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0027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通过输入逻辑信号控制电路中反馈给稳压芯片的电流的大小,进而控制所述稳压电路输出的电压的大小,以提供稳定的输出电压。另外,通过输入逻辑信号控制电路中两个稳压芯片是否工作,以在不同情况下为系统提供不同的输出电压。实现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系统节约电源电量。且电路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可以较为准确地控制输出电压的转换。
【专利说明】—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产品的日益更新,有效率的电源管理已成为电路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0003]由于系统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电压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当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时候,使用幅度较高的电压,当计算量小,或者处于待机状态下时,可以使用幅度较低的电压。
[0004]如果电源一直提供较高电压,则可能造成电量的浪费。如果一直提供较低电压,则会影响系统运行,无法进行大规模运算处理。
[0005]因此,现今在电源效率的设计领域上,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针对系统的不同工作情况提供不同的输出电压,以实现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系统节约电源电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系统节约电源电量。
[0007]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01)、电压输出端口( 102)、第一逻辑输入端口( 103)、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06)、第三电压输入端口(107)、第一稳压电路(108)、反馈电路(109)、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第二稳压电路(111)、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 )、第三稳压电路(113 )及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 );
[0008]其中,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口(101)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连接;
[0009]所述反馈电路(109 ) —端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连接,所述反馈电路(109 )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连接;
[0010]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 —端与所述第一逻辑输入端口(103)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的另一端与反馈电路(109)连接;
[0011]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根据从所第一逻辑输入端口(103)接收到的第一逻辑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反馈电路(109)反馈到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的反馈电流的大小;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根据接收到的反馈电流的大小不同,输出相应大小的电压到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
[0012]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和所述反馈电路(109 )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的另一端与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 )和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之间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的再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连接;
[0013]所述第三稳压电路(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压输入端口(107)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电路(113)的另一端与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3)的再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连接;[0014]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分别与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104)、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06)及第三电压输入端口(107)连接;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与所述第三逻辑控制电路(I 14)连接;
[0015]所述第三逻辑控制电路(I 14)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06)连接;
[0016]其中,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当通过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104)接收到第二逻辑控制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导通并输出电压到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当通过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112)接收到第三逻辑控制信号时,通过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控制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3)导通并输出电压到所述电压输出端口( 102)。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包括第一稳压芯片(1081)和电感(1082);所述反馈电路(109)包括第一电阻(1091)、第二电阻(1092)和第三电阻(1092);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包括第一三极管(1101)和第四电阻(1102);
[0018]其中,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01)连接;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二端口通过所述电感(1082 )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连接;
[0019]所述第一电阻(1091)、第二电阻(1092)和第三电阻(1092)在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和地之间串联,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三端口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1091)和第二电阻(1092)之间;
[0020]所述第一三极管(1101)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电阻(1092)和第三电阻(1093)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110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1101)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1102)接地,同时,所述第一三极管(161)的基极与所述第一逻辑输入端口( 103)连接。[0021 ] 优选地,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包括第二稳压芯片(1111);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包括:第五电阻(1121)、第六电阻(1122)、第七电阻(1123)和第二三极管(1124);所述第三稳压电路(113)包括第三稳压芯片(1131);所述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包括?第八电阻(1141)、第九电阻(1142)和第三三极管(1144);
[0022]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11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电感(1082)和所述第一电阻(1091)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111)的第二端口连接于所述第五电阻(1121)和第九电阻(1142)之间;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111)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连接;
[0023]所述第五电阻(1121) —端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06)连接,所述第五电阻
(1121)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1142)连接;
[0024]所述第六电阻(1122) —端与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104)连接,所述第六电阻
(1122)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1124)的基极连接;
[0025]所述第七电阻(11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压输入端口(107)连接,所述第七电阻(112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104)连接;
[0026]所述第二三极管(1124)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五电阻(1121)和第九电阻(1142)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1124)的发射极接地;
[0027]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3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电压输入端口( 107 )连接;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11)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连接;
[0028]所述第八电阻(1141) 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06)连接,所述第八电阻(1141)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31)的第二端口连接;[0029]所述第九电阻(1142)—端与所述第五电阻(1121)连接,所述第九电阻(1142)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1144)的基极连接;
[0030]所述第三三极管(114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31)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1144)的发射极接地。
[0031]本实施例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通过输入逻辑信号控制电路中反馈给稳压芯片的电流的大小,进而控制所述稳压电路输出的电压的大小,以提供稳定的输出电压。另外,通过输入逻辑信号控制电路中两个稳压芯片是否工作,以在不同情况下为系统提供不同的输出电压。实现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系统节约电源电量。且电路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可以较为准确地控制输出电压的转换。
[0032]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33]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8]由于系统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电压的需求是不同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实现对电源输出电压的转换。
[003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包括:
[0040]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01、电压输出端口 102、第一逻辑输入端口 103、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06、第三电压输入端口 107、第一稳压电路108、反馈电路109、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第二稳压电路111、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第三稳压电路113及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 ;
[0041]其中,第一稳压电路108 —端与电压输入端口 101连接,第一稳压电路108的另一端与第二稳压电路111连接;
[0042]反馈电路109 —端与第二稳压电路111连接,反馈电路109另一端与第一稳压电路108连接;
[0043]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 —端与第一逻辑输入端口 103连接,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的另一端与反馈电路109连接;
[0044]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根据从所第一逻辑输入端口 103接收到的第一逻辑控制信号,控制反馈电路109反馈到第一稳压电路108的反馈电流的大小;第一稳压电路108根据接收到的反馈电流的大小不同,输出相应大小的电压到第二稳压电路111 ;[0045]第二稳压电路111的一端与第一稳压电路108和反馈电路109连接,第二稳压电路111的另一端与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和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之间连接;第二稳压电路111的再一端与电压输出端口 102连接;
[0046]第三稳压电路113的一端与第三电压输入端口 107连接,第三稳压电路113的另一端与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连接;第二稳压电路113的再一端与电压输出端口 102连接;
[0047]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分别与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06及第三电压输入端口 107连接;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与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连接;
[0048]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与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06连接;
[0049]其中,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当通过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接收到第二逻辑控制信号时,控制第二稳压电路111导通并输出电压到电压输出端口 102 ;当通过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12接收到第三逻辑控制信号时,通过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控制第三稳压芯片113导通并输出电压到电压输出端口 102。
[0050]优选地,如图2所不,第一稳压电路108包括第一稳压芯片1081和电感1082 ;反馈电路109包括第一电阻1091、第二电阻1092和第三电阻1092 ;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包括第一三极管1101和第四电阻1102 ;
[0051]其中,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一端口与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01连接;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二端口通过电感1082与第二稳压电路111连接;
[0052]第一电阻1091、第二电阻1092和第三电阻1092在第二稳压电路111和地之间串联,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三端口连接于第一电阻1091和第二电阻1092之间;
[0053]第一三极管1101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二电阻1092和第三电阻1093之间;第一三极管110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1101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1102接地,同时,第一三极管161的基极与第一逻辑输入端口 103连接。
[0054]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稳压电路111包括第二稳压芯片1111 ;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包括:第五电阻1121、第六电阻1122、第七电阻1123和第二三极管1124 ;第三稳压电路113包括第三稳压芯片1131 ;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包括:第八电阻1141、第九电阻1142和第三三极管1144 ;
[0055]第二稳压芯片1111的第一端口与电感1082和第一电阻1091连接;第二稳压芯片1111的第二端口连接于第五电阻1121和第九电阻1142之间;第二稳压芯片1111的第三端口与电压输出端口 102连接;
[0056]第五电阻1121 —端与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06连接,第五电阻1121另一端与第九电阻1142连接;
[0057]第六电阻1122—端与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连接,第六电阻1122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1124的基极连接;
[0058]第七电阻1123的一端与第三电压输入端口 107连接,第七电阻1123另一端与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连接;
[0059]第二三极管1124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五电阻1121和第九电阻1142之间;第一三极管1124的发射极接地;
[0060]第三稳压芯片1131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电压输入端口 107连接;第三稳压芯片1111的第三端口与电压输出端口 102连接;[0061]第八电阻1141 一端与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06连接,第八电阻1141另一端与第三稳压芯片1131的第二端口连接;
[0062]第九电阻1142 —端与第五电阻1121连接,第九电阻1142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1144的基极连接;
[0063]第三三极管1144的集电极与第三稳压芯片1131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三三极管1144的发射极接地。
[0064]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的具体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0065]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系统对电压的需求是不同的。系统可以工作在两种电压模式,
3.3V和5V,当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时候,使用5V电压,当计算量小,或者处于待机状态下时,使用3.3V电压。
[0066]设置第一逻辑输入端口输入的第一逻辑控制信号为O或I。通过控制作为开关的第一三极管1101的开启或闭合,使得反馈电路109中的第三电阻1093接入电路或被短接,改变提供给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反馈电流,以改变第一稳压电路108的输出电压。
[0067]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接收到的第一逻辑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稳压电路108的稳定地输出5V电压。
[0068]当第一稳压电路输出电压较小时,可以设置第一逻辑控制信号为O,相当于在第一三极管1101基极提供一个低电平,第一三极管1101开启,使得第三电阻1093被接入到电路中。这时,由于第一电阻1091、第二电阻1092和第三电阻1092串联,反馈电路109阻值增大,在该串联电路上的电流减小,因而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三端口 FB获得的反馈电流也减小,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二端口 OUT输出的电压增大,使得在第一稳压电路108的输出端输出5V的电压。
[0069]当第一稳压电路输出电`压较大时,可以设置第一逻辑控制信号为1,相当于在第一三极管1101基极提供一个高电平,第一三极管1101闭合,使得第三电阻1093被短接。这时,由于第一电阻1091和第二电阻1092串联,反馈电路109阻值减小,在该串联电路上的电流增大,因而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三端口 FB获得的反馈电流也增大,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二端口 OUT输出的电压减小,使得在第一稳压电路108的输出端输出5V的电压。
[0070]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06输入电压为5V,第三电压输入端口 107输入电压为3.3V。
[0071]设置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输入的第二逻辑控制信号为O或I。通过第二逻辑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稳压芯片或第三稳压芯片导通,使得在电压输出端口 102输出不同幅度的电压。
[0072]如下表1所示,当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接收第二逻辑控制信号为0,相当于在第二三极管1124的基极提供一个低电平,第二三极管1124开启,第三三极管1144闭合,使得第二稳压芯片1111导通,第三稳压芯片1131关闭,输出电压为5V。当逻辑控制信号为1,相当于在第二三极管基极提供一个高电平时,第二三极管1124闭合,第三三极管1144开启,使得第二稳压芯片1111关闭,第三稳压芯片1131导通,输出电压为3.3V。
[0073]表1
[0074]
第二逻辑控制信号I输出
【权利要求】
1.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口(101)、电压输出端口( 102)、第一逻辑输入端口( 103)、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06)、第三电压输入端口( 107)、第一稳压电路(108)、反馈电路(109)、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第二稳压电路(111)、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 )、第三稳压电路(113 )及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 其中,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口(101)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 )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连接; 所述反馈电路(109 ) —端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连接,所述反馈电路(109 )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连接; 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 —端与所述第一逻辑输入端口( 103)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I 10)的另一端与反馈电路(109)连接; 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根据从所第一逻辑输入端口(103)接收到的第一逻辑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反馈电路(109)反馈到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的反馈电流的大小;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根据接收到的反馈电流的大小不同,输出相应大小的电压到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 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和所述反馈电路(109)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的另一端与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和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之间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的再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连接; 所述第三稳压电路(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压输入端口(107)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电路(113)的另一端与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3)的再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连接; 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分别与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104)、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06)及第三电压输入端口(107)连接;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与所述第三逻辑控制电路(I 14)连接; 所述第三逻辑控制电路(I 14)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06)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当通过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104)接收到第二逻辑控制信号时,控制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导通并输出电压到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当通过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12)接收到第三逻辑控制信号时,通过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控制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3)导通并输出电压到所述电压输出端口( 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8)包括第一稳压芯片(1081)和电感(1082);所述反馈电路(109)包括第一电阻(1091)、第二电阻(1092)和第三电阻(1092);所述第一逻辑控制电路(110)包括第一三极管(1101)和第四电阻(1102);其中,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口( 101)连接;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二端口通过所述电感(1082 )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连接;所述第一电阻(1091 )、第二电阻(1092 )和第三电阻(1092 )在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和地之间串联,所述第一稳压芯片(1081)的第三端口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1091)和第二电阻(1092)之间; 所述第一三极管(1101)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电阻(1092)和第三电阻(1093)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110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1101)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1102)接地,同时,所述第一三极管(161)的基极与所述第一逻辑输入端口( 10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11)包括第二稳压芯片(1111);所述第二逻辑控制电路(112)包括:第五电阻(1121)、第六电阻(1122)、第七电阻(1123)和第二三极管(1124);所述第三稳压电路(113)包括第三稳压芯片(1131);所述第三逻辑控制电路(114)包括:第八电阻(1141)、第九电阻(1142)和第三三极管(1144);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11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电感(1082)和所述第一电阻(1091)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111)的第二端口连接于所述第五电阻(1121)和第九电阻(1142)之间;所述第二稳压芯片(1111)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1121) —端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 106)连接,所述第五电阻(1121)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1142)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1122) —端与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 104)连接,所述第六电阻(1122)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1124)的基极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11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压输入端口(107)连接,所述第七电阻(112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逻辑输入端口(104)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1124)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五电阻(1121)和第九电阻(1142)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1124)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3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电压输入端口( 107 )连接;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11)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口(102)连接; 所述第八电阻(1141) 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口(106)连接,所述第八电阻(1141)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31)的第二端口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11 42)—端与所述第五电阻(1121)连接,所述第九电阻(1142)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1144)的基极连接; 所述第三三极管(114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稳压芯片(1131)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1144)的发射极接地。
【文档编号】G05F1/56GK203444386SQ201320564937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2日
【发明者】王羽 申请人:天脉聚源(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