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电极微孔板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

文档序号:8921047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悬浮电极微孔板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生物检测技术领域中使用的一种可以在微孔板底部固定探针并使用悬浮电极的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自然界的分子发光现象通常包括磷光、荧光、和化学发光三种类型。磷光和荧光属于光致发光,需要激发光对发光体进行照射然后产生磷光或荧光。化学发光原理则不同。在化学发光反应过程中,分子由于吸收了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而产生所谓“能量跃迀”,由基态转化为不稳定的激发态。当分子从激发态重新衰变成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即产生化学发光现象。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是在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的一种化学发光现象,也可以说电化学发光是利用电化学方法促进或控制化学发光的产物。
[0003]电化学发光研宄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29年Harvey等发现在碱性条件下电解鲁米诺时可在电极上产生发光现象,此后相关研宄陆续开展。1963年Kuwana等开展了鲁米诺的电化学动力学和发光机理的研宄,随后,伴随着光电技术的进展,由于弱光检测的增强使得其它方式的电化学发光反应也相继被揭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体系的出现是该领域一个重大进展。此后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开始在免疫分析、核酸分析中得到有效应用。
[0004]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体系中最常用的是三丙胺-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体系。三丙胺-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体系的工作原理如下: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钌[Ru(bpy)3]2 +和电子供体三丙胺(TPA)在阳极表面分别被氧化成[Ru (bpy) 3]3 +和TPA +.。TPA+.很不稳定,很容易失去一个质子(H+)而形成强还原剂TPA.。当[Ru (bpy) 3]3+和TPA.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Ru (bpy) 3]3+被TPA.还原形成激发态的二价[Ru (bpy) 3]2+.,TPA.被氧化成二丙胺和丙醛。接着激发态的[Ru(bpy)3]2+.衰减成基态的[Ru(bpy)3]2+,同时发射一个波长为614nm的光子。在三丙胺-卩比啶iI了电化学发光体系中,发光分子三联卩比啶1 了在电极表面周而复始地进行基态-激发态-基态的能量转移,产生大量光子。
[0005]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的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泛使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至今依然是最常用的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之一,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比,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的检测灵敏度和线性范围至少可以提高两个数量级。此外,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且具有试剂稳定、可控性强等优点。近年来,电化学发光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引起人们极大的研宄兴趣。
[0006]目前最常用的电化学发光检测设备主要有磁珠捕获法和电极捕获法两类:磁珠捕获法以磁珠为探针载体,磁珠捕获待检目标分子-电化学发光标记物复合物后,利用磁吸附原理将被捕获的目标分子和与之结合的电化学发光标记物固定到反应电极表面进行电化学反应产生光信号;电极捕获法是直接将探针固化在反应电极表面,从而使反应电极直接捕获与电化学发光标记物相结合的待检目标分子,在电极作用下促使电化学发光反应体系进行电化学反应产生光信号。
[0007]磁珠捕获法由罗氏公司获得反应池电极材料等相关专利保护,并且要求采购复杂的检测设备和非常昂贵的试剂,因此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电极捕获法在国内有较多研宄和应用,最常见的电极制备方式包括使用金、银、碳等导电材质,将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导电材料以等离子溅射、电浆丝印、或电镀等方式固定在微孔反应板底部构成反应电极。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在微孔板底部固定探针并使用悬浮电极的电化学发光检测设备,其具有设备制作简单、耗材成本低、操作方便、检测结果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以充分发挥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试剂稳定的优势。
[0009]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采用底部透明的标准化尺寸微孔板,并将捕获探针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偶联方式固定在微孔板的反应孔底部。采用悬浮电极结构,将反应电极(图1 (I))从上部插入微孔板(图1 (2))反应孔,使反应电极(图1 (I))直接接触固定有捕获探针的反应孔底部。当固定在反应孔底部的捕获探针捕捉住待检目标分子-电化学发光标记物复合物时,电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在反应电极表面进行电化学发光反应产生光信号。所产生的光信号由位于微孔板(图1 (2))底部的光电倍增管(PMT)(图1 (3))检测。
[0010]所述的微孔板包括:标准化尺寸的8孔或12孔条板;标准化尺寸的48孔、96孔或384孔微孔板。
[0011]所述的捕获探针分子包括:生物素、亲和素、捕获抗体、肽核酸(P印tide NucleicAcid)探针或核酸探针。其中核酸探针包括基因组DNA探针、cDNA探针、RNA探针、cRNA探针以及寡核苷酸探针。
[0012]所述的电化学发光标记物为鲁米诺及其衍生物或三联吡啶钌衍生物。
[0013]所述的电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包括:鲁米诺体系、吡啶钌体系。鲁米诺体系中电化学发光标记物为鲁米诺及其衍生物,缓冲溶液含:1.0 mM — 3.0 mM H2O2,0.05 MNa2CO3-NaHCO3, pH 8 — 11。吡啶钌体系中电化学发光标记物为三联吡啶钌衍生物,缓冲溶液含:0.03 mM — 2.0 mM 二丁基乙醇胺(DBAE),0.05 M 磷酸缓冲液,pH 6 — 9。
[0014]本发明的原理如下:现行电化学发光检测设备中,反应电极与电化学发光标记物接触作用的主要方式有两类:一种是将捕获探针固化磁珠上,通过磁珠捕获被标记了电化学发光标记物的目标分子,然后通过电磁力将磁珠吸附到反应电极表面,使电化学发光标记物在反应电极表面进行电至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种是将捕获探针固化在反应电极表面直接捕获被标记了电化学发光标记物的目标分子,然后在反应电极表面进行电至氧化-还原反应。本发明采用悬浮电极结构,将捕获探针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偶联方式固定在微孔板的反应孔底部,从上部插入反应孔的悬浮式电极紧密接触固定在反应孔底部的捕获探针以及被标记了电化学发光标记物的目标分子,使电化学发光标记物在反应电极表面进行电至氧化-还原反应,进而通过“跃迀-衰变”过程发光。
[0015]对于磁珠捕获法,由于磁珠在反应电极表面排列的无序性,大部分电化学发光标记物会被遮盖在磁珠表面之间或背向电极的位置而无法参与电化学发光反应,同时,由于磁珠本身会吸收光信号,从而导致产生的有效光信号降低。并且磁珠捕获法设备构造相对复杂,试剂成本高,不利于应用推广。对于电极直接捕获法,需要在反应池或反应孔中制备电极,成本高且稳定性难以控制。
[0016]本发明这种设计的优点是:首先,探针在反应孔底部排列密度大、有序性好,有利于被捕获的目标分子充分与反应电极接触。其次,可单独重复使用昂贵的悬浮式电极,而对于已被污染的反应孔则不必重复使用,既简化了操作,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第三,这种设计相对而言结构更简单,不必使用带电极的反应池或反应孔,使得使用成本大大降低。第四,采用标准化尺寸的微孔反应板,易于实验室使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反应电极⑴和微孔板(2)以及光电倍增管(3)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具体实施例一
镍钛合金丝悬浮电极制备要求:采用0.02 — 0.8毫米温度记忆镍钛合金丝悬浮电极(以下简称镍钛电极),镍钛电极引脚镀银或不镀银,采用焊接或机械紧固方式固定在电极电路板上。每个电极电路板上固定8 — 384个镍钛电极(与使用的微孔板孔数相对应)。镍钛电极顶端呈截锥螺旋状,具体参数为I1=0.5 — 5.0毫米,r2=l.0 — 5.0毫米,n=l — 30,d=0.02 — 0.8毫米,α =0.1 — 30,以上!^为锥螺螺旋内圈曲率半径,r 2为锥螺螺旋外圈曲率半径,d为镍钛合金丝的直径,η为螺旋圈数,α为螺旋升角。镍钛电极从上部插入反应孔。镍钛电极完全插入反应孔时,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