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9764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常规基于比色法的水质监测仪光检装置,检测光源选用特定波长发光二极管,通 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 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0003] 常规接收端组件没有设置透镜,环境温度变化会引起检测光光强较为敏感波动。 当环境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会造成接收光光阑与比色杯之间发生偏移,接收端组件中的 光电转换器接收到检测光光强呈波动不稳定。
[0004] 常规发射光阑与接收光阑孔径小于·02.5ηιπι。当环境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会造 成发射光阑与比色杯之间及接收光光阑与比色杯之间发生偏移,由于光阑孔径相对过小, 热胀冷缩造成光阑位置偏移将引起检测光光强较为敏感波动。
[0005] 综合以上,常规基于比色法的水质监测仪光检装置,其缺点有:检测光光强随着环 境温度波动,有一定波动性漂移变化,会严重影响比色装置的测量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旨在解决检测光光强随 着环境温度波动,有一定波动性漂移变化,会严重影响比色装置的测量准确性的问题。
[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包括比色组座、设置于所述比 色组座腔体内的比色杯,以及设置于所述比色组座相对两侧的发射端组件和接收端组件; 所述发射端组件包括发射组座、设置于所述发射组座一端的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发射 组座另一端的发射光阑;所述接收端组件包括接收组座、设置于所述接收组座与所述比色 杯相对一端的接收光阑、设置于所述接收组座另一端的光电转换器以及设置于所述接收光 阑和所述光电转换器之间的聚焦透镜,所述接收光阑、聚焦透镜沿以及光电转换器一直线 并排且顺序设置,且所述直线穿过所述光电转换器的感光面和所述聚焦透镜的焦点,该感 光面设于该焦点的前方的1.0 mm至I. 5mm之间或后方的1.0 mm至I. 5mm之间。
[0008] 进一步地,当所述比色杯外径为15mm至20mm时,所述发射光阑与所述接收光阑内 径为3. 5mm至6. Omm ;当所述比色杯外径为20mm至30mm时,所述发射光阑与所述接收光阑 内径为4. 5mm至8. 0_。
[0009]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光阑靠近所述比色杯的端面与比色杯的表面距离为1.0 mm至 3. Omm0
[0010]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端组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聚焦透镜的聚焦透镜座,所述聚 焦透镜座沿所述直线方向贯穿形成所述接收光阑。
[0011]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端组件于所述光电转换器的外侧设置有一屏蔽罩。
[0012] 上述的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通过将光电转换器的感光面设在聚焦透镜的焦 点沿所述直线方向的前端或后端的1.0 mm至I. 5mm处,在当环境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会造 成接收光阑与比色杯之间发生偏移的情况下,光电转换器的感光面依然能够接收到稳定的 检测光光强,如此,克服了光检装置随时间漂移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有效提高测量的稳 定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14] 图2为图1沿A-A面的剖视图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0016] 图4为图3沿B-B面的剖视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8]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包括 比色组座1、比色杯2、发射端组件3和接收端组件4。
[0019] 比色杯2设置于所述比色组座1腔体内。发射端组件3和接收端组件4分别设置 于比色组座1相对两侧。
[0020] 发射端组件3包括发射组座30、发光二极管31和发射光阑32。发光二极管31设 置于所述发射组座30 -端,用于提供与待检物质特征吸收光谱相对应的工作波长;发射光 阑32设置于所述发射组座30另一端,用于调制发射光光束形状和光通量。
[0021] 接收端组件4包括接收组座40、聚焦透镜座41、聚焦透镜42和光电转换器43。且, 聚焦透镜座41轴向贯穿设置一用于调制射入接收端光束形状和光通量的接收光阑44。接 收光阑44、聚焦透镜42以及光电转换器43沿一直线Y并排且顺序设置。聚焦透镜座41 (即 接收光阑44)设置于所述接收组座40上与所述比色杯2相对的一端,并接收光阑44沿所 述直线Y方向贯穿形成所述接收光阑44。聚焦透镜42设置于所述接收光阑44和所述光电 转换器43之间,聚焦透镜42凸面与光电转换器43的感光面相对,用于接收来自比色杯2 的检测光。光电转换器43设置于所述接收组座40另一端,用于将接收到的检测光转换为 输出电信号。本实施例中,直线Y穿过所述光电转换器43的感光面和所述聚焦透镜42的 焦点,该光电转换器43的感光面设于该聚焦透镜42的焦点的前方的1.0 mm至I. 5mm之间 或后方的1.0 mm至I. 5mm之间。即所述光电转换器43的感光面与所述聚焦透镜42的焦点 之间、沿所述直线Y方向的距离为1.0 mm至I. 5mm〇
[0022]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射光阑32与接收光阑44的内径为3. 5mm至6. 0mm。在另一个 实施例中。当所述比色杯2外径为15mm至20mm时,所述发射光阑32与所述接收光阑44 内径为3. 5mm至6. Omm ;当所述比色杯2外径为20mm至30mm时,所述发射光阑32与所述 接收光阑44内径为4. 5mm至8. 0mm。在当环境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会造成接收光阑44与 比色杯2之间发生偏移的情况下,保证光电转换器43的感光面依然能够接收到稳定的检测 光光强。
[0023] 本实施例中,发射光阑32靠近所述比色杯2的端面与比色杯2的表面距离为 1.0 mm至3. 0mm,即发射光阑32与比色杯2的沿直线Y的最短距离。
[0024] 进一步地,发射端组件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射组座30 -端用于安装和调节所述 发光二极管31的二极管拧头33。而且,接收端组件4于所述光电转换器43的外侧设置有 一屏蔽罩45。另外,比色组座1的于发射端组件3和接收端组件4所在的两侧壁上设置有 散热槽(图未示)。比色组座1的前侧设置有用于防尘的防尘盖12。
[0025] 上述的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通过将光电转换器43的感光面设在聚焦透镜42 的焦点沿所述直线Y方向的前端或后端的1.0 mm至I. 5_处,在当环境温度变化时,热胀冷 缩会造成接收光阑44与比色杯2之间发生偏移的情况下,光电转换器43的感光面依然能 够接收到稳定的检测光光强,如此,克服了光检装置随时间漂移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有 效提高测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002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比色组座、设置于所述比色组座腔 体内的比色杯,以及设置于所述比色组座相对两侧的发射端组件和接收端组件;所述发射 端组件包括发射组座、设置于所述发射组座一端的发光二极管以及设置于所述发射组座另 一端的发射光阑;所述接收端组件包括接收组座、设置于所述接收组座上与所述比色杯相 对一端的接收光阑、设置于所述接收组座另一端的光电转换器以及设置于所述接收光阑和 所述光电转换器之间的聚焦透镜,所述接收光阑、聚焦透镜以及光电转换器沿一直线并排 且顺序设置,且所述直线穿过所述光电转换器的感光面和所述聚焦透镜的焦点,该感光面 设于该焦点的前方的I.Omm至I. 5mm之间或后方的I.Omm至I. 5mm之间。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比色杯外 径为15mm至20mm时,所述发射光阑与所述接收光阑内径为3. 5mm至6.Omm;当所述比色杯 外径为20mm至30mm时,所述发射光阑与所述接收光阑内径为4. 5mm至8. 0mm。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光阑 靠近所述比色杯的端面与比色杯的表面距离为I.Omm至3. 0_。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组 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聚焦透镜的聚焦透镜座,所述聚焦透镜座沿所述直线方向贯穿形成 所述接收光阑。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组 件于所述光电转换器的外侧设置有一屏蔽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质监测的光检装置,包括比色组座、设置于所述比色组座腔体内的比色杯,以及设置于比色组座相对两侧的发射端组件和接收端组件;发射端组件包括发射组座、发光二极管以及发射光阑;所述接收端组件包括接收组座、设置于所述接收组座与所述比色杯相对一端的接收光阑、设置于所述接收组座另一端的光电转换器以及设置于所述接收光阑和所述光电转换器之间的聚焦透镜,所述接收光阑、聚焦透镜沿以及光电转换器一直线并排且顺序设置,且所述直线穿过所述光电转换器的感光面和所述聚焦透镜的焦点,该感光面设于该焦点的前方或后方的1.0mm至1.5mm之间。克服了光检装置随时间漂移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有效提高测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IPC分类】G01N21/31
【公开号】CN204649612
【申请号】CN201520352609
【发明人】李观福, 龙刚, 殷杰
【申请人】深圳世绘林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