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测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698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安测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领域,是一种改进了的安全测电器。
现有的测电器主要由测试触头、弹簧、限流电阻(或高压电容器)氖管和手触电极等串联组成。使用这种测电器进行验电时,测电器中的氖管发光,表明被测物体已带电,但是,测电器中的氖管未发光,却不能肯定被测物体就没有带电,测电器发生毛病,氖管也同样不会发光,这就给验电工作带来了困难,测电器仅仅仰赖一只氖管是否发光来判断被测物是否带电,其工作可靠性是不强的。测电器不同于一般用具,它能否正确反映被测物是否带电,直接关系到人身设备的安全。每当电气设备需要检修时,在用测电器验电以后,检修者接触导体的一刹那,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别是偏僻农村和居民区,往往只有一路电源,测电器是否完好,无法进行校验,测电器一旦失灵,其后果是严重的。目前,家用电器已进入千家万户,普通群众使用和维修电气设备的机会增多,测电器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若能生产出一种安全可靠的测电器,对保证安全用电,杜绝事故发生,是有着十分重大意义的。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高压和低压测电器,具有结构简单,不需要附加电源等优点,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测电器的核心元件是氖管,由于氖管慢性漏气、电极变形、电极发射物耗尽、引线接触不良等原因,都会影响氖管不能发光,导致测电器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实际。其次,测电器在室外强光下使用时,或视力较差的老年人使用时,都深感氖管发光亮度不够,很难看清楚氖管是否发光,这就容易引起判断错误,这是很不安全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了的测电器,它能可靠明显的反映被测物是否带电。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由于并联电路工作可靠性比串联电路要高,可以利用并联电路各自独立的特点,把测电器由过去一条串联测量回路改革为两条并联测量回路,即使其中有一个回路中的氖管失灵,另一个回路中的氖管仍能照常工作。其次,两只并列氖管所发出的辉光,比一只氖管所发出的辉光要明亮得多,能够产生比较明显的指示。一般测电器的限流电阻阻值大都为几十兆欧,验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只有几十微安,改进后的保安测电器,通过人体的电流不会超过二百微安。根据《电子世界》86年第8期15页中介绍,人体通过二百微安电流时,仍在安全范围之内,不会产生不适的感觉。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将在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中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低压测电器的纵向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高压测电器的纵向剖面图。
图4是两只并列半园形氖管的安装示意图。
参照图2,用透明绝缘材料铸成的园柱形测电器外壳〔8〕,其内部是园柱形空腔,空腔一端铸成园锥形顶部,金属测试触头〔5〕的把头〔6〕,从园锥形顶部伸进园锥形空腔内,与园锥形限流电阻〔3〕和〔4〕相接触,园锥形限流电阻〔3〕和〔4〕的大头端应做成“山”字形,要与两只并列的半园形氖管〔1〕和〔2〕的一端相接触,两只并列半园形氖管的另一端,与弹簧〔7〕相接触。手触电极〔10〕铸塑在后盖帽〔9〕中,手触电极〔10〕的另一端露出后盖帽〔9〕外,当后盖帽〔9〕被螺旋连接在园柱形绝缘外壳〔8〕上时,手触电极〔10〕一端与弹簧〔7〕相接触。在弹簧〔7〕的压力作用下,使得园柱形绝缘外壳〔8〕中的测试触头〔5〕、园锥形限流电阻〔3〕和〔4〕、两只并列半园形氖管〔1〕和〔2〕到手触电极〔10〕之间,形成了可靠的导电通路。
图3与图2所尊循的原理电路是一致的。图3的不同之处是园柱形绝缘外壳〔8〕尺寸需要加长,两只并列半园形氖管〔1〕和〔2〕的一端,要与高压电容器〔11〕相接触,高压电器〔11〕的另一端再与弹簧〔7〕相接触,手触电极〔10〕一端与弹簧〔7〕相接触,另一端与一个金属接线柱〔12〕相接触,金属接线柱〔12〕的一端露出园柱形绝缘外壳〔8〕之外,以便高空验电时连接地线用。
权利要求
1.一个由绝缘外壳、测试触头、限流电阻、高压电容、氖管、弹簧和手触电极组成的试电器,其特征是测试触头把头[6]应与园锥形限流电阻[3]和[4]相连接,园锥形限流电阻[3]和[4]的另一大头端应与二只并列的半圆形氖管[1]和[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试电器,其特征是园锥形限流电阻〔3〕和〔4〕的大头端应做成“山”字形。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试电器,其特征是二只氖管〔1〕和〔2〕都应做成半园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试电器,其特征是二只氖管〔1〕和〔2〕要并列在一起,构成两条测量回路。
专利摘要
测电器俗称“试电笔”。保安测电器是一种确保安全的试电笔。它可以做成低压测电器,也可做成高压测电器,能适应各种环境的验电工作。它的主要功能是验电准确可靠,发光指示明显。具有结构简单,不需附加电源,维修方便等优点,制造容易,成本低廉,市场前景很好!
文档编号G01R19/145GK86207372SQ86207372
公开日1987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1986年9月25日
发明者徐子叨 申请人:徐子叨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