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程度及均匀化的方法_2

文档序号:9325912阅读:来源:国知局
还提供了一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化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上述确定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程度的方法,确定多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程度;对面元属性均匀程度最优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根据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范围大小和方位角范围大小,对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面元属性进行均匀化。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面元属性均匀化的方法对面元属性均匀化处理后,面元之间属性差别变小,有利于减弱“采集脚印”效应,能够提高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结果的精度,提高属性切片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4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004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程度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4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计算一个面元内炮检距范围大小时的示意图;
[004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计算一个面元内方位角范围大小时的示意图;
[0045]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8线8炮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示意图;
[004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6线16炮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示意图;
[0047]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8线8炮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和6线16炮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三种属性的均值、方差值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的柱状对比示意图;
[0048]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化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49]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炮检距分布均匀原则,均匀化前后,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的均值、方差值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的柱状对比图;
[0050]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方位角分布均匀原则,均匀化前后,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的均值、方差值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的柱状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5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程度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053]步骤101:根据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面元大小,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目标区域均匀分成多个面元;
[0054]步骤102:计算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范围大小和方位角范围大小;
[0055]步骤103:根据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覆盖次数,计算目标区域内所有面元的覆盖次数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根据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炮检距范围大小,计算目标区域内所有面元的炮检距范围大小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根据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方位角范围大小,计算目标区域内所有面元的方位角范围大小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
[0056]步骤104:根据目标区域内所有面元的覆盖次数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炮检距范围大小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方位角范围大小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确定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程度。
[0057]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设计人员的观察和实际经验来确定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程度的方法相比较,本发明实施例,首先通过对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进行量化,即计算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范围大小和方位角范围大小,这样将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范围和方位角范围分布情况量化,易于后续对面元的属性进行评价;其次,根据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范围大小和方位角范围大小,分别计算它们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最后,分别根据目标区域内所有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范围大小和方位角范围大小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来确定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面元属性均匀程度,从而确定合适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这样利用均值、方差值、方差与均值的比值,对面元属性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全面地对三维观测系统进行整体评价,因此,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确定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来进行地震勘探采集数据等,利于后续油藏评价、储层预测和地质目标的高精度、高质量地震成像。
[0058]具体实施时,在上述步骤101中,根据有关参数设计面元网格大小,确定面元网格大小后对目标区域进行网格剖分,根据面元网格大小,将目标区域(即要进行地震勘探的目标区域)均匀划分成多个面元,具体面元网格大小由实际工作情况而定。
[0059]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02中,计算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炮检距范围大小,可以包括:
[0060]根据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覆盖次数,将每个面元的炮检距按Cl1= Xmax/N等间距分成N等份炮检距段;所述Xmax为最大炮检距,(I1为每段炮检距段的大小,N为每个面元的覆盖次数,其为大于等于I的正整数;
[0061]根据每个面元对应的炮检距在N等份炮检距段内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面元的炮检距范围大小。
[0062]具体实施时,理想情况下,面元内炮检距应该从O到最大炮检距Xmax之间均匀分布,将面元按Cl1= Xmax/N等间距分成N等份炮检距段;统计面元对应的炮检距分布在几个不同的等距炮检距段,若分布在多个炮检距段,则说明该面元内的炮检距范围越大。每个面元对应的炮检距分布在N等份炮检距段内的段数就可以代表每个面元的炮检距范围大小。后续计算面元的炮检距范围大小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时,就可以用这个段数来计算,例如如图2所示,N为13 (13份等距炮检距段),最大炮检距Xmax为1300米,那么每段炮检距段的大小山为100米,图2中实心圆点代表面元所对应的炮检对中存在一个或以上个数的炮检对的炮检距大小落在该炮检距段内,从图2中可以看出,面元对应的炮检距分布在5个炮检距段中,那么后续步骤103中计算面元的炮检距范围大小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时,就用这个段数5来计算。这样将炮检距分布情况量化成具体段数,通过定量对面元的属性进行判断,可以合理地确定合适的三维地震勘探系统。
[0063]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02中,计算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方位角范围大小,可以包括:
[0064]根据目标区域内每个面元的覆盖次数,将每个面元的方位角按d2= 360° /N等间距分成N等份方位角段;所述d2为每段方位角段的大小,N为每个面元的覆盖次数,其为大于等于I的正整数;
[0065]根据每个面元对应的方位角在N等份方位角段内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面元的方位角范围大小。
[0066]具体实施时,在理想情况下,面元的方位角应该从0°到360°均匀分布,将面元的方位角按d2= 360° /N分成N等份方位角段;统计面元对应的方位角分布在几个不同的等距方位角段,若分布的方位角段越多,则说明该面元内方位角范围越大、越宽。每个面元对应的方位角分布在N等份方位角段内的段数就可以代表每个面元的方位角范围大小。后续计算方位角范围大小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时,就可以用这个段数来计算,例如:如图3所示,N为13(13份方位角段),那么每段方位角段的大小d2约为28度,图3中实心圆点代表面元所对应的炮检对中存在一个或以上个数的炮检对的方位角大小落在该方位角段内,从图3中可以看出,面元对应的方位角分布在5个方位角段中,那么在后续步骤103中,计算面元的方位角范围大小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时,就用这个段数5来计算。这样将方位角范围大小量化成具体段数,通过定量对面元的属性进行判断,可以合理地确定合适的三维地震勘探系统。
[0067]具体实施时,通过对三维地震观测采集系统的三个面元属性参数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确定合适的三维地震勘探系统,这三个面元属性参数分别为覆盖次数、炮检距和方位角。由于一个面元内通常只有一个覆盖次数,但通常存在多个炮检距、方位角,为了直观地对炮检距、方位角进行定量评价,对炮检距和方位角这两个属性进行了定量化处理,用炮检距范围大小定量描述一个面元的炮检距分布情况,用方位角范围大小定量描述一个面元的方位角分布情况。这样将炮检距、方位角分布情况定量化,易于后续对三维地震观测采集系统的面元分布情况进行评价。
[0068]通过步骤103的计算,在上述步骤104中,就可以对目标区域内的面元属性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具体地评价判断情况如下:
[0069](I)根据目标区域内所有面元的覆盖次数的均值、方差和方差与均值的比值,进行评价判断具体为:目标区域内的所有面元覆盖次数的均值越大,说明该区域内面元覆盖次数整体比较高;目标区域内的面元覆盖次数的方差值越小,表示该区域内面元覆盖次数变化小;目标区域内的面元覆盖次数的方差与均值的比值越小,表示该区域内面元覆盖次数的相对偏差比较小,覆盖次数分布的均匀性越好。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