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726137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结构力学试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复合加载成套设备是石油套管评价试验所必备的大型加载设备,是试验室模拟全尺寸石油套管及接箍在地下或海底综合环境的强度试验装置,该设备属于大吨位、高精度测量设备,轴向拉伸载荷2000吨、压向载荷1400吨,加载精度< 1%(F.S)。为了保证设备的加载精度,需要定期对载荷框架进行整体标定校准。目前国内对于大吨位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压向能做到2000吨,而拉向仅能实现500吨以下的标定,且标定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用以解决目前国内对于大吨位载荷传感器的标定需要到国外进行标定,标定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包括左连接杆、左拉向法兰盘、左压向法兰盘、载荷传感器、右压向法兰盘、外连接杆、右拉向法兰盘、右连接杆、内连接杆及连接螺钉,
[0005]所述左连接杆与所述左拉向法兰盘螺纹连接,所述右连接杆与所述右拉向法兰盘螺纹连接,在所述左拉向法兰盘、左压向法兰盘、右压向法兰盘、右拉向法兰盘均设有通孔,所述外连接杆通过所述通孔将所述左拉向法兰盘、左压向法兰盘、右压向法兰盘连接,所述内连接杆通过所述通孔将所述右拉向法兰盘、右压向法兰盘、左压向法兰盘连接,所述连接螺杆在所述通孔内可以移动,所述载荷传感器通过所述连接螺钉,连接在所述左压向法兰盘与所述右压向法兰盘之间。
[0006]进一步地,所述左连接杆与所述右连接杆完全相同、所述左拉向法兰盘与所述右拉向法兰盘完全相同、所述左压向法兰盘与所述右拉向法兰盘完全相同。
[0007]进一步地,所述左拉向法兰盘与所述右拉向法兰盘的通孔数量为8个。
[0008]进一步地,所述左压向法兰盘与所述右压向法兰盘的通孔数量为16个。
[0009]本发明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将载荷框架的拉向与压向的受力过程都设计成压向,然后利用压向载荷传感器实现载荷框架拉向与压向载荷的标定,缩短了标定周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1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0011]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的拉向受力示意图;
[0013]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的压向受力示意图;
[0014]其中,I是左连接杆、2是左拉向法兰盘、3是左压向法兰盘、4是载荷传感器、5是右压向法兰盘、6是外连接杆、7是右拉向法兰盘、8是右连接杆、9是内连接杆、1是连接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型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型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1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0017]如图1-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左连接杆I与左拉向法兰盘2连接,右连接杆8与右拉向法兰盘7连接,在左拉向法兰盘2与右拉向法兰盘7上设有均布的8个通孔,在左压向法兰盘3与右压向法兰盘5上设有均布的16个通孔,用外连接杆6穿过左拉向法兰盘2上的8个通孔、左压向法兰盘3其中的8个通孔和右压向法兰盘5其中的8个通孔,然后用螺母进行锁紧。用内连接杆9穿过右拉向法兰盘7上的8个通孔、右压向法兰盘5剩余的8个通孔和左压向法兰盘3剩余的8个通孔,然后用螺母进行锁紧。最后将载荷传感器4用连接螺钉10连接在左压向法兰盘3与右压向法兰盘5之间。
[0018]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左连接杆I与右连接杆8完全相同的,左拉向法兰盘2与右拉向法兰盘7也是完全相同,左压向法兰盘3与右压向法兰盘5也是完全相同的,完全相同指的是形状、材料等相同,左连接杆I与右连接杆8、左拉向法兰盘2与右拉向法兰盘7、左压向法兰盘3与右压向法兰盘5两两之间完全可以互换使用,而不影响使用。
[0019]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左压向法兰盘3与右压向法兰盘5设有的16个通孔,在用外连接杆6与内连接杆9进行连接时,通孔与内、外连接杆是间隙配合,所以内、夕卜连接杆与通孔可以自由滑动。外连接杆6与内连接杆9穿过左、右压向法兰盘时是间隔穿过通孔,这样可以使传递力的均匀。
[0020]如图2所示,将介绍本发明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受拉力时力的传递路线。当拉力F施加于左连接杆I与右连接杆8时,左连接杆I拉动左拉向法兰盘2,左拉向法兰盘2通过外连接杆6将力传递给右压向法兰盘5,并压紧载荷传感器4右端;右连接杆8拉动右拉向法兰盘7,右拉向法兰盘7通过内连接杆9将力传递给左压向法兰盘3,并压紧载荷传感器4的左端,载荷框架的拉向拉力转化成压向压力并作用于载荷传感器4,并用载荷传感器4进行测量标定。
[0021]如图3所示,将介绍本发明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受压力时力的传递路线。当压力F施加于左连接杆I与右连接杆8时,左连接杆I将压力传递给左拉向法兰盘2,左拉向法兰盘2又将压力传递给左压向法兰盘3,并最终作用于载荷传感器4的左端;右连接杆8将压力传递给右拉向法兰盘7,右拉向法兰盘7又将压力传递给右压向法兰盘5,并最终作用于载荷传感器4的右端,最后实现载荷框架的压力作用于载荷传感器4,并用载荷传感器4进行测量标定。
[0022]本发明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将载荷框架的拉力转化成压力,实现用压力载荷传感器测量标定载荷框架的拉力与压力。本发明解决了目前国内无法做拉向载荷标定需要到国外进行标定,具有标定周期端、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最优【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连接杆(I)、左拉向法兰盘(2)、左压向法兰盘(3)、载荷传感器(4)、右压向法兰盘(5)、外连接杆(6)、右拉向法兰盘(7)、右连接杆(8)、内连接杆(9)及连接螺钉(10), 所述左连接杆(I)与所述左拉向法兰盘(2)螺纹连接,所述右连接杆(8)与所述右拉向法兰盘(7)螺纹连接,在所述左拉向法兰盘(2)、左压向法兰盘(3)、右压向法兰盘(5)、右拉向法兰盘(7)均设有通孔,所述外连接杆(5)通过所述通孔将所述左拉向法兰盘(2)、左压向法兰盘(3)、右压向法兰盘(5)连接,所述内连接杆(7)通过所述通孔将所述右拉向法兰盘(7)、右压向法兰盘(6)、左压向法兰盘(3)连接,所述内连接杆(9)和外连接杆(6)与通孔之间有间隙,所述载荷传感器(4)通过所述连接螺钉(10)连接在所述左压向法兰盘(3)与所述右压向法兰盘(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杆(I)与所述右连接杆(8)完全相同、所述左拉向法兰盘(2)与所述右拉向法兰盘(7)完全相同、所述左压向法兰盘(3)与所述右拉向法兰盘(5)完全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拉向法兰盘(2)与所述右拉向法兰盘(7)的通孔数量均为8个。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压向法兰盘(3)与所述右压向法兰盘(5)的通孔数量均为16个。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一种用于复合加载成套设备载荷框架的标定转换装置,包括左连接杆、左拉向法兰盘、左压向法兰盘、载荷传感器、右压向法兰盘、外连接杆、右拉向法兰盘、右连接杆、内连接杆及连接螺钉,左连接杆与左拉向法兰盘螺纹连接,左拉向法兰盘通过外连接杆与右压向法兰盘连接,右连接杆与右拉向法兰盘螺纹连接,右拉向法兰盘通过内连接杆与左压向法兰盘连接,载荷传感器用连接螺钉连接于左压向法兰盘与右压向法兰盘之间。本发明可以将载荷框架的拉向与压向的受力过程都转换成压向,然后利用压向载荷传感器实现载荷框架拉向与压向载荷的标定,缩短了标定周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IPC分类】G01N3/62
【公开号】CN105486604
【申请号】CN201510924636
【发明人】李碧波, 杨武刚, 王兰, 王燕洁, 李鹏, 崔雄, 张积广, 赵文华
【申请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