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平板沉淀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85893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复合平板沉淀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设计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通过在沉淀池中加装多个组合式的平板沉淀单元,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降低到原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的分之一,有利于提高泥水分离效果,提高出水水质,并维持系统高浓度活性污泥,显著减少沉淀池的占地面积。该系统也可用于给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
【背景技术】
[0002]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沉淀池是系统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构筑物,要节约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则解决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应作为首当其冲的考虑因素。现有的解决沉淀池占地面积的方法包括设计双层或多层沉淀池,即将沉淀池分成两个或多个,重叠起来,上述办法虽能够显著节约占地面积,但结构和工艺设备要求较高,故成本较高,而且受到工艺和结构的限制,层高难以降低,使得层数有限,节约的占地面积有限。
[0003]作为一种改进,又出现了斜板沉淀池技术,即在沉淀池中加装斜板,利用重力排除污泥,但由于污水中所含营养物质多,使得斜板上大量生长生物膜和藻类,引起堵塞,使其不能正常运行,故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始终难以采用。
[0004]申请人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工艺”(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3331042A),利用在沉淀池中固定的多个多层支架(框架),然后把众多的沉淀平板依次放置在每层支架上,在沉淀平板的中心设置刮泥机,刮除的污泥通过平板中心设置的孔向下排出污泥,从而彻底消除平板上生物膜和藻类生长引起的平板堵塞问题。采用申请人的上述改进工艺,通过设置沉淀平板,在沉淀池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沉淀池内总沉淀面积大幅度增加,且不会产生沉淀平板堵塞的问题。沉淀池内沉淀面积越大,则其表面水力负荷越低,有利于提高泥水分离效果,沉淀效果越好,出水水质越好,而且能够维持的系统污泥浓度越高,显著提高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0005]基于上述现有技术,如何推陈出新,继续提高沉淀池内的沉淀面积,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断思索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平板沉淀单元,该平板沉淀单元在不改变沉淀池大小的情况下,可相较现有技术提高沉淀池内的沉淀面积,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0007]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结构如下:
[0008]其包括多个平行放置在支架内的圆形平板,平板的外周设置有挡边,挡边外设置有储污室,储污室通过挡边的槽口与平板相通,支架上相邻储污室之间形成污泥通道,平板内设置旋转刮泥部件,所述刮泥装置通过传动部件与驱动装置相连接。
[0009]将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平板沉淀单元,放置于沉淀池内。由于把污泥通道从原来的平板心部移转到平板的外部,刮泥部件从现有技术的向内推改为向外推,沉积在平板上的污泥被刮泥部件通过槽口推到储污室内,通过污泥通道排出到单元的下方,即沉淀池的下部,再集中处理,污浊的混合液通过沉淀单元被澄清后流出沉淀池。本实用新型的沉淀单元,在平板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平板心部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单个平板的沉淀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整个沉淀单位的沉淀效果。
[0010]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传动部件包括贯通于各层平板心部的中心传动轴,所述旋转刮泥部件为与中心传动轴固连的螺线刮泥板。采用螺线刮泥板,相较现有技术的刮泥机,结构简单,大大简化了刮泥装置,不仅工作更为可靠,也可以由此进一步缩短各层平板之间的层间距,在平板沉淀单元支架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平板的层数,增加更多的沉淀面积。
[0011]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储污室为4个,储污室与圆形平板之间形成正方形的外形轮廓。在圆形平板大小不变和支架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上述正方形轮廓,可最大限度的利用圆形平板外部的冗余空间。
[0012]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沉淀单元为多个,其放置在沉淀池内,并沿沉淀池的进水口至沉淀池的出水堰分布。混合液进入沉淀池中,混合液从一个沉淀单元流出后,再进入下一个沉淀单元,重复沉淀过程,强化沉淀效果,直至清水最终从沉淀池出水堰排出。
[0013]更进一步的改进是,在所述沉淀池的下部设置刮泥机。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排污系统,将整个沉淀池分为上部的澄清区和下部的浓缩区,混合液被上部的组合式平板沉淀单元依次沉淀后澄清排出,而沉积在平板上的污泥通过排污通道聚集在沉淀池下部的浓缩区,最后被沉淀池下部的刮泥机排出沉淀池外。
【附图说明】
[0014]本实用新型将通过实施例并参照说明书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沉淀池内的分布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0017]图3是图1中任一复合平板沉淀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图3的的D-D剖视图。
[0019]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0020]图6是图4的C-C剖视图。
[0021]图7是图6中圆形平板的立体图。
[0022]图8是图7的主视图。
[0023]图9是图7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25]如图1、2所示为复合平板沉淀单元I在沉淀池内的分布示意图。复合平板沉淀单元的数量可以根据澄清的需要以及沉淀池的大小布置,如2-10个。本实施例选用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为9个,并沿沉淀池的进水口 5至沉淀池的出水堰紧邻分布。复合平板沉淀单元将沉淀池分成了上部的澄清区6和下部的浓缩区7 ;浓缩区内设置有链式刮泥机(图中未示出);如果沉淀池较宽,则浓缩区应分隔成几个较窄的纵向廊道,分别设置刮泥机。刮泥机将浓缩区内聚集的污泥推送到沉淀池边的料斗2内,通过料斗排出沉淀池。
[0026]上述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结构如图3-9所示,其包括多个平行放置在支架8内的圆形平板9,平板的外周设置有挡边14,挡边外设置有储污室11,储污室通过挡边的槽口 13与平板相通,支架上相邻储污室之间形成污泥通道10,污泥通道底部直通沉淀池的浓缩区;贯通于各层平板心部的中心传动轴4与支架上部的电机3输出轴连接,平板内设置的螺线刮泥板12与中心传动轴4固连的。
[0027]如图6所示,上述储污室11较佳为四个,四个储污室与圆形平板9之间形成正方形的外形轮廓。
[0028]本实用新型使用方法如下: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依次经进水口处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沉淀流出后,再进入紧邻的下一个复合平板沉淀单元沉淀,直到从出水堰附近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沉淀后澄清排出,混合液中的污泥被沉积到各层平板上,螺线刮泥板将污泥向外推送入储污室,并通过储污通道下落到浓缩区后排出沉淀池。
[0029]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由于平板内向外推污泥的旋转螺线刮泥板结构简单,传送连接部件简化,不仅工作更为可靠,还可以使复合平板沉淀单元的层间距可降低到约10_,而采用现有技术“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工艺”,由于向平板心部设置的排污口推送污泥的刮泥机较大,其沉淀平板的层间距约为30mm。相同高度的沉淀单元,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法,可增加沉淀平板数量1-2倍。从而增加沉淀面积,提高沉淀效果。而把污泥集纳机构从平板心部转移到到平板的外部,还可有效的利用圆形平板外部的冗余空间,增加了平板心部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单个平板的沉淀面积。本实用新型的沉淀单元,在圆形平板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整个沉淀单位的沉淀效果。多个复合平板沉淀单元紧邻排布,重复沉淀过程,进一步强化沉淀效果。
[0030]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普通单层沉淀池沉淀面积增加了 5.59倍,表面水力负荷降为原来的18%。而现有技术的“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工艺”,在沉淀池大小不变,单元数量、高度、支架外轮廓尺寸与本实用新型相同的情况下,其较现有技术普通单层沉淀池沉淀面积增加3.44倍,表面水力负荷下降29%。因此本实用新型相较现有技术均有效增加了沉淀面积,降低表面水力负荷,有利于提高泥水分离效果,提高出水水质,并维持系统高浓度活性污泥,显著节约沉淀池的占地面积。
[0031]尽管已经根据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和描述,但应认识到,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中所阐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可对此作出变更和改变,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
【主权项】
1.一种复合平板沉淀单元,包括多个平行放置在支架内的圆形平板,平板的外周设置有挡边,其特征在于:挡边外设置有储污室,储污室通过挡边的槽口与平板相通,支架上相邻储污室之间形成污泥通道,平板内设置旋转刮泥部件,所述刮泥装置通过传动部件与驱动装置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件包括贯通于各层平板心部的中心传动轴,所述旋转刮泥部件为与中心传动轴固连的螺线刮泥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污室为4个,储污室与圆形平板之间形成正方形的外形轮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单元至少为2个,其放置在沉淀池内,并沿沉淀池的进水口至沉淀池的出水堰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平板沉淀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淀池的下部设置刮泥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平板沉淀单元,包括多个平行放置在支架上的圆形平板,平板的外周设置有挡边,挡边外设置有储污室,储污室通过挡边的槽口与平板相通,支架上相邻储污室之间形成污泥通道,平板内设置旋转刮泥部件,所述刮泥装置通过传动部件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增加了沉淀面积,降低表面水力负荷,有利于提高泥水分离效果,提高出水水质,并维持系统高浓度活性污泥,显著节约沉淀池的占地面积。
【IPC分类】B01D21/18, B01D21/06
【公开号】CN204637675
【申请号】CN201520325653
【发明人】周克钊
【申请人】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