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箱及压力校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75367发布日期:2022-08-09 21:38阅读:73来源:国知局
储液箱及压力校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压力计量校准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储液箱以及安装有该储液箱的压力校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压力计量校准过程中,需要造压设备和压力控制管路来提供校准压力,通过液体介质造压控压是一种常见的方案,根据功能配置不同,相关的设备可能是以压力控制为主的压力控制器,也可能是兼具压力控制和标准测量的压力校验仪,由于相关设备都是用于压力计量校准,因此,后续描述中将之统一称之为压力校准装置。
3.对于压力校准装置来说,在非工作状态下,其管路内一般是没有液体介质的,故在准备工作/工作开始阶段,需要有一个液体源来为之提供液体介质,在工作状态下,根据不同的控压需求,用到的液体介质的量可能会增加或者介绍,这就需要一个液体源来持续地为压力校准装置提供液体介质,同时还需要一个容器来承装压力校准装置排出的液体介质,在完成工作之后,需要将管路内的液体介质排空,因此,同样需要一个容器来承装压力校准装置排出的液体介质。
4.针对于前述需求,在压力校准装置中,往往会专门配置一个储液容器(兼顾液体源和盛放使用后液体的容器)或者两个储液容器(分别作为液体源以及盛放使用后液体的容器)来解决问题,这一装置可能会被称之为储液箱、储油箱、油箱、水箱、储油槽等。
5.基于前述需求,现有技术中的压力校准装置,如公开号为cn205483398u的一种电动压力校验器,包括电机、凸轮、活塞杆、活塞、第一进油阀、第一出油阀、进油管、油箱、储压罐、升压阀、卸压阀、手动预压泵、微调、被检机构、第二出油阀、第二进油阀、回油管、压力控制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所述电机的转轴上设置有所述凸轮,所述凸轮上连接所述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在所述活塞内活动,所述活塞内第一出口处设置有所述第一进油阀,第二出口处设置有所述第一出油阀,其中所述第一进油阀通过所述进油管连接所述油箱,所述第一出油阀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储压罐的入口;所述储压罐的出口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升压阀、所述卸压阀、所述手动预压泵、所述微调和所述被检机构;其中,所述被检机构包括八个截止阀和八个被检压力表接口,每一所述截止阀的一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微调所连接的管路,每一所述截止阀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对应连接一所述被检压力表接口,且所述被检压力表接口上设置有精密压力表和七个被检压力表;所述手动预压泵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出油阀连接所述卸压阀和所述微调之间的管路,所述手动预压泵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二进油阀和所述进油管连接所述油箱;所述卸压阀通过所述回油管连接所述油箱;所述压力控制器通过电线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且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储压罐上,所述压力控制器还通过电线连接所述电机。
6.类似方案中,油箱往往直接设置在压力校准装置内部,这就使得压力校准装置的体积往往较大,移动时也不是很方便,便携性相对较差,因此,相应的,市场上可见的以液体介质为工作介质的便携式压力校准装置极少,少数几款设备的体积也很大,其便携性也明
显和气体介质的压力校准装置存在差距,而要使用压力校准装置在现场环境进行作业,便携性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体积越小、携带越方便,则相应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强。
7.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相关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将储液箱这一装置从压力校准装置上分离开来,压力校准装置在非工作状态下并不携带液体容器,当需要工作时,再将储液箱接入到压力校准装置的压力控制管路中来,能提升压力校准装置的便携性,然而在尝试上述改进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如果储油箱和压力控制管路之间处于可分离的状态,则必须要考虑二者连接位置处的漏油问题,事实上,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非便携式压力校准装置来说,由于油箱和管路等并非一体成型而是通过连接结构液密连接,因此同样存在漏油问题,基于此,现有技术方案是在连接位置处设置大量的密封和防漏结构(例如阀门等),这些技术方案或者需要的连接结果过于复杂,一方面不可能避免地会对进出液口正常的进出液带来影响,进而对正常的压力控制管路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明显增加储油箱外轮廓的体积及其不规则性,降低储液箱的便携性。
8.此外,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相关发明创造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在较大体积情况下容易实现、难度和成本处于可接收状态的方案,在较小体积下其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往往明显上升。
9.例如,对于压力控制管路来说,其管路内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磨损、腐蚀、老化等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而产生碎屑等杂质,这些杂质会随着液体介质的流动而混入到压力控制管路当中,进而对控制阀门等关键位置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便携式的压力校准装置来说,由于设备整体体积较小,因此设计的管路管径也要较小,杂质的影响会更加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会在压力控制管路当中设置过滤结构,如公开号为cn231979011u的压力校验仪油路过滤系统,分成三个单元,分别为进油箱、消能箱、回油箱。分别加入足量的介质油,回油箱加入一定的清水。以一定间距置于校验仪后侧;进油箱、消能箱、回油箱之间设有圆孔滤网保持介质相通,三箱协调工作,靠静压来协调三个油箱的液面,不用担心进油箱见底和回油箱外溢的问题。回油箱中水、油由于比重不同分离,将回油管路中的固态杂质留在水中,定期随排污阀放水去除,并加入适量的清水补充;介质油由回油箱经圆孔滤网进一步过滤进入消能箱,能量消减后缓慢地经圆孔滤网再一步过滤进入进油箱;打压时,进油箱内的介质油经进油管线入口的滤网过滤后流入打压机构。
10.然而,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相关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前述方案对于便携式的压力校准装置及其储油箱来说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一方面来说,由于储油箱常常处于移动过程当中,因此需要考虑到滤网和箱体的固定问题,不能因移动、震荡等原因轻易脱落,这就会对滤网和箱体的材料、结合加工等提出较高要求,明显增加储油箱的设计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储油箱的清洗和维护难度,此时,如果为了便于清洗维护而将储油箱箱体设置成多件的组合体,又会产生新的防漏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压力校准装置便携性差,不能很好地应用在现场压力校验工况当中,同时,如果将现有技术的压力校准装置简单改造(体积缩小和简单拆分),包括杂质处理等解决方案在内的技术特征或者技术要素会由于体积要素的强约束而凸显实际应用问题。
12.为了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给出了一种储液箱及压力校准装置。
13.一种储液箱,用于便携式液压校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用于容纳液体介质,所述箱体顶部且偏向第一端方向设有回液接口,所述箱体顶部且偏向第二端方向设有进液口或出液接口中的一个,所述箱体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进液口或出液接口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箱体相反的两端,所述进液口上设有通气阀;所述回液接口、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出液接口分别连通至所述储液腔。
14.优选的,所述回液接口和所述储液腔的连通通路间设有回液滤网。
15.优选的,所述回液接口和所述储液腔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储液腔的顶部、上部或者中部。
16.优选的,回液接口组件包括回液固定部,所述回液接口活动设置于所述回液固定部的顶部,所述回液滤网设置于所述回液固定部的下部或下方,所述回液固定部可拆卸地固设于所述箱体顶部。
17.优选的,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储液腔的连通通路间设有进液滤网。
18.优选的,所述进液滤网和所述通气阀分别可拆卸地固设于所述箱体顶部,所述进液滤网位于所述通气阀和所述储液腔之间。
19.优选的,和所述出液接口连通的设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位于所述储液腔内且向下延伸至所述储液腔的中部或者底部,所述出液管下端开口处的设有出液滤网。
20.优选的,出液接口组件包括出液固定部,所述出液接口活动设置于所述出液固定部的顶部,所述出液管和所述出液滤网分别设置于所述出液固定部的下部或下方,所述出液固定部可拆卸地固设于所述箱体顶部。
21.优选的,所述出液管在侧壁设有若干通孔。
22.优选的,所述箱体顶部且偏向第二端方向设有出液接口,所述箱体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进液口,所述通气阀在关闭状态为液密的,所述第二端的高度高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端的高度。
23.一种压力校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内设置有控制校准压力的液压控制管路,所述液压控制管路包括介质输入口和介质输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储液箱,所述储液箱和所述装置本体可拆卸地适配固定,所述出液接口和所述介质输入口的布置位置相对应且二者可拆卸地连通,所述回液接口和所述介质输出口的布置位置相对应且二者可拆卸地连通。
24.前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5.其一,通过对回液接口、出液接口以及进液口的垂直位置设计,使得各接口即使处于连通状态,位于储液腔内的液体介质也不会从各接口自然流出,同时,位于各接口附近的液体介质还会自然流回到储液腔内,与之对应的,回液接口和出液接口不需要采用复杂的防泄漏设计,结构相对简单,一方面,解决了储液箱和压力校准装置之间连接的液体介质泄漏问题,另一方面,简单的接口结构又可以保障液体介质的正常流动不会受到阻碍和干扰,最终达到提升了储液箱的便携性和现场工作体验的技术效果;
26.其二,通过对回液接口、出液接口以及进液口的水平和垂直位置设计,使得带有杂质的液体介质在进入到储液腔内时,可以沉积在不易参与液体介质循环流动的位置,一方面,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储液箱具备在液体介质工作循环过程中对液体介质进行过滤洁净的
作用,另一方面,简单的结构又可以允许储液箱具有较小的体积和较低的清理难度,最终达到兼顾便携性、易维护和过滤功能的技术效果;
27.其三,储液箱和压力校准装置可以在非工作状态下分离,又可在工作状态下快速组装,从而在满足必要功能性、操作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允许将压力校准装置的体积和重量进一步做小,提高压力校准装置的便携性,解决现有技术方案便携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8.图1为示例的压力校准装置和储液箱的俯视角度外观示意图。
29.图2为示例的压力校准装置和储液箱的右视角度外观示意图。
30.图3为示例的压力校准装置和储液箱的液路连接示意图。
31.图4为示例的储液箱的内部结构图(截面)。
32.图5为又示例的储液箱的内部结构图(截面)。
33.图6为又示例的储液箱的内部结构图(截面)。
34.图7为示例的储液箱的外观结构图。
35.图8为示例的储液箱的内部结构图。
36.图9为示例的储液箱在通气阀附近位置的内部结构图(通气阀打开状态,截面)。
37.图10为示例的储液箱在通气阀附近位置的内部结构图(通气阀关闭状态,截面)。
38.图11为示例的回弹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39.图12为示例的回弹机构的工作结构示意图。
40.图13为示例的储液箱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41.附图标记:
42.100、装置本体,200,液压控制管路,210、介质输入口,220、介质输出口,231、校准压力输出口,232、测量压力输出口;
43.300、储液箱,301、箱体,302、储液腔,303、箱体顶面,304、箱体底面,305、第一侧面,306、第二侧面,307、第三侧面,308、液位观察部,310、出液接口组件,311、出液接口,312、出液微调部,313、出液固定部,314、出液安装孔,315、出液管,316、出液滤网,317、第一出液通道,318、第二出液通道,320、回液接口组件,321、回液接口,322、回液微调部,323、回液固定部,324、回液安装孔,325、回液管,326、回液滤网,327、第一回液通道,328、第二回液通道,331、进液口,334、进液安装孔,336、进液滤网;
44.400、通气阀,410、开关部,420、阀座,421、透气槽,422、透气连接部,423、通气安装槽,424,第一透气通道,430、回弹机构,4311、纽扣电池,4312、微控制器,4313、压敏开关,4314、弹性件,4315、第一限位片,4316、第一限位开关,4317、第二限位片,4318、第二限位开关,440、阀体,442、阀体密封圈,450、透气栓,451、透气密封部,452、第二透气通道,453、下透气孔,454、上透气孔,460、活动引导机构,461、限位导向管,462、限位导向腔,463、限位导向件,464、伸缩杆;
45.510、标准压力测量模块,520、被校压力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6.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
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没有详细叙述。另外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47.具体实施例一本具体实施例给出的压力校准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特别是市场类似产品来说,具有体积相对较小、重量相对较轻、便携性强的技术优势,从而适用于在现场工况下进行压力校准作业;压力校准装置是指,用于压力校准作业,并在压力校准作业过程中产生和提供校准压力的装置,一般的,如果压力校准装置仅用于提供校准压力,可以是压力控制器,如果压力校准装置不仅用于提供校准压力,还具有标准压力测量功能,则可以是压力校验仪。
4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压力校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00,所述装置本体100内设置有控制校准压力的液压控制管路200;需要说明的是,其一,虽然本具体实施例给出的技术方案中,液压控制管路200独立承担了完整的控压过程,但这种描述并非排除其它介质的控压管路,液压控制管路200可以是独立承担完整控压过程的管路,也可以是控压管路中的一部分,例如还有部分控压管路的工作介质是气体,但通常情况下,不同工作介质的管路并不直接连通,不同工作介质一般也不混合工作;其二,本具体实施例中的液压控制管路200可以是自动或者半自动的控压管路,也可以是手动的控压管路。
49.所述液压控制管路200包括介质输入口210和介质输出口220,介质输入口210用于向液压控制管路200中输入液体介质,介质输出口220用于液压控制管路排出液体介质。
50.压力校准装置还包括和装置本体100结构相互独立的储液箱300,所述储液箱300包括设置在其箱体顶部的出液接口311、回液接口321以及进液口33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结构相互独立是指,除了必要的配合固定结构之外,储液箱300的结构脱离于装置本体100而存在,更具体来说,储液箱300并不需要装置本体100的配合就能实现储液功能,此外,出液接口311、回液接口321以及进液口331之间是明确区分的,至少在工作状态下,三者之间一般不能替换使用。
51.储液箱300和装置本体100在结构上具有适配对应关系,具体包括,至少在工作状态下,储液箱300和装置本体100可拆卸地适配固定,从而使得至少在工作状态下,储液箱300和装置本体100的相对位置稳定;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可拆卸地适配固定包括但不限于现有技术中已给出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推得的技术;可拆卸包括但不限于,储液箱300和装置本体100在适配固定之后,可以通过相对容易且非暴力/非破坏性的方式实现二者的分离;适配固定包括但不限于,储液箱300上具有将其固定在装置本体100上的结构,装置本体100有与之配合的结构,或者,装置本体100上具有固定储液箱300的结构,储液箱300的结构与之配合,或者,储液箱300和装置本体100具有相互配合的固定结构;相对位置稳定包括但不限于,至少在水平方向上,储液箱300和装置本体100之间具有可受力的固定结构,受力方式体现在,若移动装置本体100,则储液箱300随之移动,和/或,若移动储液箱300,则装置本体100随之移动,和/或,要想移动装置本体100或储液箱300中的一个,就必须同步移动另一个。
52.当储液箱300和装置本体100处于适配固定状态时,出液接口311的布置位置对应于介质输入口210的布置位置,回液接口321的布置位置对应于介质输出口220的布置位置,至少在工作状态下,出液接口311和介质输入口210可以适配连通,回液接口321和介质输出
口220可以适配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对应包括,垂直高度处于或者基本处于相同高度,水平位置处于或者基本处于相同位置,此处的基本是指差别很小,从而达到,回液接口321和介质输出口220不需要额外的连接装置就能直接相连,出液接口311和介质输入口210不需要额外的连接装置就能直接相连;此外,回液接口321和介质输出口220的连接位置处,以及,出液接口311和介质输入口210的连接位置处,具有简易的防漏结构,例如,回液接口321伸入至介质输出口220内一定深度,又例如,介质输入口210伸入至出液接口311内一定深度。
53.所述液压控制管路200还包括校准压力输出口231和测量压力输出口232,校准压力输出口231和测量压力输出口232相连通,二者在压力稳定时对应相同的输出压力;其中,测量压力输出口232设置在所述装置本体100的表面,工作状态下,被校压力装置520连通于测量压力输出口232并能获取测量压力输出口232输出的测量压力,标准压力测量模块510设置于校准压力输出口231并测量校准压力输出口231输出压力的压力值。
54.需要说明的是:其一,对于完整的控压管路来说,一般的会存在至少一个测量压力输出口(也可能有多个),但对于液压控制管路来说,若其只是完整控压管路的一部分,且其输出的压力并非是最终控制的目标压力,则液压控制管路可以没有测量压力输出口;其二,对于完整的控压管路来说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校准压力输出口,也可以没有,例如,标准压力传感器直接布置在压力输出管路之中,从结构上来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校准压力输出口,又或者,校准压力输出口被测量压力输出口所代替,例如,可以任选若干压力输出口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校准压力输出口;其三,测量压力输出口的位置设置在表面是为了方便连接,不排除为了保护结构等设置一定的防护结构将测量压力输出口保护在其中。
55.又需要说明的是:其一,被校压力装置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可以是独立的压力测量或者监测装置,例如压力表、压力变送器、压力开关等,也可以是压力发生装置、压力控制装置等装置中的测量模块,例如压力传感器等,还可以是,压力发生模块、压力控制模块等非测量类型的压力模块或者装置,对于非测量的被校压力装置,其通常具有能够根据目标压力产生特定反应的特征;其二,标准压力测量模块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可以单独地拆分下来),也可以是直接一体化于管路或者某个零部件内的模块(相当于在非破坏性的情况下不能独立拆解),标准压力测量模块可以是压力校准装置自带的模块,也可以是外部的设备或者模块,例如可作为标准器的压力表、压力变送器等。
56.如图4或者图5所示,所述储液箱300包括箱体301,箱体301内设有储液腔302,储液腔302用于容纳液体介质以供压力校准装置使用,本具体实施例中,储液腔302基本为矩体;需要说明的是,其一,处于妥善存储液体介质的角度考虑,本具体实施例中,除非专门的液体介质流动通道(例如出液接口311、回液接口321以及进液口331等),储液腔302在其它位置应当是液密性的;其二,所述的基本为矩体是指,从整体来看,储液腔302的空间形状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即矩体),允许细节结构存在变形或者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小幅度调整,例如,储液腔302基本为矩体,包括,储液腔302为标准矩体的情况,也包括,整体为矩体,但细节部位存在微小变形的情况,如储液腔302在面与面相接触的位置处带有一定的弧度,又如,储液腔302的各面并非标准的平面而是带有一定弧度或者上凸/下凹。
57.对于图4和图5的区别之处进行细化说明。
58.图4示例中,前述出液接口311、回液接口321以及进液口331均位于箱体301的顶
部,将图4中左侧定义为箱体301的第一端的方向,则与之相反的方向即为箱体301的第二端的方向,具体的,回液接口321位于箱体301顶部偏向于第一端方向,出液接口311位于箱体301顶部的中间位置,进液口331位于箱体301顶部偏向于第二端方向,进液口331上还设有通气阀400,出液接口311、回液接口321以及进液口331分别连通至储液腔302。
59.图5示例中,将图5中左侧定义为箱体301的第一端的方向,则与之相反的方向即为箱体301的第二端的方向,具体的,回液接口321位于箱体301顶部偏向于第一端方向,出液接口311位于箱体301顶部偏向于第二端方向,进液口331位于箱体301顶部的中间位置,进液口331上还设有通气阀400,出液接口311、回液接口321以及进液口331分别连通至储液腔302。
60.需要说明的是:从水平投影平面来看,其具有横向(水平平面的x轴)和纵向(水平平面的y轴)两个维度,对于图4和图5的示例来说,第一端的方向和第二端的方向可以是横向或者纵向中的一个,也可以是既满足横向又满足纵向的情况,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对于储液箱300已经明确定义了顶部和底部的方向,因此,第一端和第二端不是顶端或者底端。
61.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箱体301顶部的中间位置并非限定于正中的位置,具体来说,当回液接口321位于箱体301顶部偏向于第一端方向,进液口331位于箱体301顶部偏向于第二端方向,则进液口331在箱体顶部正中位置,或者略偏向第一端/第二端方向但处于回液接口321和进液口331之间的均为前述的中间位置;当回液接口321位于箱体301顶部偏向于第一端方向,出液接口311位于箱体301顶部偏向于第二端方向,则进液口331在箱体顶部正中位置,或者略偏向第一端/第二端方向但处于回液接口321和出液接口311之间的均为前述的中间位置。
62.校准工作准备阶段,将储液箱300适配固定于装置本体100的一侧,此时,出液接口311和介质输入口210的位置在空间上相对应,回液接口321和介质输出口220在空间上相对应,将出液接口311和介质输入口210适配连通,回液接口321和介质输出口220适配连通,打开位于进液口331处的通气阀400,从进液口331向储液腔302内注入液体介质,理论上,由于出液接口311、回液接口321以及进液口331均位于箱体301顶部,因此,储液腔302内最多可以注满液体介质,将通气阀400配置在打开的位置,从而使得储液腔302内和外部大气处于连通的状态。
63.需要说明的是,通气阀400可以是具有一定开关结构的阀体,若如此做,则控制通气阀400本身的开关即可实现通气阀400的打开或者关闭,通气阀400也可以是仅是封闭性结构(或者说这样的封闭性结构只要具备开关两种状态特征,都视为阀),例如,通气阀400仅为一带有外螺纹结构/内螺纹结构的密封盖,相对应的,进液口331设有和通气阀400相适配的内螺纹结构/外螺纹结构,此时,将通气阀400和进液口331螺纹连接固定,则可视为实现通气阀400的关闭,将通气阀400和进液口331的螺纹连接解除,将通气阀400从进液口331处移开,则可视为实现通气阀400的打开。
64.开始校准工作,根据被校压力装置520确定若干目标压力点,根据液压控制管路200的输出压力(可以从标准压力测量模块510或者被校压力装置520获得)和目标压力点对液压控制管路200进行控制,当输出压力到达目标压力点时,从标准压力测量模块510获取到标准压力值,从被校压力装置520获得其表现情况,并据此对被校压力装置520进行校准。
65.需要说明的是,其一,目标压力点的数量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还可能并非确定某个值而是在某一大致范围之内,具体目标压力点的数量和形式可以根据具体的被校压力装置520来确定,例如,被校压力装置520为一提供特定压力的压力容器的压力传感器,则在一般性校准时,只需要对该特定压力点进行校准(即测量该压力传感器在该特定压力点处的测量是否足够准确),又例如,被校压力装置520为一压力表,则可能在压力表的量程范围内选择多个点,再例如,被校压力装置520为一压力开关,那么目标压力点可能并非确定点,而是在设定值的附近;其二,根据具体的被校压力装置520不同,被校压力装置520的表现情况也可能不同,例如,被校压力装置520是压力表,则被校压力装置520的表现情况即是压力测量值,又例如,被校压力装置520是压力变送器或者压力传感器,则被校压力装置520的表现情况是表征压力的电压/电流或者其它形式的电信号,又例如,被校压力装置520是压力开关,则被校压力装置520的表现情况是触发开关动作,再例如,被校压力装置520是某个控压或者造压装置,则被校压力装置520的表现情况可能是其输出的压力;其三,液压控制管路200如何控压以及被校压力装置520具体情况,和本具体实施例给出的技术方案如何实现,储液箱300与液压控制管路200之间如何配合工作,没有强关联关系,或者说,针对不同控压方式的液压控制管路200,以及不同类型的具体被校压力装置520,本具体实施例给出的,储液箱300及其与液压控制管路200之间的配合方案都能适用工作。
66.在压力控制过程中,当液压控制管路200需要补充液体介质时,液压控制管路200在介质输入口210处产生吸力,出液接口311和储液腔302连通,介质输入口210和出液接口311连通,因此储液腔302内的液体介质会被吸入到介质输入口210,进而进入到液压控制管路200,在此过程中,由于出液接口311位于箱体301的顶部,介质输入口210和出液接口311位置正对,出液接口311和介质输入口210处于基本相同的高度位置,出液接口311/介质输入口210的位置总是高于储液腔302内液体介质的液面,因此,当液体介质进入到出液接口311/介质输入口210(包括二者的连接位置处)时,若介质输入口210仍有吸力,则只要二者的连接具有简易的防漏结构就可以保证液体介质不会发生泄漏,若液压控制管路200获取到足够液体介质而不再需要补充液体介质时,介质输入口210没有吸力,位于出液接口311和介质输入口210(包括二者的连接位置处)的液体介质会由于液面差而回流至储液腔302,基本不会在该位置处停滞,同样可以保证液体介质不会发生泄漏;同时,在前述过程中,由于储液腔302和外部大气连通,因此,外部大气会随着储液腔302内液面的高度变化而自动补入空气到储液腔302,不会对液体介质的流动造成影响。在压力控制过程中,当液压控制管路200需要排出液体介质时,液压控制管路200将液体介质排出到介质输出口220,此时,由于回液接口321位于箱体301的顶部,介质输出口220和回液接口321位置正对,回液接口321和介质输出口220处于基本相同的高度位置,回液接口321/介质输出口220的位置总是高于储液腔302内液体介质的液面,因此,当液体介质进入到介质输出口220时,会由于液面差而自然向储液腔302内流动,基本不会在该位置处停滞,故同样的,只要二者的连接具有简易的防漏结构就可以保证液体介质不会发生泄漏;同时,在前述过程中,由于储液腔302和外部大气连通,因此,外部大气会随着储液腔302内液面的高度变化而自动从储液腔302内排出空气,不会对液体介质的流动造成影响。
67.此外,在上述液体介质流动的过程中,当在液压控制管路200内工作过的液体介质(该液体介质中带有杂质)通过介质输出口220和回液接口321进入到储液腔302时,由于杂
质和液体介质的密度不同(杂质如金属屑等其密度明显高于液体介质的密度),流入的液体介质和储液腔302内原有液体介质的密度相同(同一种液体介质),因此,杂质和液体介质会发生分离,其中,杂质会由于重力影响逐渐向下移动,由于回液接口321位于偏向于第一端方向的位置处,最终杂质会落到储液腔302在第一端方向的底部角落中;同时,由于储液腔302基本为矩体,故储液腔302在第一端方向的底部角落处于液体介质循环的盲区之中,无论是液体介质的流入还是流出,对于该偏离中心的底部角落位置都没有影响,故沉积的杂质不会因为液体介质循环而被带起并重新进入液体循环当中。
68.对本具体实施例前述技术方案进行改进的,还可以有如下若干改进技术方案及其组合。
69.改进方案之一,如图6所示,优选的,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的连通通路间设有回液滤网326,当液体介质从回液接口321通过之后,首先要通过回液滤网326,此时,对于较大颗粒的杂质,会被直接拦截在回液滤网326之内,对于较小颗粒的杂质,在通过回液滤网326后会受重力影响从而逐渐沉降最终积聚在储液腔302靠近第一端的角落中。
70.回液滤网326的设计优势之一,在于直接拦截了较大颗粒的杂质,即在起到了滤网结构的一般性作用(过滤杂质),但仅基于这种一般性作用并不能确定地将滤网结构设置在前述方案的位置上(理论上,回液接口321之内,或者在类似于背景技术所描述的储液腔302之中的位置同样能够起到滤网的作用);回液滤网326的设计优势之二,也是确定回液滤网326优势位置的特点在于,位于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的连通通路间的回液滤网326可以提高本具体实施例前述技术方案的自然沉降杂质的技术效果,具体来说,由于回液接口321位于箱体301的顶部,通过回液接口321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储液腔302的液体介质,其流动方向主要是由上向下,回液滤网326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液体介质的自然流动,例如使液体介质在回液滤网326附近产生微小的遄流,这种遄流对于液体介质和杂质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对于液体介质来说,这种遄流的影响相对较大,可以使液体介质之间充分混合,对于杂质来说,这种遄流的影响相对较小(杂质的颗粒要明显大于液体分子),仍会继续受重力向下沉降,从而提高了对杂质的沉降效率,同时,回液滤网326的位置由使得其不会导致杂质的沉降位置偏离向储液腔302的中心,最终达到更好地实现对液体介质中杂质进行沉降的技术效果。
71.改进方案之二,如图6所示,优选的,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的连通位置位于储液腔302的顶部、上部或者中部,具体来说,本改进方案是对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之间的连通结构的限定,在进一步优选方案当中,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可以没有任何引导结构,此时,由于回液接口321开设在箱体301的顶部,因此,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的连通位置位于储液腔302的顶部,或者,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之间存在极短的引导结构,例如设置在回液接口321至下的很短的回液管325,该回液管325刚刚探入到储液腔302之内,将回液接口321中流入的液体介质向下引导极短距离,此时,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的连通位置位于储液腔302的上部,或者,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之间存在较短的引导结构,例如设置在回液接口321至下的较短的回液管,该回液管刚刚探入到储液腔302内一定深度,但不超过储液腔302完整深度的一半,此时,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的连通位置位于储液腔302的中部。
72.结合前述技术方案描述可知,本具体实施例中,杂质会沉积在储液腔302底部靠近
第一端的角落中,改进方案之二排除了回液接口321内的液体直冲到储液腔302底部的情况,从而避免了回流的液体介质对储液腔302底部沉积杂质的影响;更具体来说,引导结构越少,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的连通位置越靠近顶部,则可供杂质自然沉积的过程越长,杂质自然沉积效果越好,引导结构越多,回液接口321和储液腔302的连通位置越靠近中部,则允许杂质在沉积过程中自然扩散的范围越小,杂质自然沉积的区域越集中。
73.改进方案之三,如图6所示,优选的,设置了回液接口组件320,回液接口组件包括回液固定部,回液接口321活动设置于所述回液固定部的顶部,回液滤网326固设于(这种固设可以是可拆卸固设,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固设)回液固定部的底部,回液固定部可拆卸地固设于箱体301顶部。
74.改进方案之三的改进技术效果包括,其一,改进方案之三通过回液接口组件,特别是回液固定部的设计,实现了回液接口321和箱体301的可分离状态,本具体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优势之一即在于结构简单,特别是箱体结构简答,因此,本具体实施例中的箱体301属于通用件、不易损件,与之对应的,对于不同的压力校准装置来说,其接口结构可能不同,需要储液箱300配置不同的接口结构,同时,接口之间的可拆卸安装相对频繁,回液接口321属于非通用件、易损件,可分离的状态使得箱体301可以尽可能随意组合不同类型的回液接口321;其二,将回液滤网326固设于在了回液固定部底部,实现了回液滤网326和箱体301结构上的分离,降低了箱体301、特别是储液腔302的清理难度;其三,回液接口321的活动设置,使得当存在制造公差时,仍能比较容易地实现回液接口321和介质输出口220的匹配。
75.改进方案之四,如图6所示,优选的,进液口331和所述储液腔302的连通通路间设有进液滤网336。由于进液口331处设有通气阀400,因此改进方案之四的主要改进技术效果包括,其一,一般性的滤网作用,即在向储液箱300内注入液体介质时,进行过滤,尽可能避免杂质进入储液箱300,其二,对于拆卸式的通气阀400(即工作状态下,通过将通气阀400的对进液口331的遮挡结构拆卸下来实现通气阀400的打开或者通气),此时,如果外部工况比较复杂,则可能会有杂质通过打开状态的通气阀400落入储液腔302内,此时,进液滤网336即是在这一过程中阻止杂质的进入。
76.改进方案之五,如图6所示,优选的,进液滤网336和所述通气阀400分别可拆卸地固设于所述箱体顶部,所述进液滤网336位于所述通气阀400和所述储液腔302连通通路之间。
77.改进方案之六,如图6所示,优选的,出液接口311连通的设有出液管315,出液管315位于储液腔内且向下延伸至储液腔的中部或者底部,出液管315下端开口处的设有出液滤网316。
78.由于出液接口311位于储液腔302的顶部,大部分情况下和储液腔302内的液体介质并不直接接触,为了使得液体介质可以被吸入到出液接口311处,需要一定的引导结构,如改进方案中的出液管,具体来说,出液管的上端延伸至和出液接口311连通,从而使得液体介质在出液接口311和出液管内处于连续状态,出液管的下端向下延伸到储液腔302的中部或者底部,从而使得储液腔302中部或者底部的液体可以被比较容易的吸入到出液接口311;出液滤网316的位置使得,液体介质要想进入出液管,必须先经过出液滤网316的过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杂质的混入。
79.改进方案之七,如图6所示,优选的,设置了出液接口组件310,出液接口组件包括
出液固定部,出液接口311活动设置于出液固定部的顶部,出液管315和出液滤网316分别固设(此处的固设可以是不可拆卸地固设,也可以是可拆卸地固设)于出液固定部的下部或者下方(此处的固设于底部可以是之间存在连接关系的,也可以二者之间仅仅处于接触状态并无连接关系,还可以仅仅是方位上的描述,即出液管315固设的位置位于出液固定部的下部或者下方),出液固定部可拆卸地固设于箱体301顶部。
80.改进方案之八,出液管在侧壁设有若干通孔或者等同于通孔的、可使液体介质穿过出液管侧壁的连通结构,具体来说,由于出液管是由上至下延伸的,因此这些通孔也是由上至下分布的;结合前述方案可知,一些杂质被自然沉积在储液腔302底部的角落当中,因此,在出液过程中,影响源距离杂质的沉积位置越远,则带起沉积杂质的可能就越小。
81.改进方案之九,所述箱体顶部且偏向第二端方向设有出液接口,所述箱体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进液口,所述通气阀在关闭状态为液密的,所述第二端的高度高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端的高度。
82.具体实施例二
83.如图7和图8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主要针对储液箱进行设计。
84.储液箱,包括箱体301,所述箱体301由顶面303、底面304、第一侧面305、第二侧面306、第三侧面307和第四侧面组成,顶面303和底面304相对设置且二者相互平行(或者基本平行),第一侧面305和第二侧面306相对(或者说相背)设置且二者相互平行,第三侧面307和第四侧面相对设置且二者相互平行,第一侧面305/第二侧面306垂直于第三侧面307/第四侧面,各侧面均垂直于顶面303/底面304,顶面303/底面304/各侧面均整体基本为矩形,各面在边缘或者相互连接的位置处有一定的倾斜角或者变形,顶面303、底面304以及各侧面包围之中的形成储液腔302,箱体301和储液腔302均在整体基本为矩体(长方体),并在边角的位置处存在变形,从水平投影来看,第一侧面305/第二侧面306具有较短的水平长度,第三侧面307和第四侧面具有较长的水平长度。
85.工作状态下,第四侧面正对或者贴合于搭载本具体实施例储液箱的压力校准装置,处于不易观察的角度(因此在图中没有专门标注示出),在第三侧面307设有透明的液位观察部308,通过液位观察部308可以确定储液腔302内的液位高度进而判断储液箱内的液体介质是否足量或者过量。
86.顶面303上设有出液安装孔314、回液安装孔324以及进液口安装孔334。
87.出液安装孔314位于顶面303的中部位置,且在顶面303上凸出,出液安装孔314的外周设有外螺纹结构,与之对应的,出液接口组件310,包括出液固定部313、出液微调部312和出液接口311,其中,出液固定部313的底部设有与出液安装孔314相适配的内螺纹结构,使得出液固定部313可以和出液安装孔314相互适配的螺纹固定,出液固定部313的中部设有微调孔,出液微调部312穿设于微调孔中,微调孔的孔径略大于出液微调部312的外径,出液微调部312通过弹性固定件和出液固定部313相连接,从而使得出液微调部312可以相对于出液固定部313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微调位置,出液微调部312的中部设有第一出液通道317,第一出液通道317向下连通至出液微调部312的底面,第一出液通道317向上连通至出液微调部312的上部,出液接口311固定于出液微调部312的上部,并和第一出液通道317连通,从而使得液体介质可以通过从出液微调部312的底部进入第一出液通道317,再流动到出液接口311,最后流入压力校准装置。
88.前述的出液接口组件310还包括出液管315和出液滤网316,出液管315和出液滤网316分别是两个可以从出液接口组件310上拆卸的小部件;其中,出液管315是一个较长的引流管,出液管315的上端部的内侧结构和出液微调部312下端部的外侧结构相适配,从而使得出液管315可套设在出液微调部312的下端,出液管315的中部上下贯通的设有第二出液通道318,当出液管315和出液微调部312适配固定时,出液管315至少部分位于储液腔302内,出液管315的下端向下延伸至储液腔302的底部空间中,第一出液通道317和第二出液通道318相连通,从而使得储液腔302底部空间和出液接口311液路连通;其中,出液滤网316挂设在出液安装孔314上,出液滤网316的位置位于出液固定部313的下侧(出液固定部313的底面可以和出液滤网316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出液滤网316将位于储液腔302内或者和储液腔302直接连通的出液微调部312以及出液管315均包围在内,从而使得,储液腔302内的液体介质要想进入到出液管315,就需要经过出液滤网316。
89.回液安装孔324位于顶面303的偏向于第一侧面305的位置,且在顶面303上凸出,回液安装孔324的外周设有外螺纹结构,与之对应的,回液接口组件320,包括回液固定部323、回液微调部322和回液接口321,其中,回液固定部323的底部设有与回液安装孔324相适配的内螺纹结构,使得回液固定部323可以和回液安装孔324相互适配的螺纹固定,回液固定部323的中部设有微调孔,回液微调部322穿设于微调孔中,微调孔的孔径略大于回液微调部322的外径,回液微调部322通过弹性固定件和回液固定部323相连接,从而使得回液微调部322可以相对于回液固定部323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微调位置,回液微调部322的中部设有第一回液通道327,第一回液通道327向下连通至回液微调部322的底面,第一回液通道327向上连通至回液微调部322的上部,回液接口321固定于回液微调部322的上部,并和第一回液通道327连通,从而使得液体介质在压力校准装置排出之后,进入回液接口321,在通过第一回液通道327向下流动,直至从回液微调部322底部流出。
90.前述的回液接口组件320还包括回液管325和回液滤网326,回液管325和回液滤网326均是可拆卸地组装于回液接口组件320;具体来说,回液管325是一个较短的引流管,一些情况下,回液管325甚至可以省略,回液管325的上端部的内侧结构和回液微调部322下端部的外侧结构相适配,从而使得回液管325可套设在回液微调部322的下端,位于回液管325中部且上下贯通的设置有第二回液通道328,当回液管325和回液微调部322适配固定时,回液管325至少部分位于储液腔302内,且回液管325的下端向下探入至储液腔302的上部空间中(一些情况下,若回液管325较长,也可以探入至储液腔302的中部空间中),第一回液通道327和第二回液通道328相连通,从而使得储液腔302上部空间和回液接口321液路连通;回液滤网326挂设在回液安装孔324上,回液滤网326由上至下延伸从而将位于储液腔302内或者和储液腔302直接连通的回液微调部322以及回液管325均包围在内,从而使得,通过回液接口321和回液管325进入到储液腔302之内的液体介质,要想和位于储液腔302其它区域的液体介质混合,或者要想流动到储液腔302的其它区域(例如出液管315附近),就必须经过回液滤网326。
91.本具体实施例中,出液接口组件310的主要部分和回液接口组件320的主要部分采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设计;具体来说,包括,出液安装孔314和回液安装孔324虽然在水平位置不同,但二者的垂直位置(高度)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由于制造公差等因素引起),二者的凸起结构和外螺纹结构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出液固定部313和回液固定部323的结构相同
或者基本相同的,出液接口311和回液接口321的结构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出液微调部312和回液微调部322的结构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出液滤网316和回液滤网326的结构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基于前述设计,一方面,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只要开设一套模具就可以满足不同接口组件的制造需要,节省了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出液接口311和回液接口321处于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垂直高度,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两处接口处的液体介质不会泄漏。
92.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例中,又示例的,可以将出液滤网316可拆卸地固设于出液微调部312或者出液固定部313,可以将回液滤网326可拆卸地固设于回液微调部322或者回液固定部323。
93.进液口安装孔334位于顶面的偏向于第二侧面306的位置,进液口安装孔334的垂直高度略高于出液安装孔314以及回液安装孔324的垂直高度,从而使得在安装过程中,结合液位观察部308的设置(如图所示,液位观察部308的垂直位置处于或者基本处于进液口安装孔334的正下方),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第一侧面305和第二侧面306。
94.进液口安装孔334在顶面303向上凸起,且其外周设有外螺纹结构,用于适配固定通气阀400;进液滤网336套设在进液口安装孔334上,并探入至储液腔302内,进液滤网336具有足够的内部空间,从而允许通气阀400探入至储液腔302内的部分可被进液滤网336完全容纳。
95.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通气阀400包括开关部410、阀座420、回弹机构430、阀体440。
96.阀座420在其下部向上凹陷形成通气安装槽423,所述通气安装槽423的内轮廓和进液口安装孔334的外轮廓相配合,通气安装槽423的内侧壁设有和进液口安装孔334相配合的内螺纹结构,当通气阀400固设于所述进液口安装孔334时,所述通气安装槽423和所述进液口安装孔334相互适配地螺纹连接,且优选的,进液口安装孔334和通气安装槽423之间尽可能液密连接。
97.阀座420在其上部向下凹陷形成透气槽421,阀座420在其底部向下延伸形成透气连接部422,所述透气连接部422全部或者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通气安装槽423内,且透气连接部42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透气孔或者其它类似的透气结构,阀座420的中部设有第一透气通道424,第一透气通道424向上延伸至阀座420的上部并和透气槽421的底部相连通,第一透气通道424向下延伸至阀座420的下部并和透气连接部422连通;当进液口安装孔334和通气安装槽423适配连接时,由于透气连接部422通过其上的透气结构内外连通,故进液口安装孔334内侧空间通过透气连接部422连通至第一透气通道424的下部,第一透气通道424上下连通且向上连通至透气槽421,进而使得,外界的气体可以通过透气槽421、第一透气通道424、透气连接部422以及进液口安装孔334,最终进入储液腔302之内,储液腔302内的气体亦可沿着相反的路径,通过进液口安装孔334、透气连接部422、第一透气通道424以及透气槽421,最终排出到外部大气当中。
98.阀体440固设于(优选为可拆卸连接和密封连接)前述透气连接部422的下部或者下方,所述阀体440内设有回弹腔,回弹腔在侧壁和底部密封,在其顶部和透气连接部422连通,回弹腔内固设置回弹机构430,本具体实施例的回弹机构430为交替式回弹机构(也可称之为交替式开关机构、交替式锁止机构、交替式伸缩机构),回弹机构430包括位于较低位置的第一锁止位和位于较高位置的第二锁止位,受到向下的驱动力,回弹机构430可以在第一
锁止位和第二锁止位之间交替锁止,例如,当回弹机构430位于第一锁止位时,由上至下驱动回弹机构430,则回弹机构430从第一锁止位滑出,停止驱动力,则回弹机构430会弹回到第二锁止位后锁止,当回弹机构430位于第二锁止位时,由上至下驱动回弹机构430,则回弹机构430从第二锁止位滑出,停止驱动力,则回弹机构430会弹回至第一锁止位后锁止,向回弹机构430位于第一锁止位/第二锁止位,而受到由下向上的驱动力时,回弹机构430会被锁止在当前锁止位而不变动。所述通气阀400还包括透气栓450,透气栓450活动地位于第一透气通道424内,透气栓450的底部通过活动引导机构460和回弹机构430上端驱动连接,透气栓450的上端固设有所述开关部410,从而使得当在开关部410处施加由上至下的压力时,该压力会通过透气栓450和活动引导机构460传递至回弹机构430,回弹机构430产生的锁止力亦会对透气栓450进行限制或者锁止。
99.透气栓450在其下部设有下透气孔453,在其中部或下部设有上透气孔454,上透气孔454位于下透气孔453上方且二者之间有一定高度距离,上透气孔454和下透气孔453均开设在透气栓450的侧壁,透气栓450内设有第二透气通道452,第二透气通道452向下连通至下透气孔453,向上连通至上透气孔454,在上透气孔454上部或者上方,透气栓450上还设有透气密封部451。
100.当回弹机构430位于第一锁止位时,透气密封部451、上透气孔454和下透气孔453位于较低的高度位置,此时,对透气密封部451和上透气孔454的相对位置进一步限定的,透气密封部451和上透气孔454均位于第一透气通道之内,透气密封部451的外周轮廓和第一透气通道424的内壁轮廓相配合,更具体来说,透气密封部451的外周轮廓等于或者略大于第一透气通道424的内壁轮廓,优选的,透气密封部451在其外周的全部或者部分位置设有密封圈或者类似的密封机构,从而使得当透气密封部451位于第一透气通道424内时,透气密封部451和第一透气通道424密封连接,此时,由于透气密封部451的存在,无论是第一透气通道424的下半段还是第二透气通道452,均不能与外界大气连通,从而实现了对进液口的密封。当回弹机构430位于第二锁止位时,透气密封部451、上透气孔454和下透气孔453位于较高的高度位置,此时,对上透气孔454和下透气孔453的相对位置进一步限定的,上透气孔454位于透气槽421内,透气槽421的内径大于第一透气通道424的内径,亦大于透气栓450在上透气孔454位置处的外径,由于上透气孔454设置在透气栓450的侧壁,因此,上透气孔454通过透气槽421和外界大气连通,同时,下透气孔453的垂直位置正对或者基本正对于透气连接部422,由于透气连接部422上设有透气结构,因此,下透气孔453和储液腔302内的空间连通,又由于上透气孔454和下透气孔453通过第二透气通道气路连通,因此,外界大气和储液腔302内气路连通。
101.关于前述引导活动机构460,有多种可实现的形式。
102.活动引导机构460包括限位导向管461,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例设计限位导向管461的目的之一是在于便于活动引导机构的制造、组装、拆卸和清理,一些情况下,限位导向管461可以被透气连接部422或者阀体440替代;本具体实施例中,限位导向管461的上端和透气连接部422气密固设(不排除一体化固设),限位导向管461的侧壁和阀体440气密固设,例如,在限位导向管461和阀体440的固定位置处设有阀体密封圈442(当限位导向管461被透气连接部422或者阀体440替代时,该阀体密封圈442的位置将在透气连接部422和阀体440的固设位置处)。
103.限位导向管461内设有上下方向延伸的限位导向腔462,限位导向腔462活动设置有限位导向件463以及伸缩杆464,其中,限位导向件463设置于伸缩杆464的上部,二者受力连接,限位导向件463在其上端面和透气栓450的底部驱动连接,伸缩杆464的下部和回弹机构430驱动连接,限位导向件463的周向外轮廓和限位导向腔462的周向内轮廓相适配,限位导向腔462沿上下方向伸展(透气栓450的延伸方向以及活动方向亦处于上下方向上,因此限位导向腔462的延伸方向和透气栓450的活动方向相同或者相反),限位导向件463的活动方向被限制于限位导向腔462的伸展方向,故通过限位导向件463限制伸缩杆464的运动方向为上下方向,通过限位导向件463限制透气栓450的活动方向为上下方向,最终实现限位导向的技术效果。
104.关于前述回弹机构430,有多种可实现的形式。
105.示例的,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回弹机构430包括纽扣电池4311、微控制器4312、压敏开关4313、弹性件4314、第一限位片4315、第一限位开关4316、第二限位片4317以及第二限位开关4318,微控制器4312分别和纽扣电池4311、压敏开关4313、第一限位开关4316以及第二限位开关4318电连接;第一限位开关4316控制第一限位片4315的伸出和缩回,第二限位开关4318控制第二限位片4317的伸出和缩回,微控制器4312预置的交替控制第一限位开关4316和第二限位开关4318中的一个断开而另一个闭合;压敏开关4313位于回弹机构430的上部,设置于压敏开关4314感压部位之上且位于活动引导机构460和压敏开关之间的设有前述弹性件4314,弹性件4314正对于活动引导机构460,当活动引导机构460受到来自于透气栓450(最终按压力来自于开关部410)下移时会压设在弹性件4314上从而使压敏开关4131受到的压力发生变化,进而产生相应的压设信号,压敏开关4313的压力变化信号触发微控制器4312的控制切换。
106.示例的,预设的,当回弹机构430位于第一锁止位时,压敏开关4313传递高平压力信号u1,当回弹机构430位于第二锁止位时,压敏开关4313传递低平压力信号u2,微控制器4312根据锁位开关信号u
l
确定对第一限位开关4316以及第二限位开关4318的控制,进而对第一限位片4315和第二限位片4317进行控制,当u
l
=u1时,微控制器4312控制第一限位片4315伸出,第二限位片4317缩回(即对应第一锁止位状态),当u
l
=u2时,微控制器4312控制第一限位片4315缩回,第二限位片4317伸出(即对应第二锁止位状态),微控制器4312可获取压敏的当前开关信号u
p
、锁位开关信号u
l
以及当前开关信号的变化值δu
p
进行判断,是否锁位开关信号u
l
,若δu
p
<0,保持锁位开关信号u
l
不变,同时设定复位值k=1,若δu
p
≥0,检测复位值k,若k=0,保持锁位开关信号u
l
不变,若k=1,进一步判断,当u
l
=u1时,若u
p
≥u1+δu,则切换锁位开关信号u
l
=u2,同时,设定复位值k=0,若u
p
≤u1+δu,则保持锁位开关信号u
l
不变,复位值k保持不变,当u
l
=u2时,若若u
p
≥u1+δu,则切换锁位开关信号u
l
=u1,设定复位值k=0,若u
p
≤u1+δu,则保持锁位开关信号u
l
不变,复位值k保持不变。
107.弹性件4314在受压后处于压缩状态,弹力方向指向上方(即弹性件4314的弹力驱动活动引导机构460复位);第一限位片4315和第二限位片4317可以位于回弹机构430之内,也可以位于回弹机构430之外(一般位于回弹腔内),其中,第一限位片4315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其位置对应于回弹机构430的第一锁止位,第二限位片4317位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其位置对应于回弹机构430的第二锁止位,活动引导机构460设有限位卡槽,且限位卡槽的水平位置对应于第一限位片4315以及第二限位片4317的水平位置,当活动引导机构460受压
下移时,限位卡槽的垂直位置可达到第一限位片4315以及第二限位片4317的垂直位置。工作时,若回弹机构430处于第一锁止位,此时,受第一限位开关4316控制,第一限位片4315处于伸出状态,受第二限位开关4318控制,第二限位片4317处于缩回状态,第一限位片4315和限位卡槽适配卡紧,活动引导机构460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由此牵引透气密封部451适配密接于第一透气通道424内。向下按动开关部410,推动透气栓450以及活动引导机构460下移,活动引导机构460对弹性件4314进行压缩,压敏开关4313受到的压力增大,压敏开关4313将压力信号传递至微控制器4312,当压敏开关4313受到的压力达到预设条件时,微控制器4312根据预设控制第一限位开关4316和第二限位开关4318进行状态切换,对应的,一限位片4315处于缩回状态,第二限位片4317处于伸出状态,之后,松开开关部410,弹性件4314使活动引导机构460上移,直至限位卡槽移动到第二限位片4317位置处,第二限位片4317和限位卡槽适配卡紧,回弹机构处于第二锁止位,活动引导机构460不再向上移动;此时,活动引导机构460被推动了足够多的高度,使得上透气孔454位于透气槽421内,下透气孔453的正对或者基本正对于透气连接部422。
108.再次向下按动开关部410,推动透气栓450以及活动引导机构460下移,活动引导机构460对弹性件4314进行压缩,压敏开关4313受到的压力增大,压敏开关4313将压力信号传递至微控制器4312,当压敏开关4313受到的压力达到预设条件时,微控制器4312根据预设控制第一限位开关4316和第二限位开关4318进行状态切换,第一限位片4315处于伸出状态,第二限位片4317处于缩回状态,之后,松开开关部410,弹性件4314使活动引导机构460上移,直至限位卡槽移动到第一限位片4315位置处,第一限位片4315和限位卡槽适配卡紧,活动引导机构460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由此牵引透气密封部451适配密接于第一透气通道424内。
109.如上,每向下按压一次开关部410到足够深度,则回弹机构430就进行一次锁止位的交替切换,对应的,带动通气阀400处于密封/通气的状态并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
110.又示例的,给出了另一种回弹机构430的形式,回弹机构430包括上齿柱、下齿柱、回弹底座和弹性件,上齿柱包括第一回弹导向槽、第二回弹导向槽、第一导向齿轨和第二导向齿轨,下齿柱上设有和回弹导向槽配合的回弹定位齿,回弹底座通常固设于回弹机构430的底部,上齿柱固设于回弹机构430的上部,下齿柱在二者之间活动,回弹底座和下齿柱之间设置前述弹性件,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从而使下齿柱可被弹性件向上齿柱贴合,同时,上齿柱中部中空从而允许活动引导机构460可以穿过上齿柱而直接向下齿柱施压向下的压力(该压力来源于对开关部410的按压力),当活动引导机构460施加的压力大于或者等于弹性件的弹力时,下齿柱会向下移动。
111.第一回弹导向槽、第二回弹导向槽、第一导向齿轨和第二导向齿轨有一组或者多组,从俯视视角,其沿上齿柱外周呈逆时针排布,排布顺序为第一回弹导向槽、第一导向齿轨、第二回弹导向槽、第二导向齿轨、第一回弹导向槽
……
以此类推,具体来说,回弹定位齿从下齿柱上外凸,第一回弹导向槽和第二回弹导向槽均在下端设有开口(二者开口的垂直高度大体相当),从而使回弹定位齿可以从下端插入到第一回弹导向槽和第二回弹导向槽中,实现锁止,进一步来说,第一回弹导向槽具有由下至上的较大深度,对应于第一锁止位,第二回弹导向槽具有由下至上的较小深度,对应于第二锁止位;第一导向齿轨的下端面沿逆时针方向由高向低变化,第一导向齿轨的较高一端延伸到第一回弹导向槽且其位置低于
第一回弹导向槽的上端面,第一导向齿轨的较低一端延伸到第二回弹导向槽且位置低于第二回弹导向槽的上端面,第二导向齿轨的下端面亦沿逆时针方向由高向低变化,第二导向齿轨的较高一端延伸到第二回弹导向槽且其位置低于第二回弹导向槽的上端面,第二导向齿轨的较低的一端延伸到第一回弹导向槽且其位置低于第一回弹导向槽的上端面,故未受外力的情况下,下齿柱受弹力影响上移,若回弹定位齿的周向位置位于第一回弹导向槽或第二回弹导向槽,则回弹定位齿继续上移直至其上端面和第一回弹导向槽或第二回弹导向槽的上端面适配接触,若回弹定位齿的周向位置位于第一导向齿轨或第二导向齿轨,则会被导向齿轨引导地进行顺时针转动直至到达第一回弹导向槽或第二回弹导向槽。
112.工作时,若回弹机构430处于第一锁止位,当按动开关部410,活动引导机构460向下移动,推动下齿柱向下移动,弹性件被进一步压缩,回弹定位齿逐渐从第一回弹导向槽中向下脱离,直至回弹定位齿完全从第一回弹导向槽中脱出,在松开开关部410时,弹性件推动下齿柱向上移动,并和位于第一回弹导向槽顺时针方向连续的第二导向齿轨边缘相接触,由于第二导向齿轨顺时针由低向高的变化(顺于和弹性力方向),弹性件持续推动下齿柱向上移动以及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到达第二回弹导向槽,弹性件推动下齿柱进入第二回弹导向槽中(由于第二回弹导向槽的限制,因此下齿柱不能再继续转动),直至回弹定位齿的上端和第二回弹导向槽的上端面适配密接,此时,回弹机构430处于第二锁止位;若回弹机构430处于第二锁止位,当按动开关部410,活动引导机构460向下移动,推动下齿柱向下移动,弹性件被进一步压缩(逆时针形变),回弹定位齿逐渐从第二回弹导向槽中向下脱离,直至回弹定位齿完全从第二回弹导向槽中脱出,在松开开关部410时,弹性件推动下齿柱向上移动,并和位于第二回弹导向槽顺时针方向连续的第一导向齿轨边缘相接触,由于第一导向齿轨顺时针由低向高的变化(顺于和弹性力方向),弹性件持续推动下齿柱向上移动以及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到达第二回弹导向槽,弹性件推动下齿柱进入第一回弹导向槽中,此时,回弹机构430又处于第一锁止位。
113.以上,本具体实施例仅给出了两种回弹机构430示例的可行方案,现有技术中的能实现本具体实施例中回弹机构430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有多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和本具体实施例给出的示例亦可以有多种变形方案,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总的来说,只要回弹机构430能实现在受到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两种不同锁止位之间的切换即可。
114.工作准备阶段其一,将储液箱的箱体301正向放置,将通气阀400从进液安装孔334上拧下,通过进液安装孔334向储液腔的储液腔302内注入液体介质,液体介质在穿过进液滤网336后进入到储液腔302内的其它区域,由于受到重力影响,液体介质在储液腔302内的液面均匀上升,通过液位观察部308可以观察到储液腔302内的液面高度,当液面高度达到预设高度时(例如达到储液腔302上部),停止继续注入液体介质,将通气阀400安装回进液安装孔334上。
115.工作准备阶段其二,将储液箱移动到压力校准装置旁边,压力校准装置和储液箱配套设计,当二者适配布置时,储液箱的出液接口311正对于压力校准装置的介质输入口,储液箱的回液接口321正对于压力校准装置的介质输出口,连接出液接口311和介质输入口,连接回液接口321和介质输出口。
116.工作准备阶段其三,检查通气阀400情况,若通气阀400处于关闭状态(非工作状态下,通气阀400一般亦处于关闭状态,对应之,回弹机构430处于第一锁止位),向下按动通气
阀400的开关部410,开关部410向下移动,通过透气栓450带动活动引导机构460下移,直至回弹机构430到达其交替切换位,回弹机构430切换至第二锁止位,松开开关部410,回弹机构430向上弹起活动引导机构460,透气栓450和开关部410亦受力驱动向上移动,当开关部410和透气栓450的位置稳定后,通气阀400处于打开状态。校准工作阶段,如图13所示,图中以单线箭头表示液体介质的流动方向,以双线箭头表示杂质的沉积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由于气体通过同一通道进出,故虚线箭头均为双向箭头。)
117.校准工作阶段其一,压力校准装置进行工作,当压力校准装置需要液体介质输入时,液体介质依次通过第二出液通道318(位于出液管315中)、第一出液通道317(位于出液微调部312中)到达出液接口311,再通过出液接口311和介质输入口之间的连接进入压力校准装置,与此同时进行的,储液腔302其它部分的液体介质穿过出液滤网316到达出液管315附近进行补充,使整个储液腔302内的液面保持水平,与此同时进行的,将储液腔302内的液体介质减少时,储液腔302内的气体空间会增大,外界大气会通过通气阀400,具体来说,沿着透气槽421、上透气孔454、第二透气通道452、下透气孔453以及透气连接部422这一路径,进入到储液腔302内,从而使储液腔302内的气压总是保持于外界大气,通过液位观察部308可以随时查看液体介质的液面情况;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理论上储液腔302任何位置的液体介质都有可能运动到出液管314处,但在实际过程中,受到重力以及储液腔302的形状影响,位于储液腔302的靠近第一侧面305和第二侧面306的角落中的液体介质基本上很难参与到整体的液体循环过程当中,故沉积在这些角落中的杂质也基本上不会受到液体介质运动而运动,从而实现了对杂质的自然沉降而不再参与到液体介质的工作循环。
118.校准工作阶段其二,可以和校准工作阶段其一同时进行,也可以进行于校准工作阶段其一之前或者之后的,压力校准装置进行工作,当压力校准装置需要将液体介质排出时,液体介质被通过介质输出口排出,之后,通过介质输出口和回液接口321之间的连接进入回液接口321,再沿着第一回液通道327(位于回液微调部322中)、第二回液通道328(位于回液管325中)进入储液腔302内,当液体介质在储液腔302和已有的液体介质混合时,存在于液体介质中的杂质会由于重力的原因下沉,较大的杂质会被回液滤网326过滤从而位于回液滤网326之内而不会进入到储液腔302的其它空间当中,较小的杂质在通过回液滤网326后会继续下沉,由于回液接口组件320整体均位于箱体301靠近第一侧面305的一侧,同时,储液腔302内没有其它带动液体介质运动的动力源,因此,较小的杂质基本沿着垂直下沉的运动轨迹,最终落在储液腔302底部的空间中;与此同时进行的,将储液腔302内的液体介质增加时,储液腔302内的气体空间被压缩,储液腔302内的空气会通过通气阀400,具体来说,沿着透气连接部422、下透气孔453、第二透气通道452、上透气孔454以及透气槽421,进入到外界大气,从而使储液腔302内的气压总是保持于外界大气。
119.工作完成之后,压力校准装置将遗漏在其中的液体介质通过介质输出口220排出,同时,介质输入口210不再需求液体介质的输入,一段时间之后,压力校准装置内的液体介质被排空,同时,位于介质输入口210以及出液接口311的液体介质受到重力的影响,会通过第一出液通道317以及第二出液通道318流回到储液腔302之中,位于介质输出口220和回液接口321的液体介质受到重力的影响,亦会通过第一回液通道327以及第二回液通道328流回到储液腔302之中,这一过程中,由于出液接口311、回液接口321以及通气阀400的位置位于箱体顶面303,储液腔302在其它位置液密,因此,液体介质不会出现溢出的情况。
120.工作完成之后或者工作准备阶段,当储液腔302内存在一定量液体介质时,如果需要移动储油箱(例如,需要将储油箱用于另外的压力校准装置),将出液接口311和回液接口321密闭封堵,按下开关部410,将通气阀400切换至关闭状态,此时,整个储液腔302处于液密状态,不用担心在移动过程中会发生液体介质的泄漏。
121.工作完成之后,将出液接口组件310从出液安装孔314卸下,之后,将出液滤网316从出液安装孔314取下;将回液接口组件320从回液安装孔324卸下,之后将回液滤网326从回液安装孔324回液安装孔324取下;将通气阀400从进液安装孔334卸下,之后,将进液滤网336从进液安装孔334取下;将储液腔302内的液体介质倒出,此时,储液腔302、出液接口组件310、回液接口组件320、通气阀400以及各滤网(316、326、336)可以分别且很容易地清洗。
122.本具体实施例中的储液箱不仅能够很好地对工作循环过程中的液体介质进行过滤,保证出液的洁净效果,同时,其整体结构简单、便于装置的小型化制造、便于装置的清理和维护。
123.此外,对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给出的通气阀400,一改现有技术中通气阀的密封方式,通过按动开关部410实现打开/关闭两种状态间的切换,一方面,其操作方便,便于现场操作,另一方面,减少了通气阀400和储液箱之间的固定结构的重复拆装,提高了此处连接的液密性和使用寿命。
12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同的需要将上述模块功能划分为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同的功能结构,或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几个功能模块合并和分解成不同的功能结构。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除非有明确声明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相关表示可毫无意义确定的,“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第一xx”、“第二xx”等表述并非表示限定数量或者选定顺序,系统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
1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