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6368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由内、外双层结构组成,外层结构包括不锈钢上盖、氟橡胶密封圈、不锈钢罐身、不锈钢紧固件和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内层结构包括钢化玻璃上盖、双道氟橡胶密封圈、钢化玻璃罐身、不锈钢紧固件、氟塑料紧固结构、氟塑料卡箍挡圈。实现了一种可被加热(室温~90℃),具备防泄漏设计的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防介质泄露、安全环保,可被加热到最高90℃,适于在科研和工程试验中应用。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属于环保、材料老化研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航天器特种橡胶密封件材料和特种箱体结构材料长期接触强氧化性推进剂介质服役工况条件下,材料自身发生加速老化行为,威胁航天器及附属设备的使用安全。为快速评价材料环境适应性和服役寿命,需开展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研究,现有技术下的耐硝酸碳素钢罐体盛装强氧化性介质经常出现罐体腐蚀、紧固件断裂和密封失效漏液等问题,既影响试验可靠性又危害试验人员安全、污染试验室环境,远不能满足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需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由内、外双层结构组成,外层结构包括不锈钢上盖、氟橡胶密封圈、不锈钢罐身、不锈钢紧固件和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内层结构包括钢化玻璃上盖、双道氟橡胶密封圈、钢化玻璃罐身、不锈钢紧固件、氟塑料紧固结构、氟塑料卡箍挡圈,能够实现一种可被加热(室温?90°C),具备防泄漏设计的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该罐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防介质泄露、安全环保,可被加热到最高90°C,适于在科研和工程试验中应用。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5]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该罐体包括外层结构、内层结构和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外层结构包括不锈钢上盖、氟橡胶密封圈、不锈钢罐身和第一不锈钢紧固件,内层结构包括钢化玻璃上盖、双道氟橡胶密封圈、钢化玻璃罐身、第二不锈钢紧固件、氟塑料紧固结构和氟塑料卡箍挡圈;
[0006]不锈钢上盖和不锈钢罐身通过第一不锈钢紧固件进行紧固相连,氟橡胶密封圈位于不锈钢上盖和不锈钢罐身之间;
[0007]钢化玻璃上盖和钢化玻璃罐身通过第二不锈钢紧固件、氟塑料紧固结构和氟塑料卡箍挡圈进行紧固相连,双道氟橡胶密封圈位于钢化玻璃上盖和钢化玻璃罐身之间;
[0008]内层结构整体装入到外层结构的不锈钢罐身内,内层结构与外层结构的不锈钢罐身的内侧壁之间有间隙,且内层结构的钢化玻璃罐身的外侧壁与外层结构的不锈钢罐身的内侧壁之间通过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进行位置固定;
[0009]所述的双道氟橡胶密封圈包括外道氟橡胶密封圈和内道氟橡胶密封圈;
[0010]内层结构与外层结构之间留有的间隙,填充有蒸馏水或者碱性溶液;
[0011]所述的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分为上下两道。
[00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3](I)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结构罐体设计,由内、外两层结构组成,外层结构以不锈钢材料为主,既具有耐腐蚀功能,又满足强度要求;
[0014](2)本实用新型内层结构采用耐强氧化性介质腐蚀的钢化玻璃,在上盖和罐身之间进行了耐强氧化介质的氟橡胶双道密封设计,可以提高介质密封可靠性;
[0015](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双层结构设计,便于在夹层空间填充蒸馏水或者碱性溶液,形成热传导介质和强氧化性介质稀释剂,既保证了外部热量向内层结构的快速传导,又保证万一内层结构有少量强氧化性介质泄露可以被迅速稀释和中和,避免污染试验室环境;
[0016](4)本实用新型的罐体,由内、外双层结构组成,外层结构包括不锈钢上盖、氟橡胶密封圈、不锈钢罐身、不锈钢紧固件和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内层结构包括钢化玻璃上盖、双道氟橡胶密封圈、钢化玻璃罐身、不锈钢紧固件、氟塑料紧固结构、氟塑料卡箍挡圈。实现了一种可被加热(室温?90°C),具备防泄漏设计的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防介质泄露、安全环保,可被加热到最高90°C,适于在科研和工程试验中应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的罐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该罐体包括内层结构和外层结构,外层结构包括不锈钢上盖、氟橡胶密封圈、不锈钢罐身、不锈钢紧固件和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内层结构包括钢化玻璃上盖、双道氟橡胶密封圈、钢化玻璃罐身、不锈钢紧固件、氟塑料紧固结构、氟塑料卡箍挡圈;内层结构可以放入外层结构内,通过固定位置挡圈进行位置固定;内层结构与外层结构之间留有间隙,可以填充蒸馏水或者碱性溶液,用以形成热传导介质和强氧化性介质稀释剂。
[0019]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所述的外层结构由不锈钢上盖、氟橡胶密封圈、不锈钢罐身、不锈钢紧固件和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组成;不锈钢上盖和不锈钢罐身通过不锈钢紧固件进行紧固相连,氟橡胶密封圈介于不锈钢上盖和不锈钢罐身之间,起耐强氧化性介质密封作用;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位于不锈钢罐身内侧壁,分为上下两道,用以对内层结构进行位置固定。
[0020]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所述的内层结构由钢化玻璃上盖、外道氟橡胶密封圈、内道氟橡胶密封圈、钢化玻璃罐身、不锈钢紧固件、氟塑料紧固结构和氟塑料卡箍挡圈组成;钢化玻璃上盖和钢化玻璃罐身通过不锈钢紧固件、氟塑料紧固结构和氟塑料卡箍挡圈进行紧固相连,外道氟橡胶密封圈和内道氟橡胶密封圈介于钢化玻璃上盖和钢化玻璃罐身之间,起耐强氧化性介质双道密封作用。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使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2]实施例
[0023]如图1所示为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构成图,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由内、外双层结构组成;外层结构包括不锈钢上盖、氟橡胶密封圈、不锈钢罐身、不锈钢紧固件和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内层结构包括钢化玻璃上盖、双道氟橡胶密封圈、钢化玻璃罐身、不锈钢紧固件、氟塑料紧固结构、氟塑料卡箍挡圈;内层结构可以放入外层结构内,通过固定位置挡圈进行位置固定;内层结构与外层结构之间留有间隙,可以填充蒸馏水或者碱性溶液,用以形成热传导介质和强氧化性介质稀释剂。
[0024]如图1所示,外层结构由不锈钢上盖1、氟橡胶密封圈2、不锈钢罐身3、第一不锈钢紧固件4和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5组成;不锈钢上盖I和不锈钢罐身3通过第一不锈钢紧固件4进行紧固相连,氟橡胶密封圈2介于不锈钢上盖I和不锈钢罐身3之间,起耐强氧化性介质密封作用;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5位于不锈钢罐身3内侧壁,分为上下两道,用以对内层结构进行位置固定。
[0025]如图1所示,内层结构由钢化玻璃上盖6、外道氟橡胶密封圈7、内道氟橡胶密封圈
8、钢化玻璃罐身9、第二不锈钢紧固件10、氟塑料紧固结构11和氟塑料卡箍挡圈12组成;钢化玻璃上盖6和钢化玻璃罐身9通过第二不锈钢紧固件10、氟塑料紧固结构11和氟塑料卡箍挡圈12进行紧固相连,外道氟橡胶密封圈7和内道氟橡胶密封圈8介于钢化玻璃上盖6和钢化玻璃罐身9之间,起耐强氧化性介质双道密封作用。
[0026]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其特征在于:该罐体包括外层结构、内层结构和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5),外层结构包括不锈钢上盖(I)、氟橡胶密封圈(2)、不锈钢罐身(3)和第一不锈钢紧固件(4),内层结构包括钢化玻璃上盖(6)、双道氟橡胶密封圈、钢化玻璃罐身(9)、第二不锈钢紧固件(10)、氟塑料紧固结构(11)和氟塑料卡箍挡圈(12); 不锈钢上盖(I)和不锈钢罐身(3)通过第一不锈钢紧固件(4)进行紧固相连,氟橡胶密封圈(2)位于不锈钢上盖(I)和不锈钢罐身(3)之间; 钢化玻璃上盖(6)和钢化玻璃罐身(9)通过第二不锈钢紧固件(10)、氟塑料紧固结构(11)和氟塑料卡箍挡圈(12)进行紧固相连,双道氟橡胶密封圈位于钢化玻璃上盖(6)和钢化玻璃罐身(9)之间; 内层结构整体装入到外层结构的不锈钢罐身(3)内,内层结构与外层结构的不锈钢罐身(3)的内侧壁之间有间隙,且内层结构的钢化玻璃罐身(9)的外侧壁与外层结构的不锈钢罐身(3)的内侧壁之间通过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5)进行位置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道氟橡胶密封圈包括外道氟橡胶密封圈(7)和内道氟橡胶密封圈(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其特征在于:内层结构与外层结构之间留有的间隙,填充有蒸馏水或者碱性溶液。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强氧化性介质加速老化试验的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锈钢固定位置挡圈(5)分为上下两道。
【文档编号】G01N17/00GK205656102SQ201620329470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8日 公开号201620329470.7, CN 201620329470, CN 205656102 U, CN 205656102U, CN-U-205656102, CN201620329470, CN201620329470.7, CN205656102 U, CN205656102U
【发明人】邹士文, 许文, 陈江涛, 赵云峰, 丁孝均
【申请人】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