电阻23的第二端点电连接,所述检测单元3分别与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所述第二测试点12电连接,以用于检测所述热敏电阻23的阻值。
25.具体的,所述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主要用于检测光模块2内的激光器22 的正面温度。所述光模块2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上,其包括光器件壳体21、设置在光器件壳体21内部的激光器22以及设置在光器件壳体21内部的热敏电阻23,所述热敏电阻23贴合设置在激光器22的侧面,以获取激光器22温度。
26.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所述第二测试点12分别设置在电路板1上,且设置在光器件壳体21外部区域,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所述第二测试点12分别与所述热敏电阻23的第一端点和负极连接,以将光器件壳体21内部的热敏电阻 23的两端引出至壳体21外,以便于壳体
21外部的检测单元3对该热敏电阻 23的两端进行电压测量。
27.由于光模块2小型化的发展,激光器22被紧凑设置在光模块2的光器件壳体21中,很难去直接探测激光器22的温度。现有的对光模块2内部激光器 22的温度检测方式有通过将热敏电阻23设置在光模块2的光器件壳体21上,通过测试光模块2的温度来检测激光器22的温度,由于该热敏电阻23离激光器22的距离很远,而电路板1的导热能力并不好,容易造成检测到的温度与激光器22实际温度差异大。
28.目前也有将热敏电阻23设置在激光器22背部的电路板1上,以检测激光器22的背面温度,由于电路板1具有一定厚度且电路板1散热能力并不是很好,激光器22的背面设计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检测结果,容易造成检测到的温度与激光器22实际温度差异大。
29.为了使得检测到的温度更接近于激光器22的实际温度,需要直接测量激光器22的正面温度,由于激光器22被设置在光模块2的光器件壳体21内,且该光器件壳体21的内部空间有限,无法直接将温度检测模块设置在激光器 22正面来检测激光器22的正面温度。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通过将热敏电阻23直接设置在激光器22侧面上,并在电路板1上且对应光器件壳体21外部的区域设置两个测试点,分别为第一测试点11和第二测试点12,并分别将热敏电阻23的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引出壳体21外部,并引入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所述第二测试点12,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光器件壳体21外部的检测单元3在光器件壳体21外部进行热敏电阻23的阻值测量,进而通过热敏电阻23的阻值与温度特性关系曲线来获取热敏电阻23的温度,由于该热敏电阻23紧贴在激光器 22的侧面上,其与激光器22的实际温度十分接近。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器22采用的是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22,所述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22是一种出光方向垂直与谐振腔表面的f-p 激光器22,其尺寸小,且在打线后将会被光器件壳体21罩住,很难直接测试其表面温度,上述温度测试方式非常适用于该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22。
32.进一步地,所述在电路板1上且对应光器件壳体21外部的区域引出两个测试点,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两种方式。
33.方案一
34.并参考图1,在电路板1表面且对应热敏电阻23第一端点与第一测试点 11之间进行电路板1布线,以形成第一电路13,并使得该第一电路13的输入端与所述热敏电阻23的第一端点连接,该第一电路1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点11连接,同理,在电路板1表面且对应热敏电阻23第二端点与第二测试点12之间进行电路板1走线,以形成第二电路14,并使得该第二电路14的输入端与所述热敏电阻23的第二端点连接,该第二电路1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点12连接。
35.该方案主要利用在电路板1表面布线的方式,将热敏电阻23的两个端点引出至光器件壳体21外部的第一测试点11和第二测试点12上,以方便检测单元3对两个端点之间的阻值进行测试,以获取热敏电阻23的温度,进而得到激光器22的实际温度。
36.方案二
37.并参考图2,在所述第一测试点11与所述热敏电阻23的第一端点之间设置第一连接线15,并在所述第二测试点12与所述热敏电阻23的第二端点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线16,并
在所述光器件壳体21对应第一连接线15位置开设第一通孔,以用于避让所述第一连接线15且在对应第二连接线16位置开设第二通孔,以用于避让所述第二连接线16,所述第一连接线15的一端与热敏电阻23的第一端点连接,其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检测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16的一端与热敏电阻23的第二端点连接,其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检测点连接。
38.该方案主要是利用接跳线的方式,将热敏电阻的两个端点分别引出至光器件壳体21外部的第一测试点11和第二测试点12上,以方便检测单元3对两个端点之间的阻值进行测试,以获取热敏电阻23的温度,进而得到激光器22 的实际温度。
39.进一步地,并参考图1和图2,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所述第二测试点12 与所述检测单元3的连接方式主要采用跳线连接。即所述检测单元3与所述第一测试点11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线17,所述检测单元3与所述第二测试点12 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线18。
40.具体的,所述第三连接线17的一端与所述检测单元3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点11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线18的一端与所述检测单元3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测试点12连接。
41.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线17和所述第四连接线18将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所述第二测试点12引入至检测单元3,进行第一测试点11与第二测试点12之间的电压测量,进而获取所述热敏电阻23的阻值,并根据热敏电阻23的阻值与温度特性关系曲线,获取该热敏电阻23的温度,由于该热敏电阻23直接贴合设置在激光器22的侧面,其温度与激光器22实际温度十分接近,根据该热敏电阻23的温度可以推断出激光器22的实际温度。
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并参考图3,所述激光器温度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焊盘4,所述第一焊盘4贴合设置在所述激光器22的侧面,所述热敏电阻23 设置在第一焊盘4内。
43.具体的,在进行热敏电阻23的型号与尺寸选定之后,并根据实际使用的热敏电阻23的尺寸,在对应激光器22侧面设置一个与该热敏电阻23的尺寸相匹配的焊盘,然后直接将该热敏电阻23贴在该焊盘上即可。
44.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光模块的最佳实施例。
45.参考图4,所述光模块2还包括设置在光器件壳体21内的驱动模块24、跨阻放大器25以及光监测模块26,所述驱动模块24与所述激光器22连接,所述光监测模块26与所述跨阻放大器25连接。
46.具体的,所述驱动模块24与所述激光器22连接,所述激光器22在所述驱动模块24的驱动下进行激光的发射,所述光监测模块26可以采用一光电二极管,主要用于激光器22的背光监测,然后再通过跨阻放大器25进行光信号的放大。
47.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检测单元的最佳实施例。
48.方案一
49.并参考图5,所述检测单元3包括电源模块31和一上拉电阻r,所述上拉电阻r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31正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点11 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点12与所述电源模块31的负极连接。
50.具体的,所述电源模块31主要用于提供一个已知的稳定电压,所述上拉电阻r的具体阻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所述上拉电阻r的一端接入所述电源模块31的正极,即给上拉电阻r的一端接入一个稳定电压,所述上拉电阻r的另外一端与所述第一测试点11连
接,再通过一电压表5接入上拉电阻r两端,直接检测该上拉电阻r两端的电压,这样一来,通过关系式计算,就可以获取到热敏电阻23的阻值。
51.所述热敏电阻23的阻值可以通过关系式(vcc-v)/r=v/rntc,得出rntc=v*r/(vcc-v),其中,vcc为电源模块31提供的稳定电压,其为已知数值,v为所述上拉电阻r两端的电压,其可通过电压表直接测量获取,也为已知数值,r为该上拉电阻r的阻值,其为已知数值。
52.通过上述关系式计算出热敏电阻23的阻值后,可根据热敏电阻23阻值与温度的特性关系曲线获取该热敏电阻23的温度。
53.方案二
54.并参考图6,所述检测单元3包括电源模块31、上拉电阻r以及主控模块 32,所述上拉电阻r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31的正极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所述主控模块32的i/o口连接,所述第二测试点12与所述检测单元3的负极连接。
55.具体的,所述电源模块31主要用于提供一个已知的稳定电压,所述上拉电阻r的具体阻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所述上拉电阻r的一端接入所述电源模块31的正极,即给上拉电阻r的一端接入一个稳定电压,所述上拉电阻r的另外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所述主控模块32的一i/o口连接,这样一来,所述主控模块32通过i/o口接收到的数据可以通过其内部采集电路,对该上拉电阻r进行电压采集,通过采集该上拉电阻r两端的电压,就可以获取到热敏电阻23的阻值。
56.所述热敏电阻23的阻值可以通过关系式(vcc-v)/r=v/rntc,得出 rntc=v*r/(vcc-v),其中,vcc为电源模块31提供的稳定电压,其为已知数值,v为所述上拉电阻r两端的电压,其可通过主控模块32通过i/o口进行电压采集可得,也为已知数值,r为该上拉电阻r的阻值,其为已知数值。
57.通过上述关系式计算出热敏电阻23的阻值后,可根据热敏电阻23阻值与温度的特性关系曲线获取该热敏电阻23的温度。
58.方案三
59.所述检测单元3可以为一电压表。
60.具体的,可通过一电压表直接接入所述第一测试点11和所述第二测试点 12,以检测该第一测试点11与该第二测试点12之间的电压,进而获取热敏电阻23的阻值。
61.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点和热敏电阻的第二端点分别指的是热敏电阻的两端。
62.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