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13809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终端产品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
背景技术
流体终端产品,是指可直接组设在水龙头等出水装置的出水口,从而起到节水或改变水流方向等作用的辅助件。具体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0620018610. 5公开的节水器,其通过往水流中混气的方式而实现节水的功效。但是,上述案件所涉及的结构,其仅是能够达到固定的节水功效,即无法应对当前水压情况而进行匹配性地动态调节,从而具有调节力度较差以及无法进行深度调节的缺陷。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流体终端产品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能对流经该结构的流体进行流量控制,并让流体在不同流体压力下的流量能到达要求的流量曲线。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包括可组设在流体终端上的壳体,该壳体具有入液口、出液口以及位于入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流道;其中,该流道中具有控流孔段;该流量控制器还包括承压体、控流体以及阻碍承压体移动并提供回复力的弹性机构,该承压体具有一可接受流体冲击的承压面,该控流体具有一横截面积沿流道中流体流动方向而呈变化状的控流柱段;该控流柱段和控流孔段中的一个与壳体固定相连,另一个则与承压体相连而使该控流柱段可在控流孔段中活动并改变控流孔段中实际导通面积。进一步,该控流体与承压体固定相连并位于承压体的下游,该控流孔段形成在壳体的出液口处,该承压体的控流柱段的横截面积沿流道中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该弹性机构则位于壳体与承压体之间,并一端抵靠在承压体上,另一端抵靠在壳体上。进一步,该弹性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体,该第一弹性体选自弹性卡爪、弹片、弹簧或弹性块中的一种。进一步,该弹性机构包括至少两组弹性件,该不同组弹性件分别作用于承压体行程中相同、部分重叠或完全不同的行程段;该至少两组弹性体均选自于弹性卡爪、弹片、弹簧或弹性块。进一步,该控流体与承压体固定相连并位于承压体的下游,该控流孔段形成在壳体的出液口处,该承压体的控流柱段的横截面积沿流道中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该弹性机构包括固定在控流体或承压体上的弹性卡爪,该壳体上还形成有朝流道方向突出并可与弹性卡爪相抵触的支撑座。进一步,该弹性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控流孔段内侧的第二弹性体。[0013]进一步,该弹性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壳体与承压体之间的第三弹性体,该第三弹性体在承压体处于零压力时与承压体之间形成有间隙。进一步,该承压体采用变形材料制成,该承压体周缘与壳体固定相连;该控流体与承压体固定相连并位于承压体的下游,该控流孔段形成在壳体的出液口处,该承压体的控流柱段的横截面积沿流道中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该弹性机构则还包括设置在控流孔段内侧的第二弹性体。进一步,该控流体和控流孔段均相对应地设置为多个。进一步,该承压面上形成有多个镂空孔,该流量控制器还包括位于控流孔段上游并起到过滤效用的滤网。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通过承压面来接受流体的压力,并使得与承压体相连的控流柱段或控流孔段能产生位移,此时该弹性 机构则用来提供阻力而控制控流柱段或控流孔段移动量的大小,即产生对应于当前流体压力大小的移动量,该移动量实际为承压体让弹性机构提供的阻力与流体的压力相互平衡时所移动的距离;如此本实用新型能自动选择平衡点,从而达到自动调节流体流量的功效。另夕卜,人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弹性机构中阻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来实现流量曲线的设定。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I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9A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IO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i^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IlA为本实用新型第i^一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0040]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2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3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4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5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六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6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六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七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7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七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八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8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八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九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9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九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20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i^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21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i^一实施例处于水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中流量控制器100壳体I入液口11出液口12流道13控流孔段131倒角14突起15凸缘16支撑座17承压体2承压面21镂空孔22滤网23控流体3控流柱段31弹性机构4第一弹性体41柱形弹簧411弹性爪412锥形弹簧413弹性卡爪414弹性块415第二弹性体42第三弹性体4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下述不同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将会采用相同的标号。如图I和图I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100的第一实施例,该流量控制器100包括可组设在流体终端上的壳体1,该壳体I具有入液口 11、出液口 12以及流道13,该流道13位于入液口 11和出液口 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该壳体I下方形成有倒角14,上方边缘还形成有突起15,通过该倒角14与该突起15而可以实现装配到其他产品或者部件上;另外为了避免壳体I中的部件脱离于壳体1,该壳体I上缘还突出形成有凸缘16,从而起到限位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在于该流道13中形成有控流孔段131 ;该流量控制器100还包括承压体2、控流体3以及弹性机构4,该承压体2具有一承压面21,该承压面21可接受流体的冲击,该控流体3具有一控流柱段31,该控流柱段31的横截面积沿流道13中流体流动方向而呈变化状;该控流柱段31和控流孔段131中的一个与壳体I固定相连,另一个则与承压体2相连而使该控流柱段31可在控流孔段131中活动,进而改变控流孔段131中实际导通面积;该弹性机构4则用于阻碍承压体2移动并提供承压体2的回复力。具体在第一实施例中,该控流体3与承压体2固定相连(更具体为一体成型)并位于承压体2的下游,该控流孔段131形成在壳体I的出液口 12处;该承压体2中控流柱段 31的横截面积则沿流道13中流体流动方向而呈逐渐变小状,该弹性机构4则为第一弹性体41,即位于壳体I与承压体2之间的弹性卡爪,并一端抵靠在承压体2上,另一端抵靠在壳体I上。更优选地,该承压面21上形成有多个镂空孔22,该流量控制器100还包括位于控流孔段131上游并起到过滤效用的滤网23,该滤网23具体和承压面21集成在了一起,从而起到节省成本的功效。如图2和图2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控流柱段31的横截面积随流体流动方向的变化不同,另外就是该第一弹性体41采用的为设置在壳体I与承压体2之间的弹片,该弹片一端抵靠在承压体2上,另一端抵靠在壳体I上;其可以实现不同的流量曲线。如图3和图3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控流柱段31的横截面积随流体流动方向的变化不同,另外就是该第一弹性体41采用的为设置在壳体I与承压体2之间的弹性块,该弹性块一端抵靠在承压体2上,另一端则抵靠在壳体I上;并且该弹性块下方还设置有用于固定该弹性块的安装座。如图4和图4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三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承压面21由之前的梯形面改为平面,另外即为镂空孔22的设置方式以及是该弹性块的形状均有所调整,如此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流体等。如图5和图5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原理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一弹性体41采用为一体成型在壳体I上的弹性卡爪;当然其在承压面21的形状上亦有所调整。如图6和图6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一弹性体41采用独立设置的弹性块,该弹性块还形成有两个腿部。如图7和图7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原理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一弹性体41采用独立设置的弹片,该弹片的形状有别于第二实施例。[0084]如图8和图8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原理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一弹性体41采用独立设置的弹片,该弹片的形状有别于第二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由第二实施例、第七实施例和第八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第一弹性体41如果是采用弹片,其结构亦可以为多种多样,其只需匹配于当前结构而能对承压体2产生阻力和回复力即可,具体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如图9和图9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原理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弹性机构4包括两组弹性件,即柱形弹簧411以及弹性爪412,该柱形弹簧411和弹性爪412均位于承压体2的行程内,并且该柱形弹簧411所占据的行程段要长于并覆盖了弹性爪412所占据的行程段,即随着水压的不断增大,该承压体2会先接收柱形弹簧411所提供的阻力,到最后才会接收到弹性爪412的阻力,如此其可以通过调整柱形弹簧411以及弹性爪412之间的位置,而达到不同的流量曲线。如图10和图IO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原理与第九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两组弹性件包括锥形弹簧413以及弹性爪412 ;当然,其在承压面21的结构上亦有进行相应的调整。 如图11和图Il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i^一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原理与第九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两组弹性件包括柱形弹簧411以及弹性块415 ;当然其在控流孔段131以及壳体I上也进行了微调。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弹性件可以根据需要而扩展为三组和三组以上,同时可以让不同组弹性件分别作用于承压体2行程中相同、部分重叠或完全不同的行程段,从而形成各种流量曲线,以满足不同的现实需求。如图12和图12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该控流体3与承压体2固定相连(更具体为一体成型),并且该控流体3位于承压体2的下游,该控流孔段131则与上述实施例一样而形成在壳体I的出液口 12处,该承压体2的控流柱段31的横截面积沿流道13中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在本第十二实施例中,该弹性机构4包括固定在控流体3或承压体2上的弹性卡爪414,当然更具体地,本实施例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另外,该壳体I上还形成有支撑座17,该支撑座17朝流道13方向突出并可与弹性卡爪414相抵触,从而让弹性卡爪可以产生回复力。如图13和图13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十二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弹性卡爪414固定在控流体3上。如图14和图14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十二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弹性卡爪414亦固定在承压体2上,但是其朝向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反;另外,该控流孔段131内侧还形成有第二弹性体42,从而可以增加回复力。如图15和图15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十二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弹性卡爪414亦固定在承压体2上,但是其朝向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反;另外,该壳体I与承压体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弹性体43,该第三弹性体43在承压体2处于零压力时与承压体2之间形成有间隙。如此使得承压体2在已经受到一定压力的条件下,才能对第三弹性体43发生作用,如此可以起到调节流量曲线的作用;更具体地,该第三弹性体43为弹性块。[0092]如图16和图16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第十四实施例和第十五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其即设置有第二弹性体42,还设置有第三弹性体43,如此为形成更为复杂的流量曲线做准备。如图17和图17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该承压体2采用变形材料制成,该承压体2周缘与壳体I固定相连,具体是采用卡扣卡槽配合的方式;该控流体3与承压体2固定相连并位于承压体2的下游,该控流孔段131形成在壳体I的出液口 12处,该承压体2的控流柱段31的横截面积沿流道13中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该弹性机构4则还包括设置在控流孔段131内侧的第二弹性体42。如此,该承压 体2再此亦作为弹性机构4,当然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该第二弹性体42能起到弹性弥补的作用。如图18和图18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其结构原理与第十七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控流体3和控流孔段131均相对应地设置为多个。如图19和图19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其结构原理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弹性机构4包括多个弹性体,从而能起到形成复杂流量曲线的功效。如图20和图20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其结构原理与第十九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控流体3和控流孔段131均相对应地设置为多个。如图21和图21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i^一实施例,该控流孔段131设置在承压体2上,该控流体3及其上的控流柱端则固定在壳体I上;另外,该弹性机构4则为位于壳体I与承压体2之间的弹性卡爪。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承压面21来接受流体的压力,并使得与承压体2相连的控流柱段31或控流孔段131能产生位移,此时该弹性机构4则起到阻碍承压体2运动的功效,其平衡位置即为弹性机构4提供的阻力与流体压力相等之处;如此使得本实用新型能自动选择平衡点,从而达到自动调节流体流量的功效;另外对于该平衡点的位置以及平衡点所对应间隙的大小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并控制控流柱段31或控流孔段131之间间隙或者弹性机构4的弹性曲线来改变,故人们最终可以根据当前需要而获得所需要的流量曲线。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包括可组设在流体终端上的壳体,该壳体具有入液口、出液口以及位于入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流道;其特征在于,该流道中具有控流孔段;该流量控制器还包括承压体、控流体以及阻碍承压体移动并提供回复力的弹性机构,该承压体具有一可接受流体冲击的承压面,该控流体具有一横截面积沿流道中流体流动方向而呈变化状的控流柱段;该控流柱段和控流孔段中的一个与壳体固定相连,另一个则与承压体相连而使该控流柱段可在控流孔段中活动并改变控流孔段中实际导通面积。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控流体与承压体固定相连并位于承压体的下游,该控流孔段形成在壳体的出液口处,该承压体的控流柱段的横截面积沿流道中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该弹性机构则位于壳体与承压体之间,并一端抵靠在承压体上,另一端抵靠在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体,该第一弹性体选自弹性卡爪、弹片、弹簧或弹性块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机构包括至少两组弹性件,该不同组弹性件分别作用于承压体行程中相同、部分重叠或完全不同的行程段;该至少两组弹性体均选自于弹性卡爪、弹片、弹簧或弹性块。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控流体与承压体固定相连并位于承压体的下游,该控流孔段形成在壳体的出液口处,该承压体的控流柱段的横截面积沿流道中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该弹性机构包括固定在控流体或承压体上的弹性卡爪,该壳体上还形成有朝流道方向突出并可与弹性卡爪相抵触的支撑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控流孔段内侧的第二弹性体。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壳体与承压体之间的第三弹性体,该第三弹性体在承压体处于零压力时与承压体之间形成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承压体采用变形材料制成,该承压体周缘与壳体固定相连;该控流体与承压体固定相连并位于承压体的下游,该控流孔段形成在壳体的出液口处,该承压体的控流柱段的横截面积沿流道中流体流动方向逐渐变小,该弹性机构则还包括设置在控流孔段内侧的第二弹性体。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控流体和控流孔段均相对应地设置为多个。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承压面上形成有多个镂空孔,该流量控制器还包括位于控流孔段上游并起到过滤效用的滤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动态控流的流量控制器,包括可组设在流体终端上的壳体,该壳体具有入液口、出液口以及位于入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流道;该流道中具有控流孔段;该流量控制器还包括承压体、控流体以及阻碍承压体移动并提供回复力的弹性机构,该承压体具有一可接受流体冲击的承压面,该控流体具有一横截面积沿流道中流体流动方向而呈变化状的控流柱段;该控流柱段和控流孔段中的一个与壳体固定相连,另一个则与承压体相连而使该控流柱段可在控流孔段中活动并改变控流孔段中实际导通面积。本实用新型能自动选择平衡点,从而达到自动调节流体流量的功效。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弹性机构中阻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来实现流量曲线的设定。
文档编号G05D7/01GK202512447SQ201120545620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3日
发明者王永利 申请人:王永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