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5220阅读:19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表壳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硬质合金前圈与不锈钢表壳的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硬质合金金属之感强,耐腐蚀性好,在手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当其用于手表前圈时,传统的表壳结构是将其直接与表壳采用胶水粘接或过盈配合连接。采用胶水连接时,因胶水存在老化特性,长期使用时,当胶水因老化失去足够粘性,硬质合金前圈会从表壳体上脱落;而将硬质合金前圈与表壳体直接过盈配合时,需十分严格控制前圈与表壳体的加工精度,给加工带来困难,同时,这种表壳结构因硬质合金易受到应力集中,仅限于圆形且结构厚实的硬质合金前圈表壳,且采用这种表壳结构时,硬质合金前圈无法参与防水,限制了硬质合金前圈表壳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开发了一种新型表壳结构,该结构适用于圆形和异性的硬质合金前圈的表壳,且硬质合金前圈可根据外观的需要进行减薄。该结构便于生产加工,能提高硬质合金前圈表壳的使用可靠性,且能扩大硬质合金前圈表壳的外观设计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开发一种硬质合金前圈的表壳结构,解决:

(1)因传统结构的限制而造成的硬质合金前圈易脱落,或加工困难的问题。

(2)在传统表壳结构中,硬质合金前圈无法参与防水的问题。

(3)表壳结构因硬质合金易受到应力集中,仅限于圆形且结构厚实的硬质合金前圈表壳,限制了硬质合金前圈表壳的设计。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开发了一种表壳结构,包括表壳体、前圈、I-ring和表玻璃,I-ring作为过渡件置于表壳体和前圈之间,将表壳体与前圈 通过I-ring进行过盈配合连接。表玻璃置于表壳体上方与前圈通过I-ring进行过盈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表壳体为不锈钢材质,前圈为硬质合金材质,I-ring为塑胶材料。

进一步地,I-ring内围与表壳体外围接触,I-ring外围与前圈内围接触,I-ring的厚度为0.35~0.45mm,表壳体与前圈的过盈量为0.02~0.14mm。

进一步地,表玻璃外围与I-ring内围接触,前圈内围与I-ring外围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表壳体、前圈和I-ring的配合接触面的表面粗糙度Ra≤2.50。

进一步地,I-ring可为一体结构或分体结构,若为一体结构,I-ring上端面与表玻璃及前圈的上端面相平;若为分体结构,下I-ring的上端面与表壳体上端面相平,上I-ring的上端面与表玻璃上端面相平。

(三)有益效果

硬质合金用于手表前圈时,传统的表壳结构是将其直接与表壳采用胶水粘接或过盈配合连接。采用胶水连接时,因胶水存在老化特性,长期使用时,当胶水因老化失去足够粘性,硬质合金前圈会从表壳体上脱落;而将硬质合金前圈与表壳体直接过盈配合时,需十分严格控制前圈与表壳体的加工精度,给加工带来困难,同时,这种表壳结构因硬质合金易受到应力集中,仅限于圆形且结构厚实的硬质合金前圈表壳,且采用这种表壳结构时,硬质合金前圈无法参与防水,限制了硬质合金前圈表壳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开发了一种新型表壳结构,将I-ring作为过渡件置于表壳体和前圈之间,将表壳体与前圈通过I-ring进行过盈配合连接。表玻璃置于表壳体上方与前圈通过I-ring进行过盈配合连接。该结构适用于圆形和异性的硬质合金前圈的表壳,硬质合金前圈可根据外观的需要进行减薄,解决了因传统结构的限制而造成的硬质合金前圈易脱落,加工困难且无法参与防水的问题。该结构便于生产加工,能提高硬质合金前圈表壳的使用可靠性,且能扩大硬质合金前圈表壳的外观设计范围。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使硬质合金前圈表壳更加多样化,且能有效提高硬质合金前圈表壳的使用可靠性,是手表领域一项新技术的突破。

本实用新型中的I‐ring作为中间媒介,所需的表壳体和前圈的精度均高一些,此结构可降低精度,减小加工难度。过去考虑到金属与金属的直接配合,难免有肉眼察觉不到的缝隙,前圈不能直接参与手表防水,而I‐ring作为中间媒介,可 以使前圈直接参与防水。因I‐ring作为中间媒介相对易造成前圈的应力集中,因此在过盈量设计上范围减小,且未成功实现异性(如方形)表壳的制作,此实用新型可实现异性结构的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表壳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案例一中所述表壳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表壳方俯面结构示意图;

图2、图4为实施案例二中所述表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案例三中所述表壳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表壳结构,壳体部件包括,包括表壳体(1)、前圈(2)、上I-ring(3),下I-ring(4)和表玻璃(5),均为圆形结构。其中表壳体(1)由316不锈钢制成,前圈(2)为硬质合金,上I-ring(3)和下I-ring(4)均为Zytel尼龙树脂。将下I-ring(4)置于表壳体(1)外围,将前圈(2)压入,使其置于下I-ring(4)外围,此处表壳体(1)与前圈(2)的过盈量为0.14mm。随后将上I-ring(3)置于下I-ring(4)上端,上I-ring(3)上端与前圈(2)上端相平,随后将表玻璃(5)压入,使其置于上I-ring(3)内围。表壳体(1)的接触表面粗糙度为1.50,前圈的接触表面粗糙度为2.00,上I-ring(3)和下I-ring(4)的接触表面粗糙度为1.80。

实施例二: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表壳结构,壳体部件包括,包括表壳体(1)、前圈(2)、I-ring(3)和表玻璃(4),均为圆形结构。其中表壳体(1)由304不锈钢制成,前圈(2)为硬质合金,I-ring(3)为Zytel尼龙树脂。将I-ring(3)置于表壳体(1)外围,接着将表玻璃(4)置于表壳体(1)上方,随后将前圈(2)压入I-ring(3)外围,此处的过盈量为0.08mm,此时前圈(2)上端、I-ring(3)上端和表玻璃(4)上表面相平。表壳体(1)的接触表面粗糙度为2.00, 前圈的接触表面粗糙度为1.50,I-ring(3)的接触表面粗糙度为1.20。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在于:

表壳体(1)为316不锈钢制成,I-ring(3)为超高分子聚乙烯(UPE)材料,表壳体(1)、前圈(2)、I-ring(3)和表玻璃(4)均为长方形结构。将I-ring(3)置于表壳体(1)外围,接着将表玻璃(4)置于表壳体(1)上方,随后将前圈(2)压入I-ring(3)外围,此处的过盈量为0.05,此时前圈(2)上端、I-ring(3)上端和表玻璃(4)上表面相平。表壳体(1)的接触表面粗糙度为1.20,前圈的接触表面粗糙度为1.70,I-ring(3)的接触表面粗糙度为2.0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普通硬质合金前圈采用椭圆形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