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温装置及复温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948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温装置及复温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冻伤治疗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温装置及复温运输车。



背景技术:

在人们日常生活或特殊情况,在寒区冻伤的防治问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比如,寒区冬季气温低、风雪多,冻伤为冬季多发病、常见病。严寒区域经常会有大量轻度冻伤和冻疮病人发生,尽管采用一定的保暖措施,但冻伤发生率仍然较高。冻伤的基本治疗目标是迅速复温,防止进一步的冷暴露并尽快恢复血液循环。相关技术中,冻伤的早期治疗可以用暖水袋、电热毯、加温液体(40±2℃)输注等简单方法来快速复温,恢复冻伤部位正常的血流量,维持足够的血供。条件允许,可立即采用温水快速复温,水浴温度37℃~43℃,适用于各种冻伤。但在野外,条件恶劣,一般医疗设备常因地理环境、电源不稳定、气温或高或低等等因素,导致设备会受潮失灵、电源短路出现故障,伤员救治护送中加温、保暖、复温等问题是困扰的难题,因此不能早对冻伤部位进行复温救治,错过救治时间,导致永久冻伤。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复温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温装置及复温运输车,旨在解决在野外寒区环境下及时、有效的救治冻伤伤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复温装置,其中,包括:护具和复温控制系统;

所述复温控制系统包括:

电源部分,所述电源部分包括主电源模块和辅助电源模块;

温控部分,所述温控部分包括温度实时检测模块、温度显示模块、加热温度控制模块、加热电路模块;

单片机MCU部分;

其中:

所述加热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护具内;

所述主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加热温度控制模块和加热电路模块相连,用于为其提供电源;

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单片机MCU部分相连,用于为其提供电源;

所述温度实时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加热电路模块和所述单片机MCU部分相连,用于将采集的所述电加热电路模块的温度信息传送至所述单片机MCU部分;

所述加热温度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加热电路模块和所述单片机MCU部分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加热电路模块工作;

所述温度显示模块与所述单片机MCU部分相连,用于显示实时温度。

优选的,所述温度实时检测模块包括,DS18B20温度传感器,DS18B20温度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数字转换电路、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所述DS18B20温度传感器具有三个引脚,所述DS18B20温度传感器通过一根数据线与所述单片机MCU部分实现通信。

优选的,所述加热温度控制模块包括一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分别与所述加热电路模块和所述单片机MCU部分相连。

优选的,所述温度显示模块包括四位数码显示管。

优选的,所述护具包括由内向外缝制的内衬、加热层和保温层,所述内衬为两层,分别为与所述加热层固定缝合的固定内衬,和设置于所述固定内衬内且与所述固定内衬可拆卸设置的可拆内衬。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由羊毛毡制成;

所述内衬由尼龙布料制成;

所述加热层包括缝制于所述保温层和所述内衬之间的加热导丝、电加热膜、绝缘纸;

所述加热导丝和所述电加热膜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的常闭端连接;

所述加热导丝和所述电加热膜的另一端与所述主电源模块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内衬和所述可拆内衬之间设有自发热贴。

优选的,所述护具的形状与人体的身体各部的结构相适应。

优选的,所述护具上设有松紧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复温运输车,所述复温运输车内设有如上述所述的复温装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野外寒气区环境下,及时有效地对冻伤部位进行复温救治,保证了卫勤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温装置中的复温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温装置中的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内部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温装置中的复温控制系统的整体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温装置中的复温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主电源模块01,辅助电源模块02,温度实时检测模块03,温度显示模块04,加热温度控制模块05,加热电路模块06,单片机MCU部分0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附图1-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复温装置,其中,包括:护具和复温控制系统。

复温控制系统包括:电源部分、温控部分、单片机MCU部分07。

电源部分包括主电源模块01和辅助电源模块02。温控部分包括温度实时检测模块03、温度显示模块04、加热温度控制模块05、加热电路模块06。

其中:加热电路模块06设置于护具内。主电源模块分别与加热温度控制模块05和加热电路模块06相连,用于为其提供电源。辅助电源与单片机MCU部分07相连,用于为其提供电源。温度实时检测模块03分别与加热电路模块06和单片机MCU部分07相连,用于将采集的电加热电路模块06的温度信息传送至单片机MCU部分07。加热温度控制模块05分别与加热电路模块06和单片机MCU部分07相连,用于控制加热电路模块06工作。温度显示模块04与单片机MCU部分07相连,用于显示实时温度。

温度实时检测模块03包括,DS18B20温度传感器,DS18B20温度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数字转换电路、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DS18B20温度传感器具有三个引脚,DS18B20温度传感器通过一根数据线与单片机MCU部分07实现通信。

加热温度控制模块05包括一继电器护具包括由内向外缝制的内衬、加热层和保温层,内衬为两层,分别为与加热层固定缝合的固定内衬,和设置于固定内衬内且与固定内衬可拆卸设置的可拆内衬。

保温层由羊毛毡制成。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保温材料制作该保温层。

内衬由尼龙布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保温材料制作该内衬层。

加热层包括缝制于保温层和内衬之间的加热导丝、电加热膜、绝缘纸。

加热导丝和电加热膜的一端与继电器的常闭端连接。

加热导丝和电加热膜的另一端与主电源模块01连接。

固定内衬和可拆内衬之间设有自发热贴。

护具的形状与人体的身体各部的结构相适应。

护具上设有松紧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复温运输车,复温运输车内设有如上述的复温装置。

参见附图1,该附图示出了复温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原理框图。

该设计的复温控制系统主要由单片机MCU部分07(Micro-programmed Control Unit,微程序控制器即单片机)、DS18B20温度实时检测模块03、加热温度控制模块05、加热电路模块06、温度显示模块04以及主电源模块01和辅助电源模块02等组成。单片机MCU部分07是复温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该设计采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MCU控制模块。温度是进行复温时主要检测的信息,故采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护具内温度信息。单片机通过加热温度控制模块05来控制加热电路模块06的通断,进而控制护具内温度的变化。同时,单片机还可以将检测到的护具内温度信息,通过温度显示模块04实时显示出来。因此,设计的复温控制系统可以独立完成护具内温度的实时测控。

单片机MCU部分07通过加热温度控制模块05来控制护具内加热电路加热,温度实时检测模块03对复温装置内部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并反馈回单片机MCU部分07,单片机MCU部分07对其温度高低进行判断、操控和显示,通过设定温度实时检测模块03的温度和时间值对单片机MCU部分07进行温度和时间的设置。

参见附图2,该附图示出了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内部结构框图。

DS18B20温度传感器DS18B20由温度传感器、温度数字转换电路、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以及存储器的辅助电路几部分构成。

具体的,高速存储器分别与温度灵敏元件、低温触发器TL、高温触发器TH、配置存储器、存储器和控制器、8位CRC生成器分别相连。而64位ROM和单线接口部分分别与存储器和控制器、8位CRC生成器分别相连,且64位ROM和单线接口部分直接引出一个引脚,同时经过电源检测部分后也引出一个引脚,两个引脚之间具有2个二级管,二级管的接入方式如图示,此外,64位ROM和单线接口部分还经过一个电容引出一个引脚。

DS18B20温度传感器作为复温装置的温度探测器,它集成了传感器和数字转换电路,它可检测的温度范围为-55℃至+125℃,精度优于0.2℃。DS18B20不仅可有效准确地检测护具内部的温度,而且其内部有一个64bit的标识码固化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中,并且每个标识代码都是唯一的,依据其标识码,可以操作指定的DS18B20。

DS18B20温度传感器有3个引脚,只需一条数据线即可与单片机MCU部分07进行通信,无需辅助数据传输元器件,使用较方便。当使用一根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线通信时,电源电压以寄生方式供电。DS18B20用9bit数字量表示温度,将温度转换成数字量约需200ms,尽可能满足设计要求。

参见图3,该图示出了复温控制系统的整体电路图,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以STC89C52单片机作为MCU控制模块,选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检测模块,实时检测护具内温度信息;用继电器作为加热电路控制模块的主要部分;显示部分主要是采用的四位数码管,对于显示的温度值精度完全符合要求。通过单片机给继电器传送控制命令,来控制加热电路的通断,进而控制护具内温度的变化;同时,单片机还可以将检测到的护具内温度信息,通过四位数码管实时动态的显示出来。

本电路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温度传感器、主控制器、按键输入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温度加热模块及其驱动电路,分别通过组控器的输入/输出口进行物理连接。

加热模块的详细描述如下:

组控器通过输入/输出口控制加热模块的驱动器,驱动器再控制加热模块的开关,实现开关加热功能。驱动电路主要元器件包括继电器、CMOS功率管、大功率三极管。

1)主控制器用at89c51单片机,最小系统外围接晶振电路和按键复位电路及5v电源。

2)数码管直接通过单片机输入输出口和上拉电阻进行连接驱动。

3)按键通过电源上拉电阻和单片机输入输出口相连。

4)发热电路,单片机输入输出口连接控制一个三极管基极,三极管集电极、驱动继电器、发热电阻,电源分别串联回路到地。从而单片机控制了三极管的开关就控制了发热管的通断,达到稳定加热温度的要求。

参见图4,该图示出了复温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图。图4中的保护套具体指的是:针对人体各个部位制作的护具。

传感器采集护具内部温度信号,并将数据传送到单片机通过软件处理,将得到的温度值与预设定值进行比较,根据判断结果对护具内部温度进行控制。为了实现可自动调制护具的内部温度,以系统硬件电路为基础进行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本实施例继续对护具的材料及其结构制作进行阐述。

一、材料选择

1、加热层材料的选择:低压供电加热膜,具有抗折、耐磨、防漏电等性能,可依照冻伤护具形状直接定型;24V的AC变压器,+5V的集成稳压芯片7805;可采用市售专用电热毯电阻丝等。

2、自发热贴,为辅助发热材料:可采用市售一次性化学热贴。

3、保温层材料选择: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选用5mm厚度的纯毛羊毛毯。

4、内衬材料的选择:透气性能、防水性能良好的尼龙布料。

5、护具外层还可以包括外套,外套材料的选择:制式冬季迷彩布料。

二、结构设计

一种护具,其主要是用荒漠迷彩布内夹保温棉,将加热导丝缝制与棉布内,紧靠电加热膜与绝缘纸依次缝制,将温度传感器缝制于护具内衬里面,将加热导丝、电加热膜一端与继电器常闭端连接,另一端与24V的电源连接,通电后护具启动,复温控制系统会控制加热电路开始加热,达到设定的温度值后停止加热,温度下降低于设定值后又重新开始加热,依此过程循环反复,从而起到快速复温,防冻伤的作用。

具体的,当护具为足部护具时,足部护具内部由保温层、加热层、内衬等组成。其中内衬有两层,最里层可拆卸,可掀开两层内衬之间便于贴附化学自发热贴,适用于应急加热使用。自发热贴配合电加热,使护具内腔在5~20min内达到38~42℃的复温温度。尼龙搭扣固定内衬外沿。电源线采用防拉伸导线并连接子母接头或电源接头。接头处均采取绝缘处理防止导电,将温度探测器缝制于护具内部靠脚底的一侧。护具一侧装兜,方便单片机工作,另一侧留可掀起的观察窗口,以观察护具内部状态。单片机接入三个控制温度(35℃、40℃和45℃)的启动按键,设置单片机时间范围40~60min。

具体的,护具还可以为人体易冻伤部位的护具,包括头部护具1个、手护具套2个、上肢护具1个、下肢护具1个,足护具2个,成套装入特制的便携快速展开背囊内,从而形成整套的人体护具。

各所述护具的形状与人体的身体各部的结构相适应。而上、下肢护具均按照体型设计,内部结构与足护具相同,护具外配置长度可调整的软固定带,防止伤员穿戴时松脱。头部护具外形类似于陆军制式大衣棉帽,全身护具应用侧开式睡袋的形式,并且为了方便运送伤员,底部配有两条可快速拆卸的固定带,可将急救担架与护具固定。针对批量冻伤伤员,通过自行改装研制了复温运输车,复温运输车内设有复温装置,让批量伤员在现场和后送中得到保温复温,提高救治效果。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对冻伤部位进行快速复温的、适合野外条件下的低温冻伤治疗,可针对伤员各伤部制作各种快速复温治疗装置,及时有效地对冻伤部位进行复温救治,保证了卫勤保障任务的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