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能运营调度方法及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00382发布日期:2019-06-13 16:23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供能运营调度方法及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能运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供能运营调度技术。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存在非常严重的热冷能源供需矛盾及模式落后问题,亟需变革,且现有供能方案环保和安全问题突出。由于污染问题,国家实施了“煤改清洁能源”政策,不允许企业自建燃煤、燃油锅炉,但自建燃气、电锅炉成本又太高。热电厂虽然供应能力大,但受热力管网投资大,供热距离太远、用热用户分布零散等因素制约。同时,全社会用电“峰谷差”逐年加大,谷电浪费问题越来越突出,电厂、钢厂、化工厂、焦化厂等高耗能企业的大量余热、废热浪费也非常严重。如何经济、高效、环保的实现供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蓄热储能技术是解决供能矛盾的一项重要技术,利用相变储热设备可实现谷电储热峰电时释放热量使用,并可将电厂、钢厂、化工厂、焦化厂等高耗能企业的大量余热、废热回收储存,并通过牵引车运输给用户进行供暖和热水供应使用。现有方案中,如在“一种相变储热式电热水器”(专利申请号:2015104643211)中给出了通过利用相变材料进行高性能提前储热的相变储热式电热水器,提前储热后,能给用户提供即开即用的热水。在“一种多功能移动蓄放热方法及移动供热装置”(专利申请号:2013100465343.3)中给出了一种多功能移动蓄放热方法及移动供热装置,可用于利用如工业废热和废气等各种工业过程余热制备一定压力和温度的洁净饱和热水。现有新闻报道和论文中也提到移动供热。如期刊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第12卷第12期“移动供热项目经济评估与热能配送分析”(作者:杨静,赵海龙)一文中,提到了采用移动储热技术可用于解决热能供给和需求失配的矛盾,利用物理热的形式将暂时不用的余热或多余的热量储存于适当的介质中,在需要使用时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释放来,从而解决了由于时间或空间上用能与用热的不匹配和不均匀性所导致的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在网络新闻报道中也多次提到诸如用热单位由于临时断电、供热管网临时损坏等各种原因导致需要临时供热,通过电话或者网络通知供热单位,供热单位临时派移动供热车应急供热的情况。

现有的方案存在如下缺点:现有的方案注重对储能相变材料、设备(如热水器、移动供热车)的研究,对于移动供热基本关注在点对点的应急供热,工作方式单一,每个事件相对独立,没有形成运营体系,没有运营单位规模性地对数量庞大的用热用冷单位的用能情况进行数据统一监控、上报和用能分析,没有形成针对规模性需求的移动或者半移动供能方案,没有统一运营系统和平台对移动供能车辆、供能设备等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也没有针对移动或者半移动供能系统统一的设备管理、运维方案,并且,无法和用户形成良好互动,用热用户看不到实时数据,无法和平台在业务层面互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能运营调度方法及设备,可实现规模供能运营调度,实现对供能系统的统一监控、统一调度、统一运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供能运营调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保存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储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对分配给所述用能用户的储能设备的能量数据进行监控;

在所述储能设备的剩余能量低于预设阈值时,由所述对应关系确定该储能设备对应的用能用户接收供能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进行移动储能设备的调度和运输。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供能运营调度设备,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保存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储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监控模块,用于对分配给所述用能用户的储能设备的能量数据进行监控;

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储能设备的剩余能量是否低于预设阈值;

调度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判定所述储能设备的剩余能量低于预设阈值时,由所述对应关系确定该储能设备对应的用能用户接收供能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进行移动储能设备的调度和运输。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实现规模供能,并形成供能运营体系,实现对供能系统的统一监控、统一调度、统一运维,解决现有方案功能单一、无法形成规模运营的问题。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储能设备为移动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标识信息为移动储能设备标识信息。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储能设备包括固定储能设备和移动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标识信息包括固定储能设备标识信息和移动储能设备标识信息。通过将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与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相结合,有效解决固定储能供能场地不足或者能量不足,或者全移动送能供能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及时送达而无法用能的弊端。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对分配给用能用户的储能设备的能量数据进行监控具体包括:通过所述储能设备对应的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定时采集所述储能设备的能量数据,从所述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接收所述能量数据,对所收到的能量数据进行监控。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进行移动储能设备的调度和运输的方法具体可以包括:根据所述位置信息选择距离最近且能源供应充足的能源中心站,指示所选择的能源中心站根据用能用户的用能量需求调度移动储能设备,并将所调度的移动储能设备运输到所述位置信息指示的位置。从而可以尽可能减少运输时长,使得调度效率更高,送能更及时。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进行移动储能设备的调度和运输的方法还可以包括:

保存所述用能用户信息、所述用能用户接收供能的位置信息、以及为所述用能用户所分配能源中心站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用能用户信息、用能用户接收供能的位置信息、以及为所述用能用户所分配能源中心站的对应关系,指示所对应的能源中心站根据所述用能用户的用能量需求调度移动储能设备,并将所调度的移动储能设备运输到所述位置信息指示的位置。通过分配固定的能源中心站,可以使得调度更直接高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指示所对应的能源中心站根据所述用能用户的用能量需求调度移动储能设备的步骤中,为所述用能用户固定调度指定的移动储能设备,或者,为所述用能用户随机调动移动储能设备。随机调度能够使得移动储能设备的利用率更高,固定调度指定移动储能设备使得调度速度更高效,且使得用户体验更好。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保存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储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具体包括:

在将所述固定储能设备布设到用能用户侧并准备启用所述固定储能设备时,保存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固定储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在所述固定储能设备不为所述用能用户所用时,删除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固定储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在确定将所述移动储能设备调度给所述用能用户或将所述移动储能设备运输至所述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时,保存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移动储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在所述移动储能设备不为所述用能用户所用时,删除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移动储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能运营系统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供能运营调度方法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供能运营调度设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供能运营调度方法,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供能运营系统。

首先对该供能运营系统进行介绍,如图1所示,该供能运营系统包括:一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及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各固定供能系统、各移动供能系统、和各能源中心系统;每个移动供能系统中包括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也可以是移动储能设备)和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每个能源中心系统包括能源中心站和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每个固定供能系统包括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也可以是固定储能设备)和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上述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和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通信连接。

其中,固定储能供能设备用于接收充能,并将所充的能源转换为目标能源进行存储,以及为用能设备供能;如可以通过充电或者其它方式将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储存在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中,或者将电能通过制冷设备以类似冰的形式将冷量储存在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中。

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用于对对应的固定储能供能设备进行信息感知、信息汇聚、设备控制等;即包括对固定储能供能设备进行监测,对监测的数据进行汇聚,并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并且,接收来自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指令,对对应的固定储能供能设备进行控制。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布设在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上的各类监测设备(如监测传感器)实现监测,监测设备将监测的数据直接或者通过中间设备(如路由节点或者网关等)发送给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以热能冷能供能系统为例,上述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为固定热能冷能储能供能设备,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中布设的监测设备可以包括:温度监测设备(传感器)、压力监测设备(传感器)、流量监测设备(传感器)、液位监测设备(传感器)等。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监测的数据可以包括:固定储能箱剩余能量、固定储能箱温度、板换一次侧回水及进水温度、板换一次侧进水压力及流量、板换二次侧回水及进水温度、板换二次侧进水压力及流量、补水箱进水流量、补水箱液位等。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接收来自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指令,对所述固定储能供能设备进行的控制可以包括:对该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中补水箱的补水开关、电动阀、或压力调节阀进行控制。

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用于从能源中心站接收充能,并将所充的能源转换为目标能源进行存储,以及为用能设备供能,并且可以运送到任意指定地点;如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可以通过充电或者其它方式将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储存在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中,或者将电能通过制冷设备以类似冰的形式将冷量储存在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中。

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用于对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信息感知、信息汇聚、设备控制等;即包括对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监测,将监测的数据汇聚并上传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并且,接收来自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指令,对该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控制。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通过布设在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上的各类监测设备(如监测传感器)实现监测,监测设备将监测的数据直接或者通过中间设备(如路由节点或者网关等)发送给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

以热能冷能供能系统为例,上述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为移动热能冷能储能供能设备,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中布设的监测设备可以包括:温度监测设备(传感器)、压力监测设备(传感器)、流量监测设备(传感器)、液位监测设备(传感器)等。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监测的数据可以包括:移动储能箱剩余能量、移动储能箱温度、回水及出水温度,出水压力及流量、储冷液位等。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接收来自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指令,对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控制可以包括:对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中电动阀、或压力调节阀进行控制。

能源中心站用于为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充能,将现有可用能源转换为目标能源,存储在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中。能源中心站可以通过充电或者其它方式将电能或者其它方式能源(如高温热源、低温冷源或者其它可转化能源)转化成某种能量方式储存在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中,如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储存在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中,或者将电能通过制冷设备(如制冰机)以类似冰的形式将冷量储存在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中,或者将电能直接储存在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中。能源中心站的优势在于集中对储能供能设备进行能量存储,以制冷为例,能源中心站可以采用大功率制冰机集中制冰或者类冰物,能量转换效率高。

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用于对能源中心站中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和充能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将监测的数据上传到所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接收来自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指令,根据所收到的指令进行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的充能调配,如储热还是储冷、安排多少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开始储能等等,供用能设备调度使用。

其中,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上传的监测数据可以包括:完成储能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数量、正在进行储能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数量、还未进行储能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数量、单个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充能状态、单个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储能进度、充能设备工作状态、充能设备工作参数等等。从而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能够全面掌握能源中心站中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以及充能设备的各种状态,以更合力高效地进行充能调配。

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是提供供能运营业务管理和服务的综合管理平台,用于接收来自各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上传的监测数据,根据所收到的数据对所述各移动供能系统和能源中心系统进行供能调度和充能调配,实现对各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装置的管理、控制,对采集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以及用户管理、供能调度、大数据管理与决策分析、告警信息存储、告警通知、用户远程控制及用户设置远程管理等。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供能运营系统还可以包括:用户管理平台,一般加载在用户终端上,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通信连接,用于进行用能数据实时查看、设备参数设置及设备手动控制。

用户管理平台针对不同使用者设置不同权限;

客户使用者的权限包括:查看用能数据,在数据异常或者有沟通需求时向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发送请求指令,接收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响应和服务;

工作人员使用者的权限包括:查看用能数据,在数据异常或者有沟通需求时向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发送请求指令,进行设备参数设置及设备手动控制。

该用户管理平台可以包括登录模块、监测数据查看模块、设备参数设置模块、控制模块、联系模块等,模块和业务使用范围由用户权限确定。

通过该用户管理平台,客户或者工作人员可以对用能数据进行实时查看,随时了解用能情况;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数据异常或者有沟通需求时向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发送请求指令,进行设备参数设置及设备手动控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设备接入与管理模块、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管理模块、数据管理与决策模块、移动供能调度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运行维护与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设备接入与管理模块,包括三部分供能,1)用于对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中各类设备、和用户管理平台进行设备连接管理,包括设备连接、登录、认证、权限管理等;2)用于对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中各类设备、用户管理平台与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间的双向数据传输进行安全管控;3)用于进行设备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包括设备数据采集、协议解析、数据格式转换等。

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管理模块,用于进行监测数据查询、展现与监控;进行查询、展现与监控的监测数据包括:固定储能供能设备能量消耗情况、固定储能供能设备能量剩余情况、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能量消耗情况、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能量剩余情况、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的各类监测数据、运行参数等。

数据管理与决策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上传的监测数据进行存储管理与大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生成对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的充能调配指令,如储热还是储冷、安排多少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开始储能等等,将指令发送给能源中心站的第二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进行充能调配。

移动供能调度模块,用于进行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的调度,包括:移动储能供能设备送达的数量、位置、时间、路线等。

用户管理模块,用于进行用户信息及用户权限管理,分别对管理员用户与用能用户进行权限设定;本实施方式中的用能用户即为使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供能系统、移动供能系统提供的能量的用户。

运行维护与管理模块,用于进行设备的状态查看、维护管理、设备告警、参数设定、位置信息、运行日志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下面对上述供能运营系统的供能运营调度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与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相结合,有效解决固定储能供能场地不足或者能量不足,或者全移动送能供能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及时送达而无法用能的弊端。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只包括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而不使用固定储能供能设备。

具体供能运营调度方法流程如图3所示。

步骤301中,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一用能用户对应关系表,并保存在数据库中。关系表中保存用能用户信息、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其中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储能供能设备(即关联的用户储能供能设备)包括固定储能供能设备和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包括固定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和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可以为经纬度信息,也可以是其它位置信息,如某市某区某路某号第某楼等。

表1

对于固定储能供能设备,在将固定储能供能设备布设到用能用户侧并准备启用该固定储能供能设备时,在对应关系表1中保存该用能用户信息、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固定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在该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不为所述用能用户所用时,删除(可以是直接删除,也可标记为删除)该用能用户信息、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固定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对于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在确定将该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调度给用能用户或将移动储能设备运输至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时,在对应关系表1中保存该用能用户信息、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在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不为该用能用户所用时,删除该用能用户信息、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步骤302中,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对分配给用能用户的储能供能设备的能量数据进行监控。

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具体可以通过各储能供能设备对应的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定时采集该储能供能设备的能量数据,如固定储能供能设备对应的第三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对应的第一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从各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接收相应储能供能设备的能量数据,对所收到的能量数据进行监控。所采集和监控的能量数据可以包括:储能供能设备剩余能量、储能箱温度、板换一次侧回水及进水温度,板换一次侧进水压力及流量、板换二次侧回水及进水温度,板换二次侧进水压力及流量、补水箱进水流量、补水箱液位等。

在监测到某一储能供能设备的剩余能量低于预设阈值时,进入步骤303,由对应关系表1确定该储能供能设备对应的用能用户接收供能的位置信息,根据该位置信息进行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的调度和运输。

本步骤中,可以由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进行具体调度和运输。具体可以在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上设立一能源设备调度中心进行调度和运输。

能源设备调度中心可以根据位置信息选择距离最近且能源供应充足的能源中心站,指示所选择的能源中心站根据用能用户的用能量需求调度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并将所调度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运输到该位置信息指示的位置。该调度方式可以尽可能减少运输时长,使得调度效率更高,送能更及时。

能源设备调度中心也可以保存用能用户信息、用能用户接收供能的位置信息、以及为该用能用户所分配能源中心站的对应关系;即为每个用能用户指定固定的能源中心站,在需要进行调度时,根据该对应关系(即用能用户信息、用能用户接收供能的位置信息、以及为所述用能用户所分配能源中心站的对应关系),指示所对应的能源中心站根据该用能用户的用能量需求调度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并将所调度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运输到该位置信息指示的位置。通过分配固定的能源中心站,可以使得调度更直接高效。

进一步,在调度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时,可以为用能用户固定调度指定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或者,为用能用户随机调动移动储能供能设备。随机调度能够使得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的利用率更高,固定调度指定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使得调度速度更高效,且用户拥有专用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使得用户体验更好。

通过对各固定储能供能设备、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生成对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的调度指令,对所述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调度管理。使得能够更高效合理地对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调度和管控,并保证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调度的及时性。从而可实现规模供能,并形成供能运营体系,实现对供能系统的统一监控、统一调度、统一运维,解决现有方案功能单一、无法形成规模运营的问题。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供能运营调度设备,可以包含于上述供能运营业务管理与服务平台中,如图4所示,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保存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保存在对应关系表1中)。其中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储能供能设备包括固定储能供能设备和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包括固定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和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只包括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可以为经纬度信息,也可以是其它位置信息,如某市某区某路某号第某楼等。

接收模块,用于从各储能供能设备对应的信息采集与设备控制系统接收储能供能设备的能量数据;

监控模块,用于对接收模块收到的能量数据进行监控;

判断模块,判断各储能供能设备的剩余能量是否低于预设阈值;

调度模块,用于在判断模块判定某一储能供能设备的剩余能量低于预设阈值时,由上述对应关系确定该储能供能设备对应的用能用户接收供能的位置信息,根据该位置信息进行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的调度和运输。调度模块具体可以用于向能源中心站发送调度指示,指示能源中心站根据用能用户的用能量需求调度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并将所调度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运输到所述位置信息指示的位置。

该供能运营调度设备还可以包括:关系表更新模块,用于添加、修改、删除存储模块中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对于固定储能供能设备,在将固定储能供能设备布设到用能用户侧并准备启用该固定储能供能设备时,关系表更新模块在对应关系表1中保存该用能用户信息、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固定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在该固定储能供能设备不为所述用能用户所用时,更新模块删除(可以是直接删除,也可标记为删除)该用能用户信息、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固定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对于移动储能供能设备,在确定将该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调度给用能用户时,关系表更新模块在对应关系表1中保存该用能用户信息、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在移动储能供能设备不为该用能用户所用时,更新模块删除该用能用户信息、该用能用户接受供能的位置信息及分配给该用能用户的移动储能供能设备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各固定储能供能设备、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生成对移动储能供能设备的调度指令,对所述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调度管理。使得能够更高效合理地对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进行调度和管控,并保证移动储能供能设备调度的及时性。从而可实现规模供能,并形成供能运营体系,实现对供能系统的统一监控、统一调度、统一运维,解决现有方案功能单一、无法形成规模运营的问题。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