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5440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表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表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传统手表,其表头与表带通过销钉或生耳连接,表头与表带之间无法实现徒手拆装,这导致由该表头与表带所配合形成的手表的装饰种类只有一种。若消费者想要穿戴搭配新的装饰效果的手表,则需要另外购买,这无疑会增大消费者的花销。随着个性化消费市场的壮大,消费者对手表个性化及表带的可换性要求趋高。针对这种消费趋势,有必要开发一种表头和表带可拆卸连接的手表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手表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手表结构,包括表头、表带以及生耳;表头上形成有带有第一通孔的表耳;表带的头部开设有供表耳插入的缺口,表带的头部还开设有与缺口连通的凹槽;凹槽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生耳的中部容纳于凹槽中并穿设于第一通孔,生耳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穿设于凹槽上的两个第二通孔中。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手表结构中,表头上形成有两个表耳,该两个表耳分别位于表头的两侧;表带具有两个头部,表带的两个头部分别用于与表头上的两个表耳连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手表结构中,生耳包括通管、第一生耳头、第二生耳头以及弹簧,通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件,第一生耳头和第二生耳头分别可活动设置在该通管的两端,弹簧可活动设置在通管内并沿其长度方向分布,且该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生耳头的尾端和第二生耳头的尾端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手表结构中,第一生耳头包括第一钉头和第一本体,第一钉头设于第一本体的外端,且第一钉头的轴径小于第一本体的轴径;第一钉头伸出于通管,第一本体位于上述通管内,弹簧的一端抵接于第一本体的内端,且第一本体与第一钉头的交界处与通管端部的内侧形成卡挡。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手表结构中,第二生耳头包括第二钉头和第二本体,第二钉头设于第二本体的外端,且第二钉头的轴径小于第二本体的轴径;第二钉头伸出于通管,第二本体位于上述通管内,弹簧的一端抵接于第二本体的内端,且第二本体与第二钉头的交界处与通管端部的内侧形成卡挡。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手表结构中,通管侧壁在靠近第一生耳头的位置开设有与通管内部连通的条形口,第一生耳头的侧壁上设置有一托柱,该托柱穿过条形口并向外伸出;

托柱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侧壁上,且该托柱与第一本体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手表结构中,第二生耳头包括第二钉头和第二本体,第二钉头设于第二本体的外端,且第二钉头的轴径小于第二本体的轴径;第二钉头伸出于通管,第二本体位于上述通管内,弹簧的一端抵接于第二本体的内端,且第二本体与第二钉头的交界处与通管端部的内侧形成卡挡。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手表结构,其表头和表带能够可拆卸连接,这样,若需要更改手表的装饰效果,则只需要将表头和表带拆开,然后,更换新的表头或表带,再重新组装即可。本实用新型的手表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手表结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手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手表结构的生耳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生耳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手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于传统手表,其表头与表带通过销钉或生耳连接,表头与表带之间无法实现徒手拆装,这导致由该表头与表带所配合形成的手表的装饰种类只有一种。若消费者想要穿戴搭配新的装饰效果的手表,则需要另外购买,这无疑会增大消费者的花销。本实用新型针对该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手表结构,其表头和表带能够可拆卸连接,这样,若需要更改手表的装饰效果,则只需要将表头和表带拆开,然后,更换新的表头或表带,再重新组装即可。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更为清楚,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手表结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手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手表结构包括表头3、表带1以及生耳2;表头3上形成有带有第一通孔32的表耳31;表带1的头部开设有供表耳31插入的缺口11,表带1的头部还开设有与缺口11连通的凹槽12;凹槽12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13;生耳2的中部容纳于凹槽12中并穿设于第一通孔32,生耳2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穿设于凹槽12上的两第二通孔13中。这样,当生耳2从凹槽12中拆下时,表头3和表带1即拆离。进一步地,在这里,本实用新型通过凹槽12的结构实现了隐蔽生耳的目的,增强了装饰性,同时,凹槽12还对生耳起到了保护作用,防止生耳因外力作用而磨损。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表头3上形成有两个表耳31,该两个表耳31分别位于表头3的两侧;表带1具有两个头部,表带1的两个头部分别与表头3上的两个表耳31连接,这样,表带1和表头3即连接成环,用于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手表结构的生耳的剖视图。该生耳2包括通管21、第一生耳头22、第二生耳头23以及弹簧24,其中,通管2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件,第一生耳头22和第二生耳头23分别可活动设置在该通管21的两端,弹簧24可活动设置在通管21内并沿其长度方向分布,且该弹簧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生耳头22的尾端和第二生耳头23的尾端相抵接,同时,在弹簧24的弹力作用下,第一生耳头22的前端和第二生耳头23的前端分别与通管21两端的端部相抵顶,此处,用户可以推动第一生耳头22和第二生耳头23朝通管21的中间位置直线移动,如此,缩短整个生耳2的长度以便于将第一生耳头22的前端和第二生耳头23的前端分别装入两个第二通孔13中。进一步地,通管21侧壁在靠近第一生耳头22的位置开设有与通管21内部连通的条形口220,同时,第一生耳头22的侧壁上设置有一托柱223,该托柱223穿过条形口220并向外伸出,此处,当推动第一生耳头22朝通管21的中间位置直线移动时,托柱223将沿着条形口220长度方向同步直线移动,移动距离小于条形口220的长度。

采用上述生耳2连接表带1和表头3,具有如下特点:通过在上述通管21上开设条形口220,并在上述第一生耳头22的侧壁上设置托柱223,且使该托柱223伸出于条形口220,如此,用户可通过推动托柱223使其由通管21的一端朝其中间位置直线移动,从而实现了快速方便地缩短整个生耳2的长度,以将第一生耳头22的前端和第二生耳头23的前端分别装入两个第二通孔13中,进而实现表带1和表头3自由、快速地拆卸分离或者装配连接,这样,也就提升了更换表带的便捷性,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生耳头22包括第一钉头221和第一本体222,第一钉头221设于第一本体222的外端,且第一钉头221的轴径小于第一本体222的轴径,此处,两者一体化设置;另外,第一钉头221伸出于通管21,第一本体222位于上述通管21内,同时,上述弹簧24的一端抵接于第一本体222的内端,且第一本体222与第一钉头221的交界处与通管21端部的内侧形成卡挡,也就是说,第一钉头221可以伸出通管21,而第一本体222不能伸出通管21。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生耳头22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组成或者形态,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托柱223设置在第一本体222的侧壁上,且该托柱223与第一本体222相垂直,这样,推动托柱223即可带动第一本体222以及第一钉头221一起移动,当推动托柱223朝向通管21的中间位置移动时,第一钉头221将向通管21内缩回,如此,即可实现缩短整个生耳2的长度。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托柱223也可以与第一本体222倾斜设置,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第二生耳头23包括第二钉头231和第二本体232,第二钉头231设于第二本体232的外端,且第二钉头231的轴径小于第二本体232的轴径,此处,两者一体化设置;另外,第二钉头231伸出于通管21,第二本体232位于上述通管21内,同时,上述弹簧24的一端抵接于第二本体232的内端,且第二本体232与第二钉头231的交界处与通管21端部的内侧形成卡挡,也就是说,第二钉头231可以伸出通管21,而第二本体232不能伸出通管21。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生耳头23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组成或者形态,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生耳的机构。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生耳的剖视图。具体地,该生耳2包括通管21、第一生耳头22、第二生耳头23以及弹簧24,其中,通管2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件,第一生耳头22和第二生耳头23分别可活动设置在该通管21的两端,弹簧24可活动设置在通管21内并沿其长度方向分布,且该弹簧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生耳头22的尾端和第二生耳头23的尾端相抵接,同时,在弹簧24的弹力作用下,第一生耳头22的前端和第二生耳头23的前端分别与通管21两端的端部相抵顶,此处,用户可以推动第一生耳头22和第二生耳头23朝通管21的中间位置直线移动,如此,缩短整个生耳2的长度以便于将第一生耳头22的前端和第二生耳头23的前端分别装入两个第二通孔13中。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生耳头22包括第一钉头221和第一本体222,第一钉头221设于第一本体222的外端,且第一钉头221的轴径小于第一本体222的轴径,此处,两者一体化设置;另外,第一钉头221伸出于通管21,第一本体222位于上述通管21内,同时,上述弹簧24的一端抵接于第一本体222的内端,且第一本体222与第一钉头221的交界处与通管21端部的内侧形成卡挡,也就是说,第一钉头221可以伸出通管21,而第一本体222不能伸出通管21。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生耳头22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组成或者形态,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第二生耳头23包括第二钉头231和第二本体232,第二钉头231设于第二本体232的外端,且第二钉头231的轴径小于第二本体232的轴径,此处,两者一体化设置;另外,第二钉头231伸出于通管21,第二本体232位于上述通管21内,同时,上述弹簧24的一端抵接于第二本体232的内端,且第二本体232与第二钉头231的交界处与通管21端部的内侧形成卡挡,也就是说,第二钉头231可以伸出通管21,而第二本体232不能伸出通管21。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生耳头23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组成或者形态,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表带1的结构。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手表结构包括表头3、表带1以及生耳2;表头3上形成有带有第一通孔32的表耳31;表带1的头部开设有供表耳31插入的缺口11,表带1的头部还开设有与缺口11连通的凹槽12;凹槽12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13;生耳2的中部容纳于凹槽12中并穿设于第一通孔32,生耳2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穿设于凹槽12上的两第二通孔13中。这样,当生耳2从凹槽12中拆下时,表头3和表带1即拆离。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手表结构的示意图。表带1包括丝巾4和头粒5,在本实施例中,头粒5有两个,分别用作丝巾4的两个头部。根据装饰需要,丝巾4还可以被皮绳、布条等柔性材料所替代。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