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评价方法

文档序号:9470265阅读:20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评价方法,属于油气资源评价技术 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常规油气的逐渐枯竭,中浅层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逐渐引起石油勘探家的重 视。对于非常规油气而言,尤其继美国页岩气突破之后,致密油气成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又 一"亮点"领域,中国致密油资源非常丰富,具有良好勘探开发前景,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 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纱 帐-石树沟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博格达山前芦草沟组,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及青山口 组,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吐哈盆地丘东洼陷南斜坡水西沟群等层段的致密勘探开 发取得了重要进展,预测中国陆上致密油地质资源量达到110X10st~135X10st,可采资 源量达15X10st,勘探潜力巨大。上述致密油气勘探是在大面积分布的成熟烃源岩、大面积 分布的储集层及烃源岩和储集层紧邻的指导理论下勘探实践的;而像下辽河西部坳陷雷家 地区沙四段致密油发育区烃源岩处于未熟-低熟阶段,致密储层内富含致密油,其石油来 源问题不清晰,因而,本发现提出一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评价方法,主要解决当 前地质条件下未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生烃问题,同时为我国第三系(东濮凹陷沙河街 组、晋县凹陷第三系、柴达木盆地中区第三系、松辽盆地嫩江组)咸化湖相未熟-低熟优质 烃源岩研究指明思路,为我国第三系未熟-低熟油源的常规储层和致密储层油气勘探指明 方向。
[0003] 以往学者针对未熟-低熟油提出了树脂体、木栓质体、细菌改造有机质、蜡和藻类 类脂物、富硫大分子早期降解、干酪根热解聚、可溶有机质成烃等生烃模式,同时,在以下几 方面取得长足进展:1)在不同沉积环境下烃源岩及各种生烃物质形成未熟-低熟油的机制 模拟实验及自然演化剖面研究;2)可溶与不溶有机质在形成未熟-低熟油中相互转化及其 对未熟油的贡献;3)石油、沥青和干酪根中脂肪酸化合物的脱羧反应对成烃的贡献研究; 4)低温矿物催化形成未熟-低熟油的机制研究;5)从生烃母质的化学组成结构角度研究未 熟-低熟油的形成机制;6)对生烃演化的化学动力学及其应用进行的研究;有机质改造和 成烃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研究等。
[0004] 然而,在优质烃源岩的未熟-低熟阶段生烃潜力关键参数研究较少,缺乏用系统、 整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工作方法,缺少绝对定量方面的工作。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评价 方法;本发明继承干酪根热解聚理论、现代干酪根生烃理论,尝试探索解决上述问题,本发 明重点建立评级未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方法,刻画出未熟-低熟阶 段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关键参数,填补国内未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 数研究的一些空白。
[0006]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评价方 法,剖析未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的空间展布,建立优质烃源岩生烃率、排烃率和有机碳 恢复系数评价模型,解决了以往未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区的致密油发育区无油源或油 源来源不明问题,克服了以往未熟-低熟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关键参数评价难的问题。 确定了未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解决了以往该区致密油的油源来源不明的问 题,客观地揭示了该区致密油的油源,为油田未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区致密油勘探工 作提供技术支持。
[0007]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法:
[0008] -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 步骤1)、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所述基础数据包括:热解实验数据、氯仿沥青A测 试数据、镜质体反射率Ro测试数据、轻烃恢复实测数据、烃源岩族组成数据;
[0010] 步骤2)、氯仿沥青"A"关键参数轻烃恢复:由于氯仿沥青"A"在抽提过程中轻烃组 分发生损失,采用研究区内的烃源岩实验轻烃数据和烃源岩族组成数据,建立氯仿沥青"A" 的轻烃恢复系数,对地化参数氯仿沥青"A"进行轻烃恢复,校正出原始氯仿沥青"A" ;
[0011] 步骤3)、建立烃源岩S1ASJS2)、氯仿沥青"A"/T0CA/TOC、(SfS2)AOC关键参数 地化剖面:联合步骤2)中轻烃补偿后的氯仿沥青"A"和步骤1)中收集到的热解(残留烃 S1、裂解烃S2)数据,建立烃源岩S1ASfS2)、氯仿沥青"4"/1'0(:、31/1'0(:、(3 1+32)/1'0(:关键参 数地化剖面;同时,利用未熟-低成熟阶段烃源岩的生烃潜力(SfS2)/TOC参数,确定烃源岩 原始生烃潜力;
[0012] 步骤4)、确定优质烃源岩的未熟-低熟油排烃门限、正常生烃门限和正常排烃门 限:采用目标层位烃源岩S1ASfS2)、氯仿沥青"A"/T0C、S1ZtOC关键参数确定烃源岩正常 生烃门限深度;采用优质烃源岩(SfS2)/TOC关键参数剖面确定烃源岩未熟-低熟油生烃门 限和正常排烃门限深度;为约束烃源岩生烃率、排烃率和有机碳恢复系数奠定基础;
[0013] 步骤5)、建立烃源岩生烃量和生烃率评价模型,评价出目标层位烃源岩生烃量和 生烃率关键参数:依据步骤2)中目标层位烃源岩恢复后氯仿沥青"A"/TOC建立烃源岩残 留烃量;采用烃源岩(SdS2VTOC关键参数和原始生烃潜力评价出烃源岩排烃量;采用物质 平衡法,建立烃源岩生烃量评价模型,评价出目标层位烃源岩生烃量,联合烃源岩原始生烃 潜力,评价出研究区目标层位烃源岩生烃率;
[0014] 步骤6)、建立烃源岩排烃量和排烃率评价模型,评价出目标层位烃源岩排烃量和 排烃率关键参数:依据烃源岩(Sl+S2)/TOC关键参数和原始生烃潜力评价出烃源岩排烃量, 联合步骤5)中评价出生烃量,建立烃源岩排烃率评价模型,评价出研究区目标层位烃源岩 排烃率;
[0015] 步骤7)、建立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碳恢复系数评价模型:依据研究区目标层位烃源 岩岩石有机、无机变化与埋藏深度的关系,建立有机碳恢复系数评价模型;
[0016] 步骤8)、评价目标层位烃源岩有机碳恢复系数:依托于步骤7)建立的烃源岩有机 碳恢复系数评价模型,联合步骤5)评价出的烃源岩生烃率和步骤6)评价出的烃源岩排烃 率,评价出研究区目标层位烃源岩有机碳恢复系数;
[0017] 步骤9)、评价出研究区目标层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平面图:联合烃源 岩目标层位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平面图、生烃潜力关键参数(生烃率、排烃率、有机碳恢 复系数)、原始生烃潜力,评价出研究区目标层位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平面图;
[0018] 步骤10)、评价出研究区目标层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平面图,分析与致密油生烃 贡献关系:联合研究区目标层位未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的空间展布、步骤9)中评价出 的生烃潜力关键参数,客观地评价出未熟_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联合与目标 层位紧邻的致密油气资源分布区,合理解释研究区目标层位致密油气的油源来源问题。
[0019]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由于提出和建立了未 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的生烃率、排烃率和有机碳恢复系数评价模型,克服了以往岩石 热模拟实验数据不能客观合理评价出优质烃源岩中未熟-低熟油部分,客观合理地评价出 未熟-低熟阶段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关键参数。
【附图说明】
[0020]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 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 明的不当限定,如图其中:
[0021] 图1是氯仿沥青"A"轻烃恢复方案;
[0022] 图2是烃源岩的族组成剖面图;
[0023] 图3是烃源岩族组成直方图;
[0024] 图4是烃源岩地化参数S1ASfS2)与深度的关系图;
[0025] 图5是烃源岩地化参数S1ZtOC与深度的关系图;
[0026] 图6是烃源岩地化参数氯仿沥青"A" /TOC与深度的关系图;
[0027] 图7是烃源岩地化参数(SJS2) /TOC与深度的关系图;
[0028] 图8是烃源岩地化参数镜质体反射率Ro与深度的关系图;
[0029] 图9a是烃源岩生烃量与深度关系图;
[0030] 图9b是烃源岩生烃量与镜质体反射率Ro关系图;
[0031 ] 图IOa是烃源岩生烃率与深度关系图;
[0032] 图IOb是烃源岩生烃率与镜质体反射率Ro关系图;
[0033] 图IIa是烃源岩恢复后相对排烃率与深度关系图;
[0034] 图IIb是烃源岩恢复后相对排烃率与镜质体反射率Ro关系图;
[0035] 图12a是烃源岩排烃量与深度关系图;
[0036] 图12b是烃源岩排烃量与镜质体反射率Ro关系图;
[0037] 图13a是烃源岩有机碳恢复系数与深度关系图;
[0038] 图13b是烃源岩有机碳恢复系数与镜质体反射率Ro关系图;
[0039] 图14a是沙四段杜一亚段底面Ro等值线图;
[0040] 图14b是沙四段杜一亚段底面生烃量等值线图;
[0041] 图15a是沙四段高升亚段底面Ro等值线图;
[0042] 图15b是沙四段高升亚段底面生烃量等值线图;
[0043] 图16a是沙四段杜一亚段底面未熟-低熟区生烃量综合评价图;
[0044] 图16b是沙四段高升亚段底面未熟_低熟区生烃量综合评价图;
[0045]图17烃源岩有机碳恢复系数评价模型示意图;
[0046] 图18泥质烃源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孔隙度随R/变化特征示意图;
[0047] 图19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004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