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卷发器的简易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3101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卷发器的简易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卷发器技术领域,尤指提供一种控制卷发器的简易电路。



背景技术:

卷发器是通过电流加热,如热量传导到铝板或陶瓷板上而进行的卷发(包括直发)的电子美发工具。目前市场上的卷发器通过多个按键操控来进行温度及马达运转/停止。这种结构的卷发器不但制成及操作复杂,而且不利于降低产品体积及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卷发器的简易电路。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控制卷发器的简易电路,包括电源转换单元及分别连接电源转换单元的加热控制电路及马达控制电路,还包括分别与加热控制电路、马达控制电路以及状态控制及显示电路相连的微处理器,其中:状态控制及显示电路包括操作单元和LED状态显示单元,操作单元通过微处理器分别连接加热控制电路和马达控制电路,同时通过微处理器连接LED状态显示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电源转换单元连接220V交流电源并包括第一连接器、保险丝F1、压敏电阻ZNR、电阻R1、电容C9、C10、C15和共模电感T2、桥式整流器B1、开关变压器T1、电源开关管IC2和光电耦合器IC4以及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微处理器采用DT1502A型单片机,其包括连接电源的VDD端口和VSS端口,还包括PA6、PAO、PA7、PB7、PB0及PX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加热控制电路为PTC加热控制电路,包括第二、第三连接器和第一晶闸管,其中:第二、第三连接器分别的第1接脚均与第一晶闸管第2脚相连,第二、第三连接器分别的第二接脚均连接在电容C9与桥式整流器B1第1脚之间的线路上。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加热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25和电阻R26以及第一三极管,其中:第一三极管集电极通过电阻R26连接第一晶闸管第1脚,第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且基极通过电阻R25接地的同时通过电阻R24连接PA6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马达控制电路包括马达及连接马达的第四连接器、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其中:第四连接器的一脚连接+15V电源,另一脚连接第二三极管集电极,在此该集电极分别通过二极管D6、电容C5连接+15V电源;第二三极管集电极接地,其基极通过电阻R20与第五连接器连接的同时还通过电阻R18与第三三极管集电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三三极管发射极连接+5V电源,其基极通过电阻R17连接PB7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操作单元包括按键开关及双档开关,其中:按键开关通过电阻R6与PB0端口相连;双档开关具有开关键、高档键和低档键,开关键连通PA7端口,高档键连通PA0端口,低档键通过电阻R4接地时并通过电阻R4连接VSS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LED状态显示采用一只LED灯,其中:LED灯的一脚通过电阻R6连接+5V电源,另一脚连接PX端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容易操作并具有安全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方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简易电路原理图。

图3a是图2中电源转换单元的一部分电路图。

图3b是图2中电源转换单元的另一部分电路图。

图4是图2中加热控制电路及双档开关的电路图。

图5是图2中包括马达控制电路、按键开关、LED状态显示及LDO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请参阅图1,图中提供了实用一种控制卷发器的简易电路(以下简称“简易电路”),该简易电路包括电源转换单元10及与电源转换单元10相连且接受电源转换单元10供电的加热控制电路20和马达控制电路30,还包括连接并控制加热控制电路20、马达控制电路30以及状态控制及显示电路40的微处理器50,状态控制及显示电路40包括操作单元41和LED状态显示单元42,其中:操作单元41通过微处理器50连接并控制加热控制电路20和马达控制电路30,同时通过微处理器50连接并传输操作信号给LED状态显示单元42,以此使操作单元41通过微处理器50向加热控制电路20和/或马达控制电路30下达操作指令后,加热控制电路20和/或马达控制电路30的运作状态通过LED状态显示单元42呈现。

请再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图3a和图3b,图3a和图3b是图2中电源转换单元10拆分图(以此拆分利于清楚了解电路图的局部构成)。所述电源转换单元(亦称“开关电源”)10连接220V交流电源并包括第一连接器J4、保险丝F1、压敏电阻ZNR、电阻R1、电容C9、C10、C15和共模电感T2、桥式整流器B1、开关变压器T1、电源开关管FET(场效应晶体管)IC2和光电耦合器IC4以及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11,其中:第一连接器J4依序通过保险丝F1、压敏电阻ZNR、电阻R1、电容C10、共模电感T2和电容C9,并以此形成滤波电路,再通过桥式整流器B1、电容C15进行整流滤波,并将220V的交变电压变成400V的直流电压,再经过开关变压器T1、电源开关管FET(场效应晶体管)IC2、光电耦合器IC4以及等外围元件组成的DC/AC/DC转换电路,同时将高压直流电压转变成15V低压直流电压,以此提供本机正常工作所需电源。此时15V电源经过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11后变成5V直流电压,并给微处理器(IC1)50及外围电路提供正常工作所需电源。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并结合参阅图5,图5中呈现有微处理器50采用DT1502A型单片机(如IC1),图中包括连接电源的VDD端口和VSS端口,还包括PA6、PAO、PA7、PB7、PB0及PX功能性端口。

请继续参阅图2并结合参阅图4,图4包括呈现图2中加热控制电路(即“PTC加热控制电路”)20示意图,其中:加热控制电路20包括第二、第三连接器J3、J5、第一晶闸管(可控硅RS805K-600)TR1,其中:第二连接器J3及第三连接器J5分别的第一接脚1均与第一晶闸管TR1的第2脚T2相连,第二、第三连接器J3、J5分别的第二接脚2均连接在电容C9与桥式整流器B1第1脚之间的线路上,由此构成加热驱动电路。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控制电路20还包括电阻R25和R26以及第一三极管(S8050)Q1,其中:三极管Q1集电极通过电阻R26连接第一晶闸管TR1的第1脚T1,三极管Q1发射极接地,其基极通过电阻R25接地的同时通过电阻R24连接微处理器的PA6端口,以此控制加热。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并结合参阅图5,图中包括马达控制电路30,马达控制电路(如图5)包括马达MOTO及连接马达的第四连接器J2、第二三极管(NPN)Q3、第三三极管(PNP)Q4,其中:第四连接器J2的一脚连接+15V电源,另一脚连接第二三极管Q3集电极,此时该集电极分别通过二极管D6、电容C5连接+15V电源;第二三极管Q3集电极接地,而其基极分别通过电阻R20与第五连接器J7连接、电阻18与第三三极管(PNP)Q4集电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三极管(PNP)Q4发射极连接+5V电源,而其基极通过电阻R17连接微处理器50的PB7端口,以此形成马达控制电路。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并结合参阅图4、图5,操作单元41包括按键开关SW3及双档开关Switch,其中:按键开关(为马达控制开关)SW1通过电阻R6与PB0端口相连,以此通过按键开关SW3、微处理器50指出相应指令,控制马达控制电路30;双档开关Switch具有开关键OFF、高档键HI和低档键LO,开关键OFF连通PA7端口,高档HI键连通PA0端口,低档键LO通过电阻R4接地时并通过电阻R4连接VSS端口,以此通过操作键向微处理器50发送相应信号,微处理器50经运算发出控制加热控制电路20的指令,使之按操作运作。LED状态显示42采用一只LED灯(如LED1)。其中:LED灯的一脚通过电阻R6连接+5V电源,另一脚连接PX端口。使用时,长按按键开关SW3,马达匀速转动,松开按键,则停止转动;双档开关分为低、高两档,分别为低档恒温为大于131°,高档185至210°。拨动双档开关LED灯开始闪烁,经一段时间后进入恒温状态,LED灯停止闪烁并长亮。当静止无操作45min后,自动进入关机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