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5242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所述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的直面分别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的之间设有入射角调节部件,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分别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以及第二半圆形板滑移连接,且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设有用于实现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以及第二半圆形板相对固定的调节组件;所述第一半圆形板或第二半圆形板的弧面上设有角度尺。其能够方便调节入射角的角度,且具有良好的调节精度。
【专利说明】
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特别涉及一种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0002]逆反射材料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领域,其利用车辆自身灯光的照明效果,通过控制反射光的角度范围及强度分布达到传递指示、警告等信息的作用,常见产品包括逆反射标志、突起路标和标线等,对于保障公路运输安全,提高通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0003]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该类材料的生产使用做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对材料的反光特性规定了检测方式和技术指标,检测方式是由标准光源发出一束强度固定的光,经固定的距离照射到逆反射材料,反射到照度计光谱探测器,由照度计测得照度,经与标准光源的光强比较,得出材料沿反射角度方向的反射系数,据此评估材料的反光特性。为全面评估材料的反光性能,标准对反射角的取值作了若干个限定(分别取值0.1,0.2,0.5,1.0度),当反射角从0.1到1.0变化时,照度计的位置应发生上下位移。
[0004]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1716105U的中国专利(对比文件I)公开了一种逆反射亮度系数测量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将待测逆反射材料放置到试样支架上并调整到合适的中心和倾仰程度,分别获得需要的观测角α和入射角β,但是现有的这种逆反射亮度系数测量装置不方便实现这样的作用,导致其调节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能够方便调节入射角的角度,且具有良好的调节精度。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种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所述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的直面分别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的之间设有入射角调节部件,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分别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以及第二半圆形板滑移连接,且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设有用于调节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以及第二半圆形板相对位置的调节组件;所述第一半圆形板和/或第二半圆形板的弧面上设有用于读取调节角度的角度尺。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反射角的取值(分别取值
0.1,0.2,0.5,1.0度)来测定材料沿反射角度方向的反射系数,由于入射角调节部件滑移于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进而可以调节入射角调节部件相对于第一半圆形板或第二半圆形板上的位置,其能够方便调节入射角的角度;又由于第一半圆形板或第二半圆形板上设置有角度尺,根据角度尺即可读出入射角的角度,且具有良好的调节精度;调节好要测量的入射角时,调节组件可以将入射角调节部件固定于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实现三者的相对固定。
[000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包括连接部、第一滑移部和第二滑移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滑移部以及第二滑移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移部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滑移连接,所述第二滑移部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板滑移连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滑移部和第二滑移部同步滑移,且分别滑移于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而连接部可以实现第一滑移部和第二滑移部的同步滑移。
[00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移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半圆形板的弧形部相适配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的弧形部滑移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半圆形板的弧形部可以充当滑块,第一半圆形板的弧形部和第一卡槽相互配合即可实现两者的滑移连接。
[00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滑移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半圆形板的弧形部相适配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板的弧形部滑移连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半圆形板的弧形部可以充当滑块,第二半圆形板的弧形部和第二卡槽相互配合即可实现两者的滑移连接。
[00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滑移部和第一半圆形板相对固定的第一调节件、用于实现所述第二滑移部和第二半圆形板相对固定的第二调节件、设置于第一半圆形板用于容纳第一调节件的第一限位槽和设置于第二半圆形板用于容纳第二调节件的第二限位槽。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好要测量的入射角时,第一调节件可以将第一滑移部固定于第一半圆形板,第二调节件可以将第二滑移部固定于第二半圆形板,进而实现入射角调节部件的固定;而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分别起到对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的限位作用,防止调节组件的位移,进而避免了对入射角的影响。
[00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调节件设置为第一螺栓,所述第一卡槽的外侧壁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螺栓穿设所述第一固定孔后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相抵触。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螺栓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为第二螺栓,所述第二卡槽的外侧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螺栓穿设所述第二固定孔后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板相抵触。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螺栓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的下部设有用于放置待测试试样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底座卡设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板用于放置待测试试样的,这样待测试试样在每次测量时所放置的纵向位置是不变的,结合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的半径不变,这样不管入射角的大小,标准光源到待测试试样的距离是一定的,进而消除了标准光源到待测试试样的距离不同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002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适配的第一让位槽和与所述第二凸起相适配的第二让位槽。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可以将放置板卡接于固定的位置,防止了放置槽的横向移动。
[002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的底端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放置板的第三让位槽。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槽放置于第三让位槽后,放置槽的底部和底座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提高了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稳定性。
[002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调节入射角的角度,且具有良好的调节精度。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0]图3为实施例的爆炸图;
[0031]图4为实施例中入射角调节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3]附图标记:1、底座;11、第一让位槽;12、第二让位槽;13、第三让位槽;21、第一半圆形板;22、第二半圆形板;3、入射角调节部件;31、连接部;32、第一滑移部;321、第一卡槽;322、第一固定孔;33、第二滑移部;331、第二卡槽;332、第二固定孔;41、第一调节件;42、第二调节件;43、第一限位槽;44、第二限位槽;5、角度尺;6、放置板;61、第一凸起;62、第二凸起;7、安装部;8、壁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5]实施例: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底座I,底座I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半圆形板21和第二半圆形板22,第一半圆形板21和第二半圆形板22的直面分别和底座I固定连接,第一半圆形板21和第二半圆形板22的之间设有入射角调节部件3,入射角调节部件3分别和第一半圆形板21以及第二半圆形板22滑移连接,且入射角调节部件3设有用于实现入射角调节部件3和第一半圆形板21以及第二半圆形板22相对固定的调节组件;第一半圆形板21和/或第二半圆形板22的弧面上设有角度尺5,以下以角度尺5设置于第二半圆形板22的弧面为例,做进一步的讲解。具体的角度尺5的角度范围设置为-50°至50°,分度值为1°。
[0036]其中,入射角调节部件3包括连接部31、第一滑移部32和第二滑移部33,连接部31的两端分别和第一滑移部32以及第二滑移部33固定连接,第一滑移部32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21滑移连接,第一滑移部32和所述第二圆形板滑移连接。第一滑移部32设置为与第一半圆形板21的弧形部相适配的第一卡槽321,第一卡槽321和第一半圆形板21的弧形部滑移连接;第二滑移部33设置为与第二半圆形板22的弧形部相适配的第二卡槽331,第二卡槽331和第二半圆形板22的弧形部滑移连接,而连接部31可以设置为连接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和第一滑移部32以及第二滑移部33固定连接,其中为了提高三者的连接强度,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
[0037]其中,调节组件包括用于实现第一滑移部32和第一半圆形板21相对固定的第一调节件41、用于实现第二滑移部33和第二半圆形板22相对固定的第二调节件42、设置于第一半圆形板21用于容纳第一调节件41的第一限位槽43和设置于第二半圆形板22用于容纳第二调节件42的第二限位槽44。第一调节件41设置为第一螺栓,第一卡槽321的外侧设有第一固定孔322,第一螺栓穿设第一固定孔322后和第一半圆形板21相抵触;第二调节件42设置为第二螺栓,第二卡槽331的外侧设有第二固定孔332,第二螺栓穿设第二固定孔332后和第二半圆形板22相抵触;第一限位槽43设置为沿第一半圆形板21的弧形部外侧的凹槽,第一限位槽43的大小与第一螺栓的端部相适配;第二限位槽44设置为沿第二半圆形板22的弧形部外侧的凹槽,第二限位槽44的大小与第二螺栓的端部相适配。
[0038]进一步,底座I的下部设有用于放置待测试试样的放置板6,放置板6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起61和第二凸起62;所述底座I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61和第二凸起6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61和第二凸起62相抵触。放置板6用于放置待测试试样的,这样待测试试样在每次测量时所放置的纵向位置是不变的,结合第一半圆形板21和第二半圆形板22,第一半圆形板21和第二半圆形板22的半径不变,这样不管入射角的大小,标准光源到待测试试样的距离是一定的,进而消除了标准光源到待测试试样的距离不同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0039]为了避免放置槽的横向移动,底座I分别设有与第一凸起61相适配的第一让位槽11和与第二凸起62相适配的第二让位槽12,这样第一让位槽11和第二让位槽12可以将放置板6卡接于固定的位置。
[0040]为了提高了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稳定性,底座I的底端设有用于容纳放置板6的第三让位槽13,这样放置槽放置于第三让位槽13后,放置槽的底部和底座I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004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入射角调节部件3的连接部31和安装部7固定连接,安装部7和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壁筒8固定连接,从而以实现对入射角的调节。
[0042]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主权项】
1.一种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所述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的直面分别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形板和第二半圆形板的之间设有入射角调节部件,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分别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以及第二半圆形板滑移连接,且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设有用于调节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以及第二半圆形板相对位置的调节组件;所述第一半圆形板和/或第二半圆形板的弧面上设有用于读取调节角度的角度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角调节部件包括连接部、第一滑移部和第二滑移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滑移部以及第二滑移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移部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滑移连接,所述第二滑移部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板滑移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移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半圆形板的弧形部相适配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的弧形部滑移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移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半圆形板的弧形部相适配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板的弧形部滑移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滑移部和第一半圆形板相对固定的第一调节件、用于实现所述第二滑移部和第二半圆形板相对固定的第二调节件、设置于第一半圆形板用于容纳第一调节件的第一限位槽和设置于第二半圆形板用于容纳第二调节件的第二限位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设置为第一螺栓,所述第一卡槽的外侧壁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螺栓穿设所述第一固定孔后和所述第一半圆形板相抵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为第二螺栓,所述第二卡槽的外侧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螺栓穿设所述第二固定孔后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板相抵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下部设有用于放置待测试试样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底座卡设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适配的第一让位槽和与所述第二凸起相适配的第二让位槽。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反射标志测量仪的入射角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端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放置板的第三让位槽。
【文档编号】G01N21/17GK205426773SQ201620040268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5日
【发明人】杨宗文, 田晓辰, 吴会杰, 高建涛
【申请人】北京中交工程仪器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