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氧化硫气体浓度的检测与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9233984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氧化硫气体浓度的检测与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化学表面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对于用賴化处理的H氧化硫气体 浓度的检测与控制。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薄膜在电池、超级电容和污水处理等方 面得到广泛应用,且需求量日益增大。但高分子材料薄膜不亲水,需要对其进行亲水处理, 賴化处理就是亲水处理方法之一。
[0003] 賴化处理时,反应腔内H氧化硫气体的浓度很高,任何传感器放入其中都很快失 灵,所W很难感知反应腔内H氧化硫气体的浓度,很多情况下只能凭经验将H氧化硫气体 阀口开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做适时的动态调整,从而影响了薄膜的賴化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H氧化硫气体浓度的检测与控制方法。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如下步骤:
[0006] 步骤1,将反应腔两侧各开一小孔,覆W透光性好的玻璃。
[0007] 步骤2,将光源和光敏电阻分别安装在两玻璃外侧,调整好位置,使光束对准另一 侧的光敏电阻。
[0008] 步骤3,通过测量光敏电阻的电阻值即可判断腔体内的H氧化硫气体浓度。
[0009] 由于上述方案的应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能适时检测反 应腔内H氧化硫气体浓度。(2)只有光束与H氧化硫气体接触。(3)感应器不与H氧化硫 气体直接接触,避免了腐蚀。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H氧化硫气体检测及控制装置图。
[0011] 其中;1、反应腔;2、透光小孔;3、透光玻璃;4、光源;5、内置光敏电阻的感应器; 6、通气管;7、阀口;8、导親;9、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引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反应腔1两侧分别开透光小孔2,透光小孔2外侧接透光性好的玻璃3, 一侧透光玻璃3接光源4,另一侧透光玻璃3接内置光敏电阻的感应器5,反应腔1 一侧接 入通气管6,通气管6接可调控阀口 7。感应器5和阀口 7与化C(可编程控制器)相连,由 PLC根据实际测量的光敏电阻阻值大小,调节阀口的开启程度,从而控制进入反应腔的H氧 化硫气体浓度。
[0014] 正式生产之前,首先W已知标准浓度的H氧化硫气体标定光敏电阻的对应电阻 值,过程为:开启阀口 7,通过管道6通入已知标准浓度的H氧化硫气体,开启光源4,测量电 阻值。如某光敏电阻阻值与不同H氧化硫气体浓度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H氧化硫气体浓度与某种光敏电阻阻值的对应关系表
[0015] 在賴化反应腔中,如需将H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在90%,即光敏电阻阻值应保持 在1810Q。在化C中将光敏电阻目标值设定为1810Q。将光敏电阻阻值信号转换成模拟 信号输入到PLC后与目标值相比较,如实测量〉目标值(1810Q),说明H氧化硫气体浓度 偏大,PLC就驱动执行机构,将阀口 7关小,直至实测值=目标值。反之,如实测量 < 目标值 (1810Q),PLC就驱动执行机构,将阀口 7开大,直至实测值=目标值。
[0016] 本实例中,PLC不断地接受感应信号,输出控制信号,使H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在 所需目标值,实现了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0017] 本实例中,高分子薄膜9经导親8的牵引进入反应腔1,受到浓度均匀的H氧化硫 气体的賴化作用,得到亲水性良好的薄膜产品。
【主权项】
1. 一种三氧化硫气体浓度的检测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光源发出光束,使光束 穿过反应腔体,从一端到达另一端,通过透光玻璃射到光敏电阻上,通过测量光敏电阻的阻 值大小即可检测反应腔体中三氧化硫气体的浓度,将电阻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输入可编程 序控制器,由可编程序控制器来调节三氧化硫气体阀门,使腔体中三氧化硫气体的浓度恒 定在某一特定范围。2. 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有光束穿过反应腔。3. 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感应元件不与三氧化硫气体直接接触。4. 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测量光敏电阻的电阻值大小即可知道 腔体内三氧化硫气体浓度。5. 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可编程序控制器接受信号,通过与设 定目标值的比较,输出控制信号,使三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在所需目标值范围内。
【专利摘要】一种三氧化硫气体浓度的检测与控制方法,具体特征在于:使用光源发出光束,使光束穿过反应腔体的一端到达另一端,通过透光玻璃照射到光敏电阻上,三氧化硫气体越少,则到达光敏电阻的光越强,电阻就越小。三氧化硫气体越多则到达光敏电阻的光越弱,电阻就越大。通过测量光敏电阻的电阻值大小即可检测反应腔体中三氧化硫气体的浓度,从而调节阀门使腔体中三氧化硫气体的浓度恒定在某一特定范围。
【IPC分类】G05D11/13, G01N21/17
【公开号】CN104949919
【申请号】CN201410125511
【发明人】田永静
【申请人】苏州科技学院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4年3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